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下,廣東省藝研所於6月13、14日在順德舉辦「奼紫嫣紅映藝香——粵劇名家折子戲順德專場展演暨粵港澳大灣區粵劇傳承發展研討會」。
本次活動由廣東粵劇院一團、佛山市藝術創作院聯合承辦。藝術家精湛的表演詮釋了世界級「非遺」粵劇的藝術底蘊,專家們也為粵劇的傳承發展建言獻策,「劇構」呼之欲出。
「餓戲」半年的觀眾過了把「戲癮」
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選擇在佛山順德舉辦該項活動有著特殊意義。佛山順德是粵劇、粵曲的發源地之一,近現代粵劇史上有一大批粵劇名家如白駒榮、千裡駒、馬師曾、薛覺先、羅家權、新馬師曾、羅家寶等,皆誕生於此,因而佛山順德有「粵劇曲藝之鄉」的美譽。
13日晚上的「粵劇名家順德折子戲專場展演」中,廣東粵劇院粵劇名家蔣文端、林家寶領銜主演了六個經典粵劇折子戲,包括《貴妃醉酒》《歡喜冤家鬧洞房》《活捉張三郎》《鵲橋會之「七夕銀河會」》等。他們精湛的演繹,將粵劇作為世界級非遺項目的藝術底蘊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劇場上座率不能超過總座位數的30%。但這並不影響現場觀演的熱烈氣氛,2個小時的演出中,叫好聲和掌聲不斷。有戲迷表示:「這場演出代表了廣東粵劇最高的水平!名家果然是名家,太精彩了!我都快半年沒有看戲了,今天有機會看這些名家的演出,真的太過癮了。」
廣州大學特聘教授、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康保成當晚也觀看了演出,他說:「對於粵劇,我認為應該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這六個折子戲選得非常好,每個戲都有絕活。比如,《活捉張三郎》中,武丑和花旦就配合得相當好。」
謝幕時的掌聲——
業內人士呼喚「劇構」
14日上午,主辦方舉辦研討會,將粵劇置於粵港澳大灣區的視角下進行審視和研究。圍繞人文灣區粵劇傳承發展聯動共建、新媒體時代粵劇文化傳播路徑、粵劇「擁抱」年輕人等三個議題,一眾專家學者智慧碰撞,為粵劇的傳承發展建言獻策。
廣東粵劇促進會會長、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倪惠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同出一脈,粵劇是共同的記憶和鄉愁。「粵劇一直以來注重口傳心授,重演輕研,一些大師的表演理論也很零散,南派獨特的表演風格也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相繼老去而難以支撐。如何傳承粵劇的表演風格和個性是一個問題。」 倪惠英這幾年在領頭編纂《粵劇表演藝術大全》,「越編心裡越慌,敬畏心越強。如何把粵劇很好地傳承下去,是我們這一代粵劇人的歷史責任。」 倪惠英透露,《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的《唱念卷》今年將要出版。
廣州粵劇院5月31日做了一場線上直播,吸引174萬人次線上觀看。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餘勇表示,「我們院兩個團通常一年300場演出,也就40萬觀眾。雖然在線上的觀感可能不如現場,但是對粵劇的推廣很有幫助。」 餘勇透露,新排的傳統劇目《馬福龍賣箭》還沒演,但是很多觀眾已經打來電話諮詢,「可見粵劇不是沒有觀眾,關鍵是我們要出好的作品。」
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張晉瓊認為,新時代,傳統戲曲應該從4個方面來「圈粉」——推角兒、出戲、搭臺、造勢。「廣東粵劇院熱推的名家演出周、周末睇大戲、直播平臺,都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
佛山市藝術創作院院長夏金旺則認為粵劇應該和別的一些藝術門類多一些跨界交流,「比如,我觀察到,粵劇的海報、周邊現在都做得很不錯。跨界交流能夠更好地促進粵劇的傳承和發展。在提高品味和保證品性方面,無論哪一種藝術門類,到一定程度以後,都需要通過更綜合的領域,在更高的層面去解決問題。所以有時候我們可能還要從戲劇本身跳出來,從其他的角度來談戲劇發展的問題。」
國家一級編劇尹洪波認為粵劇迎來飛躍式的發展同時,「劇構」這個角色應該引起重視,「劇構——戲劇構作,是戲劇的整體設計師。先立意,確定題材、樣式,然後進入劇本的一度創作,隨後是二度創作將其搬上舞臺,最後是推介宣發。劇構就是一個總設計師,把這4個環節統領起來,對全程負責。」 尹洪波說。
「粵劇近年來的傳承發展做得比較好,我們之所以還要坐下來談是因為我們還有更高的目標。」主辦方省藝研所的所長王煒說,「希望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平臺上把粵劇的傳承發展做得更好。」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張素芹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張素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