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傳統戲曲外譯新路

2021-0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傳統戲曲不同於其他類型的文化形式,就其外譯而言,對譯者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追求突破內容桎梏、以外語直接表演從而拉近與觀眾距離的新時代,譯者面臨更為艱巨的任務。譯者不僅需要精通漢語和外語,還必須熟悉中國傳統戲曲的專業知識。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對具有重要藝術價值、蘊含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戲曲進行外譯,成為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絕佳窗口。截至目前,已有不少譯者對傳統戲曲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譯介,研究者也以此為基礎開展了多角度的研究。然而,現有的傳統戲曲外譯作品和研究還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不利於其在新時代的進一步對外傳播。例如,翻譯內容多囿於少數經典劇目,翻譯成果多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呈現,用於演出的翻譯成果較為匱乏,不同傳播渠道下的翻譯目的不夠明確等。有鑑於此,筆者試圖對中國傳統戲曲的翻譯路徑作出梳理,以期為新時代條件下傳統戲曲的翻譯提供新的思路。

中國傳統戲曲劇種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戲曲有三百多種,傳統劇目更是數以萬計,浩如煙海。譯介至國外的中國戲曲劇種劇目則屈指可數,此中大多數又為在國內知名度較高的經典劇目,如京劇《打漁殺家》《鳳還巢》,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越劇《西廂記》,以及崑曲《牡丹亭》等。一方面,選擇國內公認的經典劇目進行翻譯起到了傳播中華文化經典的作用;另一方面,這種選擇卻也在無形中造成了傳統戲曲外譯主題和內容的局限性。以崑曲為例,《牡丹亭》等以愛情為主題的明清傳奇是長久以來崑曲外譯的重頭戲,這些作品的確也引發了海外市場對崑曲的關注。但是,正如朱玲所言,譯介內容長期局限於明清傳奇會導致國外市場誤認為崑曲只講千篇一律的浪漫故事,繼而感覺乏味。密西根大學教授林萃青針對崑曲在美國的傳播情況所進行的調查顯示,劇目傳統、重複、刻板以及範圍狹窄是崑曲無法直接吸引廣大美國觀眾的主要原因之一。林教授還指出,美國文藝界和觀眾更為關注藝術本身的表現,以及其對社會現象和問題的批判與對話。因此,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使追新求異的國外受眾對中國傳統戲曲保持持久的興趣,就應當克服以往傳統戲曲內容選擇的局限,以調查為基礎,選擇更適合國外受眾的主題與內容進行翻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穩步推進,消除過去以面向英美等西方市場為主的英譯局限,選擇能夠引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情感共鳴的戲曲作品,並以相關國家的語言進行翻譯和傳播,不失為中國戲曲文化「走出去」新的有益嘗試。縱觀中國戲曲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戲曲大都源於文學作品。自先秦起,《詩經》中的「頌」,《楚辭》中的「九歌」,就是祭神時以歌舞相配的唱詞。至唐代,文學藝術高度繁榮,給予戲曲豐富的營養,詩歌聲律更是推動戲曲走向成熟。宋代「雜劇」和金代「院本」則為元雜劇打下基礎,標誌著中國戲曲進入成熟發展階段。進入明清時期,傳奇作家和劇本大量湧現,一時間名作如雲,這些劇本日後也都成為中國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典籍。現有中國傳統戲曲外譯作品大多以文學作品的面貌與讀者見面。例如,為向世界說明中國,我國在1995年推出國家重大出版工程《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系列,這是我國首次系統全面地向世界推出的外語版中國文化典籍,其中便包括了《西廂記》《長生殿》《關漢卿雜劇選》等優秀的傳統戲曲典籍。