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與其歷史變遷

2021-02-28 榆林古琴

《尚書大傳》:「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南風之燻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來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只有舜這樣的聖王用象徵夔龍的五弦琴才能和上天溝通,招來陽氣,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五弦琴實際上是王權的象徵。

再一個例證,請看《神人暢》的解題:

堯彈琴,神降其室,曰:天下有洪水,命子救之。

以堯舜之聖,還需要以琴通天神,而後號令天下,可見琴在上古時代的功能,是王者溝通神人、兼濟天下的載道之器。

伏羲臺六佐殿壁畫

以前研究的人總是把神農作琴當作姑妄聽之的一種假託,但神農出生地就在隨州烈山,現存最早的古琴實物又都出土於隨州或棗陽,正是神農氏活動的「棗隨走廊」,而中國最早的七弦琴也出土於湖北江陵,從琴的流行、興盛的地域來看,神農造琴說就絕非空穴來風了,至少可以說是神農氏或神農的後裔創造了琴。

由此可知,上古琴制還沒有到達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是一種圖騰思維。更多的是反映了上古巫的功能。

曾侯乙十弦琴

夔紋

夔龍形像反映了上古的圖騰思維。

由上圖比較不難看出,一個大的龍首、起伏的龍腰、一足、上翹的龍尾,完全是一個夔龍的形象。其實,後世的琴制中還存留著不少龍形的稱謂,如:龍舌、龍腰、龍池、龍齦、龍唇、龍鬚等,應該說還是這種上古琴制思維的遺蹟。

由此可知,上古琴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易經》中「飛龍在天」象徵著九五之尊,可以說,上古琴制反映的是一種圖騰思維。

《禮記》「士無故不撤琴瑟。」

《風俗通》「雅琴者,樂之統也,與八音並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親密,不離於身」 。

《白虎通·德論》「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六博仙人古琴畫像石拓片

孔子是「士無故不撤琴瑟」的忠實執行者, 《論語》中有多處與琴有關的記載: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

厄於陳蔡,弦歌不輟。經孔子刪定的「詩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其中有許多關於琴瑟和鳴的詩句:「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鹿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詩經·小雅·棠棣》 )而其中每每琴瑟並稱,反映了琴瑟都是君子修身的必備之器,似乎沒有孰輕孰重之分。

春秋戰國時期曾經有過一些著名的音樂家像師曠、師襄、雍門周、伯牙等,他們曾創作了不少有名的曲目,像《陽春》、《白雪》、《高山》、《流水》等,但從孔子的弦歌,以及上古時代琴曲都有歌辭看來,這些創作的琴曲應該都是可以歌唱的,還是屬於琴歌的範疇。

由以上論述可見,在周秦時期,古琴已經普及到了士的階層,是君子修身的必備之器,主要體現的是教化的功能。它的標誌是琴瑟並稱,琴還沒有發展成為一種獨具功能的樂器。

樂器形制的革故鼎新直接帶動了兩漢琴樂的發展。

漢代出現的琴的創造論,是漢代革新琴制的文化詮釋:

漢桓譚《新論》說:「昔神農繼宓羲而王天下,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漢蔡邕《琴操》云:「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養性,返其天真也。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池者水也,言其平;下曰濱,濱者服也。前廣後狹,象尊卑也。上園下方,法天地也。五弦,象五行也。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之恩也。」

馬王堆漢墓七弦琴

東漢彈琴樂俑

西漢早期以前的上古琴制,以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七弦琴為代表,為一半箱體共鳴箱帶有一壺形琴尾,尾部中實,窄而上翹,尾板下裝一弦枘。琴面浮擱在與音箱部分大體相配的底板上,未經粘合。這和春秋戰國時期的琴制一脈相承,琴體結構完全相同。

出土的東漢彈琴樂俑,出現了一種形體似瑟,尾部琴面裝一弦枘的新形制。這種瑟型獨枘琴包含著琴制一系列的重大變革:共鳴腔體由半箱式改為全箱式;琴身由窄尾變成為首尾寬度相同;側邊由首厚尾薄變為如瑟首尾同厚的形體。瑟型獨枘琴是吸收了瑟的結構的一個重大革新。

琴制第一次革新的標誌是尾部獨枘的出現,而當瑟型獨枘琴的獨枘消失時,就意味著解決了瑟型獨枘琴中空底板無法安裝弦枘的技術難題,結果就像唐宋琴制所傳承的那樣,將弦枘一分為二,成為分別安裝在琴底兩側的兩個雁足。正因為此,琴體開始變薄,側邊、尾部也變得宛轉有致。這是東漢不足二百年間琴制的又一次革命。

