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琴減字譜之擘託指法考

2021-02-19 簫韶國樂

【摘要】本文就古琴減字譜中,右手大指的兩個指法「擘」(減字為『屍』)與「託」(減字為『乇』)在明清兩代琴譜中記譜相反的情況進行了一定的考證與探究。

 

關鍵字:古琴,減字譜,擘,託

 

古琴減字譜的右手指法中,大指向內向外的兩個指法,一稱擘,一稱託,這兩個指法的減字是「屍」和「乇」。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琴曲在琴譜上相同的部分,在早期的琴譜上標註的「屍」和「乇」與後期及現代的琴譜上相反。以《琴曲集成》【1】所載琴譜為例,《神奇秘譜》中的樵歌起指為「擘勾託撮」【2】(見圖1),而到了《五知齋琴譜》中的樵歌,起指則變為「託勾擘撮」【3】(見圖2)。

圖1 《神奇秘譜》——《樵歌》片段

圖2 《五知齋琴譜》——《樵歌》片段

 

基本上明代的琴譜都同於前者,清代的琴譜都同於後者。如果演繹明代琴譜的打譜成果,按照現代的「屍」和「乇」指法概念去彈明譜中的「屍」和『乇」,大指的彈弦方向就相反了。2001年在林友仁老師家中聽姚公白先生說起,其父姚丙炎先生就已指出,明代譜本中的「屍」和「乇」與清代相反,當然或許這種現象其他人也有發現。那麼這種轉變是什麼時候開始?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呢?

 

一、明代琴譜中的擘與託

明代琴譜中,擘的指法是向徽外彈出,託的指法是向身內彈入。

以《太音大全集》為例,《太音大全集》原刊於明永樂十一年,原名《太古遺音》,是明代最早期琴譜之一。在《太音大全集》【4】中,圖示中的文字是「擘譜作屍,託譜作乇。甲肉相半,向外出弦曰擘;向內入弦曰託。凡用指向身,曰內、曰入;向徽外,曰外、曰出。餘仿此」,見圖3。 

圖3 《太音大全集》指法圖式

 

這裡說得非常清楚,「甲肉相半,向外出弦曰擘」的描述恰恰是現代古琴右手指法中的「託」。幾乎所有的明代琴譜都是按照《太音大全集》中圖示這種解釋來解說「擘」和「託」的。然而在《太音大全集》中,對於擘和託的運指方向同時又有相反的記述,仍見圖3中,在「辨指」中「.琴譜雲凡大入曰擘出曰託」,這個「出入」方向的說法與書中緊接其後的圖示部分中的文字描述剛好相反,倒是與後來清代流行的叫法一樣了。

    二、擘與託方向的調轉

經查閱《琴曲集成》,明代琴譜中也有個別例外,如在《陶氏琴譜》【5】的《漁樵問答》一曲中,「屍」和「乇」的記譜譜字就與其它明代琴譜相反。

琴譜中「屍」和「乇」彈弦方向發生完全改變基本上是在清代康熙年間,以兩個譜本為例,《德音堂琴譜》【6】中的記述為:

屍:擘也,以大指入弦,向身內彈入為屍。

乇:託也,以大指出弦,向徽外彈出為乇。

 

《琴學正聲》【7】中的記述見圖4,文字內容為:

「擘:屍,古謂之㮰(提手旁,見原書)?(字跡不清,見原書),大指甲肉相半,向身擘弦。

託:乇,古謂之捋。盧活切,鸞入聲。大指甲肉相半,向徽託弦。觀啟(無點,即闢字左半側,見原書)託字形字義可見矣,今譜多誤。」

圖4 《琴學正聲》載右手指法

 

擘與託彈弦方向的完全轉變,可以判定基本上不會晚於雍正年間,以雍正年間出版的《五知齋琴譜》為例,譜中的「屍」和「乇」與明代的記譜完全相反,之後的琴譜都與此相同。

、擘字溯源

擘字,《辭源》【8】中記載有兩個讀音,一個是bo,第四聲,另一個是pi,第四聲。《辭海》【9】中只有第一個bo(第四聲)的讀音。

擘有兩個意思,其一是指分開、剖裂的動作,其二是大拇指的意思。《辭海》中組詞有擘劃、擘畫、擘張、擘窠書、擘肌分理等詞均發bo音。《辭源》中的擘字組詞與《辭海》基本一致,對於發pi音的情況沒有描述。

