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2021-02-08 東方網

原標題:「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本報訊 (見習記者 黃琪奧)12月11日,2013中國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在重慶渝中區召開。以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丁承運為代表的古琴泰鬥以及40多位全國古琴大家齊聚山城,就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等問題發表見解的同時,還為市民帶來精彩的古琴音樂會。

  研討會中,與會專家就古琴發展現狀、普及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古琴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歷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可以說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真正代表。」田青點出了古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與會專家還就市民如何學習和欣賞古琴提出了建議,丁承運表示,作為一門高雅藝術,「聽眾在欣賞古琴演奏前需對所聽曲目進行一定的了解,而學習古琴的人也需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這樣才能更好演繹古琴的獨特魅力。」

  研討會期間,田青、龔一、吳釗、李祥霆等20餘名古琴大家還在國泰大劇院舉辦了名為「清音和鳴——中國古琴新年盛會」的古琴音樂會,為廣大市民演繹了《流水》、《大胡茄》、《白雪》等古琴曲目。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古琴、佩劍、書箱,古代讀書人的「三大件」
    文/劉英傑古琴、佩劍、書箱,是古代讀書人的「三大件」。明代話本小說《喻世明言》中,但凡描寫讀書人,都離不開「琴劍書箱」之語,可見「琴劍書箱」是古代讀書人「行走江湖」不離須臾的必備物什。「琴棋書畫」作為文人四事,琴為之首,「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士無故不撤琴瑟」。在讀書人眼中,琴不僅是抒發性情的樂器,還代表了士子修身養德的立場。所以,異鄉求學的讀書人,無論衣著多麼破舊,總有一張古琴相伴,「手揮五弦,目送歸鴻」,是一種氣度與涵養。
  • 古代文人的案頭雅趣
    在這樣一個日漸喧囂浮躁的時代,當代人越來越嚮往古人那番寧靜淡泊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而文人生活裡尤以書齋文化為甚。 壁間掛古琴一,中置幾,如吳中雲林幾式最佳。壁間懸畫一,書室中畫惟二品,山水為上,花木次,鳥獸人物不與也。」
  • 相銍文人琴家與古琴孤清高潔的文化品格
    這三位既博學多才,又特立獨行,並且都有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和人生追求,在他們身上,「獨立不懼」成為突出的人格特徵,成為相銍文人琴家一脈相承的地域文化特色,奠定了古琴孤清高潔的文化品格。桓譚,沛國相人,「好音律,善鼓琴」,著有《新論·琴道》。他堅定獨立、不媚世俗,旗幟鮮明地反對讖緯迷信。《後漢書》載「當王莽居攝篡弒之際,天下之士,莫不競褒稱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譚獨自守,默然無言。」
  • 古琴文化的,底蘊內涵
    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於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古時文人心中視琴為高雅的代表,古琴古時也常作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是古代每個文人的必修之器;《禮記·曲禮下》中一句「士無故不撤琴瑟」,彰顯出文人對琴的熱愛。伯牙子期因「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古琴臺也被視為友誼的象徵。古琴也是孔子辦學重要的六藝之一。
  • 欣賞古琴音樂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在正麟看來,這是一件琴界幸事,代表著人們對自我身心的進一步塑造和傳統文化中精華部分的回歸。但是初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免會發現很多問題,譬如對於古琴曲難理解,難背誦,甚至會因此輕易放棄。其實,這與老師們教授的古琴曲有關,其內容大多是自古代流傳下來,與現代初學者有很大的時代代溝。  那麼,怎麼才能讓古典音樂愛好者輕鬆領略古琴的魅力?
  • 古代文人的文房雅玩,這才是中國氣質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這是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裡描述的書齋陳設,雖有些繁瑣,卻讓我們看到了一間舒適古雅的古代書齋的大概。下面我們也跟大家介紹部分古代文人的案頭雅玩,供大家欣賞。
  • 古琴音樂療法
    一般認為音樂療法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興起的,到目前為止已經遍及世界。古琴的型制雖然變化萬千,但其基本結構是不變的。它有一塊面板和一塊底板組成,中空。底版有出音孔。古琴的弦雖然有一,三,五,七,九,十和十二幾種,但最常見的是七弦,故又稱為七弦琴。古琴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課,排在四藝(琴,棋,書,畫)之首。據目前的統計現存琴書有一百五十餘部,琴譜三千餘首。古琴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古琴曲《流水》已經被美國的飛船送入太空不知現在漂向何方!
  • 古琴文化內涵與古琴形制
