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歌仔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價值?

2021-01-07 看多少風景才能遇到你

歌仔戲或者歌崽戲,是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是臺灣人民和福建人民共同喜愛的劇種,歌仔戲經常在兩岸進行演出,臺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廣為流傳。歌仔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資料記載,歌仔戲是福建漳州地區的民歌一—錦歌,在流傳的過程中與車鼓小戲身段以及地區的民歌、小調、曲藝和舞蹈相結合形成稍具戲曲維形的歌舞小戲。

本地歌仔的演出是在廟堤空地或沿街遊行表演,在民間迎神賽會上常常會看到本地歌仔的表演,歌仔戲的念詞和道白均採用閩南語言,劇情是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曲調也受到民間歌曲的影響,因而很快地便傳到臺北,與臺北的音樂相互融合逐漸完善,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北管、南管、高甲戲和民間歌曲等曲調,並借鑑京劇的表演形式以及武打動作,逐漸在聲腔、音樂、舞臺藝術、樂器和表演上有著自己獨特的體系,演變成一種內容翔實的劇種。

歌仔戲很快就流傳到各個地區,成為臺灣地區最盛行的民間戲曲。2006年歌仔戲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早期的歌仔戲是由一男一女對唱為主,後來慢慢地演變為有生、旦、丑三行併兼備科、曲、白的成熟戲劇,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其中小生的表演注重眼神。旦行有苦旦、正旦,早期的歌仔戲主要以悲劇為主,所以正旦即是苦旦。丑角為戲曲中的甘草人物,分為三花、老婆等角色,因而丑角的主要任務就是搞笑。

在與其他劇種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百多種傳統曲調,有《七字調》、《背思調》、《哭詞》、《雜念調》、《望鄉調》、《大調》等,還有從臺灣民調中吸收過來的《臺灣雜念調》等曲調。豐富的曲調為歌仔戲的傳播奠下了很好的基礎,曲調的應用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其中,《七字調》情緒波動比較大,如遊樂、賞景時。悲慟時則採用哭調,哀怨時使用速度緩慢的《望鄉調》。在歌仔戲音樂中,唱腔也分為獨唱、對唱和齊唱三種演唱方式。

和其他劇種一樣,歌仔戲的伴奏樂器分為文場和武場兩種,文場主要是絲弦樂器,如頭手弦、二手弦、三弦、笛子、噴吶及鴨母達仔等樂器,武場則主要是打擊樂器,如單皮鼓、堂鼓、梆子、鑼、響盞等樂器。後來則加入了琵琶、革胡、電吉他、薩克斯風等樂器,樂器的種類很豐富,根據劇情的需要而選擇伴奏樂器。

歌仔戲的內容以演唱民間故事為主,如《陳三五娘》、《劉秀復國》、《呂蒙正》、《什細記》、《八仙過海》、《濟公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經典傳統劇目,以及後來創作和改編的《鑑國女俠》、《延平王復國》、《女匪幹》等劇目,都具有歌仔戲的特點,有很濃厚的鄉村氣息。自演出以來,歌仔戲就成了兩岸藝人交流的橋梁,慢慢地已經成為維繫兩岸人民精神文化的一條重要紐帶。

保護和發展歌仔戲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戲曲文化,推動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受現代文化藝術形式和流行風尚的影響,歌仔戲現在主要只在中老年人中流行,青年人已不再對其感興趣,這樣的現狀極大地影響了歌仔戲的生存和傳續,需要制定措施加以保護。相信在人民政府的幫助下,歌仔戲可以重新找回往日的榮光。

