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歌仔戲《陳三五娘》之(第一集)

2021-02-19 八外

閩南名人秀即將開播

這是一檔面向大眾的

走進閩南網紅,閩南名人的世界

這檔節目將採用訪問閩南網紅還有一些名人的模式

將帶大家走進那些在手機屏幕或者聽別人說的人的生活裡

同時也會跟大家分享我們創三笑影視出品的各類視頻

有搞笑,勵志,勸世類作品

希望大家喜歡我們的視頻

也希望我們可以給大家帶來歡樂!!

歌仔戲 是福建及臺灣的地方傳統戲曲之一。起源迄今約有百餘年歷史,相傳歌仔戲是由福建漳州地區的"歌仔"(錦歌),結合車鼓小戲之身段與地方歌謠小調發展而成。"歌仔"原為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即流傳於漳州地區,錦歌為每首四句的傳統民間小調(以七言或五言為一句),原先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謠,後來才發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調。"車鼓"則屬歌舞小戲,盛行於福建民間,隨著移民的播遷,歌仔音樂與車鼓小戲乃傳入臺灣。目前歌仔戲、與京劇、豫劇在臺灣戲曲舞臺上呈三足鼎立局面。根據《臺灣省通志》及《宜蘭縣誌》的記載,皆謂歌仔戲起於宜蘭員山結頭份。這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臺灣省和福建泉州、廈門、漳州 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歌仔戲的形成與閩南人民開發臺灣及曲藝錦歌等傳統民間伎藝的傳入,有著很密切的關係。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臺灣雜念調〕,更有憂鬱哀傷的各種哭調