    古琴文化影響整個中國的古代音樂教育   「琴」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樂器之一,現代稱其為「古琴」。「琴」在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中,不僅創造並完善了獨特的琴器、琴曲、琴譜等,更因其深沉高雅的音色與豐富的表現力,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及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古人對琴的評價極高「左琴右書」、「士大夫無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樂觀念在古代文人心目中凝固。琴成為歷代文人們具備音樂修養及實踐技能必修的一種樂器,是文人們思想學識與人格情操的最佳體現方式。
  • 古琴記譜法的構造數控於人類心裡的律動
    他主張把樂譜法或記譜法放在一定的文化整體中,考察其地位及其與其他文化現象的關係,樂譜法或記譜法,是音樂文化中的一種視覺表象,如果從人類學或民族語言學來看,記譜法應是各種各樣文化構造的反映。   古琴記譜法基於中國古代文化背景的產生、變化與傳承,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審美觀念、歷史文化等密不可分,它是中國古代文人心理特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的綜合反映。
  • 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弦歌
    即使封建社會中的古琴一直沒有擺脫朝廷廟堂,但古琴的氣質卻與文人雅士的精神取向息息相通。古琴與文人雅士的不解之緣,幾乎貫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柳下眠琴圖古琴與其他樂器不同,它不僅是造琴工匠製作的樂器,更是文人直接參與製作的、蘊涵了中華文化精髓的藝術珍品。古琴乃古代所謂的「載道之器」,非音樂藝術範疇的「樂器」所能局限。
  • 古箏和古琴的區別!
    古琴聲音小,比較內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環境下會特別感動人,而往往感動的也只是彈琴人自己。一些大師也曾彈出過加持力很強的曲子,讓人覺得如聽萬壑松,陶醉得不得了。但從古琴的結構和發展歷史來看,古琴真正的意義不在於技巧和感人,而在於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個彈琴者最終的歸宿。
  • 如何欣賞古琴音樂?這四點一定要注意!
    在正麟看來,這是一件琴界幸事,代表著人們對自我身心的進一步塑造和傳統文化中精華部分的回歸。但是初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免會發現很多問題,譬如對於古琴曲難理解,難背誦,甚至會因此輕易放棄。其實,這與老師們教授的古琴曲有關,其內容大多是自古代流傳下來,與現代初學者有很大的時代代溝。那麼,怎麼才能讓古典音樂愛好者輕鬆領略古琴的魅力?
  • 詞語|古琴中英文詳解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20世紀20年代為與鋼琴區分改稱古琴。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
  • 古琴中英文詳解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20世紀20年代為與鋼琴區分改稱古琴。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
  • 九韻樂器——欣賞古琴音樂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怎麼才能讓古典音樂愛好者輕鬆領略古琴的魅力?小編整理出幾種欣賞古琴曲的方法,以供琴友參考: 1、與古典文學結合 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作詩詞歌賦,對古琴和琴音都有諸多描寫,有的樂曲就是根據文人詩詞創作。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在民眾傳承中非常廣泛。
  • 【袁中平 | 醉心古琴】
    他與著名音樂人童安格、邱嶽原為復興商工美工科的同班同學,三人都喜歡音樂藝術。袁中平是學校合唱團團長兼指揮,1978年三人組建合唱團「旅行者」,風靡萬千歌迷。當時袁中平是「旅行者」中最受女孩包圍和著迷的人物。臺灣海山唱片股份有限公司曾為他們出版發行富民謠風格的《旅行者三重唱》唱片,整張唱片浪漫而富有情調,充滿懷舊情懷。
  • 古琴是如何傳入日本
    中國和日本交往的歷史很早,但古代兩國交往,大半要通過朝鮮半島。當時的中國音樂,也主要是通過朝鮮而傳入日本。據《梁琴新譜》的記載,古琴大約在公元600年傳入朝鮮。然而,古琴雖然和宮廷禮樂一起被傳入朝鮮,但作為獨奏樂器在朝鮮卻從來沒有流行過,它的位置已被朝鮮的民族樂器玄琴所替代。玄琴一共有六根弦,其中的三根中弦要用短藤棍做成的琴撥來彈奏,它有自己的記譜法,其音樂風格也與中國音樂不同。
  • 佳文欣賞 | 古琴音樂在歐美的傳播——章華英
    1884年,比利時人阿理嗣出版了《中國音樂》,詳盡地介紹了中國音樂的歷史,在「樂器記述」部分,他介紹了中國的古琴譜,並按「八音」分類法介紹了47種中國樂器,其中包括古琴的介紹及其樂器圖形。此書對於19 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西方讀者來說,是有關中國音樂最詳盡,同時也是最容易獲得的一項資料。
  • 田青先生談現代古琴氛圍
    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聚會一次,彈琴、品茶、論道,與千百年來中國古代文人、琴人的生活方式是一樣的。聽他們幾位彈琴,我深深地觸到了中華文化的底蘊,感受到一種仍然還活著、仍然還在跳動著的這個傳統文化的脈搏。而我們大陸的這位古琴家,是我們音樂學院培養的。過去,我也聽過她彈琴。但這次她和這些香港琴人一起彈琴,哎呀,那區別可就太大了。
  • 古琴有幾根弦?分別代表什麼?
    其次古箏音域較廣,分為幾個八度,古琴音域相比較要少第三古箏音色華麗,較為喧鬧,不比古琴的幽靜,因此古琴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和安寧的心境第四,古箏可以考級,古琴現在還不曾有考級制度出來,算是個冷門俗話說「盛世聽箏聲」,古箏以其音色之美,外形之優雅,表達範圍之廣泛被譽為華夏正樂,深受人們的喜愛。根據史書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文人雅士就十分喜愛彈奏欣賞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