相關焦點

  • 蘇燕蓉:百年歌仔戲盛開的第一朵梅花
    因為我也算是一個比較年輕的戲曲演員,所以廈門衛視的《看戲》節目有邀請我過去做嘉賓主持。我還和臺灣的知名主持人白冰冰一起主持過廈門衛視十二旦的評選。我覺得能夠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擴展歌仔戲在閩南地區,在海峽兩岸的影響力,這也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
  • 歌仔戲與電影碰撞出的火花
    以商業價值為主要取向的電影,如果能成功取材於本土文化、民俗特色等元素,無疑彌足珍貴。但如果只是在題材上一味的強調炒作本土元素,就難免有牽強附會之感,本土之光瞬間變成票房和口碑的毒藥。這種類的影片最終的成敗,除了取決於電影最重要的講故事技巧外,也在於嫁接、運用這些元素的巧勁。
  • 《龍飛鳳舞》| 歌仔戲與電影碰撞出的火花
    但如果只是在題材上一味的強調炒作本土元素,就難免有牽強附會之感,本土之光瞬間變成票房和口碑的毒藥。這種類的影片最終的成敗,除了取決於電影最重要的講故事技巧外,也在於嫁接、運用這些元素的巧勁。2012年以傳統歌仔戲為招牌的臺灣賀歲片《龍飛鳳舞》,可以說是本土文化題材電影中的佼佼者,雖然歌仔戲的熱度早已淡出現代年輕人的視野,但《龍飛鳳舞》上映後卻佳評如潮,受到國內外許多知名影評人撰文力贊,十分驚豔於這部深具本土文化生命力的電影。
  • 專訪臺灣歌仔戲「無敵小生」孫翠鳳
    歌詞略有改動,出處卻是被譽為「歌仔戲」中的「國歌」的《薛平貴與王寶釧》選段。  歌仔戲是發源於福建漳州一帶的地方民間劇種,不似「國粹」京劇那麼程式化,是以歌舞小戲為雛形,融合民俗、戲劇、詩詞、音樂、舞蹈、雜技、美術、劇場技術等多元文化的戲劇藝術。在臺灣,歌仔戲家喻戶曉,已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而發源於1929 年的明華園,則是其中的「老字號」。
  • 歌仔戲:閩南人的獨特記憶,源於臺灣曾輝煌一時,還有人記得它嗎
    今天要講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歌仔戲,它是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泉州市以及中國臺灣的地方傳統戲劇,在漳州也有「薌劇」之稱。歌仔戲並不像京劇那樣流傳至全國範圍,它實際上只是一種小劇種,但在中國戲曲史乃至福建省戲曲史上卻有著相當獨特的地位,因為其連接著兩岸的歷史、文化和美學價值觀。
  • 歌仔戲《僑批》亮相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開幕式
    歌仔戲《僑批》劇照(資料照片)歌仔戲《僑批》亮相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開幕式福建本土劇種見證全國劇種大團圓《僑批》展兩岸劇種風採歌仔戲是唯一根植於大陸而形成於臺灣、由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劇種。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創作演出的歌仔戲《僑批》作為今年百戲盛典的開幕大戲,讓觀眾領略到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創造的歌仔戲風採。感人淚下的精彩演出,贏得觀眾和專家們的滿滿好評。
  • 兩岸歌仔戲崑山「團圓」
    據新華社南京10月13日電(記者劉巍巍)作為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第一場下鄉演出劇目,由兩岸合作排演的福建歌仔戲(薌劇)《陳三五娘》12日上演,這也是兩岸戲曲界的又一次合作和探索。元宵燈下的邂逅,抗拒封建婚姻的出走,《陳三五娘》是一出廣泛流傳於閩南文化圈的歌仔戲,講述的是泉州書生陳三隨兄嫂廣南赴任,路經潮州,邂逅黃九郎之女黃五娘,一見鍾情決意求婚,幾經曲折終成眷屬的故事。
  • 戲曲‖臺灣歌仔戲中的語言雜多現象
    其中有大陸來的北方人,有臺灣本地人,包括從大陸遷徙到臺灣的客家人和閩南人,還有曾經在國外生活過的漢人和外國人。按戲曲藝術的規律和原則,他們完全可以在劇中按劇種的規範說閩南話,唱歌仔調,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而是採用雜多的語言和音樂,這就體現了一種自然主義傾向,或者說喜歡拼貼的後現代傾向。
  • 《第一期:了解歌仔戲歷史》
  • 閩南文化|兒時的回憶---歌仔戲
    歌仔戲 ,普通話:Ge Zai Xi,閩南語:gua a hi,是福建及臺灣的地方傳統戲曲之一。
  • 活著的閩臺傳統藝術——歌仔戲
