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內涵與古琴形制

2021-03-02 合肥古琴

古琴文化影響整個中國的古代音樂教育

   「琴」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樂器之一,現代稱其為「古琴」。「琴」在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中,不僅創造並完善了獨特的琴器、琴曲、琴譜等,更因其深沉高雅的音色與豐富的表現力,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及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古人對琴的評價極高「左琴右書」、「士大夫無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樂觀念在古代文人心目中凝固。琴成為歷代文人們具備音樂修養及實踐技能必修的一種樂器,是文人們思想學識與人格情操的最佳體現方式。

古琴形制及文化內涵

     古琴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頭寬六寸,象徵六合。琴尾四寸,象徵四時。

    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承弦的硬木,稱為「嶽山」。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空,較大的稱為「龍池」,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二者以長方形為常見,也有圓形或一圓一方者。

      嶽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0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是「護軫」。

     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硬木「龍齦」,用以承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可以保護琴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嶽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和四年一次的閏月。徽,是泛音的標誌,也是音位的重要根據。琴徽多用貝殼制,也有用玉石或金制。

      古琴的音箱,不象箏等樂器那樣粘板而成,而是整塊木頭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較厚較粗糙,所以其聲更有獨特韻味和歷史的滄桑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聲池」。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致。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琴面多用桐木也可用松木、杉木,背板用梓木。周身刷漆,以黑色為主,也有紅色和棕色者。琴身的漆經過百年左右,開始產生斷紋。有了斷紋的琴音質會更美。凡傳世古琴無不經過生漆的修補。古琴有大、中、小多種,以中型為多。其形制和結構基本相同,有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蕉葉式等等,仲尼式最為常見。

       古代琴用絲弦,最佳者呈半透明狀,稱為冰弦。現用鋼絲芯纏尼龍弦,音量增大,餘音加長,按弦移指的磨擦噪聲減少。

      從琴各部份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這些古琴形制命 名的象徵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為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1977年8月20日,為尋找宇宙空間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的高等智慧生物,美國發射了「旅行者」號太空船,迄今仍在遙遠的太空中飛行。為介紹地球和地球人類及其科學文化成果,飛船上攜帶眾多材料,既有地球人男女的形象,也有精選的人類藝術代表作,其金唱片每120分鐘播放一遍中國古琴曲《流水》(管平湖演奏)。推選此曲的專家顯然知道中國三千多年前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話,希望這首代表藝術精華的琴曲再次成為人類尋覓「知音」的橋梁,通過它實現人類與外太空高等智能生物的心靈溝通,進而與地球人類互通音信,建立友誼。中國古琴由此成為地球人類的身份證,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和喜愛,引起了各國有識之士研究和學習中國古琴的廣泛興趣,身為古琴故鄉中國的大學生,豈可自己反而不聞不問。

民族傳統樂器的典範

  古琴是中華民族亦即世界東方民族傳統樂器的典範,代表了東方傳統音樂文化的最高峰。漢代恆譚《新論》說:「八音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就是說琴是所有樂器的冠軍、領袖,古琴的這種崇高地位是由它以下多種品格決定的:

  音域之寬:古琴的音域從第一弦散音大字組C音到第七弦第一徵按音小字三組d3,共有四個八度加一個大二度,在世界所有樂器中,除鋼琴外,再沒有比古琴音域更廣的了。但鋼琴是鍵盤樂器,84鍵也就是84個音位,而古琴是多弦無柱樂器,同一個樂音可以在七條弦的不同音位發出,計有按音音位147個,泛音音位91個,加上散音7個,總共有245個音位,再加吟揉綽注、上下撞逗所得音,古琴音位之多,就連鋼琴也是無法望其項背的。

  音品之純:品質二字,通常是不可分拆的一個單詞,但在音樂中,音品和音質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音品是由樂器使用何種樂律所決定的。樂律很多,最重要者有三:即三分損益律(又稱五度律)、純律、十二平均律。鍵盤樂器(如鋼琴、風琴)以及各種有柱(俗稱碼子)的樂器(如月琴、琵琶、吉它等)都是使用十二平均律,其好處是易於旋宮轉調,但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有些音不純,(雖然這種不純一般人聽不出,但音樂修養較深的人是能辨別的),某些無柱弦樂器(如二胡、三弦)不用平均律,避免了不純的現象,但存在著旋宮轉調的困難。惟有古琴,按五度律定弦,按純律定徽位,按減字譜指定的徽位取平均律之音,因此,可以說,古琴是「一琴兼為三律準」,既保證了純音,又能自由旋宮轉調(理論上有84調,實際應用有30多調),古琴按純律定徽位,有91個泛音,可以奏出長段落的泛音(即純音)旋律,古琴音品之純是其它任何樂器所無法相比的。

