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古琴指法:右手「八法」

2021-02-19 應天琴畫

     右手「八法」為古琴最基本的八種指法,分別是:抹、挑、勾、剔、擘、託、打、摘,這八種指法或緊、或慢、或多、或少等諸多不同的組合,共同構成了右手其它的指法,如「歷」、「疊涓」、「輪」、「滾」、「拂」、「鎖」等。《太音大全集》一書又將其八法譽為「八字綱領」,喻有提綱挈領之妙,此喻較為貼切。也可以這樣說,組合指法為廈,八法為基,廈愈高而基得愈深,組合指法要想入妙,「八法」先得自如,故「八法」極為重要。

一、抹

抹:食指向內,彈入一聲曰抹,法以肘腕平懸,掌微俯(以下各法皆同)。食指屈其根節,堅其末節,指宜稍深下,使指頭著弦,先肉後甲,平正彈入。兼用肘腕之力,則得清勁之音,大指側侍於旁,以便接用挑出。中名二指伸直稍高出,禁指豎起(凡不用之指,均須伸直,禁指尤宜高豎,以助立,各法皆同),則手勢得法矣。或腕掌平覆,食指翹起,向下擊之,指出無力,音必不清。————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釋疑

向內:向身為內,向徽為外。抹、勾、擘、打四法向內,挑、剔、託、摘四法向外。

指頭著絃:即抹之時,指頭放在弦上,此法謂之「約弦下指「,與下文「懸空下指」為不同的兩種下指方法。

先肉後甲:抹弦瞬間,應先肉後甲。抹法宜得半肉半甲之音,全肉則音悶,全甲則音暴。如何抹出半肉半甲之音,初學者便需調整食指觸弦的深淺位置,太深則易陷,太淺則僅得剛甲之聲,此法只可意會不會言傳,需初學者多去琢磨練習,自然可得其中之妙。勾、託、打三法也需得半肉半甲之音,也同此法,下文便不再複述。

平正彈入:即下指角度與琴弦相垂直,如書畫之用中鋒行筆,不可斜掃,如此才可得清健之音。此法僅指常理,並非絕對,恩師李慶中先生常用側鋒下指,輕抹琴弦,以補走手音長時不足之憾,此謂恩師琴風特點之一,所以習琴者需靈活運用,切不可泥古。

大指側侍於旁:彈抹時,大指應略彎於下,以自然為妙,不可死扣。我在教授此法時,常讓學生右手自然下垂,手指放鬆,然後再緩緩抬起右手,各指姿勢保持不變,此為大指最佳姿勢位置。

禁指豎起:小指因禁而不用,故稱之禁指,演奏時左右手禁指均要求伸直,謂之「蘭花指」。兒童或女性習琴,此法甚易,然成年男性習琴,手指多已僵硬,有些琴友小指難以伸直,但也應儘量伸直,或略帶弧度,切勿彎曲勾起。

食指翹起,向下擊之:此法為「懸空下指」,與上文的「約弦下指」互為補充,勾、打二法也常懸空下指,如連抹同弦,第一音可約弦下指,第二音只得懸空下指,這樣才能不遏前音,避免出現雜音,勾法也是如此。

二、挑 

挑:食指向外彈出一聲曰「挑」。法以食指屈其中節、大指尖側抵食指箕鬥(忌兩指捏緊),向外挑出,以肘腕之力送出,下指亦稍深,須使甲背著弦,不可單用甲尖。又必中鋒,不可斜出,必懸空直下,不可傍弦挨撫,古所謂挑用懸指是也。凡抹挑均宜輕彈,惟必輕而且勁,方能彈出本音,若其輕如摸,則只得弦上浮音,不耐聽矣。————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釋疑

