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古琴減字譜中,右手大指的兩個指法「擘」(減字為『屍』)與「託」(減字為『乇』)在明清兩代琴譜中記譜相反的情況進行了一定的考證與探究。
關鍵字:古琴,減字譜,擘,託
古琴減字譜的右手指法中,大指向內向外的兩個指法,一稱擘,一稱託,這兩個指法的減字是「屍」和「乇」。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琴曲在琴譜上相同的部分,在早期的琴譜上標註的「屍」和「乇」與後期及現代的琴譜上相反。以《琴曲集成》【1】所載琴譜為例,《神奇秘譜》中的樵歌起指為「擘勾託撮」【2】(見圖1),而到了《五知齋琴譜》中的樵歌,起指則變為「託勾擘撮」【3】(見圖2)。
圖1 《神奇秘譜》——《樵歌》片段
圖2 《五知齋琴譜》——《樵歌》片段
基本上明代的琴譜都同於前者,清代的琴譜都同於後者。如果演繹明代琴譜的打譜成果,按照現代的「屍」和「乇」指法概念去彈明譜中的「屍」和『乇」,大指的彈弦方向就相反了。2001年在林友仁老師家中聽姚公白先生說起,其父姚丙炎先生就已指出,明代譜本中的「屍」和「乇」與清代相反,當然或許這種現象其他人也有發現。那麼這種轉變是什麼時候開始?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呢?
一、明代琴譜中的擘與託
明代琴譜中,擘的指法是向徽外彈出,託的指法是向身內彈入。
以《太音大全集》為例,《太音大全集》原刊於明永樂十一年,原名《太古遺音》,是明代最早期琴譜之一。在《太音大全集》【4】中,圖示中的文字是「擘譜作屍,託譜作乇。甲肉相半,向外出弦曰擘;向內入弦曰託。凡用指向身,曰內、曰入;向徽外,曰外、曰出。餘仿此」,見圖3。
圖3 《太音大全集》指法圖式
這裡說得非常清楚,「甲肉相半,向外出弦曰擘」的描述恰恰是現代古琴右手指法中的「託」。幾乎所有的明代琴譜都是按照《太音大全集》中圖示這種解釋來解說「擘」和「託」的。然而在《太音大全集》中,對於擘和託的運指方向同時又有相反的記述,仍見圖3中,在「辨指」中「.琴譜雲凡大入曰擘出曰託」,這個「出入」方向的說法與書中緊接其後的圖示部分中的文字描述剛好相反,倒是與後來清代流行的叫法一樣了。
二、擘與託方向的調轉
經查閱《琴曲集成》,明代琴譜中也有個別例外,如在《陶氏琴譜》【5】的《漁樵問答》一曲中,「屍」和「乇」的記譜譜字就與其它明代琴譜相反。
琴譜中「屍」和「乇」彈弦方向發生完全改變基本上是在清代康熙年間,以兩個譜本為例,《德音堂琴譜》【6】中的記述為:
屍:擘也,以大指入弦,向身內彈入為屍。
乇:託也,以大指出弦,向徽外彈出為乇。
《琴學正聲》【7】中的記述見圖4,文字內容為:
「擘:屍,古謂之㮰(提手旁,見原書)?(字跡不清,見原書),大指甲肉相半,向身擘弦。
託:乇,古謂之捋。盧活切,鸞入聲。大指甲肉相半,向徽託弦。觀啟(無點,即闢字左半側,見原書)託字形字義可見矣,今譜多誤。」
圖4 《琴學正聲》載右手指法
擘與託彈弦方向的完全轉變,可以判定基本上不會晚於雍正年間,以雍正年間出版的《五知齋琴譜》為例,譜中的「屍」和「乇」與明代的記譜完全相反,之後的琴譜都與此相同。
三、擘字溯源
擘字,《辭源》【8】中記載有兩個讀音,一個是bo,第四聲,另一個是pi,第四聲。《辭海》【9】中只有第一個bo(第四聲)的讀音。
擘有兩個意思,其一是指分開、剖裂的動作,其二是大拇指的意思。《辭海》中組詞有擘劃、擘畫、擘張、擘窠書、擘肌分理等詞均發bo音。《辭源》中的擘字組詞與《辭海》基本一致,對於發pi音的情況沒有描述。