  音質之雅:音質是指樂器的音響物理學狀態。有柱的打擊或彈撥弦樂器(如揚琴、琵琶、月琴之類)發音鏗鏘響亮是其優點,但發音延時短促,為取得長時值音就需要不停地輪指或用竹片敲打,這就發生大量顆粒音,細碎音,音質偏嘈雜;無柱的弓弦樂器(如提琴、二胡等)發音曼延婉轉,沒有顆粒音細碎音的嘈雜,但不夠鏗鏘響亮,音質偏軟;而古琴之音則剛柔相濟,既有彈撥樂器的鏗鏘響亮,又有弦樂器的悠揚婉轉,而且「大聲不震譁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無聞(《新論·琴道》),綜上優點,故稱古琴為雅音之典範。

  音色之富:音色是由樂器的材質、形制、構造、取音方式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而發生的。從材質上看,古琴共鳴箱用材為上桐下梓、桐紋理細緻均勻鬆軟而較輕,使發音清脆、透徹、醇厚;梓木則紋理緊密、堅硬而沉重,不僅使琴體牢固不易變形,更重要的是面板的發音得到良好反射和迴響,使琴音圓潤飽滿。古琴通體布滿經多次塗刷、拋光的生漆,用鹿角研磨成極細粉末的鹿角灰(一種中藥)作為漆胎,與生漆調勻遍塗琴體,待陰乾後磨平,經數次同樣工序直到漆層達到相當厚度,這種厚漆層既利於保護琴體,又因有鹿角灰而產生的納米孔隙而利於共振和透逸。漆色晶瑩透亮,更富敲金戛玉之音色。琴弦使用蠶絲,使琴音圓潤、古樸、淡雅。從形制構造看,古琴的音箱,不像別的樂器那樣薄板粘合,其面板和底板都是整木掏空而成,其音箱壁厚,內部又有暗槽及納音等特殊結構,所以發聲更有獨特韻味和吸引力。琴腹內,頭部有「舌穴」、「聲池」兩個暗槽。尾部又有一個稱為「韻沼」的暗槽,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這些裝置使古琴在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留有餘韻」。從取音方式看,古琴有泛、散、按三種音色。所謂泛音,即左手觸弦如蜻蜓點水,右手同時彈出之音,其音清脆高遠,若隱若現,輕盈活潑,縹緲入仙,如天外之聲;所謂散音。是左手不按弦,僅以右手彈出的空弦音,散音的特點是深沉渾厚,恢宏曠達,成為琴曲雄健的根基;按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同時彈出之音。按音的特點是婉轉抒情,圓潤細膩,琴的按音最多,指法特別豐富細膩,是琴最具表現力之音。三類音色,天籟、地籟、人籟俱在七弦古琴之中。因其以上諸多優點、古琴成為眾樂典範。