大指尖側抵食指箕鬥:此多為古法,即挑時大指指尖抵在食指箕鬥中或偏側,顧梅羹先生的《琴學備要》一書中也是此法,但現代琴人多不用此,只是挑時用大指是扶在食指末節外側,大指尖與食指背相齊,不可伸出。挑之始,大指關節向外凸出,食指一、二關節凸出,兩指一起彎曲,約成一「O」型,謂之「龍睛」,挑之終,大指與食指充分伸展、伸直,以抵相鄰一弦,此時二指又形成一「鳳眼」狀,這便是現代琴人常說的「龍睛鳳眼」(關於此說,另文再議)。(其實此法也只是初習時遵守的一種法則,待食指指力增強之後,便可以自由一些,不必拘於什麼「龍睛鳳眼」,食指也不必非得藉助大指之力。恩師李慶中先生食指挑弦大多不用大指借力,食指單獨挑出,如剔法。自己初習琴時也用大指扶於食指外側,後來便隨意了一些,再後來自己有了學生,常給學生如此示範,久而久之,自己的大指也已習慣了「龍睛鳳眼」一法,由此看來此舉也並非僅和力度有關,也有習慣成自然之理,所以大家應以得力為妙,不必拘泥一法。

不可單用甲尖:此處是說指甲入弦的深淺,如單用甲尖,則入弦過淺,入弦淺則音不實,故下指時應及時調整指尖入弦的深淺。

懸空直下:此處是指挑時食指不可靠弦推出,而應懸空挑出。此為初學者常犯的錯誤之一:只是食指甲背靠在弦上,然後「推」出,初學時如方法隨意,一旦形成不良習慣,以後將很難糾正,所以初學時應多注意此處,切不可「推」弦!剔擘摘三法也均如此。

其輕如摸:此為琴之一病,如同摸弦,如此便無輕重對比,淡如白水。

另外,關於挑法還有一個令初學者困惑的問題,就是食指挑時,大指的約弦問題。挑之時,中指應自然伸直,扶在挑之弦外面的第二根弦上,如挑七弦中指則放在五弦,此謂之約弦。此處初學者需要注意的是,中指的約弦僅是起一種支撐作用,待日後熟練時,中指便可自由一些,不一定約在第二弦上,也可約在其它弦上,如第一弦,或第三弦,要視下一音的情況而定,甚至中指不用約弦,尤其是琴曲節奏快時,更不可約弦,所以中指的約弦要靈活掌握,切不可死板教條。

三、勾

勾:中指向內彈入一聲曰勾。法以中指懸直,屈其根節,堅其末節,指落弦上,沉著有力,古所謂重抵輕出也,亦必中鋒深入,先肉後甲,以肘腕之力引之,勾後指頭擱在次弦,不必離開。————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釋疑

堅其末節:其它各法多有此語,此處是指手指末節宜堅實有力,不可彎曲過甚,但又不可過度用力,形成「折指」,即手指末節指下陷,這樣便無法合理的用力,抹、打二法也是如此。(關於「折指」,另文再議,此處便不費筆墨。)

重抵輕出:因為中指指力較強,故勾時要控制好觸弦的力度,下指不可太重,太重則音粗厲,易成殺伐之聲,故要輕出。重抵意在指頭要放穩,觸弦點要找準,不可輕率。

指頭擱在次:勾之後,中指自然落在下一弦上,古謂之「手不離弦」。彈琴時,眼睛多看左手之上下徽分,右手如果頻繁地上下跳動,則所彈之弦難以找準,唯有右手「手不離弦」,方能做到尋弦自如,不出差錯。

四、剔

剔:中指向外彈出一聲曰剔。法以中指屈其中節、堅其末節,甲背著弦,向外剔之,須剛健勁拔。或用剔亦以大指抵送如挑法者,但中指指力本彈,無須大指之助也。勾剔較抹挑重但不可太猛,若其重如攫,則成殺伐之音矣。指訣雲彈欲斷弦,須勿誤會欲字之意。————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釋疑:

甲背著弦:甲背剔弦之前,大指最好約在前弦之上以便用力,也如挑弦一樣,要懸空而出,不可甲背依於琴弦,用瞬間的爆發力將琴弦剔響。

勾剔較抹挑重但不可太猛:中指力度本身較強,初學者要掌握好擊弦的力度,不可太猛,成殺伐之聲。

其重如攫:也為琴之一病,謂之下指太重,如抓取琴弦,如此便韻味全無。

剔法很少單用,往往是用於勾之後,如勾剔分開,再有就是剔與其它組成組合指法,如一散一按同聲剔出組成「如一」,連續摘、剔、挑組成輪等。

五、擘

擘,或曰劈也。大指向內彈入一聲曰擘。法以大指伸直,仰臥掌下,彈時急倒豎,虎口放開,甲背著弦,擘入得聲,專運根節之力以取之,宜先以中指約住外弦,則更得勢,託法亦同。————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釋疑:

