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6年,京劇界痛失名宿,梅葆玖、李世濟、王金璐、顧正秋等多位表演藝術家相繼辭世。在不少戲迷看來,傳奇人物的離去,似乎意味著傳統藝術世界中的歷史斷裂,有關京劇的「美好時代」仿佛正漸行漸遠。
「2016年是個轉折點。」有臺灣的京劇工作者對記者如是說。在大師身後,經典如何繼承,京劇的未來又在何方?二三十年前,京劇在臺灣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有劇團以「唯有大破方能大立」給出答案;而今,臺灣的「京劇新美學」備受矚目,但「京劇是否姓京」的爭論也從未止歇。
曾貴為「國劇」,慰藉鄉愁
京劇在臺灣生根的故事,要從六七十年前說起。1948年,梅蘭芳愛徒、僅有20歲的名伶顧正秋,從大陸帶著自己的「顧劇團」,應邀至臺北永樂戲院演出,京劇的唱念做打首度在寶島完整呈現。「顧劇團」在戲院一駐約5年,顧正秋等人也終於留在臺灣,成為京劇的播種者。「一曲蘇三驚四座」,著名的「四郎探母」選段更讓隨國民黨遷臺的外省人淚落沾襟,國粹成為老一輩鄉愁的慰藉。
隨後臺三軍各自成立劇團,分別名為陸光、大鵬、海光,既有公演也有勞軍任務。軍中劇團同時設立劇校,民間亦有「票友界的梅蘭芳」王振祖創辦的復興劇校(今臺灣戲曲學院),京劇貴為「國劇」,梨園香火不絕。然而盛景難常,隨著外省官兵凋零,社會多元娛樂興起,京劇遭遇「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尷尬。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導演、主演吳興國向記者說起一段往事:與位列「臺灣四大老生」的師父周正榮去勞軍,有些老長官愛看名角兒的戲,過來撐場面的年輕阿兵哥們卻不買帳。《將相和》《失空斬》這類大文戲在臺上唱,阿兵哥交頭接耳,吵鬧到聽不見演員在唱什麼。長官雖幾次命令全場肅靜,甚至全體罰站警示,但沒多久底下人又吵作一團。
「你擋得住嗎?」吳興國緊鎖眉關,神情有些悽然,「我在旁邊看著掉眼淚啊,我的老師這樣堅持,這樣受辱,你們再吵,我還是最飽滿地表現給你們看。為什麼?他捨不得這個行業嘛。」交談中,吳興國反覆提到一句話,「時代變了」。
因時代遷移,創新求存
時代變了,年輕阿兵哥已經不看京劇了。名角兒尚且受辱,普通演員更不用說。臺三軍劇團原本承擔一定量的勞軍演出任務,普通演員卻被在演出記錄上直接蓋章打發完事,觀眾不愛看了,演員便也不必再演。
1979年,原大鵬京劇隊知名旦角郭小莊創辦民間京劇團「雅音小集」,在臺灣率先將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結合,並首創京劇導演制。在唱念做打與流派藝術之外,京劇在臺灣從此擁有更廣闊的面向,新編戲也逐漸受人矚目。1986年,吳興國夫婦創辦「當代傳奇劇場」,創團之作《欲望城國》(改編自莎翁悲劇《麥克白》)中,蘇格蘭將軍麥克白變身東周薊國大將敖叔徵,傳統京劇中的忠孝節義也改換為「欲望」主題,京劇唱腔雖在,表演中卻已融入現代舞,服裝也大為革新。
當代傳奇劇場創立時,正是京劇在臺灣艱困關頭,30年勉力延續京劇血脈,吳興國事後看來也是「辛苦得一塌糊塗」。與吳興國「大破大立」地將傳統戲曲視作「元素」拆解活用、主要演出新編戲不同,臺灣公立京劇團「國光」由三軍劇團遭裁撤後整並而成,身肩延續傳統戲劇和推動藝術教育的使命,如今傳統戲和新編戲演出佔比約為7 3。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對記者說,劇團1995年成立,成團的第一齣戲是《新編陸文龍》,在「國軍文藝中心」演出,「真的都是白頭觀眾。作為京劇工作者,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辦。觀眾才是最關鍵的問題,有觀眾才能往下走。」
如何應對大陸熱、本土化「夾擊」?
