戲曲‖臺灣歌仔戲中的語言雜多現象

2021-02-06 廈大戲劇影視

《鴨母王》並不是一個偶然現象,據明華園藝人介紹,這只不過是比較典型的例子罷了,其他例子還不少。如果僅就《鴨母王》而言,我們可以說,語言雜多是由於上場人物文化身份的雜多引起的。其中有大陸來的北方人,有臺灣本地人,包括從大陸遷徙到臺灣的客家人和閩南人,還有曾經在國外生活過的漢人和外國人。按戲曲藝術的規律和原則,他們完全可以在劇中按劇種的規範說閩南話,唱歌仔調,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而是採用雜多的語言和音樂,這就體現了一種自然主義傾向,或者說喜歡拼貼的後現代傾向。


目前在海峽西岸的福建南部地區,活躍著的歌仔戲專業劇團和民營的戲班,其數量不小,但是沒有出現上述這種語言和音樂的雜多現象。原因主要有下列幾點:


第一,中國大陸戲劇界比較重視劇種的特性,強調創作人員要有劇種意識,而臺灣戲劇界對此並不強調。大陸的理論家們認為,大陸眾多的劇種構成了一種戲曲的生態系統,一旦劇種喪失了各自的個性,那麼,這個生態系統就會遇到破壞,劇種的個性和劇種之間的差異一旦消失,實際上意味著戲曲的衰亡。所以,要充分的研究和珍惜劇種個性。像《鴨母王》這樣的劇目如果出現在大陸,可能會招來尖銳的批評。


第二,臺灣文化的多元性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多元性是人類文化的天然屬性,各個人類群體的生存環境不同,語言不同,傳統和習慣不同,文化也就不相同。然而,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時代,文化多元性的程度有很大的差異。在某些國家,特別是那些擺脫了殖民統治、在獨立之後確認了自己獨特文化身份的國家,文化的多元性色彩特別濃厚。[2]在同一個國家內部,文化的多元性程度也可能有很大差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歷史上與周邊國家曾經有過長期、廣泛和深入的文化交流,因此,我國文化的構成是非常豐富的,中華文化曾經是世界上最開放的文化之一。然而,鴉片戰爭以後,我國屢遭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並淪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其中, 某些曾經劃為帝國主義國家「勢力範圍」的地區,特別是曾經為日本侵略者佔領達八年之久的東北地區,一度面臨喪失本民族文化身份的嚴重危機。


臺灣是我國文化版圖上一個非常獨特的省份,島上的原住民有著自己古老的文化,中華文化是由大陸移民在不同時期分階段傳入臺灣的。早在17世紀,臺灣就曾遭到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的殖民統治。1895年至1945年又遭到日本的殖民統治,在這半世紀內,殖民文化幾乎佔據了主導地位。1945年光復後,臺灣和祖國大陸恢復了文化交流,但時間很短,國民黨退守臺灣後,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文化交流曾經中斷30多年。這樣的文化歷史、文化生態,是我國其他省份所沒有的。有人形容臺灣文化是「不中不西不日不臺」,認為是移民文化、殖民文化、原住民文化「混血」所產生的獨特文化,並把這種現象稱為「文化混血」。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在中華文化的版圖上,臺灣文化的多元性程度是最高的。


第三,後現代主義思維方式對臺灣藝術家與學者的侵襲。後現代主義是一種影響越來越廣泛的文化邏輯。而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程度又是息息相關的。


美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弗雷德裡克·詹姆遜(又譯詹明信)認為,資本主義有三個基本階段,分別是市場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和多國資本的資本主義(有人稱之為後工業資本主義);與這些社會形式相對應的是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文化形式。在晚期資本主義,即多國資本的資本主義這一歷史階段,起主導作用的是後現代主義文化,它決定著這一歷史階段的文化邏輯和價值觀念。詹姆遜強調說:「假使我們缺乏對文化主導的普遍認識,在分析問題時便難免顯得固步自封,片面地把現階段的歷史狀況視為多元文化的簡單呈現,視之為文化差異的隨機演變。這樣,我們便也只能把歷史解釋作為不同文化動力的勉強共存,而始終不能看清楚『共存』所帶來的實際效應,更無法明了為什麼文化效應本身正是難以界定的。」[3]詹姆遜的「主導文化」論十分重要。它提醒我們:在面對文化的多元現象時,應注意認清起主導作用的文化,分析「主導文化」與「多元文化」之間的關係。


過去我們對於什麼是臺灣居於主導地位的文化缺乏認識。筆者認為,就後現代主義對文化生態的影響而言,臺灣比起大陸要明顯得多,深刻得多。臺灣的經濟起飛比大陸早得多,而且明顯已經處於詹姆遜所說的「晚期資本主義階段」,後現代主義文化對臺灣的文化邏輯、價值觀念的影響是深刻而全面的,包括最傳統的戲曲藝術領域在內。


