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閩臺傳統藝術——歌仔戲

2021-02-19 微播臺灣

每逢過節,閩南人家

搭戲棚請戲班,拜神明

熙熙攘攘,鄉裡鄉外

有說有笑

藝人有情,傳承衣缽

小小的一方舞臺

演繹世代的悲歡與離合

冰糖葫蘆,撥浪鼓,咿咿呀呀

搬著小板凳,為戲入迷一路跟

只為,等那故事裡的人

歌仔戲,又稱「臺灣歌仔戲」,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臺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 、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 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 

「歌仔」原為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即流傳於漳州地區,又名什錦歌或乞食調,1953年定名為錦歌。錦歌為每首四句的漢族民間小調(以七言或五言為一句),原先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謠,後來才發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調。


歌仔戲的歷史不長,只有一百多年,而現在在臺灣,最受歡迎的是歌仔戲、京劇與豫劇,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歌仔戲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

歌仔戲初以一男一女的對唱為主,後發展為有生、旦、丑三行併兼備科、曲、白的成熟戲劇。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醜行有三花、老婆等角色;眾角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

主要樂器有殼仔弦、大廣弦、臺灣笛和月琴等。它的表演、角色、服裝、臉譜和打擊樂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於京劇。 

歌仔戲的演出劇目,最初多為民間傳說故事,如《山伯英臺》《陳三五娘》等,後來大量搬用了京劇等劇種的傳統劇目,增加了許多歷史題材的劇目。

歌仔戲從本地歌仔發展至今,已衍生多種表演型態,且每一種演出型態均各具特色。一般而言,歌仔戲之劇場型態有落地掃歌仔陣、野臺歌仔戲、內臺歌仔戲、廣播歌仔戲、歌仔戲電影及電視歌仔戲等型態。 

歌仔戲於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採茶戲、京戲、南管、北管及新劇等劇種之菁華,也融合各劇種的特質,同時大量應用現代科技,改善舞臺技術與設備,使歌仔戲包含更多內容,使其形式更為活潑而多元。

就通俗性言,歌仔戲是臺灣唯一土生土長之劇種,富有強烈的地方性色彩。

歌仔戲自誕生後,兩岸戲班及藝人演出交流不斷,作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創造並擁有的寶貴藝術形式,已成為維繫兩岸人民精神文化的一條重要紐帶。