正如《大中華文庫》總序所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系統、準確地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經典翻譯成外文,編輯出版,介紹給全世界,是幾代中國人的願望。」翻譯中國文化典籍的主要目的是傳播中華文化,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因此,文學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戲曲外譯,應當以展現中華文化為第一要義。戲曲典籍包含的大量詩詞、典故、文化負載詞等富有文化內涵的內容,應當是譯者翻譯的重點。異化應當是文學視角下中國傳統戲曲翻譯的主導翻譯策略。如韋努蒂所述,異化翻譯是一種「極為可取的……戰略性的文化介入」,使目標語文化意識到外語文本中固有的語言文化異質性,「將讀者送到國外」。在此基礎上,合理採用增譯、注釋、腳註等翻譯手段也有助於對中國戲曲典籍中文化內涵的展現。與三大古老戲劇文化中的古希臘戲劇和古印度梵劇相比,中國傳統戲曲雖然形成時間較晚,卻是歷經幾度興衰沉浮,至今仍然存在且保有生命力的唯一古老戲劇文化。這不僅得益於其源於文學典籍的文化底蘊,更離不開其獨特的表演形式。中國傳統戲曲表演集「唱、念、做、打」於一體,有說有唱,有文有武,在世界戲劇之林獨樹一幟。北京京劇院、江蘇省崑劇院等國內知名劇團,多次將代表中國文化的戲曲藝術帶出國門,足跡幾乎遍布世界各地,所到之處都掀起了中國戲曲熱潮和中國文化熱潮。這些海外演出均以中國演員用中文演出,輔以外文舞臺字幕的形式面向觀眾。在這種演出形式下,演員表演不受外文字幕的影響,舞臺字幕主要用於幫助觀眾同步理解唱詞和念白的含義。由於劇場環境的特殊性,尤其是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舞臺字幕必須使用簡潔明了的語言,避免使用生僻的詞彙和表達方式。因此,歸化翻譯更為可取,用透明、流暢的譯文將異質性成分最小化,使觀眾在有限的演出時間內較為輕鬆地理解表演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在這種演出視角下簡潔明了的歸化翻譯較為可取,但舞臺字幕還必須與演員的舞臺表演相對應。例如,演員表演一段韻律極佳的唱詞,字幕也應當展現唱詞的音韻美,而不是以平鋪直敘的語言草率處理。由於演員仍以中文表演,這就給予舞臺字幕在音韻處理上更大的空間,不必完全遵照中文格律,可以較為靈活地使用譯入語內部更為自然的格律方式來展現唱詞的音韻美。一些學者和藝術家對演出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戲曲翻譯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希望中國戲曲能夠直接用外語演出。夏威夷大學教授魏莉莎是這一追求的堅定實踐者。她認為,在西方國家,戲曲必須以外語演出,而不是被當作異國風味。親身體驗戲曲的獨特美學和表演特色,才是對中國傳統戲曲真正的欣賞和尊重。從觀眾的角度來看,以觀眾母語進行的表演更容易與觀眾建立情感和心理潛意識的聯繫,從而引發更深的共鳴。當然,這對翻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外語直接表演,意味著譯文除了要滿足在劇場環境下達意的基本要求,還要力求符合原文唱詞和念白的句式、結構、音樂板式、韻腳和節奏等中國傳統戲曲特有的藝術特徵,必須在風格、結構以及語言水平上與觀眾的所聽所看保持一致,否則就會干擾觀眾。魏莉莎教授精通漢語和京劇藝術,曾經師從梅派傳人沈小梅。在她的帶領下,夏威夷大學的戲曲翻譯項目已成為西方學界研究京劇的經典參照,也為我們提供了諸多借鑑之處。為達到直接用外文演出的標準,翻譯過程不僅需要譯者,還需要中國戲曲藝術家錄製原文唱詞和念白,以及唱腔指導老師在排練時商榷選擇適合表演的譯文,最後還要在登臺演出後根據觀眾反應進行修改。如此這般才能成就可唱、可念、可演的戲曲翻譯。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戲曲不同於其他類型的文化形式,就其外譯而言,對譯者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追求突破內容桎梏、以外語直接表演從而拉近與觀眾距離的新時代,譯者面臨更為艱巨的任務。