後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是「各種事物之間的差異的界線模糊化」,「後現代文化特徵是,顛倒文化的原有定義,反對傳統標準文化的各種創作原則,揚棄傳統的語言、意義系統、形式和道德原則。走向零散化、邊緣化、平面化、無深度,通過各種眩目的符號、色彩和光的組合去建構使人喚不起原物的幻象和影像,滿足感官的直接需要。」「後現代心態和思維模式特徵是,『後現代』所要表達的是一種『不確定性』、『模糊』、『不可捉摸』、『不可表達』、『不可設定』及『不可化約』等精神狀態和思想品位。」[4]


傳統的形上學是以二元論或兩極性為前提的,它將一系列概念、範疇對立起來,善與惡、有與無、生與死、男與女、真理與錯誤、心靈與肉體、自然與文化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是「非此即彼」,一個人不可能既是男性又是女性,也不可能既是活人又是死人,如此等等。看待一齣戲也是如此,是京劇就是京劇,京劇只能姓京,不可能既是京劇又不是京劇或是別的什麼劇種,非要確定它的劇種屬性不可;一旦有一齣戲劇種屬性模糊不清,界線不明,就可能被看成劇種意識不強,戲曲的危機的表現。


臺灣戲曲界的現狀是已經到了「京劇可以不姓京」的地步,王安祈改編的京劇《金鎖記》就是個例子。魏海敏認為「京劇不一定要姓京」,王安祈說「京劇不是過去式,不是完成式,而是進行式。」這些話並不是對京劇的不尊重,而是體現了一種後現代的思維方式、後現代的文化邏輯。


《金鎖記》在兩岸引起了爭議,但它並不是臺灣戲曲中唯一在兩岸引起爭議的戲曲作品。臺灣的環境劇《祭特洛伊》、曾永義改編的《桃花扇》、高行健改編的「現代東方歌劇」《八月雪》、魏海敏的《歐蘭朵》等劇目,假如按照傳統的劇種標準、劇種意識來衡量,這幾臺戲可能都找不到歸宿。《祭特洛伊》用的是閩南話,雖然有點歌仔戲的影子,但又不像歌仔戲;《桃花扇》運用崑曲唱腔,同時又運用西洋的美聲唱法和西洋歌劇的作曲章法;《歐蘭朵》是一出獨腳戲,由臺灣京劇第一名旦魏海敏一個人演出,該劇和《八月雪》一樣,唱腔、念白、伴奏、身段都包含了某些京劇的元素,可是從整體來看,又變得太多,改得太多,叫人很難稱它為「京劇」或者什麼劇種。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不少。臺灣的某些戲劇家,包括最優秀的京劇演員魏海敏和對京劇有深入研究的編劇兼學者王安祈教授在內,有時似乎喪失了「劇種意識」而只有「劇目意識」,為了創作一個劇目,什麼手段都可以先拿來再說,實行的是「拿來主義」,至於一齣戲屬於哪個劇種,對不起,這是劇目創作出來後再討論的問題。也就是說,不是在創作之初就考慮作品的劇種屬性是否純正,創作思維是從內容出發而不是從劇種的純正性出發的,有時給人一種感覺,仿佛在故意地追求劇種的不確定性。


筆者認為,當我們認識到上述三個原因後,就不會因為《鴨母王》的語言雜多現象感到困惑了,它是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在受到後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臺灣戲曲界創造出來的一個產物。大陸的文化背景、文化體制、文化政策和意識形態都和臺灣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為了維護劇種的多樣性,維護戲曲的生態而強調劇種意識,對於大陸來說是必然的。


