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我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意義的傳統樂器,而古琴曲譜,是縵客每天習琴必不可少的案頭書,基本每天都會翻閱對彈,甚至在書頁上留下習琴筆記。
對於縵客來說,古琴減字譜,是最熟悉的「天書」。
這其中蘊藏著豐富的音樂美學思想,那麼減字譜的造字原理又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又如何感受到打譜者往譜裡注入的美學思想呢?
在琴學的歷史研究中,古琴譜的發展一般被劃分為四個階段:雛形期、文字譜、減字譜、近現代的改良。在《尚書》和《毛詩》中,已經出現被記載過的古琴,其琴曲樂譜卻並沒有在早期文獻中出現過。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琴譜,是《碣石調·幽蘭》為南朝梁丘明所傳,這是一種描述性的記譜方法,即用語言描述彈琴的指法和弦位。
然而,文字譜直觀性差,漸漸地便出現了減字譜。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做過介紹,減字譜的出現可能是中唐琴家曹柔所作,也有魏國曹植的說法。但不管是誰首創,隨著文字譜的不便性越來越凸顯,一定數量的琴人開始試圖用效率更高的記譜方法來改變這一狀況,在眾多類似的方法中慢慢融合、統一和規範後,便誕生了成熟的減字譜。
圖片:清·張廷坤.《移情摘粹》
減字譜中的字介於字和非字之間,好像有字形卻沒有字意,反之亦然。在這種似是而非的視覺和精準的信息傳達之間,減字譜運用了獨特的造字原理,並結合古代書籍的版面裝幀,在表達抽象的聽覺藝術之外,也帶來了美妙的審美體驗。
減字譜的造字原理主要是從漢字中抽取典型部分形成新的符號。除了十三個徽位的「一」至「十三」、七根弦序的「一」到「七」這些漢字數字外,彈奏的所有指法、速度力度的表達都可以變成減字譜的造字元素。
圖片:清·張廷坤.《移情摘粹》
減字的組成規律是取其簡之無法再簡的筆畫或偏旁表達作為單字的描述性指法,用這個最具特徵的筆畫來代表原字。當描述性指法是由幾個字組成時,便選取每一個字中的典型特徵,進行簡化再組合,並在造字上注重字形架構,使其看來與漢字的視覺效果十分一致。還有一些減字是在同一個指法類型之下,通過彈奏細節的不同來表達不同的音色需要,就是在基本減字表達的指法之上再加入細分的指法要求,以使琴曲表現力更加精微。
圖片:清·張廷坤.《移情摘粹》
減字譜的造字原理與版面裝幀使得琴譜具有強烈的視覺審美特性。首先,從字體角度看,琴譜一般都是宋體或楷體,有木刻版也有手抄版,傳世的老琴譜與古籍善本看起來非常相似,本身就具有線裝書的裝幀之美。遒勁的刻痕、琴人紙與墨接觸時的微妙變化,凝結了抄寫者同時也是彈奏者對琴的「敬」與「合」。
其次,在琴譜中,曲名和解題是用來說明曲子的創作流傳背景與彈奏意境的,自然用漢字來表達;另外還有琴曲段落的數字和標題,這些文字都是琴譜中可以直接認讀的部分。這些真正的漢字與減字交替出現,構成了可認讀感的游離,給予觀者一種「陌生化」的審美體驗。
圖片:清·張廷坤.《移情摘粹》
表達段落的數字和標題,以及表達「泛音起」和「泛音止」的符號,都用陰文表現。在白紙黑字的頁面中,這些黑色的圓點和長條形,使得頁面上呈現出強烈的明暗對比。而琴譜中陰文產生的重色塊面也使整個頁面顯得生動活潑、氣韻流暢。
此外,在琴譜的減字中,每一個字並非同樣大小,不同字號的字列組成版面,一欄寬的字和半欄寬的字交替出現,使得紙面的留白也產生了疏密變化,這些也組成了琴譜視覺審美感的一部分。
下面讓我們聽聽巫娜老師對古琴打譜的理解:
從零開始跟巫娜老師學古琴
—— 詳情垂詢 ——
縵學堂總部
北京市 朝陽區 京密路
孫河52號院
青青
135 2266 5001
· 微信同號 ·
桑婉玉
185 1376 8488
· 微信同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