或曰劈也:「擘」字原讀bo,現在琴人多稱此法「劈」(pi音),此讀法便為「劈」字,故兩字均可用。

大指伸直:擘、託二法均要求大指伸直,此便用力。

仰臥掌下,彈時急倒豎:擘時大指也要求如同食、中、名三指一樣,下指角度與琴弦垂直,故大指彈時應處於掌下,與琴面垂直,不過「臥」字似乎不妥,故此處存疑。

宜先以中指約住外弦:即彈擘、託二法時,中指可約在外弦之上,做一支撐,因為擘、託二法僅用於六、七弦,常於一、二弦之音對應,故最好約於一弦或二弦之上,以便與一下音相應。如擘、託六弦,中指約於一弦,擘、託七弦,中指約於二弦。擘、託除中指支撐之外,也可用名指約弦支撐,如《烏夜啼》一曲中,連續快速地的勾託一句,如用名指作為支撐,練習此句便會從容一些。

六、託

託:大指向外彈出一聲曰託。法以虎口張開,大指倒豎,指頭著弦,先肉後甲向外直託得聲,彈後大指仍伏掌下。擘託取音重如勾剔,多用於六七弦,以與一二弦打摘相應,擘託二法,舊譜有反用之者,蓋以一七弦之內為內,一七弦之外為外,指用肉者為入,指用甲者為出故也,然兩字字義論之,則仍從今說為是。————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釋疑

指頭著弦:此法如抹、勾二法,將指頭放在弦上,用約弦之法下指,因大指力量本身較強,只有約弦下指才能較好的控制好下指的力度,所以不宜用懸空下指。

以與一二弦打摘相應:古法中一、二弦多用打摘二法,今多不用,多以勾剔代替。

元代前琴譜中的擘、託與現今擘、託的定義正好相反,古法(估且把元代以前的方法稱作古法)以為「甲肉相半向外出弦曰『擘』,向內入弦曰『託』(《太音大全集》)」,現今擘、託的方向恰恰相反:以彈出為託,彈入為擘。明代的琴譜比較混淆,有用古法者,也有用今法者。清代琴譜便全改為「出為託、入為擘」了,今天擘、託的稱謂但是沿襲清人。擘、託只所謂形成上面兩種不同的定義,關健的一點就是因為古今兩種琴家對「出入」的定義不同。當今琴人認為「一七弦之內」(即向身)為內,一七弦之外(即向徽)為外,而元代以前的琴人,可能認為指甲用肉者便為入,指甲用甲者便為出,這樣食、中、名三指古今定義恰好吻合,沒有出入,而大指的擘託便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兩種定義。了解古今擘、託的異同對我們演奏古譜或打譜有借鑑作用,對初學者來講,簡單了解一下便可。

彈擘、託二法時,還要注意兩點:一是控制大指的力度,不可太過,如用力太猛,則成燥烈之聲。二是大指要儘量垂直入弦,不可使用偏鋒,否則音難渾厚雄壯。

七、打

打:名指向內彈入一聲曰打。法以名指伸其根節,堅其中末二節,指頭著弦,先肉後甲,輕輕打入,重在根節屈伸之力,與抹挑勾不同,名指柔弱難堅,故須百鍊成鋼,方得金石之音,今譜純以勾代,蓋避難就易也。————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八、摘

摘:名指向外彈出一聲曰摘。法以名指屈其中節、堅其末節,甲背著弦,向外摘出,亦以根節運送,取其音活,古所謂摘必伶俐是也。打摘宜輕如抹挑,多用於一、二弦,以與擘託相應,彈時先以大指抵住內弦,取勢自便。————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打摘二法,今多不用,唯摘也僅用於滾、輪、三彈等組合指法,所以本文列彭君二法條文,以供初學者參考。兩法存亡之辯,初學者如想練習打、摘,可參考勾剔二法,選用《酒狂》一曲練習,把其中所有的勾三弦,全改為打三弦即可。

