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古琴減字譜

2021-03-01 古琴大講堂

點...點點擊藍字關注,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

古琴曲譜(本文主要講減字譜)在常人看來尤如天書,很有神秘感,那奇異獨特的方塊字符,很難讓人相信是一種樂譜。《紅樓夢》中賈寶玉第一次看到琴譜時誤以為是天書,被林黛玉嘲笑;《笑傲江湖》中洛陽金刀王家將琴譜當作《闢邪劍譜》,造就了前往綠竹翁處辨認曲譜而使令狐衝識得任大小姐學琴以至最後的琴簫合奏「笑傲江湖之曲」的美滿姻緣。

就像對任何事物一樣,往往當我們不明其事理時才會有神秘之感,在人類的詞典裡「神秘」幾乎就是「未知」和「無知」的同義詞。就好像習慣了拼音文字的西方人初看中國的方塊漢字感到很神秘,以為很難學一樣,習慣了漢字的我們在看那似字非字的古琴譜字時,也感到很神秘,並自然感到很難學習了。

一個減字譜中包含彈奏信息

事實上,古琴的「減字」譜是非常容易學習的,可以說是比世界上任何一種樂譜都容易學習.一個簡單的方塊字,竟然將左手和右手的指法以及弦序、徽位,甚至彈奏時的處理如綽、注等這麼多的信息,這麼複雜的彈奏活動,全部包括其中了。

不懂音律亦可看譜

      

據研究,古琴減字譜的記譜方式,還準確地體現出琴樂在幾種律制(純律、相升律、平均律)方面交相使用的現象,「這種在同一種樂器的專用譜式上,細緻、精確無誤地標註出三種律制的音律現象,在古今中外各類譜式中是罕見的。」(李明忠《中國琴學》第三章)。更為奇妙的或許是撫琴者可以不懂音律、「不知音階為何物」,「無須認識音名,更無須辨認正聲和變音」,只需按減字譜記錄的彈奏方式去按譜循聲,便能「自然取得各音的音準深入到變音」。(《查阜西琴學文萃》第657頁)。這就是「暗合道妙」。畢竟,七弦琴本為中國古人修身養性、資生日用之具,對於大多數琴人而言,重在得其受用,是不是明白音律卻並不十分重要。

    

   「無」即是「有」,極致中國智慧的體現

  

對古琴減字譜最大的不滿是認為文字譜的缺點如「無音高旋律的直覺、不便於記出明確的節奏節拍、篇幅繁冗」等「在減字譜中依然存在」,認為這是一種「缺憾」,是古琴「記譜技法的不完善」,它甚至「影響了琴樂的繼承與發展」。但中國古琴千餘年來六百多首琴曲、三千多種傳譜、兩百餘部琴譜,正是這種「不完善」的記譜法所記載的,而千餘年來的琴樂,也正是在這樣的傳承中「繼承與發展」的。如果說到近代古琴的傳承出現危機,問題恐怕不是在減字譜,而是在社會文化的變遷。因此,對減字譜的「缺憾」如何認識,端看我們的評價標準,也就是說,取決於我們的觀念。如果我們以一般音樂樂譜的標準看古琴減字譜,一種無「音高旋律」、無「節奏節拍」的樂譜無疑是「缺憾」的,甚至根本不夠格稱得上是一種樂譜,因為它不具備音樂之音高、節奏的最基本要素。但千餘年來中國古琴在這種記譜方式中穩定地「傳承與發展」的,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值得思考的是,歷代琴譜中對琴學之律、調、曲、論等有著系統而精深的研究記錄,例如關於音律的研究,看看《琴書大全》之卷二,即可知是多麼地細緻入微,在外行看來近乎繁瑣,如墜雲裡霧裡;相對而言,樂譜之「時值」、「節奏」的標註方法應該是較為容易的事,古人難道真的做不到嗎?我認為「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古琴音樂中的「板」與「眼」

  

音樂的節奏與速度,在中國傳統中稱之為「板」或「板眼」。民初琴家楊時百認為「古譜不注板,非不知有板,似不知注板之法」,對此應該存疑。事實上,楊時百注板後的《琴鏡》並未被廣大琴人所接受,琴人的喜愛的還是以前的琴譜。其原因得超出音樂功能範圍,當在中國文化的哲學觀念中去尋找。就樂譜的實用功能而言,「注板」(標註了節奏、音高)的曲譜無疑更容易使用,但中國琴人之撫琴,從來就不是為了在樂器上精確地重複出別人的旋律,而是要抒發自己的胸臆、彈出自己的心聲來。尤如書法不是寫字、繪畫不是照相,同一詩句的書法應當各具神韻,同一山水的繪畫往往千姿百態,操縵也不是準確地按譜彈出一段音樂旋律,而是要有操縵者自己心靈的音聲才對。

