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過節,閩南人家
搭戲棚請戲班,拜神明
熙熙攘攘,鄉裡鄉外
有說有笑
藝人有情,傳承衣缽
小小的一方舞臺
演繹世代的悲歡與離合
冰糖葫蘆,撥浪鼓,咿咿呀呀
搬著小板凳,為戲入迷一路跟
只為,等那故事裡的人
歌仔戲,又稱「臺灣歌仔戲」,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臺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 、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 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
「歌仔」原為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即流傳於漳州地區,又名什錦歌或乞食調,1953年定名為錦歌。錦歌為每首四句的漢族民間小調(以七言或五言為一句),原先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謠,後來才發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調。
歌仔戲的歷史不長,只有一百多年,而現在在臺灣,最受歡迎的是歌仔戲、京劇與豫劇,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歌仔戲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
歌仔戲初以一男一女的對唱為主,後發展為有生、旦、丑三行併兼備科、曲、白的成熟戲劇。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醜行有三花、老婆等角色;眾角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
主要樂器有殼仔弦、大廣弦、臺灣笛和月琴等。它的表演、角色、服裝、臉譜和打擊樂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於京劇。
歌仔戲的演出劇目,最初多為民間傳說故事,如《山伯英臺》《陳三五娘》等,後來大量搬用了京劇等劇種的傳統劇目,增加了許多歷史題材的劇目。
歌仔戲從本地歌仔發展至今,已衍生多種表演型態,且每一種演出型態均各具特色。一般而言,歌仔戲之劇場型態有落地掃歌仔陣、野臺歌仔戲、內臺歌仔戲、廣播歌仔戲、歌仔戲電影及電視歌仔戲等型態。
歌仔戲於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採茶戲、京戲、南管、北管及新劇等劇種之菁華,也融合各劇種的特質,同時大量應用現代科技,改善舞臺技術與設備,使歌仔戲包含更多內容,使其形式更為活潑而多元。
就通俗性言,歌仔戲是臺灣唯一土生土長之劇種,富有強烈的地方性色彩。
歌仔戲自誕生後,兩岸戲班及藝人演出交流不斷,作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創造並擁有的寶貴藝術形式,已成為維繫兩岸人民精神文化的一條重要紐帶。
『微播臺灣』資訊中心|整理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原作者|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