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

  古琴藝術不單是一項專門的音樂藝術,它的內涵博大精深,在它身上積澱了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幾千年歷史政治、文化生活、哲學美學、文學藝術等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我國現存最早的典籍《尚書》中的《堯典》、《舜典》、《益稷》等篇章中明確記載了堯舜時代琴瑟及其理論形態——音律在國家大事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尚書·益稷》記載舜帝說「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以考察國家治亂,這是儒家「樂與政通」、「審音知政」思想的最早表述,儒家以「禮樂治國」,嚮往「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的局面,周公「制禮作樂」,以琴為代表的樂教形成系統的制度,琴樂藝術成為當時重要的社會生活內容。孔子首創私人辦學,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授生徒,以琴為載體的樂教居六藝教育的第二位,出現了「禮記、曲禮」中所謂「士無故不撤琴瑟」的盛況。《左傳·昭公元年》有「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慆心也。」琴音藝術承載著崇高而厚重的社會政治使命,不是後世所認為的僅僅用來開心逗樂的手段。而是在中國長期的政治、倫理關係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儒家以禮樂設教之目的,是因為「禮求別」而立「德」,樂「合同」而化「仁」,二者結合就是「崇德」以「致中和」,樂仁統一,達到「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正因為如此,琴學理論家徐上瀛《溪山琴況》說:「稽古至聖,心通造北,德協神人,理一人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於是制為琴。」白居易則以詩句道之:「乃知聖人情慮深,將治四海先治琴。」歷代琴論著作都極注重琴的禁心、載道、宣德功能,同時它也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手段,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以及《尚書》、《禮記》等儒家經典以及《莊子》、《列子》、《呂氏春秋》等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很多關於琴的記載和論述。萬世師表的孔子一生刻苦認真學琴、彈琴,並創作琴曲,為後世立下了光輝榜樣。孔子的眾弟子,以及後世文人如荀子、公孫尼子、莊子、列子、司馬相如、劉向、桓譚、班固、王充、蔡邕、蔡琰、諸葛亮、周瑜、阮藉、阮鹹、嵇康、葛洪、謝安、劉琨、劉勰、王維、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範仲淹、歐陽修、蘇東坡、周敦頤、沈括、朱熹、陳亮、嶽飛、文天祥、汪元量、耶律楚材、劉基、王陽明、李贄、王船山、譚嗣同、蔡鍔等聖賢、哲士、英雄、文豪、偉人等都從古琴吸取了精神營養,又都向古琴大川貫注了漣漪清泉,使古琴成為最能代表和最能表現中國傳統文化深層底蘊和神髓的載道之器。

古琴的形制

最初為禮器「鋮」的外形,系五弦傳說系神農氏為溝通天人所制之神器。古琴式樣主要的差別,在琴額、頸部和腰部、尾部的線條造型不同。

   

古代造琴基本分為三類:一是聖人造琴,如仲尼式、神農式、伏羲式等;二是文人造琴,如落霞式、蕉葉式、連珠式等;三是帝王造琴,如襄王琴、璐王琴等。

南宋田芝翁的《太古遺音》,是中國最早載有古琴樣式的古籍。明初,袁均哲根據《太古遺音》所編的《太音大全集》中,收錄了歷代不同的琴式38種。明代《風宣玄品》、《文會堂琴譜》、《古音正宗》等書,所錄琴式增加至40餘種。清初《五知齋琴譜》則達50餘種。

在存見的中國古代的古琴中,最常見的是仲尼式、伏羲式、連珠式、蕉葉式、落霞式、鳳勢式、師曠式、神農式、靈機式、響泉式、亞額式、列子式、鶴鳴秋月式及宣和式等式樣。(關注微信公眾號十念生,獲取更多儒釋道上古秘聞,高士傳奇軼事,琴棋書畫醫易等傳統文化介紹)

仲尼式——又稱「夫子式」,相傳為孔子所創製。孔子曾學琴於師襄,後以自己理想研製琴式,規劃制度,後人稱孔子創製的琴式為「仲尼式」。仲尼式在腰項處各呈方折凹入,造型簡潔樸素,聲音清雅純正。

伏羲式——是一種非常古樸、簡潔的式樣,非常著名的唐琴「九霄環佩」就是伏羲式。《琴書》、《長笛賦》中都有「伏羲削桐為琴」、「昔皰羲作琴」的記載。音清雅純正。 

連珠式——相傳「連珠式」古琴,為隋逸士李疑所制,項腰各作三個連續半月形彎入。

蕉葉式——相傳為閩人劉伯溫所創製,琴首無鳧掌而有一葉柄,琴底仿蕉葉之莖,造型精妙秀美,琴音圓潤雅致。焦葉分京派三波蕉和琴譜上的大蕉。

落霞式——雲霞那奇異的形態能帶給人無限的遐想,南朝梁簡文帝《登城》詩曰:落霞乍續斷,晚浪時回復。古代文人觀晚霞之豐富變化,突發靈感,並以此為參照造琴形。「落霞」是古代名琴之一,漢郭憲《洞冥記》卷三中有句曰:握鳳管之簫,撫落霞之琴。「落霞式」顯著的造型特點,是在琴的兩側呈對稱的波狀曲線。