《辭海》中,擘字有白居易《秦中吟》——「果擘洞庭橘」的例子。這個例子頗能描述擘字的動作形象。試想在剝(剖)橘子的時候,大指剖開橘子皮的動作,和彈琴時大指的此指法方向完全一致。也就是說,明代「擘」這個指法,也就是現代所用的「託」的指法,與《辭海》中所描述的剖橘子皮的動作方向是一致的。
四、觀南音琵琶指法後對託的猜想
託字,動作應為手心向上託捧,按明譜中的「乇」,即現代的「屍」,不同的流派動作略有差異,若在此指法彈畢時,手心略上翻,則與託字的含義有相符之處,但這個上翻的動作終究很小。
上面圖4中,《琴學正聲》中的記載,說「古謂之捋」。查看《辭源》中,此字解釋為「以手握物,順移脫取,或順手撫摩」,《辭海》中的解釋與《辭源》含義基本相同。這個動作與琴譜中的「屍」和「乇」,無論哪種解釋,相似度都不大。
偶然一次看到福建南音琵琶演奏中的大指撥弦,有向下和向上兩個基本指法。如果把琵琶看成是琴,那麼這個明譜中大指的託,確實是有些手心向上託起的姿態。
五、流變後的情況
當代對於「託擘」,習慣上都是讀成「託劈」的發音。在現代的網絡中使用搜尋引擎,可以找到很多網頁的信息中,有「屍」就是「劈」,「擘」同「劈」的記錄。同時也翻閱了一些近代琴譜與現代出版的古琴教材和琴譜琴書,有的寫成「託劈」,見圖5。擘在琴人口傳中讀pi(第一聲),但是在明清的琴譜中沒有「劈」的記載。明代記譜的「擘託」,即便後來發生了名稱上的顛倒,文字上也應該是「託擘」,不會是「託劈」。
圖5 現代古琴教學書籍中「劈」的記述
當把「擘託」的方向調轉之後,「擘」的動作是用純甲,「託」是甲肉參半。是否因為用純甲有了金屬的斧劈之意,就逐漸在流傳中改成了「劈」字,這個無法考證,只是一種推斷。
明代的琴人到底把『擘」讀bo還是pi,現在尚不能考。現代琴人口口相傳是讀pi(第一聲),這其中有沒有口誤,亦不得而知。琴學在流傳中,難免會有些錯誤。例如《龍翔操》在流傳中與《龍朔操》(也稱《昭君怨》)的混淆。
在琴書中,關於「擘」的指法,也有「擗」的注述,例如管平湖所編《古指法考》,見圖6。查看《辭海》中,古時「擗」字確實與「擘」字通假。而「擗」字另有一個讀音為pǐ(第三聲)。如果把譜中減字「屍」字讀成pǐ,那麼從字音上,很容易與「劈」字發生雷同的誤解。
圖6 《古指法考》中「擘」的記載
綜上所述,大指「擘託」兩個指法名稱在明清琴譜的記述中,描述運指的方向(向內、向外)時,大指與其它手指的方向是相反的,這個有可能是引起後來名稱調轉的緣故,此處僅為猜測,但是文字上寫成「劈」是不妥的。
「擘」字到底讀bo還是讀pi,尚待考證。類似的情況,如琴人中「掐起」、「搯起」的並存叫法,琴曲《欸乃》的讀音,這些均涉及到語言的流變以及方言的影響。
現代古琴右手八個基本指法的稱謂中,食、中、名指的抹、挑、勾、剔、打、摘動作與名稱基本是吻合的,但是「託」與「擘」的這兩個動作和名稱無法讓人產生相似的關聯。相比之下,明代琴譜中的「擘託」名稱,其含義與手勢動作方向的關聯性更高些。
注釋:
【1】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2】 見注1,第一冊,153頁
【3】 見注1,第十四冊,494頁
【4】 見注1,第一冊,63頁
【5】 見注1,第九冊,465頁
【6】 見注1,第十二冊,485頁
【7】 見注1,第十四冊29頁
【8】 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1321頁。
【9】 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14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