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歌仔戲《秦淮煙雨》

2021-02-19 追溯傳統文化

  臺灣電視歌仔戲自播出至今已三十餘年,舉凡章回小說、傳統故事、民間故事,已一而再,再而三編寫播出。但《秦淮煙雨》題材尚屬首次編寫,劇中人處於亂世,生不逢辰,仍能堅定志節,奮發其悲天憫人之心,或超然脫俗,寄情吟詠之中,堪稱奇才異行之輩,以其諷世警俗,望收點鐵成金之效。
  「秦淮煙雨」之時代背景及部分情節,取材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桃花扇」,然而,為了符合電視歌仔戲之演出方式,顧及劇力是否夠強;趣味性是否夠濃,因此也揉入部分野史、民間傳說,並虛構甘草人物,加強三小戲(即小生、小旦、小丑)。
  故事發生在明朝末年的金陵,描述秦淮河畔著名歌妓李香君、蘇紅梅、卞玉京、鄭妥娘與才子侯朝宗、俠客杜瑤麒、韋百裡之間,纏綿悽惻,慷慨蒼涼,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
  南朝淪亡前後,李香君等奇女子,出汙泥而不染,雖在風塵所表現出的貞烈,令人一掬同情之淚,深嘆紅顏薄命。侯朝宗不畏權勢,不貪富貴,操守清高,他與李香君的生死戀,即使數百年後,仍為人津津樂道,俠客杜瑤麒義薄雲天,個性嫉惡如仇,然而英雄難過美人關,他與多情俠女韋紅梅之間的三角戀情,令人回味無窮。
  「秦淮煙雨」的推出,不論幕前幕後,都具備著不同的意義!就幕前而言,是葉青歌仔戲團十九年來首次在沒有商業壓力的環境下展現風華,想必會帶動電視歌仔戲另一種「風雲異動」!就幕後而言,公共電視不惜斥資搭建古裝豪華大景二十餘堂,節目、製作、美術、燈光各相關單位精英盡出,全體總動員全力支援,足以證明公視對於推動傳統本土戲曲,延續本土文化的使命感!
  公視吳董事長與李總經理在殺青酒宴上更是語重心長的說:希望首次與葉青歌仔戲的合作只是一個開始,往還要有更多「第一次」的延續!
  為了展現新的風貌,「秦淮煙雨」的幕後團隊在製作與導演方面都呈現了新的組合與新的做法——
  曾擔任葉青歌仔戲及華視閩南語劇製作人十餘年資深製作人蔡見賢,本次與演員楊懷民攜手雙掛製作,希望彼此共同為傳統歌仔戲投注心血!在沒有商業壓力的情況下,讓節目更具質感,更希望此次「十五集精緻小品」快速的劇情變化與豐富的音樂性,能讓人在觀後仍有意猶未盡之感,更希望能夠藉此吸引更多年輕的觀眾接觸歌仔戲!
  八點檔導演,亦是資深演員陳啟俊首次執導歌仔戲,與歌仔戲前輩導演石文戶相輔相成。
  由石導演掌握傳統歌仔戲的精髓;陳啟俊發揮新銳導演的功力,不但注重運鏡與美感,同時使節奏更為快捷有力,讓全劇能與傳統歌仔戲的音樂性交互為用。
  武術指導由名演員黃仲裕擔任,將電影與八點檔的武打風格為歌仔戲注入新的武術生命!
  導播高明帝本著自身對於傳統戲曲的愛好,由一個道地的外省孩子,每日耳濡目染之下,到後來竟然連歌仔戲傳統七字仔亦能朗朗上口!為了做到全方位的掌握,錄製前必先作功課,反覆演練鏡頭跳接的設計,燈光、布景、演員的走位等等………..,因此導播夫人常常抱怨,家裡的電視常被導播霸佔,在攝影棚裡看不夠,回家還抱著不放,看來『戲癌』並不只是演員的專利呵!
  而在此次「秦淮煙雨」的製作過程中,與以往大不相同的是音樂部分--為了強化與彰顯「歌」仔戲的音樂部分,製作人大膽啟用了歌仔戲的新生代音樂工作者「周以謙」將全部唱腔與串樂部分全部重新編曲,傳統戲曲與現代編曲風格相結合之後,充分予人煥然一新的聽覺享受!再加上片頭片尾曲拋離了擇取唱片公司現有歌曲或打歌的方式,亦請周以謙量身打造,由葉青、林美照主唱,全體團員男女混聲大合唱。由於曲調優美,戲還未上檔,演員們已經交相傳唱,愛不釋「口」了!
