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記譜法的構造數控於人類心裡的律動

2021-02-19 西湖琴社

古琴藝術作為一種文人音樂,集中凝聚、濃縮了中國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情趣。古琴譜式因人、因情、因時而異之相對性,正與中國文人所追求的超然物外、清遠空靈之意境深相契合。 

中國琴學歷史悠久,譜系深廣,文獻豐富,幾千年延綿不絕。在其近3000年的歷史發展中,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曲譜遺存,是保存古代音樂資料的寶庫。歷代傳下來的古琴譜集約有160多種,所遺存的琴曲700多首,而這些琴曲又因流派、傳承與個人風格的不同,產生了3000多首不同版本的傳譜。這些古老的琴曲,通過其獨特的記譜方式得以留傳至今。 

如果用今天的標準和眼光看,古琴譜式在節奏、時值功能的提示方法上有較大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然而,任何一種譜式的產生和形成,並不僅僅是音高、節拍、節奏、速度、力度等符號的簡單選擇與詮釋。在記譜體系背後,實質上蘊藏著特定的音樂觀念、藝術思維和文化構成模式。日本音樂學家山口修在《從人類學研究樂譜的意義》中認為,音樂是人類行為的產物,象徵著一定的文化。音樂文化的價值體系和概念體系,可以置換成聽覺、視覺或觸覺的象徵。他主張把樂譜法或記譜法放在一定的文化整體中,考察其地位及其與其他文化現象的關係,樂譜法或記譜法,是音樂文化中的一種視覺表象,如果從人類學或民族語言學來看,記譜法應是各種各樣文化構造的反映。 
  

古琴記譜法基於中國古代文化背景的產生、變化與傳承,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審美觀念、歷史文化等密不可分,它是中國古代文人心理特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的綜合反映。 
  

記譜、打譜與傳承 
中國傳統的「模糊記譜」與西方的「精確記譜」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表現了不同的價值取向,很難以「先進」、「落後」簡單加以判定。西方的記譜體系,以精確的符號忠實地記錄音樂,並以此作為一種技術追求,形成重視作曲家書寫定格及其客體闡釋傳統的行為特徵。而古琴藝術作為一種文人音樂,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代表了中國古代文人寄情抒懷的生活追求和理想境界,它集中凝聚、濃縮了中國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情趣。因此,古琴譜雖不像西方五線譜那種空間座標圖表看上去一目了然,沒有形成像五線譜那樣在音高、節奏、句逗、強弱、裝飾等方面所具有的精確性,以及獨立的表情、速度、力度等規範的體系,但給予演奏者的創作自由度和不確定性比五線譜記譜法要大得多。中國文人所追求的超然物外、清遠空靈之意境,從古琴身上找到了最為理想的寄託,而古琴譜式因人、因情、因時而異之相對性,正與其所追求的意趣、韻味深相契合。鼓琴者只有「心超物外」,才能「知其意則知其趣,知其趣則知其樂」(清·蘇璟)。明人蕭鸞曾說,「今之按譜而為琴者,率泥其跡而莫詣其神,攻其聲而莫極其趣,而琴之道殆荒矣」。 
  

在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過程中,無論是有譜,還是無譜,「口傳心授」始終是傳承的主要方式,並成為中國傳統音樂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特徵。古琴藝術作為一種文人音樂,雖有豐富的譜字系統,但樂譜的意義主要在於為傳承留下可憑藉記憶的依據。樂曲中豐富多變的演奏手法及細微之處,則須通過口耳相授、耳濡目染得以傳承,在直接的、面對面的彈奏與傳習中,被傳承者得以體悟與領會琴樂之內在含義和神韻。因此,琴譜在古琴音樂的傳承中並非作為「標準譜」,古琴音樂不可能離開口傳心授而獨立傳承,樂譜僅是保存音樂的一個備忘和參照。 
  

由於古代琴譜不標示節奏,樂譜主要記錄了演奏的指法、音位,其音聲譜字並非對應,故而,一旦某些琴曲「口傳心授」的傳承斷裂,即須通過打譜來恢復其生命。五線譜、簡譜與音樂基本上是一一對應的,只須對譜視奏,便能把譜中面貌展現出來。而古琴對於樂譜的詮釋,最終變為音樂演奏者通過認真細緻的「打譜」來實現其向具有實際意義的音響世界的轉化,因而使同一首樂譜在不同演奏家的「打譜」演奏下,產生出不同的音樂風格。 
  

