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劇作家王安祈:什麼是京劇的正統?

2021-02-11 相問劇社

劇作家 王安祈

口述:王安祈

採訪、整理:石   巖

很多大陸專家愛問我們:你們這麼唱,京劇還姓不姓京?這問題很討厭。好比京劇是一個人,他叫京先生。難道京先生20歲和40歲長一個模樣?除非你認定京先生活到25歲就死了,以後的都不是他。如果都不是他了,你們作為京劇迷還有什麼資格說三道四?

——王安祈

王安祈在臺灣眷村長大,村裡的叔叔伯伯要麼愛聽河南墜子、河北梆子,要麼愛聽越劇、滬劇,王安祈的媽媽愛聽京劇。王安祈5歲已經跟著大人去「國軍文藝中心」看京劇,身邊的人,大她二十歲的已經算年輕——這情況三十年沒有變化。王安祈當上大學教授,在戲院裡仍被喊作「小妹」。

「小妹」心生焦急,她太愛京劇,深深為這門藝術的存續擔憂。她一邊在大學教戲曲,一邊以劇作家的身份參與京劇改革。1970年代名伶郭小莊創辦的雅音小集、1980年代吳興國創辦的當代傳奇劇團都曾請王安祈寫劇本。

2002年,臺灣大學戲劇系特聘教授王安祈接受了臺灣惟一一家「公家」京劇團——「國光劇團」的邀請,出任藝術總監。王安祈一邊聽戲、一邊教學、一邊寫戲,近十年間佳構不斷:根據傳統戲《御碑亭》改編的《王有道休妻》探索古代女性的性別意識;《三個人兒兩盞燈》通過唐代宮中女同性戀的故事,寫人生的千古寂寞;《金鎖記》欲借張愛玲的蒼涼筆墨,為京劇添一抹「惡的風景」;「獻禮劇目」《百年戲樓》,從男旦、海派、伶人在「文革」中的遭遇,勾勒京劇的百年滄桑……

從5歲到57歲,王安祈見證了臺灣京劇幾死幾生。

《孟小冬》|圖 小武

「以陸治陸」

今天的臺灣,真正懂京劇——聽得出長腔的韻味,分得出流派的觀眾已經不多了——真正懂行的大部分大我30歲。

有個例子可以說明京劇在臺灣的衰落:以前臺灣有一份私人出資的《國劇月刊》,這個刊物鼎盛的時期不僅在島內發行,還向海峽對岸贈閱,他們跟大陸的京劇院團很熟。後來刊停了,變成《臺灣申報》,發行量非常小,2011年停刊。

臺灣還有一些票友,可票友最關心自己的演出機會,不大關心京劇生態。

幾十年前,京劇從流行音樂變成傳統藝術,從黃包車夫都會哼唱的民間劇種,變成了供人瞻仰憑弔的「國劇」。為了應對這種變化,1979年,郭小莊成立雅音小集,1986年吳興國成立當代傳奇劇團。他們那時候沒有政治壓力,完全是希望京劇能傳下去。京劇界的自發改革剛剛展開,1990年代初,「大陸熱」和「本土化」雙雙來襲。

1992年底,大陸第一支表演團體——上海崑劇院來臺公演,隔年3月是北京京劇院,4月有中國京劇院、湖北京漢劇團,5月是河北省京劇團……非常短的時間裡,梅葆玖、楊秋玲、劉長瑜、裴豔玲……都來了,老伯伯非常興奮,紛紛跑去看故鄉的藝術。

臺灣的京劇演員那時很慘:要在媒體面前做出兩岸相見甚歡的樣子,公開舉行拜師禮、對著鏡頭微笑,可心裡想的是:我們的市場被你們瓜分了,正統入侵,我們本來就很邊緣,現在更邊緣了。

無奈中,臺灣京劇界想出「以陸治陸」的辦法:上演大陸的新編戲。戒嚴期間,大陸新編戲在臺灣是「禁戲」,大陸京劇團來臺後多演傳統戲,臺灣京劇界就撿起這個空檔。

同時,「本土化」在全島發酵,京劇經常遭到「立法委員」質疑:京劇為什麼叫「國劇」?是哪個國家的「國劇」?三軍劇團每年花掉一大筆財政撥款,究竟演戲給誰看?在質疑聲中,1995年,三軍劇團解散。幸虧有幾位元老喜歡看京劇,裁撤後的三軍劇團重組變成國光劇團,隸屬的部委從「國防部」調整到「教育部」。

命雖然保住了,但質疑聲還是很大,國光劇團成立後迫切推的理念是「京劇本土化」,在短時間內推出「臺灣三部曲」——《媽祖》、《廖添丁》、《鄭成功》。「三部曲」做得非常樣板,像我這樣的老戲迷看了很生氣:劇團好不容易脫離軍中,變成文教單位,應該發展它的文學性和劇場的藝術性,怎麼又變成了政治八股?

