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戲 王安祈:如何選戲?為誰寫戲?

2021-02-11 劇場摩天輪

我來過廣州,是去中山大學的中文系,我和中文系的學術研討會交往比較多一點,那麼也有中山大學的同學到我們臺大戲劇系,不是交換生哦,是到臺大來讀學位,來讀碩士的,感覺上很親近。可是我來廣州的機會,這才只是第二次,來了之後覺得特別喜歡,這個地方和臺灣很相近。不僅天氣跟臺灣很相近,我讀高校,就是讀大學的時候,我們臺大的港澳僑生特別多,佔了有三分之一,接近一半。就是如果我們班上有接近七十個人的話,有三十多位都是港澳僑生。這是我讀書的那個年代,現在沒有了,所以我們聽廣東話是非常非常親切,只是我始終沒有學會。我們那時候上詩選或是詞選,讀詩讀詞的時候,都請香港同學用廣東話來念,你想那個黃鶴樓用廣東話念,那個味道實在是太棒了。所以我昨天到廣州就覺得好像回到了我讀大學的時候,我覺得非常非常的親切。

我選了這個題目「照花前後鏡」,就是《金鎖記》,可是我今天想講的也不僅是《金鎖記》,那我為什麼用這個題目呢,因為「照花前後鏡」我們都知道是一句詞,「花面交相映」,可是我覺得這個句子,是我們在創作金鎖記的時候的結構,是完成它的一個結構手段,用的是「照花前後鏡」,所以我以它為主來談金鎖記。可是也不全談金鎖記,因為我覺得「照花前後鏡」,其實創作本來就是一種自剖,創作一定是把自我的內心深深的挖掘進去。我不太喜歡一種創作方式就是我隨便想一個故事,可能是大家都熟的故事,然後我就按照一般的規律就把它寫完了,寫的美美的,然後就把演出來,我覺得那樣的創作不過癮。

怎麼講呢?我覺得創作是一個剖心挖肺的一段歷程,每次我們想出一個故事,寫完一個故事,我覺得是自我,自己好像從內到外整個自剖了一遍,然後自己得到一個全新的洗滌。所以其實每一番的創作對我來講都是一個,真的是一個生命的一種改變,所以因為是自剖,所以是用鏡子面對著自己的內心,所以我們有很多戲都是用「鏡照」,用鏡子面對自己的內心,你可以看到內在最細微最深刻的那一部分。平常我們和人交往,我們日常生活的時候自己都挖不到自己的內心,可是在編一個戲的時候,其實是可以深深的剖析進平常你自己都不了解的你自己的那一部分。

所以我用照花前後鏡,一方面是《金鎖記》的結構,而另一方面就是我們希望通過創作而能夠把自己內心的各面相剖析出來,映照整個時代社會跟一些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所以我選這個題目是有思考過的,而不是隨便用了一句詞就把它套上來了,那當然了我們能夠剖析到多深能夠做到多好我自己也不知道,而是我們是有這樣的一個企圖。

《王熙鳳》劇照


我的專職工作是在學校裡面教書,可是我在國光劇團擔任藝術總監,擔任了14年。而對於藝術總監這個工作我感到害怕,為什麼呢?因為它關係著全團的藝術方向。我到國光擔任這個工作的時候我就想的很清楚,就是我要怎麼樣為國光做一個定位,就是怎麼讓傳統的京劇在現代社會能夠生存,那我覺得我們要用文學的力量,用人文的精神來影響市場,來面對市場,我們不會用一些通俗、媚俗的方式,我覺得人文深度是一件最主要的事情。

那麼如何選戲?我選擇的主題就是文學性,跟人文深度。那麼為誰寫戲?這個很明確,就是我們劇團裡有哪些大腕兒,大角兒,我們就為誰寫戲。國光京劇團是臺灣,幾乎是臺灣唯一的一個有生命力的京劇團。我們的主角就是魏海敏,魏海敏在臺灣絕對是天后級的人物,是女神級的人物。她是1991年,兩岸剛開始交流沒有多久,她就飛往北京去,拜梅葆玖為師,所以她是梅葆玖收的第一個弟子,在那之前大陸還沒有人拜梅葆玖為師。而魏海敏是因為在香港看了梅葆玖的演出,突然發覺原來戲可以這樣演。