古琴的右手八法,需習琴者多去琢磨、勤於練習,自然會得其中之理。初學者除了解八法下指的姿勢要領之外,還應能夠區分八法中固有的輕、重、疾、徐,即古譜所說的「右手輕重疾徐」。通常來講,八法中單用者為徐,並用者為急,抹、挑、打、摘為輕,勾、剔、擘、託為重。如若明白此理,自然便可理解謹守琴譜指法的道理,當抹者為何不可以易之勾,當剔者為何不可以易之挑,如隨意更換,那麼一曲之中便沒有輕重甲肉之分,彈者如同嚼蠟,聽者如飲白水,故難得琴曲之妙、難入琴學之堂。故初學者一定要嚴守指法,不可隨意更換譜字。

相關焦點

  • 古琴演奏右手八法要略
    作者:廣陵散       我們都知道在古琴演奏中,我們通常會運用到「右手八法」,即抹、挑、勾、剔、擘、託、打、摘。右手八法在古琴曲譜中用的最多,它是右手指法的基礎,也是古琴演奏中右手指法最重要的構成部分。       右手的許多指法都是由它們組合變化而成的,如「涓」的指法,古人云:「抹、勾連謂之涓,如天馬攢蹄。」又如「長鎻」、「短鎻」、「背鎻」。以及「滾」、「拂」、「輪」、「歷」、「摟圓」、「間勾」、「打圓」等等。所以古人稱這八種指法為「八字綱領」,(《太音大全集》)可見其重要性。
  • 古琴指法及符號解析
    精簡部分,大多是右手的複合指法和左手的裝飾指法。    減字譜的譜字,也就是指法符號,大多和現代漢語相吻合,現分三類敘述如下:    (1)古琴右手指法符號    彈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彈弦,彈的部位,一般在嶽山與一徽之間,高音區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右手向徽彈出叫「出」,向身彈入叫「入」。
  • 古琴初學指南
    彈琴者如只知用力在指上,而不知先要通過肘臂,然後運力於手指上,是不能得法的。此外,兩臂在離開兩肘時要舒展如鳥翼,手腕要懸空,不要倚靠在琴上,這樣按音上、下,彈弦出、入就會靈活了。  古琴的指法技巧一盤彈拔樂器更為豐富多樣,因此也就具有更強的表現力,演奏古琴時,左右手分工配合,右手用來彈撥琴弦,左手用來按弦,發出各種音色和高、低不同的音來。現將左、右兩手的指法分述如下。
  • 古琴減字譜全解(指法、術語)
    古琴減字譜:又稱古琴指法譜,是古琴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減字譜是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古琴文字譜,是由文字譜減化而來。
  • 入門篇|古琴指法及符號解析
    精簡部分,大多是右手的複合指法和左手的裝飾指法。    減字譜的譜字,也就是指法符號,大多和現代漢語相吻合,現分三類敘述如下:    (1)古琴右手指法符號    彈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彈弦,彈的部位,一般在嶽山與一徽之間,高音區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
  • 古琴「一弦多彈」指法之「輪指」
    古琴指法變化多樣,除了右手的「四指八法」和左手的「四法或八法」等基本指法以外,還有各種組合指法。其中比較常用組合指法之一就是「一弦多彈」。
  • 古琴指法「拂」教學彙編
    彈法:食指自一弦連抹至六弦,或從某弦起至某弦止,也不拘定。拂法,下指有淺而深,由輕而重,由緩而急,恰與滾法相反,音須連而勿斷,不可一片爆響,也要運以肘力。龔一古琴教學右手指法【滾、拂】戴曉蓮古琴教學視頻「滾、拂、如一」李祥霆古琴教學視頻 "滾、拂、滾拂"顧梅羹琴學備要 第二十六課 【右手指法 歷 臨 滾 拂】減字譜小課堂之《雙拂》減字譜小課堂之《涓拂》減字譜小課堂之《滾拂》減字譜小課堂之《勾拂》
  • 古琴指法符號解釋,如何看懂古琴譜?
    精簡部分,大多是右手的複合指法和左手的裝飾指法。減字譜的譜字,也就是指法符號,大多和現代漢語相吻合,現分三類敘述如下:(一)古琴右手指法符號彈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彈弦,彈的部位,一般在嶽山與一徽之間,高音區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右手向徽彈出叫「出」,向身彈入叫「入」。
  • 教你一張圖學完古琴54種指法!