節奏、旋律與韻味 
音樂的感人之處並非僅在其形式構成,而更在於它表現了人類心靈中最深最秘的情感與律動。形式的最終作用,亦不僅在於使人精神飛越,而更在於引人探入生命節奏的核心。由於古琴音樂追求渾然天成、幽深含蓄的藝術境界,加之中國古人撫愛萬物,與萬物共其節奏的生命意識,因此,古琴音樂的節奏與旋律,往往涵泳於生命的律動之中。這種節奏特性,使其在形式上呈現出一種自由跌宕、參差錯落的散文化結構。 
  

其實,古琴音樂的散文美是其追求意境的另一種表現。傳統琴曲似乎特別擅長詠嘆琴人心靈深處的情感或表現行雲流水式的天籟。這種行雲流水之作及天籟之聲,顯然很不適宜用工整的樂句來表現。雖在未被明確規定的節奏、節拍中也有一定的規律,其輕重緩急的變化也暗含於指法之中,但相對其他音樂,古琴的節奏比較自由,拍子的變化也不規律。這一小節是兩拍,下一小節可能是四拍、六拍,甚至更多。且古琴音樂往往以句為單位,其樂句的長短主要取決於樂思盡意和樂句的完整。如琴曲《大胡笳》、《碣石調·幽蘭》等,其樂句的長短變化多端,參差錯落,伸縮性很大。又如《長門怨》一曲,採用了許多長短句的交替使用。如樂曲的第四、五段間,在一個多達近三十拍、四十餘個音的長句之後,緊接上僅幾拍、幾個音的短句,猶如一陣悲憤交加、捶胸頓首的哭泣之後,接以幾聲長短不一的哀嘆之聲。因此,倘若強求古琴樂拍方整化,無疑會妨礙其樂思及樂句的完整,從而失去其韻味,亦難以表現其音樂內在情感的變化。 
  

古琴音樂在節奏上的另一特性,是大量散板的運用,增加了樂曲跌宕悠揚之美。如《憶故人》開篇即用整段散板。用以表現萬籟俱寂、孤月明秋的音樂意境,並為表現全曲感懷、傷悼的內在情緒奠定了基礎。有些琴曲往往在高潮過後,利用明顯的節奏對比或調性變化,把樂曲引入新境界。如南宋末年毛敏仲所作《漁歌》是一首闡述遁世隱居、與世無爭的琴人心聲的琴曲,在曲終前的末兩段採用了一般琴曲頗為少見的臨時轉調,使得樂曲具有一波三折、欲罷不能的情趣。 
  

由此可見,古琴音樂這種受控於人的心理律動的節拍與西方音樂中時值性較強的節奏,截然不同。西方音樂在數的原則下體現為時間關係的均分律動和強弱周期的節奏節拍觀念,以及與之相應的定量記譜,在復調中對稱的軸,猶如西洋繪畫中的散點透視。而中國音樂是以音樂的意或情為律動依據,不僅在演奏上具有極大的隨意性,並且在進行上也具有極大的自由性,就像中國畫中由散點透視造成相對自由的空間,其視點重心在於自然形式本身的變化和心靈的律動,畫面的視點依山而上,順水而下,畫中山水相依,漁舟輕蕩,隨著目光的上下往複流轉,山石、樹木、湖水、漁舟、霧氣相繼攝入又依次退出,從而形成一種和緩悠長、餘音繚繞的韻律,構成、制約著整個畫面的韻味,在藍天白雲青嵐籠罩的縈繞中所顯示的是整體的節奏與和諧。自稱「棲丘飲谷」的南北朝畫家宗炳曾將畫掛在屋裡,謂人曰:「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 
  

當然,古琴記譜法並非完美無缺。事實上,面對音樂中千變萬化的自然情性,任何記譜法均會顯現出某一方面的侷促與無可奈何。20世紀後半葉,當我們反思傳統記譜之局限性,並試圖對此進行改造時,西方也開始突破定量記譜的局限,出現了行為提示記譜法、框架記譜法、近似值記譜法、音樂圖形記譜法等一些以定性為主的記譜形式。而古琴的文字譜和減字譜,是人類流傳、保存古代音樂文化的工具。由於減字譜的出現,才使中國的古琴音樂成為人類音樂文化遺產中最豐富、最古老、最珍貴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古琴音樂的記譜與打譜方式,正是體現人類音樂的動態構成和生生不息生命本質的一種傳承方式。