譯者不僅需要精通漢語和外語,還必須熟悉中國傳統戲曲的專業知識。在這種背景下,中外譯者合作值得提倡。例如,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合作翻譯《長生殿》等經典戲曲作品,夏威夷大學戲劇與舞蹈系則一直致力於中文和英文母語譯者合作開展可用於表演的京劇翻譯。此外,中國傳統戲曲專業人士的參與也必不可少。國內有大量劇團、劇院與開設戲曲專業的藝術類院校,可謂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機構與高水平譯者更為密切的合作將成為今後中國傳統戲曲外譯的強有力引擎,聯手為新時代中國文化「走出去」作出自己的貢獻。(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文化科研課題一般項目「傳播學視閾中的江蘇地方戲曲英譯研究」(19YB71)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中國外文局教育培訓中心;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文章好看就點這裡▼

相關焦點

  • 當中國傳統戲曲遇見裝置藝術會發生什麼?去看一場戲曲元素裝置藝術展
    中國戲曲與當代藝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12月18日,由浙江省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聯合主辦,浙江賽麗美術館承辦的「露華濃——戲曲元素藝術裝置成果展」在賽麗美術館開幕,展覽為期一周。本次主題展覽項目創新性地將「戲曲」、「藝術裝置」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形式相結合,讓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裝置藝術相互碰撞與交融。主題展系列作品選取傳統戲曲視覺符號,作為裝置藝術的創作題材與表現載體,並增加其他綜合材料,重新排列組合作品的藝術符號關係,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拓展,用現代裝置藝術的創新手法賦予戲曲新內涵。
  • 把傳統戲曲做出標識度,臺灣國光劇團是怎麼做的?
    近年,國光創造出了一部部風格突出而又統一的戲曲作品,這種標識度的打造有不少可取之處,同樣值得大陸的戲曲院團所借鑑。圖說:國光劇團《十八羅漢圖》 齊琦 攝趨同之下更需創新回想上世紀上半葉至中葉,京劇受各地人文水土滋養所衍生出的藝術流派和表演風格各具特色,「南麒北馬關外唐」的說法便是最好的印證。
  • 中國傳統戲曲之美
    作家白先勇致力於崑曲推廣,受聘在臺大開課,講授《崑曲新美學》,近五百位學生擠爆大講堂,在「白大師」幽默生動的解析下,學生頗能一窺傳統戲曲堂奧。     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遊園驚夢》,以崑曲為主軸,串起大時代悲歡離合的故事。這部小說一九八二年化身為舞臺劇,曾經轟動一時,睽違二十八年之後,今年重現在觀眾眼前,依然好評如潮。
  • 王飛燕:樂善齋本《紅樓夢》中對中國傳統戲曲的理解與翻譯
    本稿在此將具體考察一下樂善齋本《紅樓夢》中對中國傳統戲曲的理解與翻譯,並由此探討一下朝鮮後期文人對中國傳統戲曲的理解與認識問題。因此只有通過對相關內容的具體考察,我們才能確切地知道當時的朝鮮文人對中國傳統戲曲的了解達到了怎樣的程度,以及存在著怎樣的問題。本節將通過對樂善齋本《紅樓夢》的正文中對戲曲相關內容的翻譯,來具體考察一下譯者對中國傳統戲曲的了解與認識情況。
  • 歷久彌新:中國史詩外譯傳播的多維思考
    中國史詩文化豐厚,內涵博大,是中華文化多樣性與整體性的重要代表。中國史詩外譯是史詩文化躋身國際史詩話語體系的一種文化傳播行為,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保障國家文化資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再次,譯者既要考慮史詩價值,也要把握時代潮流;既要充當譯文「忠實對等」的監控者,又要扮演信息傳播的「守門員」,在文化語篇創建與外譯傳播的過程中起到「過濾」和「篩選」的作用。  當前,中國史詩外譯的數量嚴重滯後於中國史詩的體量,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史詩外譯人才的不足。
