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臺灣對大陸的空飄和廣播

2021-01-18 可樂說史

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念念不忘「反攻大陸」,一個很重要的日常工作就是對大陸的「心戰」,其中開展最多的就是對大陸的廣播與空飄作業。到了蔣經國時代,兩岸武裝衝突大抵平息,不過國民黨對大陸的宣傳工作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在「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口號之下,愈演愈烈。

空飄作業

早年國民黨由大陸沿海島嶼戰敗時,就曾一路撤退、一路飄氣球到大陸,不過當時屬於戰敗狀況,物力匱乏,所以氣球較小,最多只能順風由一個島嶼飄到另一個島嶼,許多氣球飄到海上時即因無法承受氣壓而碎落海中。後來國民黨逐漸在臺灣站穩了腳步,隨著物質條件和技術手段的改善,從金門空飄大陸的氣球也越做越大,而且向大陸施放氣球甚至演變成某種政治儀式,譬如有外國「使節」或訪客參訪金門時,金門防衛司令部都要安排他們親手施放空飄氣球到大陸,作為某種「娛賓」項目。當這些外賓得知經自己的手放出的氣球能飄至中國內陸時,興奮莫名,彷佛在重溫童年時手拿氣球的欣悅。

1962年,金門國民黨駐軍日常施放空飄氣球的情形

1961年,非洲來賓訪問金門施放空飄氣球的情形。

1962年,前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訪問金門時,也曾拿著空飄氣球留影。杜勒斯以提出「和平演變」理論為世人所知,因此他拿著空飄氣球的照片,似乎也巧妙地應合了他的主張。

一般而言,氣球攜帶最多的是國民黨的旗幟標語和傳單,標語和傳單的內容多是宣傳反共,或表現國民黨在臺灣的建設工作,或是對大陸時局的評論。在大陸「三年困難」時期,國民黨一方面高喊「反攻大陸」,同時也經常空飄一些食米到大陸,以配合「心戰宣傳」。

由於承載的體積和重量越來越大,巨型氣球也就在那時應運而生。最大的氣球有一層樓高,升空以後可以飄到很遠的地方,有時候也造成一些國際新聞,譬如有些國際航空器駕駛員所目睹的「不明飛行物」,後來證實有些便是國民黨由金門飄送的氣球。還有一次,以色列國家通訊社甚至發布新聞,聲稱發現由亞洲飄來的政治宣傳氣球。

臺對陸廣播

除了空飄作業之外,廣播也是國民黨對大陸宣傳的重要工具。主要的電臺有金門前線電臺、「中央電臺」和中國廣播公司的「自由中國之聲」。

早年金門前線廣播本質上為「對敵喊話」,播報員均為由大陸來臺的專業播音員,發音字正腔圓,乍聽之下幾乎分不出是臺灣電臺或是大陸電臺。至於「中央廣播電臺」則具有最強的發射功率,電波可以覆蓋整個大陸。冷戰期間,大陸方面所稱的「收聽敵臺廣播」,指的多是「中央廣播電臺」的廣播,其播音員亦模仿大陸電臺的腔調,據說是為方便大陸聽眾偷聽,以逃避瞬間的偵查。

至於廣播的內容,則包羅萬象,從時事講評、宣讀國民黨當局的文告、到社會新聞等等均有。內容不外是攻擊共產黨和美化國民黨。在那個年代,國共兩方面透過廣播的「爭吵」實際上也是兩岸唯一的「對話」形式,是國共內戰的某種延續。

「中央廣播電臺」——「心戰喊話」的主戰場

「下面請欣賞歌曲《梅花》……」據老家在浙江的馬女士介紹,小時候擺弄收音機時有時能聽到這樣一個奇怪的調頻。雖然裡面男女播音員的普通話標準而富有磁性,但節目「確實沒什麼意思」。1949年國民黨遷臺後,過去負責宣傳抗日、激勵民心士氣的「空中武器」——「中央廣播電臺」,變成了對大陸「心戰喊話」的重要單位。