— 終 —

地址: 杭州市上城區四宜路西湖捌號公館1-3-101
網址: http://www.xihuqinshe.com/

電話: 0571-87066189

公眾號:  xihuqinshe

QQ群: 86589747

相關焦點

  • 古琴記譜有什麼方法?學古琴必知文字譜法、減字譜法、五線記譜法
    古代古琴記譜法的演變文字譜、減字譜記錄的三千餘首琴曲曲譜,跨越一千五百年的歷史,浩瀚之態蔚然大觀。它從中國歷史的另一個側面,向後人展示了自漢唐以來各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風俗、審美思維及漢族與其他民族、中國與外國在音樂文化方面的交流等概貌。
  • 古琴音樂與生命律動
    宋徽宗 《聽琴圖》古琴音樂的表現與人體自身的生命律動是密不可分的。
  • 古琴減字譜的文化哲學
    就像對任何事物一樣,往往當我們不明其事理時才會有神秘之感,在人類的詞典裡「神秘」幾乎就是「未知」和「無知」的同義詞。就好象習慣了拼音文字的西方人初看中國的方塊漢字感到很神秘,以為很難學一樣,習慣了漢字的我們在看那似字非字的古琴譜字時,也感到很神秘,並自然感到很難學習了。甚至有彈琴多年,只從老師那兒學習彈奏方法,因為畏難情緒,一直不願去學習琴譜的。
  • 古琴文化體驗日|聆古琴講座 品古韻留聲
    瀚聽團體課鄭崇文老師《古琴文化》的講座,帶領大家認識和了解古琴,走進古琴親切自然的天地。鄭老師先為大家普及了琴的概念,接著認識伏羲式古琴,從而了解到了古琴的形制。對於大家普遍存在的疑問,即古琴和古箏的區別,鄭老師也從外形、歷史和音色三個方面的不同做了細緻的講解。
  • 古琴減字譜全解(指法、術語)
    古琴減字譜:又稱古琴指法譜,是古琴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減字譜是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古琴文字譜,是由文字譜減化而來。
  • 古琴裡的「門道」
    作為演奏家與樂器製作者,他們眼中的古琴藝術究竟有哪些魅力?聽懂古琴,又有哪些門道?戴曉蓮教授在演奏古琴  古琴譜就像散文詩  戴曉蓮教授是現代廣陵派古琴的傳人,她從少年時就隨廣陵派古琴泰鬥張子謙先生學習古琴,並先後得到古琴大家吳景略、姚丙炎、吳文光
  • 一張圖學完古琴54種指法,你來嗎?
    減字譜:又稱指法譜,是中國古琴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
  • 教你一張圖學完古琴54種指法!
    減字譜:又稱指法譜,是中國古琴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  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古琴文字譜,是由文字譜減化而來。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  1、散:只用右手演奏,左手不觸弦。  2、託:右手大指向外彈出。此手勢稱為「虛庭鶴舞」、「風前鶴舞」。
  • 古琴文化內涵與古琴形制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致。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琴面多用桐木也可用松木、杉木,背板用梓木。周身刷漆,以黑色為主,也有紅色和棕色者。琴身的漆經過百年左右,開始產生斷紋。有了斷紋的琴音質會更美。凡傳世古琴無不經過生漆的修補。古琴有大、中、小多種,以中型為多。
  • 神奇的古琴減字譜
    就像對任何事物一樣,往往當我們不明其事理時才會有神秘之感,在人類的詞典裡「神秘」幾乎就是「未知」和「無知」的同義詞。就好像習慣了拼音文字的西方人初看中國的方塊漢字感到很神秘,以為很難學一樣,習慣了漢字的我們在看那似字非字的古琴譜字時,也感到很神秘,並自然感到很難學習了。
  • 花都幸福人生中心古琴課程共40節課古琴入門班招生快訊
    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列入世界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驚豔亮相當下由於國家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傳統文化和古琴文化相結合。2. 認識古琴減字譜和掌握左右手基礎指法,深入全面地講授古琴散、按、泛彈法及其運指原理,此為古琴技法學習的核心內容。3.