霹靂式——亦稱「鳳勢式」。《廣博物志》記:「列子嘗遊泰山,見霹靂傷柱,因以制琴,有大聲。」這是最早應用霹靂木製琴的記載。另外,古代有名琴曰「霹靂」。明陸延枝《說聽》卷下載:「吾鄉有金某者,得古琴曰霹靂,攜入都,介所識巨璫以獻,上試其音清越。」

師曠式——又稱「月琴式」,相傳為中國古代的大音樂家師曠所制。師曠(前570年前後),字子野。春秋晉國楊邑(今山西洪洞師村)人。活動於春秋晉國悼公、平公時期。師曠不僅音樂造詣高深,而且關心民生,以樂論政,具有高明的治國理念,後人尊之為「樂聖」。師曠式琴體,在項腰間作圓月形,造型奇特,音韻如磬。

神農式——相傳為炎帝神農氏所造。神農氏是中國古代神話中農業和醫藥等眾多行業的發明者,相傳他「斫木為耒呂,揉木為耒」,製作生產工具,教給人民進行農業生產。他從這兩種自然現象中得到了啟發,找來一根桐木,將其挖空、削平、取三尺六寸分長作琴身,再用麻搓成長粗不同的五根線排在琴的正面,這五根線,就是這架琴的琴弦,分別叫作宮、商、角、徵、羽。這就是炎帝神農氏親手製作的第一件樂器「五弦琴」,又名「神農琴」。唐代魏徽等所著的《隋書》寫得更為具體:「絲之所屬四,一曰琴,神農制為五弦,周文王加二弦,為七者也。」

綠綺式——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之琴。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

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

正合式——明憲宗第七子衡王朱佑楎所創製。朱佑楎所制的正合琴名「仲令」,後人又稱為「衡王琴」。

號鍾式——周代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鐘聲激蕩,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後「號鍾」傳到齊桓公手中。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此「號鍾」琴。

伶官式——周虞隋所作,隋為伶官,有大禮,減琴做三尺六寸,生頂額,勢有大聲,進於文王,加少宮一弦成六律,後武王亦加少商一弦成七音,至成王時,三叔流傳而不知,隋乃做周公操以獻成王令奏之,隋流涕不已,天大雷電以風禾偃木拔邦,人大恐,王因啟金縢,復用周公。

靈機式——漢代梁鑾所作。於兩額旁各生二寸,腰旁作峻形,有大聲。常挾耕於霸陵,每耕罷鼓琴,有群鳥伏於地下,曲畢鳥散,耕者怪之。日習其弄,鳥集如初。作歲臨人飛來。集平陵道三曲。元帝聞而召之,捧琴謁帝。鼓之,群鳥不集。帝問之曰:何無感也?鑾曰:真鳳翱翔,燕雀安敢亂飛!

響泉式——漢琴客張道所制,長三尺六寸,三弦於兩腰作重月形。喜於流水處鼓之,作流水遊魚操,武帝召之,鼓琴道曰:臣常以水邊鼓琴,水聲入琴,帝令後池奏之,曲方半,水沸魚躍,相助成音。帝嘉嘆之,作水畔魚躍等二十弄,每鼓琴,魚鱉水族皆集。

亞額式——趙胡言所作,於兩額間作亞額,出三寸,有大聲,三弦備六律六呂,以琴道自樂,襄子召之不起,常遊會稽暎溪水,鼓琴有數婦人坐裀上,浮水而下至言側聽琴。言轉調鼓青春樂,方一半,一婦人起舞,眾扣之曰:青春之弄,可謂自然。言驚而問之,曰:吾等水神也,俄失所在。

宣和式——宣和(1119年-1125年)是宋徽宗的第六個年號和最後一個年號。北宋使用宣和這個年號一共7年。宣和七年二月宋欽宗即位沿用。宋徽宗在位期間曾主持多項重要藝術研究活動,如《宣和畫譜》、《宣和書譜》均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間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繪畫、書法作品的著錄著作。宋徽宗好琴,曾設立「萬琴堂」,「宣和式」古琴,應該也是徽宗宣和年間由宋徽宗或官方主持創製的新造型。