作為當時島內唯一的「國家廣播電臺」,「央廣」只能向海外放送、不能對臺灣地區廣播,使得它在一般百姓眼中成為一個陌生而神秘的機構。但對於老一輩「央廣」工作人員來說,這裡就是「解救大陸同胞」最重要的陣地。

因此,當進入二十一世紀,BBC、VOA打算停止中文廣播的消息傳出後,從「央廣」退休的工作人員立即投書媒體呼籲「對大陸廣播不能喊停」。文章指責英美政府「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強調「臺灣不能在資訊戰上喪失傳統裡,不能重蹈英美覆轍,拱手讓出戰場」。文章還強調,在兩岸經濟等各層面加深交流之際,「央廣」節目更是大陸民間了解臺灣各方面發展的重要渠道。

馬英九的撥亂反正

除了「央廣」老員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也跟「央廣」交情很深。擔任臺北市長期間,馬英九就曾到「央廣」做客;「出訪」俄羅斯時,「央廣」俄語主播劉宇衛擔任其翻譯。

2008年12月3日,剛剛上臺半年多的馬英九二度前往「央廣」視察,並通過廣播親自對大陸民眾喊話。視察過程中,他還在電台歷史館聆聽了「央廣」保存的孫中山、蔣介石以及蔣經國等人的講話。當館中播出孫中山講話時,因其濃重的廣東口音,馬英九一開始還不好意思詢問這究竟是哪位前輩的聲音,經人告知之後才恍然大悟。隨後播出蔣經國講話時,曾長年擔任蔣經國秘書的馬英九一聽就聽出來了。

馬英九視察「央廣」後,對其做出的指示之一就是「少批評中國大陸」。事實上,這是對「央廣」的一次撥亂反正,因為陳水扁2000年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後曾對「央廣」人員進行大換血,指使一批「臺獨」分子通過廣播散布「臺獨」理念。如2003年1月1日起,臺呼由「中央廣播電臺——臺北國際之聲」改成了「中央廣播電臺——來自臺灣的聲音」。 2004年陳水扁連任後,「央廣」臺呼再次修改,由「來自臺灣的聲音」改為「臺灣之音」。在節目名稱上,以「中國」和 「臺灣」區分兩岸。這一時期的「央廣」節目內容上更是充斥著批評大陸人權問題、鼓吹臺灣「民主」等單元。

「央廣」的榮耀——「炸不死的重慶之蛙」。

「央廣」1928年由國民黨大佬陳果夫倡議並籌措經費成立的,當年8月1日在南京開始播音。開播儀式當天,蔣介石親臨現場並發表講話。

日本加緊侵略中國後,「央廣」砸重金請德國技術公司增強功率,不僅把東京廣播強壓下去,電波甚至可覆蓋印度、紐西蘭和美國舊金山。抗日戰爭爆發後,「央廣」被迫內遷,1938年3月在重慶恢復播音。日本媒體曾經質問:「我皇軍飛機大炸重慶,那裡的青蛙全部炸死無聲了,為什麼中央電臺還是叫個不停?」「央廣」因此得名「炸不死的重慶之蛙」。

臺灣對大陸的空飄與廣播,從一開始即為國民黨當局政治作戰的一環,其言辭話語儘管當時聽來難免刺耳,而在臺獨氣焰在島內日益猖獗的今天,再看那些充滿強烈中華民族意識的文宣品,竟有了幾分莫名的親切感,它們已成了兩岸關係半世紀演變過程中的某種珍貴的文獻。