《水袖與胭脂》

「看戲又不是進故宮博物院」

2002年12月,我到國光劇團任藝術總監。2003年碰上SARS,2004年才開始正常工作。我很好命:那時候社會上對京劇合法性身份的質疑已經過去了。我給自己定了兩個原則:第一不碰政治;第二不以國粹自居,退居邊緣,京劇只是多元文化娛樂中的一種。

到國光任職前,我在臺大戲劇系工作,有人勸我放棄教學,我不願意。幾十年來,我一直有一隻眼睛在看外面,在大學裡教戲曲,每天跟年輕人接觸,等於做民調。

25年前我放《紅燈記》,學生非常錯愕,還有人哭——他自動把共產黨置換成國民黨,把毛澤東置換成蔣中正。過了幾年再放,所有人都在笑。我十分清楚同一齣戲在不同時代的學生中有什麼反應。

2004年,我在課上介紹梅蘭芳唱演的傳統戲《御碑亭》:明代書生王有道進京趕考,妻子回娘家,途中遇雨,在御碑亭下躲避。一位年輕秀才剛好路過,看到亭裡有一年輕婦人,就在亭子外站了一夜,兩人一句話也沒說。王有道考試歸來,知道此事,生疑休妻……我還沒講完,學生已經開始爆笑,笑到拍桌子。他們問:老師,這種劇情現在還要演嗎?

我非常尷尬,只能說:這個戲的唱腔很美,身段很漂亮。學生把腳翹到課桌上,反問:老師,你要我們看戲的時候只打開眼睛、耳朵,關上大腦嗎?我只好說,這是古代女性的想法。學生說:我們買票看戲不是進故宮博物院……

現在的孩子離京劇,離中國的文化、歷史越來越遠。我不能板起面孔跟他們說:京劇裡有那麼美好的唱、念、做、打,有那麼深厚的文化底蘊,你們為什麼不看?

《百年戲樓》

「可是,什麼是京劇的正統」

到了「國光」,我們的第一個工作是京劇實驗小劇場。小劇場是「以小博大」,以邊緣對抗主流。27年來,我教了一屆屆學生,我知道他們他們一旦有錢去看表演藝術,往往是這個月看雲門舞集,下個月看歌仔戲、蘇州評彈、表演工作坊……

我們的競爭對象變大了:不是同一劇種內部的梅尚程荀,而是賴聲川、李國修、林懷民、吳興國、周杰倫、哈利·波特。我們怎麼能告訴他,京劇一定是西皮二黃、四平調、高撥子、南梆子?

「京劇實驗小劇場」做的第一個戲是根據《御碑亭》改編的《王有道休妻》。

學生在課堂上的哄堂大笑讓我耿耿於懷。我問自己:《御碑亭》以後還要不要演?傳統戲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如果以後都不演了,豈不太可惜?

小劇場可以解構、可以顛覆。可是我又不想很淺薄地把老戲裡的男性沙文主義嘲弄一番。於是我轉而寫女性的內心:這個女人結婚十年,丈夫不解情趣,她的生命快僵死了。好不容易意外在大雨之夜,和一個年輕書生在荒郊野地的小亭子裡相遇,很危險也很刺激。兩人全身都淋溼了,雙方一直沒什麼動靜,但女人知道他在偷看。她有一種被偷窺的喜悅,這種喜悅讓她重新發現自己的美……結局我沒改,這個女人還是被丈夫休掉了。後來,丈夫在科舉考試中高中,知道一切都是誤會,又回來請妻子原諒。