相關焦點

  • 臺灣歌仔戲《陳三五娘》之五(第十三集至第十五集)
    臺灣歌仔戲《陳三五娘》第十三集臺灣歌仔戲《陳三五娘》第十四集臺灣歌仔戲《陳三五娘》第十五集未完待續,欲觀下集敬請關注泰湖嶺茗茶公眾號!歌臺灣歌仔戲《陳三五娘》本據是根據泉州民間真實愛情故事改編!「陳三五娘」是一個流傳於粵東、閩南、臺灣和東南亞潮人聚居地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
  • 閩南歌仔戲 |《陳三五娘》
    歌仔戲初以一男一女的對唱為主,後發展為有生、旦、丑三行併兼備科、曲、白的成熟戲劇。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醜行有三花、老婆等角色。眾腳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戲的內容以演唱民間故事為主,劇目有《陳三五娘》、《劉秀復國》、《八仙過海》、《濟公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多強調忠孝節義,一般沒有固定劇本,至今仍沿襲以"戲先生"講戲並分配角色的方式演出。歌仔戲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包括《七字調》、《哭詞》、《雜念調》唱腔道白則是以廈門、漳州方言合成的臺灣腔。唱詞視情節而定,可長可短。
  • 閩南歌仔大戲《陳三五娘》​亮相百戲盛典
    10月12日下午作為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第一場下鄉演出的劇目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帶來的福建歌仔戲(薌劇)《陳三五娘《陳三五娘》是一出廣泛流傳於閩南文化圈的歌仔戲,主要講述的是泉州書生陳三隨兄嫂廣南赴任,路經潮州,邂逅黃九郎之女黃五娘,一見鍾情,決意求婚,幾經曲折,終成眷屬,表達了主人公與命運抗爭的精神,也寄託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嚮往。
  • 《陳三五娘》149回全集,演唱者:美麗心靈.
    「陳三五娘」是一個流傳於粵東、閩南、臺灣和東南亞潮人聚居地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陳三五娘」作為閩臺最古老的歌仔冊「四部系」,作為潮劇第一個劇本(即明嘉靖《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和「臺灣歌仔戲第一劇本」(據《臺灣電影戲劇史》記載),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場景、語言、風俗和審美觀等,都是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一種藝術形式在誕生和形成過程的文化本質和內涵,這不僅對於研究民間藝術史有重要價值,而且必然對於地方題材的創作產生影響。
  • 兩岸歌仔戲崑山「團圓」
    據新華社南京10月13日電(記者劉巍巍)作為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第一場下鄉演出劇目,由兩岸合作排演的福建歌仔戲(薌劇)《陳三五娘》12日上演,這也是兩岸戲曲界的又一次合作和探索。元宵燈下的邂逅,抗拒封建婚姻的出走,《陳三五娘》是一出廣泛流傳於閩南文化圈的歌仔戲,講述的是泉州書生陳三隨兄嫂廣南赴任,路經潮州,邂逅黃九郎之女黃五娘,一見鍾情決意求婚,幾經曲折終成眷屬的故事。
  • 陳三五娘傳說(一)
    林大同五娘是有婚約的,古早叫做「寸絲為定,千舍不移」,就像現時登記領了結婚證的便是合法夫妻,受法律保護,加上林大有錢有勢,官府馬上派公差追捕,在廣東福建的交界處,將傷風敗俗的陳三五娘與益春逮捕歸案。官府開庭審理,判處陳三有期徒刑五年,發配崖州充軍,崖州就是海南島。
  • 歌仔戲《僑批》亮相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開幕式
    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選送的兩部歌仔戲大戲《僑批》《陳三五娘》,兩場專場《福建省折子戲專場》和木偶折子戲專場《古藝新姿活傀儡》代表福建亮相本次盛典。當晚,演繹承載閩南華僑華人血淚汗水和鄉愁記憶、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僑批故事的歌仔戲《僑批》作為開幕直播劇目,在崑山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精彩上演。
  • 陳三五娘是否真有其人
    女主角五娘,名黃碧琚,廣東潮州人。這是一段閩粵男女青年衝破封建禮教,爭取自由戀愛的故事,時代背景據說在南宋。陳三聰明瀟灑,因送哥嫂赴廣南擔任運使之職,路過潮州,適逢元宵睇燈,和五娘相遇,彼此一見鍾情,後五娘受父母之迫,訂婚於土豪林大,無計脫難。陳三於當年夏天由廣南回泉州,特地駿馬雕鞍,遊遍潮州,希望再與五娘相遇。剛好五娘在其家樓上賞夏,陳三從牆外走過,五娘投下荔枝手帕,作為定情之物。
  • 臺灣歌仔戲《秦淮煙雨》
    臺灣電視歌仔戲自播出至今已三十餘年,舉凡章回小說、傳統故事、民間故事,已一而再,再而三編寫播出。
  • 閩南歌仔戲 |《薛剛》