    每逢過節,閩南人家搭戲棚請戲班,拜神明熙熙攘攘,鄉裡鄉外有說有笑藝人有情,傳承衣缽小小的一方舞臺演繹世代的悲歡與離合冰糖葫蘆,撥浪鼓,咿咿呀呀搬著小板凳,為戲入迷一路跟只為,等那故事裡的人歌仔戲,又稱「臺灣歌仔戲」,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
  • 薌劇 歌仔戲《皇帝告狀》下集
    目前歌仔戲、與京劇、豫劇在臺灣戲曲舞臺上呈三足鼎立局面。根據《臺灣省通志》及《宜蘭縣誌》的記載,皆謂歌仔戲起於宜蘭員山結頭份。這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臺灣省和福建泉州、廈門、漳州 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歌仔戲的形成與閩南人民開發臺灣及曲藝錦歌等傳統民間伎藝的傳入,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 【人物】歌仔戲小生莊海蓉.
    莊海蓉,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現任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旦轉生角,扮相英俊,獲獎頗多,已在舞臺演出二十餘年。(歌仔戲:發源於臺灣,盛行於閩臺地區的地方劇種。)歌仔戲《雙合鏡》劇照(圖左)她覺得作為一個女人能有自己喜歡的事業,並且可以堅持下來,到現在有一定的成績那就足夠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追求,這大概就是她的人生哲學吧。始於純粹,也歸於純粹,沒有那麼多旁枝末節,一心做好分內事。大概有種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感覺吧。那些努力會在歲月裡慢慢沉澱,然後發光。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將收起流於表面的浮華,帶著感情,感動每一個觀眾。
  • 臺灣歌仔戲來溫州尋找戲曲之根:咱的鄉土咱的戲
    溫州網訊 溫籍臺灣著名作家琦君在《看戲》一文裡寫道:「自從電視有平劇和地方戲播演以來,我總是儘可能地收看。尤其是歌仔戲,我反而特別喜愛,因為他們的服裝,他們的一舉手和一投足,都一度引我深深懷念故鄉,懷念偎依在外公、母親或阿榮伯身邊看戲的好日子。」歌仔戲寄託著琦君深深的思鄉情。
  • 走近龍海歌仔戲
    高水歌仔戲在福建又稱為薌劇,是在臺灣歌仔戲和閩南改良戲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起源於漳州錦歌,成型於臺灣宜蘭,流行於閩南地區、臺灣宜蘭和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集聚地,是維繫大陸、臺灣、東南亞華人華裔聚居地所有閩南人的一條重要情感紐帶。
  • 閩南文化之歌仔戲
    歌仔戲(發音:歌子戲,或歌崽戲,後者在臺灣較流行),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臺灣的傳統戲曲,大陸福建亦稱之為薌劇。
  • 根脈(六):百年歌仔戲 並蒂開兩岸
    6日,我們帶您走進歌仔戲的前世今生,聽聽戲裡戲外的兩岸情。 濃鬱的鄉土特色,唱不盡的民間故事,歌仔戲是臺灣第一大戲,也是全國300多個地方戲中唯一跨海而生的劇種。三百年間,它從海峽的這頭唱到那頭,也在兩岸民間傳遞中國傳統的忠孝節義、人情事理。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中新社漳州3月7日電 題: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作者 高淑萍 陳小環  「漳州的薌劇和臺灣的歌仔戲是一朵姐妹花,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她們雖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環境中各自成長,但是她們卻未真正中止過交流。」
  • 臺灣歌仔戲《陳三五娘》之(第一集)
    閩南名人秀即將開播這是一檔面向大眾的走進閩南網紅,閩南名人的世界這檔節目將採用訪問閩南網紅還有一些名人的模式將帶大家走進那些在手機屏幕或者聽別人說的人的生活裡同時也會跟大家分享我們創三笑影視出品的各類視頻有搞笑
  • 臺灣歌仔戲差點「拐」走了「陸焉識」
    在中國風流行曲風靡的那段時間,流行歌曲可以混搭京劇、崑曲、黃梅戲、粵劇等等,當然也可以混搭臺灣歌仔戲,《身騎白馬》就是如此。歌仔戲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臺灣省和福建泉州、廈門、漳州 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已有上百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