弦枘的消失是漢代琴制的第二次大變革。

這兩次飛躍發展在古琴漫長的歷史上是翻天覆地的大變革!在經歷了對自身傳統否定之否定的脫胎換骨後,古琴由上古形制到傳世定型琴制的轉型方告完成。出土樂俑鑑證了漢代琴制的這一滄桑巨變。

魏晉時期算得上是一個很明顯與其他時期不相同的發展時段。它的歷史和內涵產生出一種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狀態,創造了反映現實生活、獨特的歷史特殊形態。然而,雖然人們對這一時期文化和政治的評價觀點褒貶不一,但是卻剛好體現了它超出尋常、與眾不同,並具獨特歷史價值和意義。就是在這樣的特殊環境中造就了不一樣的審美文化。

作為有深厚內涵的古琴藝術,古琴藝術一直以自己與眾不同的方式和個性,使這一時期的音樂藝術增添了許多燦爛美麗的色彩,同時也為古琴藝術由淺入深,由內而外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方向。在琴樂的審美中更加關心和重視「韻」的無止境的內涵,從原來注重「聲」逐漸轉向「韻」的重大變化,注重以「韻」表現樂曲中那些無窮無盡的意境。

高士圖

嵇康與廣陵散

魏晉時期由於琴人的出身和地位的變化就會直接影響古琴審美的變化,使當時的音樂審美變得淡雅。這一時期的古琴審美更傾向於清、新、淡、雅,正如嵇康嚮往著自由,才能在作品中融入飄逸之境,非常瀟灑、豪放,無拘無束。在這一時期我們更加感受到了古琴曲內在的境界,與具有無窮多樣性的一切存在物融為一體,難以捉摸、揣測與預料的藝術境界,也能感受到人們取得了對莊學、玄學思想在哲學意義上的解放。

嵇康的《琴賦》和《廣陵散》,陶淵明的無弦琴,都生動的描摹了這一時期的特色。

唐代是中國古代社會全面發展的輝煌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高峰,而古琴藝術是突出的部分,並且在演奏美學和音樂思想兩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其演奏完全可以用氣象萬千來形容。

綜觀已得到的唐代有關古琴的文獻資料,可以發現唐人在古琴演奏美學方面雖然沒有形成一篇獨立著述,但在這些文獻中已表現得甚為明確而具體。從已經取得的這些文獻中歸納出十三題,試名之為「琴聲十三象」。一曰雄,二曰驟,三曰急,四曰亮,五曰粲,六曰奇,七曰廣,八曰切,九曰清,十曰淡,十一曰和,十二曰恬,十三曰慢。這十三象可以解之為十三種現象,也可以解之為十三種類型。但其內容不只是外表現象,而且是藝術內涵的表現。唐人薛易簡有《琴訣》一篇,提出琴有七種可以達到的藝術境界,同時它也是對古琴演奏藝術的七種要求。可以說是現存最早的古琴演奏美學理論。

隋唐之際古琴大師趙耶利總結當時琴派說: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

唐宮仕女圖

月華凝霜:九霄環佩

中國古琴藝術自宋元至明清,經歷了藝術上成熟發展的盛期,在多元化發展的前提下 ,完成了由講求氣勢力度等外在美至清微淡遠等內在美的轉變,為中國高雅音樂在藝術 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宋以後, 以靜淡為美的審美理念在琴壇日益盛行。北宋崔遵度《琴箋》「清厲而靜,和潤而遠」則為其代表作。據說北宋著名學者範仲淹,也是一位「學必師古」、以靜淡為美的琴家 。他的琴師就是崔遵度。範仲淹在江西鄱陽任太守期間與一個以「琴詩自娛」的道士鍾惟靜十分投合。

樂學新說:單頁

明代的樂律學家朱載堉,曾有一首論琴詩:吟猱與綽注,疾徐共重輕,是名鄭衛音,放之通不用。

吟猱綽注,輕重疾徐都被看作是鄭衛之音,統統都在打倒之列。

朱載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九峰山人,又稱「端靖世子」,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沁陽)人 ,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有「律聖」之稱)、歷學家、音樂家。是明太祖九世孫,鄭藩第六代世子。朱載堉不僅是科學家和音樂家,而且還是樂器製造家,他不滿足於因循舊說,敢於向歷代相傳的律制理論提出疑問,另立新說,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研究,精心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樂器——弦準,把十二平均律的理論推廣到音樂實踐中。朱載堉還製作了三十六支銅製律管,每管表示一律。在他的著作中對每律的選材、製作方法、吹奏要求都有詳細的說明,數據極其精密。