     

同中國藝術之書法、繪畫重神意氣韻而不在「形似」上一樣,琴樂也一向是以意境為重不汲汲於節奏之合拍的。嚴格說來,琴樂本無「拍」,「拍」乃生於心,故板有「心板」之說,而譜也有「心譜」之謂。因為究竟而言,音樂之節奏板眼,發源人類身心血脈的律動,樂句的旋律與人的氣息是相應的。琴樂之樂句恰如人類的呼吸意念,往往是自由的、散文詩一般的,也稱「散板」。精緻地分析會發現琴樂之散板似散而非散、形散而神不散,其中有一種更高級的、更精微的、與人類身心血脈之律動的相應的節拍,故可以規整、也可以不規整,完全是「發於心」、「應於手」而「形於聲」也。就記譜而言,古琴之簡字譜可以說是「得其妙」了,體現出中國文化自由人文的氣息,與中國藝術之根本精神一脈相承,豈一般音樂範疇之樂譜可比?!

    

故認識古琴譜當從文化哲學的層面,以中國藝術精神來領會才能悟得其妙。我們在原無標點符號乃至句逗也無的佛典道藏和古代詩文上加注句逗乃至近代的引號、冒號、警嘆號等,是否就證明了佛典道藏或中華古詩文有所不足、確有「缺憾」,而是靠我們在加以完善、予以發展呢?恐怕不然。應該說,古人毋需句逗即能明了文義,這在那個時代的文化中並不為難。只是時勢降而文化異,我們難以直接明了那個時代的文本,而不得不藉助於斷句以及種種標點如感嘆號等才能明了古人的思想和感情了。從筆者給佛典加標點的經驗來看,問題真是多多!清代、民初加注板眼的努力亦然。問題只在於後時代的我們!所以切勿妄自尊大的以為自己在「發展」什麼。就像古琴譜一樣,相信唐宋時代的琴人若偶獲《幽蘭》古譜,其打譜會較二十世紀的琴人容易得多,因為相對而言,他更容易把握那個時代的心律。故今人不必因打譜的煩惱而怨懟古人,古譜本不為今人而寫。若我們真正好古、孜孜於古音,還是去追尋那個時代的文化、體驗那一種精神、領悟那一種心律!

     

可見古人於減字譜實非如楊時百及今天的我們所以為的「不知注板之法也」,而確實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其中「琴不妄傳以示非人」對學琴者文化與道德素養的要求以及不標點句而令學琴者努力提升自己的學養,成為「達者」而「自悟自得」的教學法,可能不是什麼「封建糟粕」、不利於古琴普及和不「為人民服務」的錯誤觀念,而恰恰是符合古琴文化特質、維繫古琴不失本位、不降品質、見正而行高的傳續方式,是保留優秀民族文化精華的高明方法,應該是更高層面的「為人民服務」吧。

古琴譜的新發展

  

當然,結合今日時代的實際需要,我們完全可以在古譜上作出新的標註,加以節奏符號,但那不是古譜有「缺憾」,而只是今天有需要而已。並且,即使今日有此需要,仍宜明其作用乃在初學之方便,並非古來譜式實有不足而必須改之。今日我們以五線譜、簡譜或新創節奏符號來規定琴曲的高下板眼節奏,幸勿忘卻此意。五線譜、簡譜與古琴減字譜並排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有其一時的貢獻、也有其長遠的流弊,如李明忠先生所說的「反主為客、捨本逐末」、「對主體文化的委曲」(《中國琴學》第三章),如丁承運先生所說「西方符號系統傳遞的有別於傳統琴樂節奏規律的信息,對以後琴樂所產生的影響」、「以西洋拍子強扭中國的板眼,中國音樂已失掉太多的彈性節拍」(《世紀古琴藝術的傳承與變遷》)等。在今天,應該引起我們的深刻反省了。

神奇的減字譜  

    

傳統減字譜是相當精簡的,例如《獲麟操》之減字譜若用標準4號字排版不足兩頁,而五線譜竟佔據滿滿4個頁碼。這與中國漢字是一樣的,據說在聯合國文件中同樣內容的文件,在各國文字中,以漢語文件篇幅最少、重量最輕,此亦一妙也。

搭訕、提問,加群添加不愛說話的小編 微號信gqdjt520

                                                                                

176種古琴減字譜常用指法圖覽

新學古琴曲要注意些什麼?