「21世紀的新觀眾搞不清梅尚程荀、分不清西皮二黃,但是他們喜歡音樂、舞蹈、電影、舞臺劇、文學,他們不是戲迷卻愛好藝文。」「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說,為了讓京劇更貼近時代脈動,「國光」劇團顛覆戲曲一向「看角兒、看流派」的觀看焦點,積極融合電影運鏡、多媒體影像等現代劇場觀念,擴大京劇藝術視野,竭力讓京劇現代化、文學化與生活化。
圖為「國光」劇團推出的「 現代京劇 」《 金鎖記 》(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劇照。(資料圖片)
上世紀90年代兩岸開放交流,一時間大陸京劇團紛紛登場,梅葆玖、楊秋玲、劉長瑜、裴豔玲……在對岸京劇「正統」到來、臺灣本土意識高漲的「雙重夾擊」下,京劇在臺灣的發展似乎無以為繼。通過主推「傳統是永恆的時尚」概念,「國光」劇團每年堅持推出新編戲,同時以貼近年輕人的主題重新包裝老戲,多年來致力於培育跨越各年齡層的觀眾群,近些年成效已經顯現。
原大陸知名崑曲小生、後加入「國光」劇團的溫宇航說,雖然可能有人覺得「國光」劇團既沒有翻也沒有打,唱功也不如大陸名角兒,但我們是很有向心力的團隊,表演的整體性很強。「京劇在臺灣一直有 原罪 ,政治不正確。民進黨執政後,這種輿論從未停歇過。」溫宇航對記者說,10多年劇團所獲資金支持逐年削減,而大陸相關重視度卻在提高,「你加1,我減1,長期下去就差大了。」
臺灣如今有公立、私立京劇團體各兩家,分別是「國光」劇團和臺灣戲曲學院附屬京崑劇團,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劇場和李寶春(知名來臺老生演員)的臺北新劇團。近年的新編戲甚至老戲公演,觀眾年齡層有所降低,上座率也相對理想。專業師資、人才傳承,雖然依然令人憂心,但張育華說,在臺灣,京劇土壤雖然貧瘠,可戲曲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口。
「梅蘭芳留下來的《貴妃醉酒》,再多人去唱,唱得再好,我們還是覺得比不過梅蘭芳,他代表那個時代。梅蘭芳也有《黛玉葬花》《一縷麻》《木蘭從軍》,尚小雲還演了《摩登伽女》,那是傳統京劇嗎?在 四大名旦 的時代,他們也講創新啊。」在臺灣當代傳奇劇場創辦人吳興國對記者說出這番話時,紀念創團30周年的「八戲經典嘉年華」剛在臺北落幕。
2016年歲末,記者置身「八戲經典嘉年華」首演場觀眾席,《蛻變》《李爾在此》《等待果陀》等8部作品中,莎士比亞、卡夫卡、貝克特、契科夫筆下的人物,在東方的舞臺上輪番亮相。30年間,吳興國曾多次帶它們登上世界三大戲劇節舞臺。
「往新方向去創作是擋不住的」
從1986年改編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在臺北演出創團劇《欲望城國》以來,吳興國一路探索。「我們不但拿世界經典戲劇、小說來做轉換,也藉此設法把傳統的表演元素、形式在裡面活化起來。」他如此概括。
1993年《樓蘭女》(改編自古希臘悲劇《美狄亞》)問世,裡面一點京劇鑼鼓都沒有,也完全尋不到傳統唱腔的痕跡。而去年上演的創團30周年大戲《仲夏夜之夢》(改編自莎翁同名喜劇),「它是什麼形式呢?時尚傳奇音樂劇嗎?還是留給專家去說吧。」吳興國說。
圖為「國光」劇團推出的「 現代京劇 」《 金鎖記 》(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劇照。(資料圖片)
「京劇幾百年下來唱念做打面面俱到,可是從來沒人有勇氣一個人演一晚上。」在獨角戲《李爾在此》(改編自莎翁悲劇《李爾王》)中,吳興國打通生旦淨末醜,一人分飾10角;《蛻變》(改編自卡夫卡《變形記》)中,他再度飾演7角,獨自完成演出。
「往新的方向去創作是擋不住的,年輕人將來一定會這麼做。」吳興國說,年輕人在唱傳統經典的時候,他們自己都沒自信,也知道自己唱不好。因為他們已經過了那個時代,他們看不到經典演出,臺灣的京劇師資也不足。
臺灣戲曲學者王安祈曾為吳興國寫過劇本。在她看來,京劇早已不是大眾文化、流行娛樂,甚至早已退居弱勢地位;它必須和各種表演藝術競爭,與當代文學、藝術相融合,以文學內涵建立現代性,才能彰顯在當代的存在價值。
「做一出讓當代觀眾感動的戲」