《辭海》中,擘字有白居易《秦中吟》——「果擘洞庭橘」的例子。這個例子頗能描述擘字的動作形象。試想在剝(剖)橘子的時候,大指剖開橘子皮的動作,和彈琴時大指的此指法方向完全一致。也就是說,明代「擘」這個指法,也就是現代所用的「託」的指法,與《辭海》中所描述的剖橘子皮的動作方向是一致的。

四、觀南音琵琶指法後對託的猜想

託字,動作應為手心向上託捧,按明譜中的「乇」,即現代的「屍」,不同的流派動作略有差異,若在此指法彈畢時,手心略上翻,則與託字的含義有相符之處,但這個上翻的動作終究很小。

上面圖4中,《琴學正聲》中的記載,說「古謂之捋」。查看《辭源》中,此字解釋為「以手握物,順移脫取,或順手撫摩」,《辭海》中的解釋與《辭源》含義基本相同。這個動作與琴譜中的「屍」和「乇」,無論哪種解釋,相似度都不大。

偶然一次看到福建南音琵琶演奏中的大指撥弦,有向下和向上兩個基本指法。如果把琵琶看成是琴,那麼這個明譜中大指的託,確實是有些手心向上託起的姿態。

流變後的情況

當代對於「託擘」,習慣上都是讀成「託劈」的發音。在現代的網絡中使用搜尋引擎,可以找到很多網頁的信息中,有「屍」就是「劈」,「擘」同「劈」的記錄。同時也翻閱了一些近代琴譜與現代出版的古琴教材和琴譜琴書,有的寫成「託劈」,見圖5。擘在琴人口傳中讀pi(第一聲),但是在明清的琴譜中沒有「劈」的記載。明代記譜的「擘託」,即便後來發生了名稱上的顛倒,文字上也應該是「託擘」,不會是「託劈」。

圖5 現代古琴教學書籍中「劈」的記述

當把「擘託」的方向調轉之後,「擘」的動作是用純甲,「託」是甲肉參半。是否因為用純甲有了金屬的斧劈之意,就逐漸在流傳中改成了「劈」字,這個無法考證,只是一種推斷。

明代的琴人到底把『擘」讀bo還是pi,現在尚不能考。現代琴人口口相傳是讀pi(第一聲),這其中有沒有口誤,亦不得而知。琴學在流傳中,難免會有些錯誤。例如《龍翔操》在流傳中與《龍朔操》(也稱《昭君怨》)的混淆。

在琴書中,關於「擘」的指法,也有「擗」的注述,例如管平湖所編《古指法考》,見圖6。查看《辭海》中,古時「擗」字確實與「擘」字通假。而「擗」字另有一個讀音為pǐ(第三聲)。如果把譜中減字「屍」字讀成pǐ,那麼從字音上,很容易與「劈」字發生雷同的誤解。

圖6 《古指法考》中「擘」的記載

 

綜上所述,大指「擘託」兩個指法名稱在明清琴譜的記述中,描述運指的方向(向內、向外)時,大指與其它手指的方向是相反的,這個有可能是引起後來名稱調轉的緣故,此處僅為猜測,但是文字上寫成「劈」是不妥的。

「擘」字到底讀bo還是讀pi,尚待考證。類似的情況,如琴人中「掐起」、「搯起」的並存叫法,琴曲《欸乃》的讀音,這些均涉及到語言的流變以及方言的影響。

現代古琴右手八個基本指法的稱謂中,食、中、名指的抹、挑、勾、剔、打、摘動作與名稱基本是吻合的,但是「託」與「擘」的這兩個動作和名稱無法讓人產生相似的關聯。相比之下,明代琴譜中的「擘託」名稱,其含義與手勢動作方向的關聯性更高些。

 

注釋:

【1】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2】 見注1,第一冊,153頁

【3】 見注1,第十四冊,494頁

【4】 見注1,第一冊,63頁

【5】 見注1,第九冊,465頁

【6】 見注1,第十二冊,485頁

【7】 見注1,第十四冊29頁

【8】 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1321頁。

【9】 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1452頁。

相關焦點

  • 古琴減字譜全解(指法、術語)
    只要您對我不離不棄,我定對您盡心盡力今天主要說的是古琴的減字譜,減字譜是古人一項偉大的發明,使得古琴曲的流傳與傳承變得更加的容易與簡潔。那麼什麼是古琴減字譜呢?古琴減字譜:又稱古琴指法譜,是古琴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減字譜是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古琴文字譜,是由文字譜減化而來。
  • 減字譜—古琴文化審美的代言
    對於縵客來說,古琴減字譜,是最熟悉的「天書」。這其中蘊藏著豐富的音樂美學思想,那麼減字譜的造字原理又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又如何感受到打譜者往譜裡注入的美學思想呢?在琴學的歷史研究中,古琴譜的發展一般被劃分為四個階段:雛形期、文字譜、減字譜、近現代的改良。
  • 神奇的古琴減字譜
    一個減字譜中包含彈奏信息事實上,古琴的「減字」譜是非常容易學習的,可以說是比世界上任何一種樂譜都容易學習.一個簡單的方塊字,竟然將左手和右手的指法以及弦序、徽位,甚至彈奏時的處理如綽、注等這麼多的信息,這麼複雜的彈奏活動,全部包括其中了。
  • 教你看懂古琴的天書——減字譜
    定弦後便來說一下古琴譜,古琴譜沒有學過的話是看不明白的。《紅樓夢》中寶玉問林妹妹看的什麼天書?其中『天書』指的便是古琴譜,古琴譜又叫減字譜,他是由文字譜進化過來的。在說減字譜前我先大概說一下它的前身『文字譜』文字譜是指將彈琴的手法動作記成文字的一種記譜方式,比如說現在唯一能見到的文字譜便是藏在日本的《碣石調幽蘭》現藏於日本正倉院。
  • 古琴減字譜的文化哲學
    事實上,古琴的「減字」譜是非常容易學習的,可以說是比世界上任何一種樂譜都容易學習.一個簡單的方塊字,竟然將左手和右手的指法以及弦序、徽位,甚至彈奏時的處理如綽、注等這麼多的信息,這麼複雜的彈奏活動,全部包括其中了。中國古人真是智慧、真是偉大!
  • 古琴指法「拂」教學彙編
    是「拂」字的減字體式。龔一古琴教學右手指法【滾、拂】戴曉蓮古琴教學視頻「滾、拂、如一」李祥霆古琴教學視頻 "滾、拂、滾拂"顧梅羹琴學備要 第二十六課 【右手指法 歷 臨 滾 拂】減字譜小課堂之《雙拂》減字譜小課堂之《涓拂》減字譜小課堂之《滾拂》減字譜小課堂之《勾拂》
  • 律呂與減字譜
    至唐代晚期的曹柔創作「減字法」,以簡筆省文造成「減字」,結合數個「減字」為一整體指法譜字,而一整體「指法譜字」之中,兩手的運用,徽弦的位數,無不同備具,其效果「猶為易曉也"。古人用減字譜,歷經千餘年記錄了三千餘首曲譜,並沿用至今。減字譜是古琴常用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
  • 古琴記譜有什麼方法?學古琴必知文字譜法、減字譜法、五線記譜法
    古代古琴記譜法的演變文字譜、減字譜記錄的三千餘首琴曲曲譜,跨越一千五百年的歷史,浩瀚之態蔚然大觀。它從中國歷史的另一個側面,向後人展示了自漢唐以來各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風俗、審美思維及漢族與其他民族、中國與外國在音樂文化方面的交流等概貌。
  • 古琴指法「掩」教學彙編
    如先無按彈,左指馮空對徽磕下擊弦有聲,則曰「虛掩」,減字體式作「」。掩法還是一樣,但不專用於大指。李祥霆古琴教學視頻「注、淌、掩、虛掩」戴曉蓮古琴教學視頻「罨、掐起、 掐撮三聲」龔一古琴教學【掩】龔一古琴教學左手指法【虛掩】減字譜小課堂之《虛掩》
  • 古琴指法「掩」教學彙編更新
    如先無按彈,左指馮空對徽磕下擊弦有聲,則曰「虛掩」,減字體式作「」。掩法還是一樣,但不專用於大指。李祥霆古琴教學視頻「注、淌、掩、虛掩」戴曉蓮古琴教學視頻「罨、掐起、 掐撮三聲」龔一古琴教學【掩】龔一古琴教學左手指法【虛掩】減字譜小課堂之《虛掩》
  • 古琴指法符號解釋,如何看懂古琴譜?
    古琴譜也叫減字譜,減字譜的指法符號,是由文字譜的譜字減筆縮寫而來的,開始較繁,各譜使用也不一致。精簡部分,大多是右手的複合指法和左手的裝飾指法。減字譜的譜字,也就是指法符號,大多和現代漢語相吻合,現分三類敘述如下:(一)古琴右手指法符號彈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彈弦,彈的部位,一般在嶽山與一徽之間,高音區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右手向徽彈出叫「出」,向身彈入叫「入」。
  • 古琴指法及符號解析