魏海敏拜梅葆玖為師

所以魏海敏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她從小開始學梅派,可是拜了梅葆玖以後花了十多年的時間非常專心地一出一出的梅派戲演給觀眾看,來提升自我。可是到我要到國光做藝術總監的時候,2002年的時候,她自己辦了一場演出,主題叫做「變」,就一個字,變化的變。然後她拍了這個劇照,當時我一看這個劇照我就知道她的梅派基礎打穩了,她想走出不一樣的路。你看,一樣的《貴妃醉酒》,可是她用現代社會,用高樓大廈做背景。我們看這個貴妃揚塵舞蹈在現代的都會裡面。我們知道魏海敏以梅派為根基,想要發展出新的戲路。

我知道了以後,剛好我進入了國光劇團,我就跟她談,我為你規劃一出什麼戲呢,我就跟她說我們演《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我還記得蠻清楚的,我跟她面對面坐著,我說你可以演《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她先一愣,她說我是梅派青衣誒,你怎麼叫我演王熙鳳?我當時很緊張了,我想糟糕了這個大角擺不平,我怎麼繼續跟她工作下去。我就跟她講說正因為你是梅派青衣,你在舞臺上才有那個雍容大度,你的王熙鳳站出來才一眼看過去就是榮寧二府的長孫媳婦,就是榮寧二府的當家人,你有這個氣度。然後,梅派是含蓄內斂的,你要把這個含蓄內斂破解出來,你要展現王熙鳳「明是一盆火,暗裡一把刀」,這就是你的表情,你的演技。你以你的梅派做你內蘊,做你的底蘊,可是你要去發揮你的八面玲瓏的這樣的手段和演技,那麼觀眾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魏海敏。然後她坐在我對面,起先還很張牙舞爪的說我是梅派青衣誒,演什麼王熙鳳。後來她就慢慢慢慢低下頭來,然後我就記得她低頭想了兩秒,然後忽然抬頭說,「對,王熙鳳有戲。」——她答應了。然後我看她一點頭,我就,哇,鬆了一口氣。

可是她接下來說,可是我們這個戲不要叫《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我們就叫《王熙鳳》好不好?你看,她顧忌的是什麼,梅派青衣不可以鬧,梅派青衣是最端莊雍容的,所以我說好好好我們就演《王熙鳳》。可是後來我們就在海報上大大寫了「王熙鳳」三個字,「大鬧寧國府」就小小的寫在邊上。


《王熙鳳》定妝照

我們看到這張劇照,這張劇照不是舞臺上演出的時候的照片,而是演出前的定妝照。各位可以看到,所謂的文學性,用人文的力量影響市場,什麼叫文學,不是辭彩漂亮,辭彩漂亮、掉書袋、用典故那不叫真正的文學,我覺得真正的文學就等於人文深度。文學是各方面的技巧,是隱喻,是象徵。各位看這張視覺畫面,我們其實沒有做新的服裝,是傳統的京劇裡面的紅色的服裝,可是拍定妝照的時候加了一塊大紅布,讓這個王熙鳳一隻手水袖飛揚,另外扯開一塊大紅布,那麼久展示她對權勢、欲望、掌控的這麼一種企圖心。所以你可以看到就是這麼一塊大紅布,整個人的精神就出來了。可是並不是寫實地、在舞臺上加上了這樣的一塊紅布。