相關焦點

  • 香港舞臺首演臺灣歌仔戲 "中國戲曲節"六月開鑼
    香港舞臺首演臺灣歌仔戲 "中國戲曲節"六月開鑼 >  中新社香港4月17日電 (盧哲 曾嘉)昆、京、粵、越、黃梅、歌仔戲、秦腔……各具特色的戲曲節目將出現在今年6月舉行的香港「中國戲曲節」,于魁智、汪世瑜等家喻戶曉的京、昆大家來港獻技,臺灣歌仔戲更將首次在香港舞臺演出。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中新社漳州3月7日電 題: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作者 高淑萍 陳小環  「漳州的薌劇和臺灣的歌仔戲是一朵姐妹花,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她們雖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環境中各自成長,但是她們卻未真正中止過交流。」
  • 臺灣歌仔戲來溫州尋找戲曲之根:咱的鄉土咱的戲
    歌仔戲也源於臺灣和福建地區民間歌舞,而後吸收了京劇、越劇、崑曲等成熟劇種的音樂、表演等特點,才有了文武場,有了行當,有了劇本演出。歌仔戲在短短100年間發展成大戲,成為臺灣民眾普遍喜歡的戲曲藝術,是中國戲曲文化發展的結晶,其根可抵達古老的南戲。  用泰順木偶的製作技法製作的南戲《張協狀元》的一個表演場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 歌仔戲《僑批》亮相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開幕式
    《僑批》展兩岸劇種風採歌仔戲是唯一根植於大陸而形成於臺灣、由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劇種。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創作演出的歌仔戲《僑批》作為今年百戲盛典的開幕大戲,讓觀眾領略到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創造的歌仔戲風採。感人淚下的精彩演出,贏得觀眾和專家們的滿滿好評。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臺灣戲曲傳承發展
    果然,記者在日前一個好戲密集的戲劇活動中見到了蔡欣欣。蔡欣欣以極快的語速,向記者道出了臺灣戲曲的樂與憂。  如魚得水與瀕臨失傳  除布袋戲之外,臺灣傳統戲曲大多源自大陸閩粵地區,於明代末年隨漳、泉、客籍移民的遷徒流傳至臺灣。因此,臺灣早期民間戲曲是建立在閩粵曲藝基礎之上的。之後,京劇、崑曲、河南梆子等內陸劇種也陸續傳入臺灣。
  • 臺灣戲曲界「陳家軍」教你認識歌仔戲
    :00-16:00(14:30開始籤到)地點:廣州大劇院 歌劇排練廳嘉賓:臺灣「無敵小生」孫翠鳳(明華園當家小生,總團長陳勝福之妻,陳家三嫂)旦角 陳昭婷(明華園新生代旦角,陳家三房大女兒)生角 李鬱真(孫翠鳳嫡傳弟子)觀眾人數:100人
  • 臺灣的民俗文化中,媽祖祭拜和歌仔戲都非常有特色!
    在臺灣眾多的民俗文化中,媽祖祭拜和歌仔戲都是非常有特色的,這兩種文化已經深深的滲入到臺灣民眾的生活中。要是你想要去臺灣旅遊的話,還有是必要感受一下這些文化氛圍。下面,小編就來詳細介紹一下這兩種民俗文化。媽祖崇拜臺灣的媽祖崇拜起源於福建省。
  • 歌仔戲:閩南人的獨特記憶,源於臺灣曾輝煌一時,還有人記得它嗎
    今天要講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歌仔戲,它是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泉州市以及中國臺灣的地方傳統戲劇,在漳州也有「薌劇」之稱。歌仔戲並不像京劇那樣流傳至全國範圍,它實際上只是一種小劇種,但在中國戲曲史乃至福建省戲曲史上卻有著相當獨特的地位,因為其連接著兩岸的歷史、文化和美學價值觀。
  • 訪臺灣戲曲學者蔡欣欣:奔走兩岸戲壇的幸福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訪臺灣戲曲學者蔡欣欣:奔走兩岸戲壇的幸福  作者 李晗雪  「90年代我帶臺灣歌仔戲劇團到廈門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到農村演,全村斷了電省給我們用。臺上臺下都講閩南語,那種感情跟凝聚……就是一個劇種把我們連起來了。」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前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憶起帶臺灣劇團赴大陸交流的往事。
  • 歌仔戲的前世今生
    歌仔戲形成後,因其唱詞與念白均使用閩南白話,一般觀眾易於理解,且其音樂曲調都是民間耳熟能詳的音樂,劇情亦是民間所熟悉的故事,因此迅速從宜蘭流傳至臺北,於是產生職業性戲班,爾後更有客籍人士演唱客家語言的歌仔戲,歌仔戲便流傳全省各地,成為當時臺灣最盛行的漢族戲曲劇種。
  • 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歌仔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價值?