  • 戲曲進校園:讓孩子愛上傳統藝術
    自2017年戲曲進校園在各地中小學廣泛開展後,戲曲這項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開始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多的學生被戲曲的文化魅力吸引,傳統藝術在浸潤童心的同時,也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播手段也在不斷創新。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利用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探索戲曲文化在青少年中傳播的新途徑。2007年,原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牽頭髮起了「中國戲曲經典原創動畫工程」,並與地方聯合開展了系列戲曲動漫進校園活動。
  • 「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中國戲曲教育70周年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
    從草垛胡同到趙登禹路28號,從裡仁街3號院到萬泉寺400號;從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到中國戲曲學校,再到中國戲曲學院;從受命成為新中國第一所戲曲學校到社會主義建設大潮中培育藝術英才;從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探索發展,到創建「民族特色鮮明、國內水準一流、國際影響廣泛」的高水平特色型戲曲藝術大學……今天的國戲,已然成為戲曲教育領域中,學科專業最完備、培養體系最健全、優質師資最集中、輸送高端專業人才最多、
  • 探索戲曲與時俱進的發展路徑,學者共話新中國戲曲發展史
    為更好地服務於新時代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推進「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戲曲史 上海戲曲素有中國戲曲的「半壁江山」之稱,其劇種之多、劇團之多、名家之多、演出市場之活躍,使之始終保持著菊壇領先者的地位。其戲曲歷史悠久,尤其在近代以來,為許多劇種如京劇、越劇、淮劇、評劇、崑劇等的成長、傳承提供了優良的環境。新中國成立以後,許多戲曲活動起到了引領全國戲曲界的積極作用。
  • 《新白娘子傳奇》:傳統戲曲與電視劇結合的「傳奇」
    》話題和文章非常多, 本文以音樂藝術為主線貫穿,從戲曲音樂、通俗的主題音樂以及傳統戲曲音樂敘事在電視劇中的運用三個層面來賞析電視劇傳統戲曲音樂的獨特魅力。傳統戲曲音樂元素進入《新白娘子傳奇》,是貫穿全劇的重要元素01.劇情故事通過戲曲音樂元素展開,成為電視劇的新元素青城山下白素貞,洞中前年修此身啊啊 勤修苦練來得道
  • 談賴聲川《新暗戀桃花源》的舞臺探索
    《新暗戀桃花源》劇照  霍明宇  日前,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評論》雜誌社、杭州紅星文化大廈·紅星劇院主辦的《新暗戀桃花源》舞臺探索研討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20多位專家  越劇與話劇的混搭  《新暗戀桃花源》由浙江省杭州市紅星劇院製作,賴聲川執導,創排於2010年。其將話劇與越劇熔為一爐,把「暗戀」與「桃花源」兩個不相干的故事嵌入一個戲劇框架結構。與會者認為這是一種可貴的探索。
  • 淺談:英國戲劇與中國傳統戲曲的異同
    筆者還參觀了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展廳,裡面不僅有五彩繽紛的傳統戲服、道具的展示,還分板塊系統介紹了中原正音、院本雜劇、南國雅樂、民間戲弄、貴族樂舞等,加深了筆者對中國傳統戲曲的了解。筆者還觀看了搭臺子的京劇表演,通過唱詞念白和表演藝術,筆者感受到了傳統戲曲文化的精粹。本文筆者將結合藝術本質問題的科學理論基礎———藝術生產理論來對比分析英國戲劇和中國傳統戲曲的異同。
  • 誰弄丟了戲曲傳統?