有人說:不能原諒丈夫,現代女性應該像娜拉一樣拂袖而去。可我覺得,中國古代女性不會這樣選。我讓兩個演員來演妻子,一個青衣、一個花旦,青衣是溫婉的外表,花旦是不甘的心。最後一幕,青衣要接受道歉,花旦輕拉她的袖子:你就這麼雲淡風輕?最後青衣跟丈夫回家,花旦不知道她該往哪裡去。

我並沒有把古典完全打散,它只是出了一下現代的神。戲做完,我們把它帶回校園,學生們很興奮。

2005年,我們做了《三個人兒兩盞燈》,戲是我的學生趙雪君寫的,她以前完全不懂戲曲。戲講的是唐代宮廷裡女同性戀的故事,我讀到想掉淚,她寫出了非常深刻的寂寞,從唐代的後宮貫穿到現代都會。我幫她修唱詞,又請國光把這戲排出來。國光劇團帶著趙雪君跑了臺灣的好多學校,她變成一個很好的例子:當你有故事要說的時候,你就說出來。沒人規定京劇必須要寫三三四十字句,二二三七字句——這個門檻一豎起來,京劇只能永遠演王寶釧、薛平貴、四郎探母。《四郎探母》跟今天的年輕人有什麼關係?

《金鎖記》

《三個人兒兩盞燈》之後,我們做了《金鎖記》。這個戲走遍了臺灣的大學。

我兒子跟林書豪同年。我先生喜歡聽老生的戲,兒子出生之後每天聽的都是餘叔巖、楊寶森的《一輪明月》,可他一點興趣都沒有,他常說:「一輪明月幹我什麼事?」2006年《金鎖記》巡演,我突然聽到他在劇場裡叫我,他的同學都在買票看這齣戲,他就一起來了。後來我偷看他的博客,他在博客上寫到:我好佩服我媽,今天《金鎖記》看得我渾身一凜,回家把張愛玲的小說又看了一遍……

《金鎖記》裡有一場戲是曹七巧跟她丈夫討錢。丈夫摸了她,她覺得很噁心,可是拿到了錢,把眼淚擦掉,把扇子一搖,喊一聲「我來了」——好像滿不在乎,可又可悲可憐,又決絕又無奈。

《金鎖記》感動人的未必是某一段唱,如果哪位觀眾對其中某個畫面有印象,三五年後能夠再想起來,那一刻,他想不想得起來那是京劇、崑曲還是越劇,想不想得起來那叫《金鎖記》都沒關係。

2009年,我們帶《金鎖記》去北大。演後談,很多學生留下來了,當然未必全是讚賞和喜歡。有一個同學問得很直接:如果央視春晚邀你們演三分鐘《金鎖記》,你們會選哪個唱段?我知道,他是在質疑我們沒有完整的主唱段。

我很想回答:七寶樓臺拆碎下來不成片段。但我沒說,因為那樣會衝撞到京劇的傳統。可是,什麼是京劇的正統,它三十歲的時候叫正統,還是四十歲時叫正統?(南方周末)

