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視歌仔戲自播出至今已三十餘年,舉凡章回小說、傳統故事、民間故事,已一而再,再而三編寫播出。但《秦淮煙雨》題材尚屬首次編寫,劇中人處於亂世,生不逢辰,仍能堅定志節,奮發其悲天憫人之心,或超然脫俗,寄情吟詠之中,堪稱奇才異行之輩,以其諷世警俗,望收點鐵成金之效。
「秦淮煙雨」之時代背景及部分情節,取材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桃花扇」,然而,為了符合電視歌仔戲之演出方式,顧及劇力是否夠強;趣味性是否夠濃,因此也揉入部分野史、民間傳說,並虛構甘草人物,加強三小戲(即小生、小旦、小丑)。
故事發生在明朝末年的金陵,描述秦淮河畔著名歌妓李香君、蘇紅梅、卞玉京、鄭妥娘與才子侯朝宗、俠客杜瑤麒、韋百裡之間,纏綿悽惻,慷慨蒼涼,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
南朝淪亡前後,李香君等奇女子,出汙泥而不染,雖在風塵所表現出的貞烈,令人一掬同情之淚,深嘆紅顏薄命。侯朝宗不畏權勢,不貪富貴,操守清高,他與李香君的生死戀,即使數百年後,仍為人津津樂道,俠客杜瑤麒義薄雲天,個性嫉惡如仇,然而英雄難過美人關,他與多情俠女韋紅梅之間的三角戀情,令人回味無窮。
「秦淮煙雨」的推出,不論幕前幕後,都具備著不同的意義!就幕前而言,是葉青歌仔戲團十九年來首次在沒有商業壓力的環境下展現風華,想必會帶動電視歌仔戲另一種「風雲異動」!就幕後而言,公共電視不惜斥資搭建古裝豪華大景二十餘堂,節目、製作、美術、燈光各相關單位精英盡出,全體總動員全力支援,足以證明公視對於推動傳統本土戲曲,延續本土文化的使命感!
公視吳董事長與李總經理在殺青酒宴上更是語重心長的說:希望首次與葉青歌仔戲的合作只是一個開始,往還要有更多「第一次」的延續!
為了展現新的風貌,「秦淮煙雨」的幕後團隊在製作與導演方面都呈現了新的組合與新的做法——
曾擔任葉青歌仔戲及華視閩南語劇製作人十餘年資深製作人蔡見賢,本次與演員楊懷民攜手雙掛製作,希望彼此共同為傳統歌仔戲投注心血!在沒有商業壓力的情況下,讓節目更具質感,更希望此次「十五集精緻小品」快速的劇情變化與豐富的音樂性,能讓人在觀後仍有意猶未盡之感,更希望能夠藉此吸引更多年輕的觀眾接觸歌仔戲!
八點檔導演,亦是資深演員陳啟俊首次執導歌仔戲,與歌仔戲前輩導演石文戶相輔相成。
由石導演掌握傳統歌仔戲的精髓;陳啟俊發揮新銳導演的功力,不但注重運鏡與美感,同時使節奏更為快捷有力,讓全劇能與傳統歌仔戲的音樂性交互為用。
武術指導由名演員黃仲裕擔任,將電影與八點檔的武打風格為歌仔戲注入新的武術生命!
導播高明帝本著自身對於傳統戲曲的愛好,由一個道地的外省孩子,每日耳濡目染之下,到後來竟然連歌仔戲傳統七字仔亦能朗朗上口!為了做到全方位的掌握,錄製前必先作功課,反覆演練鏡頭跳接的設計,燈光、布景、演員的走位等等………..,因此導播夫人常常抱怨,家裡的電視常被導播霸佔,在攝影棚裡看不夠,回家還抱著不放,看來『戲癌』並不只是演員的專利呵!
而在此次「秦淮煙雨」的製作過程中,與以往大不相同的是音樂部分--為了強化與彰顯「歌」仔戲的音樂部分,製作人大膽啟用了歌仔戲的新生代音樂工作者「周以謙」將全部唱腔與串樂部分全部重新編曲,傳統戲曲與現代編曲風格相結合之後,充分予人煥然一新的聽覺享受!再加上片頭片尾曲拋離了擇取唱片公司現有歌曲或打歌的方式,亦請周以謙量身打造,由葉青、林美照主唱,全體團員男女混聲大合唱。由於曲調優美,戲還未上檔,演員們已經交相傳唱,愛不釋「口」了!
除了好的製作、好的導演,「好劇本」永遠是好戲不可或缺的靈魂!古典文學名著「桃花扇」能夠從「秦淮煙雨」中展現新姿,再度從古籍中復活,必須歸功資深編劇陳永明與新一代編劇江佩玲共同攜手,老乾新枝,果然不同凡響,是陳永明繼名噪一時的電視歌仔戲「孔明三氣周瑜」、「陳三五娘」之後,又一令人刮目相看的佳作!
值得一提的尚有風格獨特的片頭動畫-由公視動畫小組精心設計,僅僅三十秒的片頭動畫,不但傳達了「桃花扇」的由來,更展現了「秦淮煙雨」全劇的風骨與意境!加上名名服裝設計師師蔡桂霖所設計的戲服,鮮亮的色彩不但呈現出中國戲曲的特色,更能展現明朝末年秦淮河畔的絢麗!
從孕育到催生,「秦淮煙雨」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總算能夠仰望藍天,希望這一番努力,能夠像一樹飛舞的楊花,遍灑薪傳的種子,期待它能:
兼容並蓄,有容乃大--將歌仔戲推向歷史的新紀元
薪火相傳,承先啟後--將歌仔戲的命脈永續傳承,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