這是我要講的第一部分,為誰寫戲。當然為劇團的大腕寫戲,可是我不僅根據她的戲路,我更想要拓寬她的戲路,我們要迎向現代的社會,在現在社會裡面,如果梅派青衣永遠只唱梅派那幾齣傳統劇目:《貴妃醉酒》、《洛神西施》、《太真外傳》,這個梅派青衣是沒有活路的。劇路要擴充,表演也要擴充。我不是說要把你梅派的東西去除掉,而梅派是你的底蘊,是你內在的精神。可是今天的觀眾,看電影看慣了,看網絡所有的影像看慣了,我們不可能永遠來看一個端莊凝練的貴妃,我們要看八面玲瓏的演技,所以這齣戲讓魏海敏在舞臺上轉換了一個新的形象。而且這個新的形象,王熙鳳,不僅是「攤開覆雨翻雲手,施展爭風吃醋才」,不僅是如此,更看到了她站在舞臺上的氣場,那種大氣。在舞臺上的演員一定要大氣不能小氣,哪怕你是演很下層的人物,你演閆喜嬌,演潘金蓮,演《金鎖記》的曹七巧,哪怕她是個賣麻油的是個下層人物,你也不能再臺上讓觀眾覺得你小氣,要在大氣中演出這個人物的精神。而梅派就是這麼一個大氣,一個大方,鍛鍊的。所以梅葆玖對魏海敏的影響,是精神底蘊的鍛鍊。這就是我為誰寫戲,我所想出來的路子。所以魏海敏在這十幾年來呈現了不同的,每一齣戲創造的這麼一個新人物。

現場文字記錄:汪玥

校對:羅麗、羅力

楊小亂:周二上午,廣州青年劇評團和劇場摩天輪合作一起呈現的名家講座第一期,臺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特聘教授王安祈老師的講座《照花前後鏡──以京劇版張愛玲金鎖記為例》順利完成。這次短短一個多小時的講座內容豐富,尤其是對於創作者來說,可以說是獲益良多。非常感謝當天每一位來參加的朋友,希望大家可以通過老師的分享獲得屬於自己的成長。更多有料的活動,接下來會陸續推出。