    歌仔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資料記載,歌仔戲是福建漳州地區的民歌一—錦歌,在流傳的過程中與車鼓小戲身段以及地區的民歌、小調、曲藝和舞蹈相結合形成稍具戲曲維形的歌舞小戲。本地歌仔的演出是在廟堤空地或沿街遊行表演,在民間迎神賽會上常常會看到本地歌仔的表演,歌仔戲的念詞和道白均採用閩南語言,劇情是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曲調也受到民間歌曲的影響,因而很快地便傳到臺北,與臺北的音樂相互融合逐漸完善,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北管、南管、高甲戲和民間歌曲等曲調,並借鑑京劇的表演形式以及武打動作,逐漸在聲腔、音樂、舞臺藝術、樂器和表演上有著自己獨特的體系,演變成一種內容翔實的劇種
  • 臺灣歌仔戲天王黃香蓮演繹經典
    欄目名稱:臺灣歌仔戲天王黃香蓮演繹經典   由廈門衛視與臺灣中視聯合制播的「今風古韻 四海同春--2019兩岸元宵戲曲晚會」將於2019年2月19日元宵節期間在兩岸同期播出。晚會上黃香蓮老師將帶來經典之作《前世今生蝴蝶夢》,為戲迷們送上久違的經典戲曲體驗。
  • 揭密 ‖ 臺灣歌仔戲皇帝楊麗花
    提到歌仔戲,必然聯想到楊麗花。楊麗花的一生,可說是一部臺灣歌仔戲的發展史,兩者無法切割。而這蜚聲國際的戲曲與代表人物,正是源自宜蘭縣的員山鄉。楊麗花出生在歌仔戲世家,打從娘胎開始,就與歌仔戲結緣。熱愛戲曲的她,有父親教唱七字仔等曲調,有母親指導身段以及對古井[哈]出渾厚的嗓音,更有平劇師傅為她紮下武打的基本功,以及漢文老師教導簡易古書以融合戲文,厚實文武小生兼具的底子。楊麗花三、四歲開始跑龍套,六歲主演[安安趕雞],十六歲便以一出[陸文龍]奠定小生地位。之後隨著廣播、電視的強力放鬆,楊麗花紅遍臺灣大街小巷與海外,所到之處總是萬人空巷。
  • 歌仔戲與閩南族群認同
    本文以歌仔戲分析族群認同對戲劇的影響,以及戲劇承載的族群認同,並非沿襲移民攜帶「家鄉戲」在移民社會傳播的傳統路線,因為歌仔戲是移民「在地化」後形成的新劇種,其傳播亦是反其道而行之,即從移民所在地向故鄉傳播。作為臺灣本土產生的戲曲劇種,歌仔戲以閩南語為基礎,以閩南流行的民間歌謠「歌仔」命名,以「歌仔調」為主旋律,承載著臺灣閩南移民對故鄉的歷史記憶,同時也承載著已經紮根臺灣的閩南移民的族群認同。
  • 臺灣歌仔戲差點「拐」走了「陸焉識」
    在中國風流行曲風靡的那段時間,流行歌曲可以混搭京劇、崑曲、黃梅戲、粵劇等等,當然也可以混搭臺灣歌仔戲,《身騎白馬》就是如此。歌仔戲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臺灣省和福建泉州、廈門、漳州 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已有上百年歷史。
  • 專訪臺灣歌仔戲「無敵小生」孫翠鳳
    如今,孫翠鳳已經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一卸妝,就做回女人  在臺灣,歌仔戲家喻戶曉,已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老字號」明華園的歌仔戲融合了民俗、戲劇、詩詞、音樂、舞蹈、雜技、美術、劇場技術等,依靠不斷創新為傳統戲曲找到了一條出路。而被譽為「無敵小生」的孫翠鳳,在歌仔戲的復興中功不可沒。
  • 臺灣歌仔戲《陳三五娘》之(第一集)
    歌仔戲 是福建及臺灣的地方傳統戲曲之一。起源迄今約有百餘年歷史,相傳歌仔戲是由福建漳州地區的"歌仔"(錦歌),結合車鼓小戲之身段與地方歌謠小調發展而成。"歌仔"原為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即流傳於漳州地區,錦歌為每首四句的傳統民間小調(以七言或五言為一句),原先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謠,後來才發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調。"
  • 臺灣歌仔戲《秦淮煙雨》
    臺灣電視歌仔戲自播出至今已三十餘年,舉凡章回小說、傳統故事、民間故事,已一而再,再而三編寫播出。
  • 臺北傳統戲劇團進駐瑞芳高工校園傳承歌仔戲傳統戲曲藝術
    華夏經緯網1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大家對於表演藝術的第一印象,為了結合劇場的元素並展現學生語文方面的天賦,臺灣瑞芳高工應新北市至善學生關懷協會之邀,特別敦請頗負盛名的臺北傳統戲劇團至校園共同推廣傳統戲曲,努力同心提升歌仔戲的欣賞和學習的人口,進而活躍本土劇種
  • 歌仔戲與電影碰撞出的火花
    2012年以傳統歌仔戲為招牌的臺灣賀歲片《龍飛鳳舞》,可以說是本土文化題材電影中的佼佼者,雖然歌仔戲的熱度早已淡出現代年輕人的視野,但《龍飛鳳舞》上映後卻佳評如潮,受到國內外許多知名影評人撰文力贊,十分驚豔於這部深具本土文化生命力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