臺灣的京劇資源相對有限,戲曲學院內雖設有京劇系,教學質量卻堪憂。叫得響名字的幾名演員已不再年輕,青年演員中有人才但不出眾,「花臉演員變不成孟廣祿,老生變不成于魁智」,再像大陸那樣談「名角兒」和「流派傳承」,想來似不大現實。
頂著「外來劇種」的帽子,京劇在臺灣的傳承與創新步履艱辛。除了如吳興國般「大破大立」地活用「戲曲元素」,還走出了「京劇新美學」的路子。臺灣「國光」京劇團團長張育華對記者說,一般觀眾對京劇有種刻板印象:我知道很經典,但我不想看。「京劇表演程式系統太精煉了,有些人就會鎖在框框裡。」
「劇團近來一直在推介 當代京劇新美學 的概念,它強調塑造人物的個性化,向內凝視(關注人物內心和情感),實際上有很深刻的骨子老戲的展現;舞臺面貌既新穎,又不著痕跡地運用現代手法。」原大陸知名崑曲小生、後加入「國光」劇團的溫宇航對記者說。
張育華說,「國光」劇團剛成團時,整體氛圍還講這個框框,要原汁原味,京劇要姓「京」。「我知道自己的核心價值在哪裡,不要用那個框框套著。做一出讓當代觀眾感動的戲,用傳統京劇唱念做打的手法,這是目標。把外在的東西全都剝除的時候,你還剩什麼?是演員、表演、功法。這些都有了,你怎麼做都驚豔。」
創作新編戲是延續傳統的好手段
「傳統戲多半看折子戲,那是千錘百鍊的精華所在。可是在臺灣,折子戲賣得並不好。一般觀眾真的品不出你是什麼流派,也不知道這個摺子到底在幹嘛,他要看劇情,還要關注整個連綴的方式。這句唱詞在這個情境裡,跟人物、劇情結合起來有意義了,這個聲音才能進入他們的腦子。」張育華說。
在「國光」劇團作品中,《百年戲樓》結合舞臺劇和京劇唱段;《水袖與胭脂》熔京劇、崑劇於一爐;《王有道休妻》改編自傳統戲《御碑亭》,著力探索女性內心世界;《三個人兒兩盞燈》更借唐代宮中女同性戀之事寫千古寂寞。
在王安祈看來,劇種類型不是框限,而是創作的手段。「《百年戲樓》全劇採用 舞臺劇包京劇 形式。謝幕時觀眾讚嘆,唐文華(劇中臺灣主演)何止是京劇老生,簡直像是 北京人藝 出來的!」她說,「當你有故事要說的時候,你就說出來。沒人規定京劇必須要寫 三三四 十字句, 二二三 七字句——這個門檻一豎起來,京劇只能永遠演王寶釧、薛平貴、四郎探母。可是,《四郎探母》跟今天的年輕人有什麼關係?」
「京劇界總在編新戲,但一般的想法總是:編一個全新故事,把京劇的唱念做打好好展現一番。而 國光 新編京劇每一次創造都是全新探索,鏡像、記憶、意識流、蒙太奇,諸多文學筆法、文化理論與唱念做打結合,激發出許多相乘效果,可以更多元呈現人生、更深刻發掘人性。」王安祈說。
「我們有非常多的觀眾,剛開始看新編戲,後來會來看傳統戲。創作新編戲是延續傳統非常好的手段,由此把觀眾引入傳統戲劇場,理解京劇經典的真正價值。」張育華說。「國光」劇團雖每年堅持推出新編戲,傳統戲演出卻佔七成;當代傳奇劇場也於去年成立了青年劇場,一面用傳統戲教導年輕人,一面繼續「為傳統在爆炸的多元時代開發各種可能性」。
應各地演藝機構的要求,我們將推出「2017中國演藝市場資源彙編」,內容包括2017年國內演藝項目介紹、各地演出場館介紹、各省市演藝機構簡介等章節內容,2017春節後對外推出。
本書定位:
1、全國各大演出院線、場館、演出公司、文化傳媒篩選2017年項目的核心參考;
2、出品運營機構打開全國市場的指導工具;
3、相關產業與演藝行業交流協作的橋梁。
截稿時間:2017年2月28日
出刊時間:2017年3月,同時推出電子版
本書內容:
1、500個2017年中國優秀演藝劇目;
2、300家演出及文娛場館;
3、500家演出公司、經紀公司、文化傳媒公司;
4.、200家演藝服務機構、旅遊演藝機構、文化投資機構
諮詢聯繫:
溫小姐 15218846122 微信與QQ:1225456140
胡小姐 13711550474(微信同號)QQ:963691130
商先生 18688604099(微信同號)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本平臺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領藝世嘉文化演藝服務平臺
地址:廣州市廣州大道南228號經典居1603室
電話:020-6222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