相關焦點

  • 那些年,大陸與臺·灣的交鋒!
    1949年,節節敗退的國民黨軍隊不得不放棄大陸,轉戰到了臺·灣、金門等地,這次撤退不僅讓中國陷入了長達67年的未完全統一狀態,也成為了今天兩岸問題的一切起因。炮仗在後嘴仗在前,金門戰役失利後大陸不再對金門進行登陸作戰,取而代之的是以廣播為首的宣傳戰。1953年服役的綽號「九頭鳥」的廣播喇叭拉開了兩岸宣傳戰。儘管九頭鳥看起來有點小但在當時,發出的廣播依舊可以覆蓋金門島,加上純情姑娘的嗓音,對對岸單身狗足以造成致命傷
  • 空中電波連接兩岸親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60年
    中新網北京8月14日電 題:空中電波連接兩岸親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60年  中新社記者邢利宇 劉文曦  14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北京舉行座談會,紀念對臺灣廣播60周年。
  • 「臺獨」要加強對大陸「心戰」!陣地就在網絡平臺
    許多網友懷疑它們是來偷表情包的,然後找幾個「大陸人民吃不起茶葉蛋」 的智障磚家騙點經費。不過,從它和臺「政戰局長」黃開森的問答過程透露的信息,可以知道臺灣的「國安」和「情報」部門對大陸發動「心戰」並沒有停止過,只是這位「臺獨」代表把這件隱秘工作給公開了。什麼是心戰?
  • 視點|那些年,唱響臺灣的大陸歌手
    如今,形勢在悄然變化。李榮浩逆襲臺灣,引發現象討論;回首那些年,唱響臺灣地區的大陸歌手,他不是第一個。同期,胡兵在臺灣多有走動,孫楠的歌也隨著電視劇登陸,但影響力都遠不及那英。直到今天,言及大陸歌手在臺的發展,那英所達到的地位和影響力,依然無人能及。
  • 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 國臺辦: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
    16:49 來源: 金臺資訊 舉報   人民網北京1月13日電 (劉潔妍、蘇纓翔)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做「有感」的對臺灣廣播(五)
    關鍵詞:視角 客觀 傳播效果 存在感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擁有近60年歷史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自2001年5月派出首批記者赴臺駐點採訪至今已屆13年,先後有一百多批次的記者從臺灣發回大量報導,充實了對臺灣廣播和「你好,臺灣網」。
  • 聲動一甲子、情牽兩岸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紀念對臺灣廣播開播...
    原標題:聲動一甲子、情牽兩岸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紀念對臺灣廣播開播60年 新華網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查文曄 趙丹平)聲動一甲子、情牽兩岸人。「紀念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60周年座談會」14日在北京舉行。百餘位參與這項事業的新聞工作者和首都各新聞媒體代表撫今追昔,共同回憶60年不平凡的歲月。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紀念對臺灣廣播60周年
    圖為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葉克冬在會上為對臺廣播開創者頒發榮譽獎章和紀念證書。(完) 主辦方供圖 攝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14日在北京舉行座談會,隆重紀念對臺灣廣播60周年。圖為88歲的臺灣聽眾代表王友定在座談會上講述自己人生經歷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廣播的不解之緣。
  • 臺灣「偷聽」大陸戲曲四十年
    從1949年到1987年,臺灣與大陸的戲曲交流一直中斷。這四十多年裡,臺灣的戲曲愛好者,只能靠偷聽,來欣賞大陸戲曲的名家名段。
  • 揭秘|面對大陸真情呼喚,臺灣制定回大陸探親絕密方案,蔣經國和馬英九如何秘密推動?