來合肥復雅古琴社。

三、五好友聚於復雅琴社,

汲水、煮茶、焚香、操幔,

與古人隔空相望,

與友人心心相映。

從此,

人生不再寂寥無助。

…………

復雅古琴社

致力於古琴文化的普及與傳承。

在線上與線下,

為您提供

優質的古琴銷售、出租、教學輔導等系列服務。

復雅古琴社

位於

安徽省合肥市

蜀山區長江西路556號

天玥中心5幢502室

電話/微信:15105514641

圖文 / 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聯刪

相關焦點

  • 古琴文化體驗日|聆古琴講座 品古韻留聲
    瀚聽團體課鄭崇文老師《古琴文化》的講座,帶領大家認識和了解古琴,走進古琴親切自然的天地。鄭老師先為大家普及了琴的概念,接著認識伏羲式古琴,從而了解到了古琴的形制。對於大家普遍存在的疑問,即古琴和古箏的區別,鄭老師也從外形、歷史和音色三個方面的不同做了細緻的講解。
  • 古琴文化的,底蘊內涵
    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於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地位古琴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
  • 古琴文化與其歷史變遷
    由以上論述可見,在周秦時期,古琴已經普及到了士的階層,是君子修身的必備之器,主要體現的是教化的功能。它的標誌是琴瑟並稱,琴還沒有發展成為一種獨具功能的樂器。樂器形制的革故鼎新直接帶動了兩漢琴樂的發展。漢代出現的琴的創造論,是漢代革新琴制的文化詮釋:漢桓譚《新論》說:「昔神農繼宓羲而王天下,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漢蔡邕《琴操》云:「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養性,返其天真也。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
  • 古琴的價格
    最高端的品種當然是唐宋古琴,明代文人制琴作為中端品種,尚有一定數量遺存,清和民國時期的古琴因品質遠遜、數量較多,價位相對較低。據故宮博物院有關專家統計,全世界收藏的唐琴僅18張,中國藏17張(臺灣和香港各藏1張)、美國藏1張。而且,這些琴多藏於博物館,私人手中僅有5張。
  • 【琴律】古琴文化歷史與知識
    在漢末時已大致定型琴為後世通用的形制。  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唐代製造的琴傳存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從唐代開始,古琴有了自己專用的記譜法,這種記譜法記錄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彈奏方法,但不直接記錄音高。
  • 古琴的鑑賞與收藏
    隨著古琴演奏需求的變化和歷代斫琴家們對工藝的逐步改進,到了盛唐時期,古琴已發展成為高度科學性、藝術性及實用性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品。古琴作為一種器物,不僅僅是單純的演奏用品,除了滿足古琴演奏家的需求之外,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存世的50餘種不同風格的古琴造型,生動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情趣、思想觀念以及思維方式。
  • 古琴與篪《憶故人》
    《憶故人》古琴:喬珊 篪:鄭濟民
  • 古琴乾貨 | 古琴有幾根弦
    古琴,古代稱琴、瑤琴,現代稱古琴、七弦琴。在中國古代文獻《詩經》、《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都有記載。
  • 如何給古琴換弦
    (全集)古琴曲譜:古琴曲譜(24首經典小曲)古琴曲譜(24首中級曲目)古琴曲譜(12首高級曲目)古琴知識專輯(二十)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一)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二)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三)古琴知識專輯(二十四)
  • 大音希聲,古琴與道家文化!