  除了好的製作、好的導演,「好劇本」永遠是好戲不可或缺的靈魂!古典文學名著「桃花扇」能夠從「秦淮煙雨」中展現新姿,再度從古籍中復活,必須歸功資深編劇陳永明與新一代編劇江佩玲共同攜手,老乾新枝,果然不同凡響,是陳永明繼名噪一時的電視歌仔戲「孔明三氣周瑜」、「陳三五娘」之後,又一令人刮目相看的佳作!
  值得一提的尚有風格獨特的片頭動畫-由公視動畫小組精心設計,僅僅三十秒的片頭動畫,不但傳達了「桃花扇」的由來,更展現了「秦淮煙雨」全劇的風骨與意境!加上名名服裝設計師師蔡桂霖所設計的戲服,鮮亮的色彩不但呈現出中國戲曲的特色,更能展現明朝末年秦淮河畔的絢麗!
  從孕育到催生,「秦淮煙雨」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總算能夠仰望藍天,希望這一番努力,能夠像一樹飛舞的楊花,遍灑薪傳的種子,期待它能:
  兼容並蓄,有容乃大--將歌仔戲推向歷史的新紀元
  薪火相傳,承先啟後--將歌仔戲的命脈永續傳承,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閩南的錦歌傳入了臺灣,在宜蘭地區落腳生根,由幾位大陸來的師傅和當地一些善歌的青年共同琢磨創新,使之更適合用來說唱故事,漸漸地為當地人所善愛而傳唱開來,於是被稱作「本地歌仔」,善歌的人也往往被冠上「歌仔」兩字而稱作「歌仔助」、「歌仔琳」等,當時在臺灣也早已流行自閩南傳進來的「車鼓戲」,於是模仿車鼓戲的陣頭形式,取其調弄舞蹈的身段而歌以「本地歌仔」,演出滑稽詼諧的民間故事,雖體用代言,
  • 90後福建女孩歌仔戲情緣:因聲音像明星與戲結緣
    據悉,全劇的演員都是「90後」戲迷,主要來自戲迷劇團「華洛歌仔戲」社團,同時也邀請另一個戲迷劇團「天瑜戲苑」的部分成員加盟助陣。  今年28歲的華洛歌仔戲社團團長吳建華是來自漳州古雷的戲迷,在閩南地區有不少粉絲。由於聲音跟臺灣歌仔戲明星楊麗花十分相似,加上模仿偶像神情動作,吳建華被粉絲戲稱為「大陸戲迷版楊麗花」。
  • 臺灣歌仔戲差點「拐」走了「陸焉識」
    在中國風流行曲風靡的那段時間,流行歌曲可以混搭京劇、崑曲、黃梅戲、粵劇等等,當然也可以混搭臺灣歌仔戲,《身騎白馬》就是如此。歌仔戲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臺灣省和福建泉州、廈門、漳州 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已有上百年歷史。
  • 揭密 ‖ 臺灣歌仔戲皇帝楊麗花
    提到歌仔戲,必然聯想到楊麗花。楊麗花的一生,可說是一部臺灣歌仔戲的發展史,兩者無法切割。而這蜚聲國際的戲曲與代表人物,正是源自宜蘭縣的員山鄉。楊麗花出生在歌仔戲世家,打從娘胎開始,就與歌仔戲結緣。之後隨著廣播、電視的強力放鬆,楊麗花紅遍臺灣大街小巷與海外,所到之處總是萬人空巷。但目光宏遠的她,並不以此為滿足,為發揚這傳統戲曲,她致力歌仔戲的傳承,更全力推動歌仔戲的精緻化與創新,終使一直被外界視為庶民娛樂的歌仔戲,開表演先河地登上藝術殿堂,在國父紀念館、國家戲劇院等演出,也提升了歌仔戲的文化層次。
  • 臺灣歌仔戲天王黃香蓮演繹經典
    欄目名稱:臺灣歌仔戲天王黃香蓮演繹經典   由廈門衛視與臺灣中視聯合制播的「今風古韻 四海同春--2019兩岸元宵戲曲晚會」將於2019年2月19日元宵節期間在兩岸同期播出。晚會上黃香蓮老師將帶來經典之作《前世今生蝴蝶夢》,為戲迷們送上久違的經典戲曲體驗。
  • 專訪臺灣歌仔戲「無敵小生」孫翠鳳
    如今,孫翠鳳已經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一卸妝,就做回女人  在臺灣,歌仔戲家喻戶曉,已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老字號」明華園的歌仔戲融合了民俗、戲劇、詩詞、音樂、舞蹈、雜技、美術、劇場技術等,依靠不斷創新為傳統戲曲找到了一條出路。而被譽為「無敵小生」的孫翠鳳,在歌仔戲的復興中功不可沒。
  • 臺灣歌仔戲《陳三五娘》之(第一集)
    歌仔戲 是福建及臺灣的地方傳統戲曲之一。起源迄今約有百餘年歷史,相傳歌仔戲是由福建漳州地區的"歌仔"(錦歌),結合車鼓小戲之身段與地方歌謠小調發展而成。"歌仔"原為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即流傳於漳州地區,錦歌為每首四句的傳統民間小調(以七言或五言為一句),原先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謠,後來才發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調。"
  • 臺灣歌仔戲遇上電影 開啟聲光時代(圖)
    電視歌仔戲較不講究傳統臺步及身段,因此非歌仔戲出身的明星,也能跨界演出,圖為1994年馮寶寶(左)、楊麗花一同演出臺視歌仔戲「洛神」。  在臺灣當歌仔戲遇上電影,不但扭轉了看戲的方式,與後來的電視一起開啟聲光時代,讓內臺戲迅速沒落,也讓戲班文化就此改觀。  臺灣第一部歌仔戲電影是一九五五年的《六才子西廂記》,當時以十六釐米拍攝,效果不佳,上片三天就慘澹落幕。來年,麥寮鄉拱樂社負責人陳澄三,與留日導演何基明合作推出第一部三十五釐米閩南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觀眾場場爆滿,才真正轟動全臺。