    減字譜的指法符號,是由文字譜的譜字減筆縮寫而來的,開始較繁,各譜使用也不一致。經歷代琴家的改進,廢棄不用的,歸併同類的,簡化複雜的,逐步統一起來,到清末已相當規範。精簡部分,大多是右手的複合指法和左手的裝飾指法。    減字譜的譜字,也就是指法符號,大多和現代漢語相吻合,現分三類敘述如下:    (1)古琴右手指法符號    彈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彈弦,彈的部位,一般在嶽山與一徽之間,高音區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右手向徽彈出叫「出」,向身彈入叫「入」。
  • 入門篇|古琴指法及符號解析
    減字譜的指法符號,是由文字譜的譜字減筆縮寫而來的,開始較繁,各譜使用也不一致。經歷代琴家的改進,廢棄不用的,歸併同類的,簡化複雜的,逐步統一起來,到清末已相當規範。《琴學入門》所用的譜字,僅112個,其他各譜也大體相同。
  • 教你一張圖學完古琴54種指法!
    :又稱指法譜,是中國古琴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  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古琴文字譜,是由文字譜減化而來。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  1、散:只用右手演奏,左手不觸弦。  2、託:右手大指向外彈出。此手勢稱為「虛庭鶴舞」、「風前鶴舞」。
  • 一張圖學完古琴54種指法,你來嗎?
    減字譜:又稱指法譜,是中國古琴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
  • 古琴課程 | 劉慧雪古琴入門基礎系列課
    為了滿足不同基礎小夥伴的學習需求嗨的國樂攜手劉慧雪老師隆重推出古琴入門基礎系列課不了解古琴、不認識減字譜、不熟悉指法沒關係只要你有一顆肯鑽研想學習的心其實,單單從彈奏技能來講,與其他中國彈弦樂器相比,古琴還是相對容易的。       王國維提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學習古琴也可以分為三個境界:琴技、琴藝、琴學。琴技是學習古琴最基礎的必經之路,從了解古琴、認識減字譜、熟悉指法,到開始會彈基礎曲目,這是本基礎系列課的宗旨。當然了,掌握基礎後,在今後的學習中要堅持學習、定期鞏固,注意音準、節奏、音色與音樂表現。
  • 威海市文登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舉辦「古琴·高山流水」古琴培訓班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8日訊10月25日,威海市文登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古琴·高山流水」古琴培訓班開班,30位學員朋友近距離接觸了解、感受中國千年傳統樂器——古琴的魅力。活動中,文登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國學館的老師為學員們簡單介紹了古琴的歷史、構造。同時,也帶領學員們學習了古琴專用的「減字譜」。通過減字譜,學員們便能準確的知道音位、左右手具體指法、演奏技法。
  • 讓這張唐代的「九霄環佩」,告訴你古琴的小知識(下)
    上期咱們通過國博館藏的「九霄環佩」教了大家如何分辨古琴古箏以及介紹了一些古琴基本名詞上期連結本期您將了解「九霄環佩」的小歷史以及如何識讀天書一般的「減字譜」且往下看2003年,中國古琴及演奏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稱號。以「九霄環佩」琴為代表的唐琴是中國古琴的佼佼者,其以極簡而不失雅致的造型之美;絕色的髹漆之美;或雄健、張揚,或沉穩、溫婉的琴音之美冠於歷代古琴之首,雅度超逸後代,堪稱中國古琴的典範之作。現在學樂器的小朋友,大概對簡譜或五線譜都不會陌生。那麼對於古琴而言,其樂譜又如何識讀呢?
  • 初學古琴指法:右手「八法」
    右手「八法」為古琴最基本的八種指法,分別是:抹、挑、勾、剔、擘、託、打、摘,這八種指法或緊、或慢、或多、或少等諸多不同的組合
  • 古琴裡的「門道」
    近年來,「古琴熱」持續不減,愛好古琴、學習古琴的人越來越多。  日前,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古琴研究會會長戴曉蓮與民族樂器製作專家沈正國在上海圖書館講解了「古琴操縵與傳承」,並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在戴曉蓮看來,琴與譜都是古琴藝術不可分割的部分。有著三千年悠久歷史的古琴藝術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不能忽視琴譜的傳承。  古琴琴譜很「神奇」:它分為文字譜與減字譜,它既不是西方的五線譜,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簡譜,它看上去就像散文詩。  文字譜是用語言文字把音位、指法、弦序記錄下來,一份琴譜是可以像讀書一樣念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