    由閩南傳入臺灣的歌仔(錦歌),在宜蘭發展成"本地歌仔",爾後又模仿車鼓戲的表演型式,演出滑稽詼諧的民間故事,隨神轎遊行,稱之為"歌仔陣"。落地掃歌仔陣為歌仔戲最原始之演出型式,屬於歌舞小戲的表演,演出地點多在廟埕空地即席表演,或隨遊行陣頭行進至廟口廣場,以四支竹竿圍出表演區,就地演出。落地掃演出的劇目僅有《山伯英臺》、《什細記》、《呂蒙正》及《陳三五娘》等四出。
  • 歌仔戲:閩南人的獨特記憶,源於臺灣曾輝煌一時,還有人記得它嗎
    【歌仔戲的起源、流傳】說到戲劇,大家第一想到的,應該就是京劇,京劇是中國影響最大、最廣的劇種,有「國劇」之稱。然而除了京劇外,許多地區的地方戲也相當有特色,它們代表著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也是一代代人的童年記憶。
  • 閩南文化之歌仔戲
    相傳明末清初大批閩南人隨鄭成功移居臺灣,同時把漳州薌江一帶的錦歌、車鼓弄、採茶褒歌等曲藝說唱帶到臺灣,頗受歡迎。到臺的閩南籍軍民,眷念家鄉,常在上山砍柴、下海捕魚或茶餘飯後,唱幾句錦歌調子,寄託其相思念祖之情。錦歌漸成在臺的閩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人們稱錦歌為"歌仔",用來與在臺灣流行的大戲相區別。為了共同欣賞家鄉曲調,閩南人在臺灣設立歌仔館,作為清唱的場所"。
  • 著名歌仔戲小旦石惠君受邀來廈 為大陸電視歌仔戲獻唱
    11日,逾百名戲迷朋友從漳州、泉州、廈門等地趕到廈門牡丹萬鵬賓館,參加一場特殊的聚會——臺灣歌仔戲著名小旦石惠君戲迷見面會暨電視歌仔戲《顧靖堯與林湘君》(以下簡稱《顧林》)分享會。因戲結緣,來自海峽兩岸的他們,面對面暢聊歌仔戲戲曲文化,分享拍攝電視歌仔戲背後的故事,3個小時仍意猶未盡。
  • 重溫《陳三五娘》 解讀潮州元素
    在姚璇秋的經典劇作《陳三五娘》中,我們一起解讀潮州文化。▲點擊觀看視頻"星如燈,月如鏡,火樹銀花不夜天。"這是姚璇秋代表作《陳三五娘》中觀燈場景的唱詞,劇中姚璇秋扮演黃五娘一角,塑造了黃五娘這一真誠多情的戲劇人物形象。從此,姚璇秋與《陳三五娘》一起成為潮劇藝術不朽的傳奇。
  • 荔枝出牆驚豔賞———梨園戲《陳三五娘》在華東會演後的藝術反響
    12月《陳三五娘》再次榮獲了文化部第一批頒發的優秀劇目獎,於是各地出版社紛紛把劇本編輯成書印刷出版:1、《福建省代表團演出刊本選集——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劇本選集之六》,1954年(內部交流);2、福建人民出版社,1955年5月;3、福建人民出版社,1956年5月第2次印刷;4、新文藝出版社,《華東地方戲曲叢刊·第十九集》,1955年
  • 活著的閩臺傳統藝術——歌仔戲
    每逢過節,閩南人家搭戲棚請戲班,拜神明熙熙攘攘,鄉裡鄉外有說有笑藝人有情,傳承衣缽小小的一方舞臺演繹世代的悲歡與離合冰糖葫蘆,撥浪鼓,咿咿呀呀搬著小板凳,為戲入迷一路跟只為,等那故事裡的人歌仔戲,又稱「臺灣歌仔戲」,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
  • 宅家看好戲‖傳統經典劇目:高甲戲《陳三五娘》全本戲
    1952年,陳宗熟、張清滬和蘇烏水等幾名老藝人,口述整理六集連本戲《陳三五娘》,久演不衰。 劇情精彩,曲子好聽,演員精湛的表演,是觀眾對《陳三五娘》廣為稱讚的主要原因。當時在人們心目中,洪東溪就是陳三,吳晶晶就是五娘。一、《陳三五娘之荔鏡緣》
  • 《第一期:了解歌仔戲歷史》
    根據《臺灣省通志》及《宜蘭縣誌》的記載,皆謂歌仔戲起於宜蘭員山結頭份。這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臺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 、泉州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歌仔戲的形成與閩南人民開發臺灣及曲藝錦歌等民間伎藝的傳入,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 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歌仔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價值?
    歌仔戲或者歌崽戲,是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是臺灣人民和福建人民共同喜愛的劇種,歌仔戲經常在兩岸進行演出,臺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廣為流傳。歌仔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資料記載,歌仔戲是福建漳州地區的民歌一—錦歌,在流傳的過程中與車鼓小戲身段以及地區的民歌、小調、曲藝和舞蹈相結合形成稍具戲曲維形的歌舞小戲。
  • 臺灣歌仔戲來溫州尋找戲曲之根:咱的鄉土咱的戲
    上周五晚在甌海區大會堂為琦君鄉親獻演《陳三五娘》的黃三娘扮演者楊雅萍也感嘆:好想在這個舞臺上演一齣戲,那個感覺肯定好極了。臺灣的一些廟宇也有這樣的古戲臺,但是沒那麼古樸精緻。從這些古戲臺可以看到戲曲的根在民間,看到老百姓對戲曲那種融入血脈的喜歡。  「鄉城」劇團研究戲曲理論的陳春蘭說,村落的宗祠、神廟和村落的生活禮儀是歌仔戲持續發展的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