  • 宮宏宇| 古琴西徂史跡尋蹤——由嚴曉星《高羅佩以前古琴西徂史料概述》想到的
    ③其實,錢德明書中不僅談到了古琴的起源、琴的構造、琴弦及琴徽的製作材料、形制、發聲原理、調弦法、徽位及其作用等,還附有包括古琴在內的多幅樂器圖例(見圖1)。值得注意的是,錢德明的樂器圖例並非完全出自他本人之手,而「是在一名陪同他的中國文人的幫助下繪製的」。[6]171-172,[7]96這表明從一開始,錢德明的介紹就不是出於純西人的直接觀感,而是融合了中國人的視角。
  • 古琴乾貨 | 古琴有幾根弦
    古琴,古代稱琴、瑤琴,現代稱古琴、七弦琴。在中國古代文獻《詩經》、《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都有記載。
  • 威海市文登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舉辦「古琴·高山流水」古琴培訓班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8日訊10月25日,威海市文登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古琴·高山流水」古琴培訓班開班,30位學員朋友近距離接觸了解、感受中國千年傳統樂器——古琴的魅力。活動中,文登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國學館的老師為學員們簡單介紹了古琴的歷史、構造。同時,也帶領學員們學習了古琴專用的「減字譜」。通過減字譜,學員們便能準確的知道音位、左右手具體指法、演奏技法。
  • 古琴知識丨如何區分:廠琴、手工琴、名家琴
    相反,這些年古琴的普及是離不開大量廉價廠琴所做貢獻的。但是古琴作為傳統木胎漆器來說,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很難圓滿的解決,就是材料一致性問題。由於木頭是一年一年長出來的,我們根本找不到兩塊完全相同的木頭。漆其實也是一樣的,不同地域不同年份不同刀序割出來的漆都不一樣。而且在木頭和漆的保存過程中,還會出現各種變化。
  • 中國古琴界的半壁江山來了
    徐立蓀作為廣陵派傳人,張子謙一曲方畢,徐立蓀直言:「下指不實,調息不勻」,當時正值壯年的張子謙心裡頗有不服,當即在庭前掛出一副對聯,上聯書:廿載功夫下指居然還不實,下聯書:十分火候調息何如尚不勻,句句反駁徐立蓀。
  • 古琴是如何傳入日本
    據《梁琴新譜》的記載,古琴大約在公元600年傳入朝鮮。然而,古琴雖然和宮廷禮樂一起被傳入朝鮮,但作為獨奏樂器在朝鮮卻從來沒有流行過,它的位置已被朝鮮的民族樂器玄琴所替代。玄琴一共有六根弦,其中的三根中弦要用短藤棍做成的琴撥來彈奏,它有自己的記譜法,其音樂風格也與中國音樂不同。從公元7—8世紀時,日本不再通過朝鮮半島傳入中國文化,而是通過太平洋直航中國。
  • 可攜式數控切割機使用方法之主機在Y軸上的移動方式
    可攜式數控切割機是目前數控切割設備中應用最為廣泛,最經濟實惠的數控切割設備,其切割方式為火焰切割和等離子切割,兩者構造和設備終端上完全相同,不少初學者經常會詢問可攜式數控切割機如何使用,可攜式數控切割機教程等,下面奧迅切割設備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有關可攜式數控切割機使用方法之主機在Y軸上的移動方式
  • 佩蘭古琴 | 《妙筆浮生》古琴版(遊戲《繪真·妙筆千山》主題曲)
    我用情下筆,裝作從容,對抗歲月、山海變更,你在心裡,栩栩如生,也算永恆。千裡江川畫不同,鏡花水月一筆生,滄海捧出明珠淚,無限思量寄東風。比翼坐清風,覽天地無窮。我尋盡滄浪危峰,未見釵頭鳳。池鶴驚好夢,荷葉徒然搖動,我潑墨間唯恐,相思畫難成。
  • 古琴與古箏,千年相伴,千年相隨,你更喜歡哪一個
    01前言前些日子,有一位朋友問我,古琴與古箏到底有什麼關係,為什麼現在古琴在生活中見到的沒有古箏多呢?確實,古琴與古箏在某些地方真的很相似,而且古琴,我們大多是在電視劇中能夠看到,而古箏,我們卻在現實生活中偶爾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