山林靜雪

松鶴琴音

    虞山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之一,明末以常熟虞山命名。由明朝宰相嚴訥之子嚴天池所創建。嚴澄精古琴,師承名師,曾任邵武府知府,辭官後,與善琴者共同探討琴藝,至此自此琴風大振。後主持編寫了《松弦館琴譜》,被琴界奉為正宗,虞山琴派由此名揚海內。自明至清,虞山琴派主要琴譜有十幾種之多。此派崇尚「音必當正律,重音而輕辭」,其特點可概括為清、微、淡、遠四字,琴曲風格為「清微淡遠,博大和平」,歷來為琴史所推崇。

    《溪山琴況》是古琴美學的集大成著作。是中國古代古琴巨作。作於崇禎十四年年。「琴況」,即琴(琴音、琴樂)之狀況、意態(形)與況味、情趣(神)。

     作者徐上瀛根據宋崔尊度「清麗而靜,和潤而遠」的原則,按照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而提出「二十四況」,並且通過對24個琴樂審美範疇的闡發,較為完整而精到地探討了古琴演奏美學中的許多重要問題。其中尤為可貴的是,其審美理論的闡述,是以古琴演奏技藝手段為基礎,而技藝上的分析又是以其琴樂審美思想為指導,這就為後人研究琴樂演奏的技藝美學提供了非常豐富,並且可供借鑑、吸收的琴樂審美思想及表演藝術理論。對清代琴論與古琴藝術有很大影響。   