相關焦點

  • 【京劇名家】王安祈:綻放臺灣京劇之美
    一邊以劇作家的身份參與京劇改革每天都被戲劇佔滿走出了一條文學京劇之路本期《海峽藝術名家》對話臺灣劇作家王安祈王安祈,臺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兩岸知名戲劇學教授,臺灣「新京劇」的代表人物,劇本曾獲臺灣金鼎獎、文藝獎、魁星獎多種重大獎項,由她新編的京劇
  • 臺灣知名劇作家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
    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傳統戲·兩岸緣③)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 一輪明月幹我什麼事? ——王安祈談臺灣的京劇改革
    ——王安祈談臺灣的京劇改革 (2014-01-22 20:08:00)(南方周末)《三個人兒兩盞燈》劇照。這是一個唐代宮廷裡女同性戀的故事,編劇是王安祈的學生趙雪君,此前她完全不懂戲曲。王安祈認為,京劇要改革,要講故事,不能給京劇設置各種門檻,否則京劇只能永遠演王寶釧、薛平貴、四郎探母。
  • 國光劇團:臺灣京劇團的突圍
    現年57歲的魏海敏受「票友」父親影響踏上學藝之路,之後跟隨吳興國、郭小莊、王安祈等人,見證了臺灣京劇走上了一條與內地京劇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尤其是與國光劇團藝術總監、著名劇作家王安祈的合作更是珠聯璧合,魏海敏的梅派底蘊和精湛演技讓王安祈為國光的發展方略找到了立足點,王安祈的銳意創新,又讓魏海敏獲得自我挑戰的機會。
  • 一位臺灣京劇迷的四十年「偷聽史」
    當時,臺灣當局禁止1949年以後的大陸新編戲傳入,而大陸「戲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兩岸看似「隔絕」,但經不住臺灣戲迷孜孜尋求,新聲新戲暗中「偷渡」海峽。「電臺雜音很大,非常不清楚,而且若斷若續。可還是聽到了一些名角兒、一些新戲,然後興奮得不得了。」在一場兩岸戲曲交流論壇中,我偶然遇上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臺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
  • 京劇新美學 國光劇團
    來自寶島臺灣的國光劇團,以京劇新美學而享譽業界,帶來全新劇目《青春謝幕》。1月10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觀劇》請來國光劇團的副團長王子雍以及旦角主演朱安麗一起聊聊國光劇團。 國光劇團國光劇團成立於1995年,劇團前身的淵源可追溯到半個多世紀前南遷到臺灣的京劇和豫劇戲班及後來的一代代傳人
  • 名家講座 王安祈:照花前後鏡──以京劇版張愛玲《金鎖記》為例
    將邀請兩岸三地活躍在創作、評論、研究等領域的多位戲劇名家匯聚羊城開闢講壇,為廣州的戲劇戲曲愛好者帶來既緊貼舞臺實踐又富有學術涵養的精彩活動,活躍廣州戲劇評論氛圍,聚集本地的青年戲劇愛好者。第一次名家講座,我們邀請的是臺灣國光劇團的藝術總監,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所特聘教授,王安祈老師,為我們演講「照花前後鏡──以京劇版張愛玲《金鎖記》為例」。
  • 報名活動 與臺灣國光劇團聊京劇的創新,《賣鬼狂想》主演與你近距離接觸
    時間:2016年12月01日(周四9:30—20:30地點: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55號慶王府院內(近民園體育場)主講嘉賓:張育華 博士(臺灣國光劇團團長)示範演員:陳清河、陳元鴻、陳富國、以開放的形式,跟在座的各位聊聊臺灣的當代文化,尋求文化認同,同時帶領大家走近國光劇團,走近一個現代京劇團體。同時在此向各位分析講解演出內容,可以讓部分參加人員上臺體驗基本功,近距離接觸演出道具。專題三、創意的價值:臺灣京劇新美學臺灣原創,品牌營銷淬鍊「人力資本」,厚實「應用資源」。
  • 把傳統戲曲做出標識度,臺灣國光劇團是怎麼做的?
    上周末,臺灣國光劇團在上海大劇院一連帶來兩場實驗京昆文學劇場《天上人間李後主》和《十八羅漢圖》,全新的呈現方式讓不少觀眾感嘆顛覆了傳統戲曲的觀劇體驗。昨天,國光劇團又在大劇院開了研討會,聽取大陸專家對國光的建議和意見。
  • 時代顯影:戰後臺灣京劇身份的多重轉換(1945-1995)