    當時中央決定我,組織一個小組,有民航、有外交等單位參加的一個小組,到香港去指導民航總局的代表和臺灣華航的代表談判。雙方經過四次商談,最終達成共識。除了王錫爵強烈要求在大陸定居,留在大陸;此外同機的其他人、飛機、貨物等全部還給臺灣,「華航事件」到此落幕。
  • 臺北女孩在大陸 | 那些「漂流」在大陸的臺灣人
    一位來自臺北的女孩——郭雪筠她將在大陸的所見所聞和有趣的故事寫進了她的生活跟著這位臺灣女孩
  • 國臺辦:臺灣間諜施正屏在大陸被判4年
    以下為新聞發布會全文: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記者: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到11月23日,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832個貧困縣已全部脫貧摘帽。請發言人介紹臺商臺企參與大陸脫貧攻堅的情況。
  • 臺北女孩與大陸的「那些年」
    從臺北到北京讀研究生的臺灣女孩郭雪筠在其新作《臺北女孩看大陸》一書中,支了幾個好用的招數:習慣對公交車站牌做舉手狀的、很愛說「真假」「是喔」這類無意義問句的、很愛問「有吃到飽嗎」的以及一雙夾腳拖鞋「走天下」的,毫無疑問,都是臺灣人。如果不是講話仍帶著臺灣腔,高個子、白皮膚、留一頭披肩長發的郭雪筠倒像是個爽朗、率真的北京女孩。
  • 大陸導演臺灣眷村劇《這些年那些事》將播映
    新華社臺北3月27日電(記者劉歡吳濟海)由大陸導演沈曉海執導的反映上世紀70年代臺灣眷村生活的電視劇《這些年那些事》,將於28日起在臺播映。該劇講述情感故事的同時,也將臺灣離島和眷村風情呈現在觀眾面前。  在27日舉辦的首映會上,該劇導演、製作人和主要演員均出席。
  • 【1067 送票】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臺灣青春片
    參與方式首先關注「石家莊音樂廣播」微信方法一: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石家莊音樂廣播」官方微信方法二:搜索公眾帳號「石家莊音樂廣播」關注◆◆◆福利送完小編繼續和大家8一下最近大火的影片《我的少女時代》!11月19日上映以來,《我的少女時代》票房繼續領跑,黑馬潛質不俗,因著共同的青春回憶,這枚粉紅炸彈著實引爆了寂寞已久的青春電影市場,在臺灣成為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後的又一次票房奇蹟,主演王大陸一夜之間晉升少女「新男神!
  • 臺灣廣播行業的特點和長處
    5月19日至26日,北京電臺組團赴臺參加2014臺灣·北京廣播發展與合作交流會,並走訪考察臺灣八家廣播電臺和相關機構。訪問中,不止一家電臺提出過在接廣告的時候,要考慮頻道氣質的貼合,這樣才能保持頻率的一致性。這是北京音樂廣播曾經提出的理念,希望可以同廣告部緊密配合,做出更多積極嘗試。
  • 【臺灣熱點】臺灣那些令大陸人震驚的細節
    常見的安檢和海關檢查,是你一見他們的嘴臉就來氣的那種德性,這兒沒有。2、臺灣朋友來訪,帶茶和鮮切水果,還有帶小吃的。自己到便利店買洗髮水,300ml裝的飄柔,賣125新臺幣,比大陸便宜。從臺北這樣的大城市到埔裡這樣的山區小鎮,從書店到飯館、冷飲店,品質和服務沒有任何差別,皆熱情、殷勤、周到、細緻,沒有說我這是鄉下,你們就將就一點。6、臺灣地理中心——埔裡鎮,一家巧克力專賣店,全臺灣僅此一家,沒有分店,年銷售一億五千萬新臺幣,除實體店鋪銷售以外,全靠網上銷售。
  • 臺灣那些令大陸人震驚的細節
    常見的安檢和海關檢查,是你一見他們的嘴臉就來氣的那種德性,這兒沒有。 2、臺灣朋友來訪,帶茶和鮮切水果,還有帶小吃的。自己到便利店買洗髮水,300ml裝的飄柔,賣125新臺幣,比大陸便宜。
  • 臺灣LIVE|那些在臺灣蠻火,在大陸卻不太紅的歌手
    TAIWAN LIVE 08這一期認識臺灣,丸子和大家聊聊那些在臺灣蠻火,在大陸卻不太紅的歌手,如果你在鬧歌荒,希望這裡可以找到你的菜哦。(為了避免被飯圈女孩炮轟,這裡的不太紅不是一個絕對值哦,只是在大陸很厲害,在臺灣更厲害醬紫,好咪)開始之前還要說明一下,臺灣的KTV主要有好樂迪、錢櫃(這兩家合併了)、星聚點和賓士等這幾家。聽歌軟體主要是KKBOX,MB3和Spotify這幾個。
  • 和大陸相比,臺灣真的是「原始社會」嗎?
    即便那些支持在線支付的電影院,他們還要求用戶綁定自己的信用卡來支付,而且要加收一定的手續費。這樣一來,線上訂票和線下排隊相比並沒有更加便捷,臺灣人反而更願意使用那些與電影院線合作的信用卡,到現場排隊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