    許多人並不了解中國戲曲(主要以京劇為例)最基本的「傳統」有哪些,也未必認真進行過思考與梳理。因而,弄清中國戲曲「傳統」、對認識中國戲曲藝術特質,堅守戲曲文化底線,弘揚中國戲曲文化並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有著重要的意義。
  • 慄桂蓮委員丨以精品奉獻人民,用傳統戲曲講述山西故事
    用傳統戲曲講述山西故事——訪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晉劇院藝術總監慄桂蓮中國藝術報記者 趙志偉山西是戲曲大省,歷史悠久、劇種繁多。晉劇又稱山西梆子,與同為山西地方劇種的蒲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並稱為山西的四大梆子。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晉劇院藝術總監慄桂蓮,作為戲曲界代表,積極建言呼籲關注傳統戲曲的傳承與創新發展,並提交相關提案。「近年來,在黨和政府各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儘管地方戲曲在藝術傳承和劇種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精品力作不斷湧現,但在內容創作、傳播渠道、傳承形式、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仍然面臨各種困難。」
  • 傳統戲曲「抖」起來!!河南豫劇院加入抖音「DOU藝計劃」
    >(圖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河南豫劇院黨委書記汪荃珍)9月4日,中國戲曲學會、河南豫劇院宣布加入短視頻藝術普及和全民美育「DOU藝計劃」:與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視頻戲曲藝術傳播傳承,以培養戲曲觀眾、打造戲曲未來
  • 王文君:百年回望的新收穫——讀狩野直喜《中國小說戲曲史》有感
    有時候回望就是一個打撈的過程,常常能從那些已經淹沒的歷史陳跡中重新發現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東西,近讀狩野直喜著、張真譯《中國小說戲曲史》一書就有這種感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在對中國傳統文學有相當精深了解的背景下,以西方的文學觀念來觀照中國俗文學,開拓出一片新的學術領域。因此在《中國小說史》講義的開頭,他首先指出「俗文學即小說戲曲一門,不過中國文學之支流,決非主流。又何止非主流,傳統學者向不以之為文學也」[2]。這實際上描述的也是他本人當初面臨的學術文化背景,在這種情況下涉足俗文學是需要學術勇氣的。
  • 中國戲曲概說
    在河南省偃師市出土的一座宋代墓葬裡,發掘出來的「宋雜劇演員丁都賽雕像磚」,是中國現存的最早記錄戲曲演出活動形象的文物。爾後,「戲曲」之名迭有變遷,以「戲曲」指稱「中國傳統戲劇」,須待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問世,本書以「戲曲」為名,首度將中國傳統戲劇推上近代學術之林,「戲曲」乃成為「中國傳統戲劇」之專稱。王國維將戲曲定義成「合歌舞以演故事」,同時也指出代言體是戲曲不同於其他文類的重要特點。
  • 徽班進京二百三十周年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進入21世紀,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啟動,如何在保持京劇傳統的同時創新表達、更好的與當代社會融合,越來越成為京劇工作者思考的問題。開放包容的京劇在實踐和舞臺上注入了更多現代意識、現代審美,贏得了更多新一代觀眾的喜愛。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於1月30日大年初六,在臺灣戲曲中心熱熱鬧鬧地舉行了開箱儀式,演出《群仙伏妖》《五福靈官》《財神進寶》《加官晉爵》等吉祥戲。臺灣民眾紛紛到場免費求票觀賞,一同分享新春喜氣。臺灣豫劇團同樣在今春獻演好戲,《一樹紅梅》《紅娘》兩部劇名都帶「紅」字,寓意「紅紅火火」,喜慶農曆金鼠年。
  • 「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開幕
    展覽中,毛澤東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成為當時新的戲曲教育改革發展基本方針。 12月26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戲曲學院聯合舉辦的「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中國戲曲學院成立於1950年,是新中國由國家舉辦的第一所戲曲教育機構,最初稱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首任校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詞作者、戲曲改進局局長田漢先生。
  • 十堰:開設中國戲曲課程 吸收傳統文化養分
    12月15日,在十堰市五堰小學四年級的每間教室裡,學生在本校音樂教師擔任的戲曲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下學習戲曲知識,跟著老師的示範和指導饒有興趣地學習中國戲曲的「唱、念、做、打」。     中國戲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學習戲曲對培養青少年綜合素養與文化自信有著積極的作用,為使學生在戲曲中吸收傳統文化的養分,同時為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發展戲曲藝術,15日,市五堰小學開啟中國戲曲課程,首節課在四年級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