其他更多的分享,也歡迎大家關注「廣州青年劇評團」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名家講戲 王安祈:曹七巧不值得被歌頌,卻值得我們為她寫戲
    王安祈老師說,在那時她發覺國光劇團幾乎所有的戲都有鏡子,鏡子不只是梳妝,更重要的是照見本心。張愛玲的《金鎖記》被翻譯家傅雷譽為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由王安祈新編的京劇版於2006年在臺北首演,其筆下的《金鎖記》虛實交錯,時空迭映,輝煌,陰沉,喧囂,荒涼,擁有,空虛,華麗,蒼涼……本篇講座實錄,我們一起來看國光劇團新編京劇《金鎖記》的「照花前後鏡」。
  • 王安祈:傳統戲曲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上世紀80年代,王安祈為臺灣「雅音小集」京劇團寫劇本,見證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的初遇。去年底,王安祈編創的第30部實驗京昆新戲在臺灣演出,今年春天還將在上海展演。「劇種類型不是框限,而是創作的手段。」王安祈將京劇、崑曲、舞臺劇等融為一爐,在每次創作中探索新的可能。
  • 名家講座 王安祈:照花前後鏡──以京劇版張愛玲《金鎖記》為例
  • ——王安祈談臺灣的京劇改革
    如同廟裡的和尚終日在念自己的經,別人關心不關心、懂得不懂得、理解不理解根本沒有必要去強求,你把你自己的經念好就行了,不願意聽你念經的人,你把交響樂隊拉近廟裡來他們也不會進來的。「一輪明月幹我什麼事?」好比京劇是一個人,他叫京先生。難道京先生20歲和40歲長一個模樣?除非你認定京先生活到25歲就死了,以後的都不是他。如果都不是他了,你們作為京劇迷還有什麼資格說三道四?——王安祈王安祈在臺灣眷村長大,村裡的叔叔伯伯要麼愛聽河南墜子、河北梆子,要麼愛聽越劇、滬劇,王安祈的媽媽愛聽京劇。
  • 國光劇團王安祈:不排斥話劇導演排戲曲,我們要把戲做成當代精緻藝術
    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上世紀80年代,王安祈為臺灣「雅音小集」京劇團寫劇本,見證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的初遇。去年底,王安祈編創的第30部實驗京昆新戲在臺灣演出,今年春天還將在上海展演。「劇種類型不是框限,而是創作的手段。」王安祈將京劇、崑曲、舞臺劇等融為一爐,在每次創作中探索新的可能。
  • 【京劇名家】王安祈:綻放臺灣京劇之美
    王安祈的劇本強調文學性,更在演出時同時雜糅了電影運鏡、現代戲劇多媒體影像視覺等多種藝術手段。她創作的「伶人三部曲」幾乎是國光劇團「京劇新美學」的集中代表。2010年「伶人三部曲」第一部《孟小冬》在臺北上演,王安祈寫孟小冬的念頭在電影《梅蘭芳》拍攝之前,她想寫孟小冬是因為迷戀她的聲音。
  • 【作品】戲夢臺北:新編京劇中的政治隱喻
    一是一雙花旦穿的 鞋由師父白鳳樓送給徒弟小雲仙,隨著 工在舞臺上的消失, 鞋被改成彩鞋,幾經輾轉,1949年以後作為「四舊」被毀棄、偷藏,浩劫過後重上舞臺。二是一出《白蛇傳》從硬功身段的「盜草」到兒女情長的「遊湖」,再到背叛與贖罪的「斷橋」,臺上是白蛇傾訴衷腸,「誰的是,誰的非,你問問心間」,舞臺背後卻是政治運動帶來的人性扭曲。
  • 王安祈:《長生殿》的當代改編與挪用
    可是楊妃聽的並非唐明皇本人所唱,而是伶人無名公子唱曲,伶人唱的是誰的劇本?誰的心聲?編劇是誰?仙子問伶人,這段對答如下: 仙子:何人文辭?伶人:何人落筆為辭,何需在意?傳唱不歇的,乃是戲中人心聲。人生在世,許多言語心事未能明言,抹上胭脂,披上戲衫,才能暢敘幽懷。  仙子:既是胭脂水袖,才吐真言,如此說來,何者為真?
  • 《外來》老四康祈祖,戲裡耍帥又醒目,戲外真實不為人知的一面
    《外來媳婦本地郎》以廣州西關康家人為中心而在後面的一些劇情當中,康祈祖隔幾天就會冒出一個女朋友來。康祈祖是大學本科畢業,在一家外資公司工作。唐小姐是他的頂頭上司,對他也是很有好感。就連幸子的表妹由美這個美人兒也曾對康祈祖心動,嘗試用月餅表白。
  • 戲王之王——立足之本,以有無利用價值來衡量
    喬剛才是全本戲的第一順位男主角,他以絕對的存在感昭示著自己的地位有多麼不可或缺,從鬱鬱寡歡昏天暗地的飲酒,到叱吒影壇呼風喚雨的金牌策劃人,他打贏了心狠手辣的翻身仗,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當雷氏和蒲氏鬥的不可開交時,他是最開心的,正好給了乘虛而入的機會,而一手提拔的蒲俊和宋子祈也只是他安插在雷氏的棋子
  • 名家推薦∣王安祈∣一部有聲京劇史
    此書共包括1501段錄音,2000多段唱詞,共收錄男老生、女老生、票友106位,裡面的很多錄音、考證、圖片為首次披露。《京劇大戲考》系列以中國唱片(上海)有限公司的基礎母版為依託,作者歷時二十多年的資料考證而成。本期推出臺灣大學王安祈教授為《京劇大戲考•老生部》所作的序。