探索古琴與崑曲天然血緣關係

龔一古琴教學合集(指法+曲目)

琴曲《普庵咒》與少林內養功 智藏法師 德建禪師

                                                                                 

此資源取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出於傳播古琴文化分享學習之目的,有異議煩請聯繫更改刪除

相關焦點

  • 古琴減字譜的文化哲學
    對古琴減字譜最大的不滿是認為文字譜的缺點如「無音高旋律的直覺、不便於記出明確的節奏節拍、篇幅繁冗」等「在減字譜中依然存在」,認為這是一種「缺憾」,是古琴「記譜技法的不完善」,它甚至「影響了琴樂的繼承與發展」。但中國古琴千餘年來六百多首琴曲、三千多種傳譜、兩百餘部琴譜,正是這種「不完善」的記譜法所記載的,而千餘年來的琴樂,也正是在這樣的傳承中「繼承與發展」的。
  • 減字譜—古琴文化審美的代言
    對於縵客來說,古琴減字譜,是最熟悉的「天書」。這其中蘊藏著豐富的音樂美學思想,那麼減字譜的造字原理又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又如何感受到打譜者往譜裡注入的美學思想呢?在琴學的歷史研究中,古琴譜的發展一般被劃分為四個階段:雛形期、文字譜、減字譜、近現代的改良。
  • 教你看懂古琴的天書——減字譜
    古琴的介紹這裡就不多講了,我想有興趣看這篇小文的人多少對古琴有了個大概的了解,這裡想要說的一點就是古琴的文化由來已久,但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先把它當成一件樂器,否則你很難領會其中的文化。最怕的就是那些剛剛學琴就想著要修身養性與天地同壽,跟日月爭輝的人。古琴的入門相對其它樂器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它並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復雜與深不可測。
  • 古琴減字譜全解(指法、術語)
    只要您對我不離不棄,我定對您盡心盡力今天主要說的是古琴的減字譜,減字譜是古人一項偉大的發明,使得古琴曲的流傳與傳承變得更加的容易與簡潔。那麼什麼是古琴減字譜呢?古琴減字譜:又稱古琴指法譜,是古琴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減字譜是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古琴文字譜,是由文字譜減化而來。
  • 明清古琴減字譜之擘託指法考
    【摘要】本文就古琴減字譜中,右手大指的兩個指法「擘」(減字為『屍』)與「託」(減字為『乇』)在明清兩代琴譜中記譜相反的情況進行了一定的考證與探究
  • 律呂與減字譜
    至唐代晚期的曹柔創作「減字法」,以簡筆省文造成「減字」,結合數個「減字」為一整體指法譜字,而一整體「指法譜字」之中,兩手的運用,徽弦的位數,無不同備具,其效果「猶為易曉也"。古人用減字譜,歷經千餘年記錄了三千餘首曲譜,並沿用至今。減字譜是古琴常用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
  • 古琴記譜有什麼方法?學古琴必知文字譜法、減字譜法、五線記譜法
    古代古琴記譜法的演變文字譜、減字譜記錄的三千餘首琴曲曲譜,跨越一千五百年的歷史,浩瀚之態蔚然大觀。它從中國歷史的另一個側面,向後人展示了自漢唐以來各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風俗、審美思維及漢族與其他民族、中國與外國在音樂文化方面的交流等概貌。
  • 古琴裡的「門道」
    近年來,「古琴熱」持續不減,愛好古琴、學習古琴的人越來越多。  日前,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古琴研究會會長戴曉蓮與民族樂器製作專家沈正國在上海圖書館講解了「古琴操縵與傳承」,並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在戴曉蓮看來,琴與譜都是古琴藝術不可分割的部分。有著三千年悠久歷史的古琴藝術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不能忽視琴譜的傳承。  古琴琴譜很「神奇」:它分為文字譜與減字譜,它既不是西方的五線譜,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簡譜,它看上去就像散文詩。  文字譜是用語言文字把音位、指法、弦序記錄下來,一份琴譜是可以像讀書一樣念出來的。
  • 古琴指法「拂」教學彙編
    點...點點擊藍字關注,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 基本字義       fú  拂  古琴減字詳細解釋