                                                                                侵刪

相關焦點

  • 【琴律】古琴文化歷史與知識
    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唐代製造的琴傳存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從唐代開始,古琴有了自己專用的記譜法,這種記譜法記錄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彈奏方法,但不直接記錄音高。它由漢字的部首、數字和一些減筆字拼合而成,稱作減字譜。
  • 講述古琴歷史文化 陝西紀錄片《探琴記》網上熱播
    記錄3000多年的古琴歷史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聲響有五音,因此在原始時代神農氏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當時只有五弦:宮、商、角、徵、羽,象徵著金、木、水、火、土,於是有了五弦。後來,周文王為悼念死去的兒子伯邑考而增加了一根弦;周武王討伐商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古琴也由此而產生,距今天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
  • 古琴文化內涵與古琴形制
    古琴文化影響整個中國的古代音樂教育   「琴」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樂器之一,現代稱其為「古琴」。      古琴的音箱,不象箏等樂器那樣粘板而成,而是整塊木頭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較厚較粗糙,所以其聲更有獨特韻味和歷史的滄桑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聲池」。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
  • 大音希聲,古琴與道家文化!
    那就是古琴。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有三千年以上歷史,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自古「琴」為其特指,琴是漢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道教與古琴有著密切的聯繫,道教教理對古琴美學思想影響深遠。
  • 古琴減字譜的文化哲學
    如果說到近代古琴的傳承出現危機,問題恐怕不是在減字譜,而是在社會文化的變遷。因此,對減字譜的「缺憾」如何認識,端看我們的評價標準,也就是說,取決於我們的觀念。如果我們以一般音樂樂譜的標準看古琴減字譜,一種無「音高旋律」、無「節奏節拍」的樂譜無疑是「缺憾」的,甚至根本不夠格稱得上是一種樂譜,因為它不具備音樂之音高、節奏的最基本要素。
  • 古琴文化體驗日|聆古琴講座 品古韻留聲
    瀚聽團體課鄭崇文老師《古琴文化》的講座,帶領大家認識和了解古琴,走進古琴親切自然的天地。鄭老師先為大家普及了琴的概念,接著認識伏羲式古琴,從而了解到了古琴的形制。對於大家普遍存在的疑問,即古琴和古箏的區別,鄭老師也從外形、歷史和音色三個方面的不同做了細緻的講解。
  • 德州華恆文化傳播古琴公益課程開班啦
    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有3000多年的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琴是一種語言,琴語唱答,高潔,幽微,淡遠。同時又玄奧,和靜。粗說之,但凡有生命者,皆可與古琴的性情,找到一些相通之處。古琴位列中國四藝之首,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它既是一門文化藝術,又是修心法器,更是一樁承載中國文化精髓的靈器和智慧法門。
  • 古琴雅集與園林文化
    歷史上最有名的雅集首推因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以享盛名的「蘭亭雅集」了。國畫中著名的有彈琴的雅集還有宋徽宗的「文會圖」,「聽琴圖」,元代趙孟富。。的「西園雅集圖」,謝桓的「杏園雅集「,戴進的「南平雅集」,謝時臣的「高人雅集」,吳彬的「歲華紀勝」。以在自然或園林中彈琴為題材的國畫更是不勝枚舉,著名的有仇英與陳洪綬的同名畫「竹林七賢」,趙孟。。
  • 古琴文化的,底蘊內涵
    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於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地位古琴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
  • 聞弦歌而知雅意 古琴公益文化交流活動在榕舉行
    東南網11月8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聞弦歌而知雅意」,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古琴向來在人們心中佔據著特殊的位置。昨日,由中國琴會等聯合舉辦的古琴公益文化交流活動在福州舉行。充滿濃鬱古典風味的演奏和精彩的講座吸引了眾多國樂愛好者,國家級非遺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趙家珍也在現場分享了她與古琴的故事。據悉,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在近年來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浪潮裡,古琴得到了越來越多愛好古風的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愛。
  • 福韻文化古琴初級班
    《福韻琴舍》「張張古琴奏福音,聲聲妙音韻悠揚」,寓意福韻文化以琴音做福事。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福韻琴舍:是由一群受益於古琴文化,願意傳播古琴思想的人發起而成立的。以傳承弘揚古琴文化為己任,讓更多有緣人學習古琴,得身心健康,開啟智慧,遇見真實的自己。   授課老師
  • 通知|三餘琴茶古琴文化生活館千葉老師課程、古琴價格調整
    三餘琴茶古琴文化生活館自成立以來,一直以較低準入門檻、過硬的教學質量、生產高性價比古琴為己任,在廣州開展古琴文化的推廣工作,古琴教學及斫制生產成果得到琴友及市場的肯定認可及支持
  • 古琴記譜有什麼方法?學古琴必知文字譜法、減字譜法、五線記譜法
    古代古琴記譜法的演變文字譜、減字譜記錄的三千餘首琴曲曲譜,跨越一千五百年的歷史,浩瀚之態蔚然大觀。它從中國歷史的另一個側面,向後人展示了自漢唐以來各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風俗、審美思維及漢族與其他民族、中國與外國在音樂文化方面的交流等概貌。
  • 讀琴:古琴的前世今生
    清末民初,社會制度變遷的最顯著特點就是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六藝」為系統的禮樂教育被西式學校的專業化教育所取代,傳統民樂也被認為是落後腐朽的封建符號而遭排斥,音樂課程幾乎全部設置為西樂內容,古琴就此失去了固有的土壤。而對傳統樂器的偏見在文革時期達到頂峰,六、七十年代的古琴,已經淪落為「音樂化石」,頻臨滅亡。
  • 《宇玄琴館》第一期古琴公益免費課程(5天)將於國慶開課啦!喜歡古琴的你快快報名吧!
    琴館是年輕的,館主也是年輕的,但我們秉承傳遞的古琴藝術是古老傳統雅致的,希望與您「奧宇玄關瞻日月,高山流水覓知音。」 「浩瀚宇宙,尋一靜謐,撫琴觀心,玄妙無窮"。關於古琴:古琴,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三千年不曾中斷,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路。
  • 視點|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開放 追憶270年歷史變遷
    正值頤和園建園270周年,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經過近1年的升級改造,於12月1日正式開放。該項展覽為《北京市2020年辦好重要民生實事項目》之一。 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以七個展廳的規模,通過大量的展品、歷史照片、歷史繪畫和珍貴的歷史檔案,講述了耕織圖景區的歷史變遷,生動展現了中國傳統的以耕、織為代表的農桑文化。
  • 古琴的鑑賞與收藏
    隨著古琴演奏需求的變化和歷代斫琴家們對工藝的逐步改進,到了盛唐時期,古琴已發展成為高度科學性、藝術性及實用性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品。古琴作為一種器物,不僅僅是單純的演奏用品,除了滿足古琴演奏家的需求之外,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存世的50餘種不同風格的古琴造型,生動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情趣、思想觀念以及思維方式。
  • 教育部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東南大學古琴基地正式揭牌!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等,有著悠遠的歷史。2003 年,中國古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 年,古琴藝術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工科見長的東大,其實與古琴藝術的淵源頗深,東大著名建築梅庵是梅庵派古琴藝術的發祥地。
  • 林西莉《古琴》選讀
    1961-1962年在北京大學讀書,同時在北京古琴研究會學習古琴。師從王迪等人,並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著名古琴演奏家的指導。【文章選讀】另一個世界  莫斯科的一個晚上  當初我並非一開始就認定在中國要學的東西是古琴。因為自己曾經學過魯特琴,所以本來打算學習琵琶。琵琶的樣子使人聯想到文藝復興時的魯特琴。
  • 神奇的古琴減字譜
    但中國古琴千餘年來六百多首琴曲、三千多種傳譜、兩百餘部琴譜,正是這種「不完善」的記譜法所記載的,而千餘年來的琴樂,也正是在這樣的傳承中「繼承與發展」的。如果說到近代古琴的傳承出現危機,問題恐怕不是在減字譜,而是在社會文化的變遷。因此,對減字譜的「缺憾」如何認識,端看我們的評價標準,也就是說,取決於我們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