    簡言之,海派京劇吸引臺灣觀眾的地方,即在於其高難度武戲技巧、通俗易懂、曲折新奇的連續劇情,以及新穎的服裝與機關布景。      除了海派風格明顯的連臺本戲及時事新戲之外,雖然來臺的上海京班也演唱「傳統老戲」,但未必與「流派藝術的傳承或展示」有必然的關係,戲曲學者王安祈對此準確的觀察透過李元皓對彼時京劇唱片的分析得到印證。
  • 白糖並非做宗,其實他身兼多重韻力,與谷主一樣同屬正統京劇貓
    導語:何為正統?其實京劇貓從創始以來都不是最正統的,只有與修一樣身兼多種韻力才能算得上正統,那麼作為主角的白糖為什麼不是正統京劇貓屙屎做宗弟子呢?事實上做宗只是他的一個幌子而已。#京劇貓分為十二宗,這是始祖修一開始就定下的,在十二宗中每個宗派的弟子都有自己獨門的韻力屬性,一般都是單一的。
  •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
    據了解,由辜懷群擔任執行會長的臺灣財團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衍生」了如今在臺灣地區相當活躍的臺北新劇團,團長、京劇文武老生李寶春集合了海內外有志的專業同好,以臺北「新舞臺」為據點,定期公演「新老戲」並創演創新劇。
  • 傳統戲曲在臺灣:京劇入臺沉浮70年的浴火重生
    在不少戲迷看來,傳奇人物的離去,似乎意味著傳統藝術世界中的歷史斷裂,有關京劇的「美好時代」仿佛正漸行漸遠。「2016年是個轉折點。」有臺灣的京劇工作者對記者如是說。在大師身後,經典如何繼承,京劇的未來又在何方?二三十年前,京劇在臺灣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有劇團以「唯有大破方能大立」給出答案;而今,臺灣的「京劇新美學」備受矚目,但「京劇是否姓京」的爭論也從未止歇。
  • 臺灣國光劇團藝術沙龍!等你來!免費報名!——【首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藝術沙龍】
    【活動內容】:【小劇場‧大夢想】分享座談【活動時間】:2014.10.25(周六) 下午2:00【活動地點】:繁星戲劇村五劇場【活動費用此番獲邀參加首屆北京小劇場戲曲藝術節,透過兩岸共同創意的發想與激蕩,勢必可激起更多元的火花,透過此次講座,將促進兩岸文化創意的充分交流,在戲曲藝術上將可以帶出更為深度的創作內涵。【主講者簡介】
  • 臺灣傳統戲曲的文化創意,值得我們認真借鑑
    臺灣戲曲種類繁多,包括京劇、豫劇、北管、南管、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傀儡戲等,它們作為曾經的大眾流行文化參與了臺灣文化傳統的建構。世異時移,要想使信息爆炸中的人們對它產生興趣,無論是文化傳統還是賴以構成的戲曲藝術都必須現代化,因應時代的脈搏。換言之,必須使傳統戲曲活化,而活化的關鍵在於創新。
  • 杭州西湖京劇茶座臺灣訪問雜記
    西湖京劇茶座臺灣訪問團去年就有訪問臺灣的設想,當然是以京劇交流為主。恰好今年民革浙江省直四支部也有赴臺慰問抗戰老兵的安排,於是我們就組成了一個團,以「唱京劇」作為慰問老兵的方式,西湖京劇茶座9位成員和省民革省直四支部的黨員一起完成了一次跨越海峽兩岸的特殊京劇活動。
  • 大型原創現代京劇《溫世仁》唱響京城
    張志軍、馮健身、陳德銘、趙少智等與京劇《溫世仁》演出人員合影(中國臺灣網 宣玲玲攝) 近日,根據真實人物創作的現代京劇《溫世仁》晉京璀璨亮相,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甘肅省政協主席馮健身、
  • 臺灣傳統藝術的現代化轉型 邢本寧談《賣鬼狂想》
    參與分享會的有看了六十多年戲的老專家,有畢生從事演出的藝術家,也有剛剛接觸京劇的朋友。就讀臺大戲劇系時受王安祈老師啟發,有志於寫戲曲劇本。後入北藝大劇本創作研究所師從劉慧芬老師研習傳統京劇寫作之法。創立本事劇團,編創戲曲荒謬劇《三顆頭》。與梅花獎得主凌珂合作編創《碰老戲・問樵》。相信戲劇能超越日常的繁瑣,想像的邊界,使人得以自由。
  • 聊點臺灣腔:京劇在臺灣,唱出不一般
    近日,臺灣最大的京劇團國光劇團迎來25周年團慶,在兩岸戲迷中人氣頗高的「梅門大師姐」魏海敏登臺演出,不少大陸票友都大呼過癮。京劇傳入臺灣的歷史很長,最早是由劉銘傳花費重金聘請戲班入臺演出,讓京劇在臺灣走紅。
  • 著名劇作家習志淦重陽節長沙開講 分享我國當代戲曲的藝術魅力
    (10月25日下午,眾多文學愛好者和戲迷們滿懷期待相聚長沙音樂廳,聆聽應長沙藝術講堂邀請、由著名劇作家習志淦主講的10月25日下午,眾多文學愛好者和戲迷們滿懷期待相聚長沙音樂廳,聆聽應長沙藝術講堂邀請、由著名劇作家習志淦主講的《中國當代戲曲的藝術魅力》。  講座濃縮了習志淦老師幾十年創作生涯的人生體驗,有不為人知的幕後創作背景,也有一部作品從取材、構思創作、修改到最後成功的艱辛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