『微播臺灣』資訊中心|整理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原作者|聲明

相關焦點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2015-03-07 14:26:2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漳州3月7日電 題: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作者 高淑萍 陳小環  「漳州的薌劇和臺灣的歌仔戲是一朵姐妹花,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她們雖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環境中各自成長,但是她們卻未真正中止過交流。」
  • 「同源一脈」閩臺文藝展演在榕精彩呈現
    「同根一脈」閩臺文藝展演在福建大劇院舉行(你好臺灣網 圖)你好臺灣網福州11月19日消息 (記者 呂貝娜)11月18日晚,「同源一脈」閩臺文藝展演在福建大劇院舉行。《南音隨想》廈門市南樂團(你好臺灣網 圖)演出結束後,一位來自泉州的觀眾陳阿姨告訴記者,舞臺上兩岸共同喜愛的歌仔戲和木偶戲,令她感到十分親切,仿佛回到兒時看戲的場景。歌仔戲於明末清初隨移民漂洋過海。據《福建省志》《臺灣通志》等記載,明天啟年間,漳州錦歌傳入臺灣,發展為歌仔戲。
  • 戲劇‖閩南戲曲跨界傳播的世界版圖及其現實影響 ——以閩臺歌仔戲在新加坡的傳承發展為例
    [4]王靜怡.東南亞華人音樂的形成與來源——以馬來西亞華人傳統音樂為例[J].文化藝術研究,2009(1):116-129.[5]蔡欣欣.1960年代臺灣歌仔戲「柏華閩劇團」新加坡演出印記考索[J].戲劇學刊,2015(1):97-131.
  • 傳統戲曲進校園 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今日走進海滄天心島小學
    現場的同學們目不轉睛的盯著臺上來自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演員們的精彩表演,沉浸其中。  據了解,下午在廈門市海滄區天心島小學舉行的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是本次天心島小學海絲戲曲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心島小學首屆海絲文化戲曲節在昨日正式開幕,持續一周的戲曲節活動涵蓋戲曲知識講座、戲曲表演欣賞、音樂美術課堂授課、戲曲主題美術作品徵集比賽等多種形式。
  • 走近龍海歌仔戲
    1976年10月,歌仔戲的專業和業餘劇團相繼恢復活動,從事歌仔戲的藝人們重新煥發青春活力,對歌仔戲的劇目、音樂以及表演藝術進行新的探索和革新,再次整理一些傳統劇目,使之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更臻完美,其中龍海薌劇團有12個劇目的唱段被中國唱片公司、香港東方唱片公司錄製成唱片。
  • 臺北傳統戲劇團進駐瑞芳高工校園傳承歌仔戲傳統戲曲藝術
    華夏經緯網1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大家對於表演藝術的第一印象,為了結合劇場的元素並展現學生語文方面的天賦,臺灣瑞芳高工應新北市至善學生關懷協會之邀,特別敦請頗負盛名的臺北傳統戲劇團至校園共同推廣傳統戲曲,努力同心提升歌仔戲的欣賞和學習的人口,進而活躍本土劇種
  • 歌仔戲與閩南族群認同
    中圖分類號: J 8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257 - 943X(2014)04 - 0099 - 06在電影電視尚未出現前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戲劇是承載移民族群認同的重要載體,「家鄉戲」隨著移民的腳步傳播到移民所在地,中國各類地方戲曲的海外傳播皆與移民族群認同有關。
  • 閩臺文化產業全方位、多層次的對接已漸入佳境
    新華社福州10月19日電(記者 孟昭麗、巫奕龍)18日晚在廈門閉幕的2010年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上,「臺灣第一苦旦」廖瓊枝以歌仔戲《陶侃賢母》完成了她在大陸的告別演出,76歲的她已經為兩岸歌仔戲交流做了20年友好使者。    「11月6日,我在臺中最後演出一場《陶侃賢母》,就完全退居幕後了。」
  • 構想:建立閩臺早期的戲曲音樂有聲檔案(1905-1949)
    2000年臺灣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出版了一套《聽見臺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內附有10張CD,翻錄了100張老唱片,其中有歌仔戲、南管[4]、客家戲曲以及京劇等等。2000年臺灣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出版了一套《聽見臺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內附有10張CD,翻錄了100張老唱片。主要是歌仔戲、南管(南音)、北管、京劇等唱片。
  • 臺灣歌仔戲天王黃香蓮演繹經典
    欄目名稱:臺灣歌仔戲天王黃香蓮演繹經典   由廈門衛視與臺灣中視聯合制播的「今風古韻 四海同春--2019兩岸元宵戲曲晚會」將於2019年2月19日元宵節期間在兩岸同期播出。晚會上黃香蓮老師將帶來經典之作《前世今生蝴蝶夢》,為戲迷們送上久違的經典戲曲體驗。
  • 【對臺交流·走向國際】暢遊臺灣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閩臺幼兒樂翻天!
    原來他們要暢遊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現場,孩子們參與了各種有趣的親水遊戲,觀看了各國精彩的表演,來自28國35支表演國隊現場帶來極具各國文化風情的表演,讓幼兒欣賞到多元化的藝術表演。「看布袋戲嘍……」兩岸的孩子們歡呼著!他們來到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蘇燕蓉:百年歌仔戲盛開的第一朵梅花
    廈門市歌仔戲研習中心的戲曲演員蘇燕蓉是百年歌仔戲的第一個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  如果說要在蘇燕蓉這個年輕的戲曲演員身上找到時代的特色,我覺得最不同於老一輩藝術家的是她的多棲性。作為一個戲曲演員,她術業有專攻,熱愛歌仔戲傳統文化;作為一個生活在媒介高度發達的新時代的新生代表演藝術家,她涉獵歌唱、主持、配音、甚至是戲曲導演等。
  • 歌仔戲傳承演員黃小英的藝術人生(個人演出專場)
    黃小英 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 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廈門戲劇家協會會員、廈門朗誦協會會員。先後畢業於福建省藝術學校漳州市戲曲班、中央文化幹部管理學院、廈門大學音樂學專業。師承鬱美蓉、張丹、郭志賢老師,主工花旦,反串彩旦。
  • 傳統戲劇無敵小生孫翠鳳深耕校園傳承傳統歌仔戲文化
    (本報資料照片)歌仔戲是臺灣珍貴的戲劇之一,也是傳承傳統文化重要的一環,明華園戲劇總團的當家小生孫翠鳳,自小在外省家庭長大,從一句臺語都不會講,變身揚威國際的歌仔戲演員,1994年前往法國演出《濟公活佛之雪狐情》,把臺灣歌仔戲帶到歐洲。《流星》由團長陳昭婷(右)主演,傳統戲劇無敵小生孫翠鳳(左)壓軸客串,堪稱是最吸睛的路人甲。
  • 2020閩臺匠人大會在榕啟幕 4對閩臺匠人喜結師徒緣
    福州新聞網11月28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28日,2020閩臺匠人大會在福州啟幕。閩臺匠人歡聚榕城,同話匠心,交流匠藝,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弟子鞠躬以禮拜師,願傳技藝,閩臺共傳……」當日, 4名閩臺青年匠人黃德平、江信愛、陳琪樺、呂志翔在現場高聲誦讀拜師帖。
  • 歌仔戲《僑批》再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
    本報訊(記者 郭睿)歌仔戲《僑批》再添新喜。本周,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公示了「國家藝術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名單」,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作品《僑批》榜上有名。這也是我省唯一入選的項目。
  • 歌仔戲的前世今生
    「歌仔」原為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即流傳於漳州地區,錦歌為每首四句的漢族民間小調(以七言或五言為一句),原先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謠,後來才發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調。歌仔戲的歷史不長,只有一百多年,而現在在臺灣,最受歡迎的是歌仔戲、京劇與豫劇,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 【人物】歌仔戲小生莊海蓉.
    莊海蓉,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現任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旦轉生角,扮相英俊,獲獎頗多,已在舞臺演出二十餘年。(歌仔戲:發源於臺灣,盛行於閩臺地區的地方劇種。)歌仔戲《雙合鏡》劇照(圖左)歌仔戲《千古長恨》劇照
  • 閩南文化|兒時的回憶---歌仔戲
    歌仔戲 ,普通話:Ge Zai Xi,閩南語:gua a hi,是福建及臺灣的地方傳統戲曲之一。
  • 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來到漳州,重溫「漳州腔」
    時隔71年,歌仔戲業餘愛好者組織的宜蘭漳州籍後裔親人參訪團,追尋著都馬調音符來到原鄉,與漳州市歌仔戲藝術家們再續「漳州腔」。10月24日上午,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在漳州與漳州市歌仔戲(薌劇)演員們進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