    ,是中國古琴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  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古琴文字譜,是由文字譜減化而來。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  1、散:只用右手演奏,左手不觸弦。  2、託:右手大指向外彈出。此手勢稱為「虛庭鶴舞」、「風前鶴舞」。
  • 古琴指法詳解(收藏篇)(上)
    【古琴指法】古琴左右手指法合共約一百種。左手指法還可分為主要指法、裝飾指法和說明指法三大類。
  • 明清古琴減字譜之擘託指法考
    【摘要】本文就古琴減字譜中,右手大指的兩個指法「擘」(減字為『屍』)與「託」(減字為『乇』)在明清兩代琴譜中記譜相反的情況進行了一定的考證與探究
  • 一張圖學完古琴54種指法,你來嗎?
    減字譜:又稱指法譜,是中國古琴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
  • 初學者怎麼練習古琴?
    關於古琴的練習方法,各種古琴老師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教學法,結合自己多年的習琴經驗,和前輩老師們的教導,初學古琴從減字譜、指法、練習曲開始,再從小曲、中級曲、高級曲,循序漸進。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但練習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好多琴友還沒來得及體會其中樂趣,就放棄了。
  • 關於四指八法的動作、手勢、出音、要領
    在古琴演奏中,右手有八個最基本的指法,即抹、挑、勾、剔、擘、託、打、摘。通常稱其為「右手八法」。
  • 古琴入門常見問題大全
    只要您對我不離不棄,我定對您盡心盡力初學易用到的右手部分指法:撮、輪、滾、拂、歷、打圓  早:即是「撮」的減字體式。  初學易用到的左手部分指法:上、下、綽、注  上:不減字。於本位按彈後,左指向右走上一位得聲曰「上」。運指要挺勁,兩頭著實,有起有頓,則出音實在,而不浮飄。  下:不減字。
  • 教你看懂古琴的天書——減字譜
    古琴的介紹這裡就不多講了,我想有興趣看這篇小文的人多少對古琴有了個大概的了解,這裡想要說的一點就是古琴的文化由來已久,但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先把它當成一件樂器,否則你很難領會其中的文化。最怕的就是那些剛剛學琴就想著要修身養性與天地同壽,跟日月爭輝的人。古琴的入門相對其它樂器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它並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復雜與深不可測。
  • 古琴指法「掩」教學彙編
    李祥霆古琴教學視頻「注、淌、掩、虛掩」戴曉蓮古琴教學視頻「罨、掐起、 掐撮三聲」龔一古琴教學【掩】龔一古琴教學左手指法【虛掩】減字譜小課堂之《虛掩》搭訕、提問,加群添加不愛說話的小編 微號信gqdjt520                                                                                176種古琴減字譜常用指法圖覽
  • 古琴指法「掩」教學彙編更新
    李祥霆古琴教學視頻「注、淌、掩、虛掩」戴曉蓮古琴教學視頻「罨、掐起、 掐撮三聲」龔一古琴教學【掩】龔一古琴教學左手指法【虛掩】減字譜小課堂之《虛掩》搭訕、提問,加群添加不愛說話的小編 微號信gqdjt520                                                                                176種古琴減字譜常用指法圖覽
  • 簡單易記的指法:1指調與2指調
    音階、琶音、和弦是鋼琴演奏的基本功,它是檢驗演奏水平的一個重要尺度,對於演奏者來說,要彈奏好這些基本練習,除了要掌握正確的演奏方法以外,還要有正確的指法。鋼琴大師魯賓斯坦說:「演奏鋼琴的最大秘訣是:在正確的地方,用正確的指法,彈奏正確的琴鍵。」
  • 古琴自學教程連載 第2課 《抹與剔》
    文/胡思琴  一、抹  在古琴演奏的右手指法中,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