  • 臺灣歌仔戲小生柳青心臟病過世 享壽72歲
    歌仔戲小生柳青前天因心臟病過世。(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歌仔戲小生柳青和楊麗花、葉青、小明明並列為歌仔戲四大小生。(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華夏經緯網11月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昔日歌仔戲小生柳青4日清晨因心臟病過世,享壽72歲。
  • 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來到漳州,重溫「漳州腔」
    時隔71年,歌仔戲業餘愛好者組織的宜蘭漳州籍後裔親人參訪團,追尋著都馬調音符來到原鄉,與漳州市歌仔戲藝術家們再續「漳州腔」。10月24日上午,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在漳州與漳州市歌仔戲(薌劇)演員們進行文化交流。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教授說。  6日晚,蔡欣欣教授應邀到閩南師範大學開了一場題為「凝視臺灣歌仔戲的百年光影」專場講座。會後,蔡欣欣教授接受了中新社記者的專訪。  歌仔戲,迄今約有百餘年歷史。早期,大陸閩南地區移民將福建民間歌謠曲藝、小調帶到臺灣,在臺灣發展成為新劇種,被當地人稱為「歌仔戲」。傳回大陸後,定名為薌劇,成為福建五大地方劇種之一。
  • 40名臺灣戲迷參訪福建漳州 再敘薌劇與歌仔戲淵源
    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日前在薌劇(歌仔戲)起源地福建漳州座談交流時,合唱起由宜蘭地方閩南語民謠改編的《丟丟銅》與《桃花過渡》,表達此行感受與期盼。23日以來,臺灣商工統一促進會壯圍分會的40名漳州籍後裔會員組成「宜蘭壯圍鄉老人會歌仔戲研習班」,追尋著歌仔戲「都馬調」音符來到漳州、廈門參訪交流。
  • 臺灣戲曲界「陳家軍」教你認識歌仔戲
    明華園戲劇總團 歌仔戲《濟公活佛之雪狐情》演員見面會時間:11月12日(周四)下午15
  • 走近龍海歌仔戲
    高水歌仔戲在福建又稱為薌劇,是在臺灣歌仔戲和閩南改良戲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起源於漳州錦歌,成型於臺灣宜蘭,流行於閩南地區、臺灣宜蘭和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集聚地,是維繫大陸、臺灣、東南亞華人華裔聚居地所有閩南人的一條重要情感紐帶。
  • 歌仔戲的前世今生
    歌仔戲的歷史不長,只有一百多年,而現在在臺灣,最受歡迎的是歌仔戲、京劇與豫劇,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歌仔戲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雖然流行於臺灣省和福建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但是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各種戲曲走向國際,歌仔戲也開始走入國際的舞臺。
  • 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歌仔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價值?
    歌仔戲或者歌崽戲,是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是臺灣人民和福建人民共同喜愛的劇種,歌仔戲經常在兩岸進行演出,臺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廣為流傳。歌仔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資料記載,歌仔戲是福建漳州地區的民歌一—錦歌,在流傳的過程中與車鼓小戲身段以及地區的民歌、小調、曲藝和舞蹈相結合形成稍具戲曲維形的歌舞小戲。
  • 臺灣明華園歌仔戲《八仙傳奇系列之曹國舅》
    )0592-8833930(廈門分公司)上門諮詢:廈門市思明區廈禾路362號建設大廈2217(廈禾路與故宮路交界處)詳情請戳本頁底部->閱讀原文  歌仔戲 是FORMOSA最美的瑰寶  有百餘年歷史的歌仔戲,是唯一一個在臺灣發展成形的戲劇藝術,原是臺灣民間農忙之餘的娛樂活動,不若一般傳統戲劇受到的規範與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