  • 威海市文登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舉辦「古琴·高山流水」古琴培訓班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8日訊10月25日,威海市文登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古琴·高山流水」古琴培訓班開班,30位學員朋友近距離接觸了解、感受中國千年傳統樂器——古琴的魅力。活動中,文登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國學館的老師為學員們簡單介紹了古琴的歷史、構造。同時,也帶領學員們學習了古琴專用的「減字譜」。通過減字譜,學員們便能準確的知道音位、左右手具體指法、演奏技法。
  • 古琴課程 | 劉慧雪古琴入門基礎系列課
    為了滿足不同基礎小夥伴的學習需求嗨的國樂攜手劉慧雪老師隆重推出古琴入門基礎系列課不了解古琴、不認識減字譜、不熟悉指法沒關係只要你有一顆肯鑽研想學習的心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它是漢族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其傳世曲目眾多,表現力非常豐富。從未接觸過古琴的朋友,大多數會認為古琴很難學會、很難彈奏。
  • 古琴指法「掩」教學彙編
    點...點點擊藍字關注,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        「掩」字的減字體式。
  • 古琴指法「掩」教學彙編更新
    點...點點擊藍字關注,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        「掩」字的減字體式。
  • 讓這張唐代的「九霄環佩」,告訴你古琴的小知識(下)
    上期咱們通過國博館藏的「九霄環佩」教了大家如何分辨古琴古箏以及介紹了一些古琴基本名詞上期連結本期您將了解「九霄環佩」的小歷史以及如何識讀天書一般的「減字譜」且往下看所以到後來,琴人又發明了「減字譜」。即把指法名稱的筆畫減省後,再組合成新的「字」。比如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向內及向外彈撥的手法分別叫:擘、抹、勾、打、託、挑、剔、摘這八個字,在減字譜中減省為:就表示「用食指向外的指法彈一下七弦」。古琴有三種常見音色:散音、按音和泛音。
  • 想學古琴,卻找不到好老師,價格又死貴,該怎麼辦?
    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選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遺。學習古琴也有諸多好處,比如能提升文化修養 、提升自身氣質、還能幫助人戒去浮躁,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但是,對於有些琴友來說在哪裡學琴卻是個大問題。
  • 流行古琴曲︱可以取《扶搖》主題曲《繁華夢》的曲譜啦!
    國琴網原創欄目——流行古琴曲之《繁華夢》講解版首發上線!由青年古琴演奏家席行珺純琴改編演奏。~將本條微信轉發至朋友圈並截圖給小編(文末二維碼),就可以得到本期的五線譜減字譜+簡譜減字譜啦!~演奏嘉賓:席行珺,生於常熟的90後青年古琴演奏家席行珺,是位年輕又閱歷豐富的古琴傳播者,她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師承虞山派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朱晞和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趙家珍。
  • 古琴入門常見問題大全
    初學易用到的左手部分指法:上、下、綽、注  上:不減字。於本位按彈後,左指向右走上一位得聲曰「上」。運指要挺勁,兩頭著實,有起有頓,則出音實在,而不浮飄。  下:不減字。減字譜為卜或綽  註:或作「主」。右指彈弦,左指同時由上半位輕鬆起勢,靈活用力,按弦送音抑下至本位重按得音曰「注」。與「綽」取向相反,運指則同。
  • 古琴文化體驗日|聆古琴講座 品古韻留聲
    瀚聽團體課鄭崇文老師《古琴文化》的講座,帶領大家認識和了解古琴,走進古琴親切自然的天地。鄭老師先為大家普及了琴的概念,接著認識伏羲式古琴,從而了解到了古琴的形制。對於大家普遍存在的疑問,即古琴和古箏的區別,鄭老師也從外形、歷史和音色三個方面的不同做了細緻的講解。
  • 古琴梅庵派「幽玄琴室」傳承點暑期班招生啦!
    古琴梅庵派幽玄琴室傳承點每年暑假開辦暑期班,面向10歲以上青少年及熱愛古琴藝術的成年人,歡迎感興趣的家長與孩子一起報名。古琴的曲調清雅、淳美,古琴的聲音靜遠、飄逸,既是先賢聖哲出塵不染、遺世獨立的精神象徵,也是高人雅士超世脫俗、寄情山水林間的精神寓所。    古琴藝術體現著中華文明的博大智慧,蘊含著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歷史上孔子以琴教化人生,伯牙以琴得遇知音,蘇東坡以琴體悟哲理;文學中諸葛亮以琴智退司馬,林黛玉以琴抒喻情懷……古琴上沉澱了多少中國人的理想與情懷,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