  • 《外來媳婦本地郎》「康祈祖」徐若琪,和沈騰搭戲,一樣的鬼馬!
    這兩個記錄分別為拍攝時間和收視數據,在#外來媳婦本地郎#這部劇裡,長達20年拍攝的記錄(仍在拍攝)和42點的收視,該劇曾是衛冕之王,這就是《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康祈祖,一個幽默起來可以把人笑的肚子痛的人。然而,現實裡的他可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康祈祖的飾演者徐若琪,他是出生於書香之家,是廣東著名音樂家徐東蔚的兒子,年輕時的他出演過不少作品,如《柴米新人類》、《大話黃飛鴻》等。
  • 周金偉:從「戲補丁」到柳子戲「第三代孫安」
    從黃遵憲、李豔珍等第一代孫安、孫妻扮演者,到如今中青年演員「接棒」,《孫安動本》不僅是柳子戲舞臺上「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的範例,還培育並成就了一代代柳子戲演員。周金偉就是受益者之一。 「戲補丁」接棒「動本」 《孫安動本》講述明萬曆初年,孫安日上三本參奏太師張從吞沒賑糧、草菅人命,無奈幼主偏信讒言,不但駁回本章,還把孫安判斬。黃義德及三朝元老沈理保本不準,定國公徐龍持先王御賜黑虎銅錘「打朝」,正義終得伸張。1959年底,柳子戲《孫安動本》進京匯報,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評價。
  •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痴人正是十三郎
    1、人生如戲整部電影,巧借一名說書人分段的講出,從嬉笑到怒罵,從玩笑到真情,從莞爾到唏噓,一點點的抓緊聽眾(觀眾)的心。一個只唱大仁大義之戲,一個只寫有情有義之詞,自此,開始了南海十三郎的風光之路。不久將自己的侄女引上電影之路。更精彩的是和唐滌生結緣,不是師徒,勝似師徒,君子之交淡如水,他倆是一杯茶,更有情有味。但是十三郎放蕩不羈的性格也導致他一生的悲劇。
  • 亞視《戲王之王》:以蒲俊與宋子祈的兄弟情,折射人生百態
    《戲王之王》在罷工狂潮的社會背景下呈現了一幅「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圖景,不知人在戲中,還是戲是人為,現實對人影響至遠。《戲王之王》裡呂頌賢的宋子祈低調沉穩通事理,更加博人好感。而江華的蒲俊像個花蝴蝶遊走蠅營狗苟間,時而真情時而假意,真到假時假亦真,宋子祈為這個好兄弟操碎了心,各種貼上來的女人只是為了蹭名氣,唯有兄弟情可以牢不可摧,即使日後愛變恨,也一樣。
  • 【獨家】節令風俗應節戲 開臺
    新年第一天的戲,在戲報上和報刊廣告上,只寫吉祥好戲,不寫出具體戲名,有的甚至主演是誰都不寫,第二天才會公布戲名。富連成更有意思,從初一起就寫「吉祥新戲」,一直延續到二月才正式公布戲名,只有富連成是這樣,每天還都能客滿,這是因為雖然不公布戲名,但是所演的戲,都是十分討好的。正月初一的戲一般是上午九時或十一時開演,到下午三時就結束了,晚場沒有演出,因為後臺要祭神。
  • 劇本是怎麼寫動作戲的?
    不過,這是否意味著編劇白寫了?也不是。最後成片裡的動作設計雖然和這劇本裡的描寫大不一樣,但是對戰的發展、雙方的心態還是保留了原貌的——這就是最初這些動作描寫的最大用途。總的來說,編劇寫動作戲寫得越簡約,其實越是替自己省工夫。這當然是討論《臥虎藏龍》這種文武緊密結合的戲時用的標準——武戲是給文戲鋪路的,所以武戲要多點講究。
  • 《戲王之王》∣人生碌碌,競短論長,卻不道榮枯有數,得失難量
    而此時此刻,能夠補救的卻只是幫助她堅強地活下去,又有誰可以忍住不去做?但無論子祈做了什麼,終究他不會離開喬茵。這個男人,承諾過一生就不會缺了一日,很多時候,愛與不愛,並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喬茵到底是個悲劇,令人唏噓。
  • 《外來媳婦本地郎》老四康祈祖,他不為人知的一面,戲裡戲外不同
    老四康祈祖有著老三康祈耀的帥氣和老二康祈宗的精明,但他是家裡的老么,受到的寵愛最多,把他寵得膽小怕事,還養成了喜歡偷懶的性子。老四康祈祖是除了靈魂人物康祈宗之外的搞笑能手,他那不拘一格的普通話,戲裡那鬼馬機靈樣,讓人看得笑痛肚子。他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
  • 粵劇名家讓順德戲迷過足「戲癮」,業內專家呼喚「劇構」
    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下,廣東省藝研所於6月13、14日在順德舉辦「奼紫嫣紅映藝香——粵劇名家折子戲順德專場展演暨粵港澳大灣區粵劇傳承發展研討會」。本次活動由廣東粵劇院一團、佛山市藝術創作院聯合承辦。藝術家精湛的表演詮釋了世界級「非遺」粵劇的藝術底蘊,專家們也為粵劇的傳承發展建言獻策,「劇構」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