    那就是古琴。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有三千年以上歷史,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自古「琴」為其特指,琴是漢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道教與古琴有著密切的聯繫,道教教理對古琴美學思想影響深遠。
  • 100首古琴曲告訴你—彈古琴的女人,到底有多迷人?
    古琴承載了諸多傳統文化元素,古典詩詞、歷史典故,以及儒釋道之文化精髓。彈琴時左手按弦、右手擊弦,可以使手指的末梢神經得到刺激,從而帶動全身經絡的活動,使氣血和暢,身康體健 。古琴不管擺放在哪裡,即使是放著不彈,也會提升文化底蘊,不管是家裡、公司、還是店鋪等等,一床古琴,都是最佳的選擇!
  • 通知|三餘琴茶古琴文化生活館千葉老師課程、古琴價格調整
    三餘琴茶古琴文化生活館自成立以來,一直以較低準入門檻、過硬的教學質量、生產高性價比古琴為己任,在廣州開展古琴文化的推廣工作,古琴教學及斫制生產成果得到琴友及市場的肯定認可及支持
  • 晚明古吳張氏古琴初探
    目前明代古琴傳世數量較多,作為實物資料,其本身承載了豐富的信息,如當時的琴學審美觀念、斫制方法等等,為後人研究琴學審美觀念、古琴斫制方法以及古琴反應的社會生活需求變遷提供有力證據。若以製作人的社會地位來對明代古琴分類,大體可分為官斫琴和在野斫琴。官斫琴通常指皇室、藩府等官方依相對嚴格的形制要求而製作的古琴。
  • 千年古琴邂逅當代大師,三峽博物館聯合QQ音樂發布「古琴新聲」專輯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日前聯合QQ音樂,共同發布「古琴新聲」專輯。即日起,觀眾可在QQ音樂平臺搜索「古琴新聲」,免費聆聽藝術家用三峽博物館館藏古琴演奏的《醉漁唱晚》等16首曲目。「松石間意」琴據了解,三峽博物館目前共收藏古琴48張,自唐以下年代序列完整、精品迭出、彌足珍貴。在全國博物館界,三峽博物館收藏的古琴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位列前茅。「古琴新聲」專輯特精選出三峽博物館珍藏的唐代「襄」琴、北宋「鳳鳴」琴、北宋「松石間意」琴、明代潞王「中和」琴進行專輯錄製。
  • 福韻文化古琴初級班
    《福韻琴舍》「張張古琴奏福音,聲聲妙音韻悠揚」,寓意福韻文化以琴音做福事。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福韻琴舍:是由一群受益於古琴文化,願意傳播古琴思想的人發起而成立的。以傳承弘揚古琴文化為己任,讓更多有緣人學習古琴,得身心健康,開啟智慧,遇見真實的自己。   授課老師
  • 古琴|獨坐幽篁裡 彈琴復長嘯
    古琴,身長不過數尺,卻胸襟博大,涵養天地。古琴,弦不過數根,卻行雲流水,演繹乾坤。古琴,是咱們中國文化的一個載體,它的音韻不但能折射出高山流水,明月清風,還疊映出秦磚漢瓦,唐風宋韻。正因為如此,古琴就被炎黃子孫世代傳承,傳承出一種生生不息的跋涉和堅韌,傳承成一種自強不息的魂魄和精神。
  • 古琴雅集與園林文化
    作為雅樂樂器,多個古琴與其他樂器如瑟,鍾,磬,鼓及管樂器如蕭,笛等合奏,還配合舞蹈,目的為歌功頌德,演出場所為宮廷。作為民間的獨奏樂器,古琴主要為「士」,即讀書人所彈奏,目的或修養,或自娛,彈奏的場所或書齋,或大自然,或園林。
  • 古琴減字譜的文化哲學
    如果說到近代古琴的傳承出現危機,問題恐怕不是在減字譜,而是在社會文化的變遷。因此,對減字譜的「缺憾」如何認識,端看我們的評價標準,也就是說,取決於我們的觀念。如果我們以一般音樂樂譜的標準看古琴減字譜,一種無「音高旋律」、無「節奏節拍」的樂譜無疑是「缺憾」的,甚至根本不夠格稱得上是一種樂譜,因為它不具備音樂之音高、節奏的最基本要素。
  • 宮宏宇| 古琴西徂史跡尋蹤——由嚴曉星《高羅佩以前古琴西徂史料概述》想到的
    [關鍵詞]古琴西徂;錢德明;外銷畫;李太郭;鄧尼克作者簡介:宮宏宇(1963—),河北張家口人,紐西蘭籍。哲學博士,紐西蘭國立尤尼坦理工學院教授,福建師大兩岸文化發展中心特聘研究員。研究方向:海外漢學、音樂文化交流、文獻翻譯。
  • 大型系列片《拾遺保護——古琴》丨 第七集、第八集
    《拾遺保護》是一檔專門介紹我國各地文化遺產的節目。該節目將以系列片的形式播出,每集8~10分鐘。該節目深入挖掘遺產背後的文化價值,解讀歷史傳承的源遠變遷,以開闊的全景視野和宏大的敘述方式,喚起受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從而為觀眾展現出一幅氣象萬千的中國自然與歷史的文化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