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雅集與園林文化

2021-02-07 藝道書院

  在周朝,古琴曾作為雅樂樂器與民間獨奏樂器而存在。作為雅樂樂器,多個古琴與其他樂器如瑟,鍾,磬,鼓及管樂器如蕭,笛等合奏,還配合舞蹈,目的為歌功頌德,演出場所為宮廷。作為民間的獨奏樂器,古琴主要為「士」,即讀書人所彈奏,目的或修養,或自娛,彈奏的場所或書齋,或大自然,或園林。


  從漢代始,古琴漸成為文人,即知識分子,的樂器。文人喜舉行雅集以作文藝交流,除了琴棋書畫,吟詩,賞雪賞梅,烹茶品茗等均為雅集的傳統內容。歷史上最有名的雅集首推因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以享盛名的「蘭亭雅集」了。國畫中著名的有彈琴的雅集還有宋徽宗的「文會圖」,「聽琴圖」,元代趙孟富。。的「西園雅集圖」,謝桓的「杏園雅集「,戴進的「南平雅集」,謝時臣的「高人雅集」,吳彬的「歲華紀勝」。以在自然或園林中彈琴為題材的國畫更是不勝枚舉,著名的有仇英與陳洪綬的同名畫「竹林七賢」,趙孟。。與仇英的描寫陶淵明歸隱以琴書樂道的同名畫「歸去來兮」,元畫「春堂琴韻」,「聽琴圖」,清代王暈的「一梧軒圖「等。可見古琴在園林中雅集的傳統由來已久。這一批圖畫均描寫文人在園林懷抱中怡然自得之趣。他們或彈琴,或橫琴不彈,享受「松風流水天然調,攜得琴來不用彈」的天然雅趣。

  本論文探討古琴雅集在園林文化中的重要性及古琴園林雅集的美學情調。文人不單對古琴在音色和指法上有特別細膩的要求,就連彈琴的環境也有非一般的講究。文人操縵的環境一般為琴室與戶外的大自然。在自然中操縵是古琴文化的悠久傳統,亦為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琴道上的反映。厲來的琴文,琴詩,琴畫均充滿了琴人,操縵,琴音與自然的互動。舉例如下:

  早在嵇康的「琴賦」中便提到彈琴清幽的自然環境:

  若乃高軒飛觀,廣夏閒房,冬夜肅清,朗月垂光,新衣翠燦,

  纓徽流芳,於是器冷弦調,心閒手敏,觸篦如志,唯意所疑。

  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第六,九,十八品均提到琴。

  第六品「典雅」:

  玉壺買春,賞雨茆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雲初晴,幽鳥相逐。

  眠琴綠蔭,上有飛瀑。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書之歲華,其若可讀。

  第九品「綺麗」:

  神存當貴,始輕黃金。

  濃盡必枯,淡者虜深。

  霧餘水畔,紅杏在林。

  月明華屋,畫橋碧蔭。

  金尊酒滿,伴客彈琴。

  取之自足,良殫美襟。

  第十八品「十鏡」:

  取語甚直,計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見道心。

  清澗之曲,碧松之陰。

  一客荷樵,一客聽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尋。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第一品琴人在茆屋外,在修竹的懷抱中賞雨,彈琴,看白雲,飛鳥,瀑布,落花。第九品琴人的書齋在水畔,附近有杏林,上有明月,遠處是畫橋。第十八品描寫在碧松之陰彈清澗之曲,此出自天然之琴音泠然而聲希。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數首琴詩均提到了彈琴,琴室與自然。

  「對月待琴」:

  竹院新晴夜,松窗未臥時。

  共琴為老伴,與月有秋期。

  玉軫臨風久,金波出務遲。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聽彈古淥水」:

  聞君古淥水,使我心和平。

  欲識漫流意,為聽疏泛聲。

  西窗竹蔭下,竟日有餘情。

  「和順元琴者」

  陰陰花宛月,耿耿蘭房燭。

  中有弄琴人,聲貌俱如玉。

  請泠石泉引,淡寧松風曲。

  遂使君子心,不愛凡絲竹。

  「朝課」:

  平。。白石渠,靜掃青苔院。

  池上好風來,新荷大如扇。

  小亭中何有?素琴對黃卷。

  蕊珠諷數篇,秋思彈一遍。

  從容朝課畢,方與客相見。

  到了明代,很多琴書上均有記載彈琴種種「宜」或「不宜」的環境。最富代表性的莫如楊表正的「琴譜和璧大全」:

  琴有十四宜彈,遇知音,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升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山阜,憩空谷,遊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汽晴朗,當清風明月。

  這種種均是對琴人,琴室(處高堂,升樓閣,在宮觀)及自然環境的要求。

  屠隆「考盤餘事」對琴室有如下的要求:

  琴室宜實不宜虛,最宜重樓之下,蓋上有樓板則聲不散,其下空曠則聲透徹。若高堂大廈則聲散漫。鬥室小軒則聲小達,如平屋中,則於地下埋一大缸,缸中懸一銅鐘,上用板鋪,亦可。幽人逸士或於喬松修竹,巖洞石室,清曠之處,地清境寂,更有泉石之勝,則琴聲愈清,與廣寒月殿何異。

  可見除了對琴室音樂上聲響的基本要求外,主要就是對彈琴環境的講究,包括地之清曠與清寂,還需有喬松修竹之雅及泉石之勝,這樣才能顯出琴聲之清雅優美。

  「考盤餘事」中之「琴箋」又對理想的彈琴環境有如此的描寫:

  對月--春秋二侯天氣澄和,人亦中夜多醒,萬籟鹹寂,月色當空,橫琴膝上,時作小調,亦可暢懷。對花--宜共巖桂,江梅,詹卜匍,建蘭,夜合,玉蘭等花,清香而色不豔者為雅。臨水--鼓琴偏宜於松風澗響之間,三者皆自然之聲,正合類聚。或對軒窗池沼,荷香撲人,或水邊蓮下,清漪芳芷,微風洒然,遊魚出聽,此樂何極。

  琴室最好是對著荷池,看到水邊的蓮花及出聽的遊魚,聞到清幽的花香,聽到松風澗響,此種種配合琴雅靜自然的小調,正是一幅古琴園林文化的美妙圖畫。正如明徐青山在「溪山琴況「「古」一項中所說:

  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松,風聲簌簌。令人有遺世獨立之思。

  元代大畫家倪瓚也是出色的琴家,他清雅的書齋兼琴室「清秘閣」可說是園林文化的代表。「何氏語林」:

  倪雲林所居,有清秘閣,中有書數千卷,皆手自校,古鼎彝名琴陳列左右,松桂蘭竹之屬敷舒繚繞,其外則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每雨止風收,攜仗厲自隨逍遙容與,遇會心處,鼓琴自娛,望之者識其為世外人也。

  文人喜以繪畫及文字形似來記錄雅集,1920年出版的「怡園會琴實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琴會在蘇州怡園舉行,蘇州以園林享盛名,怡園更是花香鳥語,風景宜人之地。是次雅集由鹽商葉希明舉辦,召集了北京,長沙,揚州,上海,浙江,四川等地的琴人。序中以此雅集比美王羲之的「蘭亭雅集「,認為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怡園會琴列敘者三十三人,在昔永和修楔,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獨無絲竹管弦之盛。璋伯此會,有過之而無不及。所謂千裡逢迎,高朋滿座,同聲相應,相得益彰。

  雅集又邀請畫家李子昭為此盛會繪圖,樣我們看到雅集在園林幽雅環境中的美學情調。

  「怡園會琴實紀」記錄如下:

  己未八月二十五日吾友葉君璋伯,大集琴侶於蘇臺顧氏怡園。李君子昭為繪長卷下曾賦五古紀事,今追錄左方。

  壯濤觀止矣。風輪逐倦翮宵行,而晨徵雲山駒過隙。萬態納吾懷,吳越真咫尺。朝聽寒山鍾,夕作餐花客。怡園今平泉,虛堂影涵碧。高會集琴侶,望塵塵莫隔。磊磊爨下桐,拂指出金石。居士與方外,爭寫懷中僻。箜篌悽絕音,一擘淚欲出。和聲調頌瑟,耐能鼓餘力。元佑坡仙琴,惜未懸素壁。幸抱宣和制,差堪言四德。談藝樂津津,薄醉歡顏色。斜陽樹抄影,剩興留裙。。明朝散四方,各自理筇策。

  庚申七月中沅吳興周慶雲錄於北辰風盧。雅邁直追桓君山,史材廣。。來樂圃,眾中解品唐時弦,差喜蜀僧能語古,山館更藏坡仙琴。相對亦足滌凡襟。月明夜靜黨無爭,來聽玉澗流泉音。

  怡園會琴圖乞伯璋先生正題。

  結語

  園林文化是自然的縮影,反映了文人對自然的喜愛,及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歷代文人喜舉行雅集作文藝上的交流。琴人在自然及庭院中的雅集正是文人園林文化悠久傳統的代表。



相關焦點

  • 古琴雅集:七弦之上的常州掌故
    即將在本月25日進行的一場名為《凝露為霜》的古琴雅集活動,10月12日在常州市古琴研究會微信公眾號上進行召集。這是市古琴研究會疫情後逐漸恢復的節氣雅集第二場。在此前的10月7日晚上,梅庵琴派國家級傳承人劉善教受邀來我市前後北岸歷史文化街區蘇東坡紀念館,向觀眾介紹古琴的相關歷史文化,並現場演繹了琴曲《長門怨》。
  • 【活動回顧】一樂知秋湖南水雲古琴雅集
    丙申【湖南水雲古琴雅集】「一樂知秋」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湖南水雲古琴雅集」更增添了與現場嘉賓的互動和表演環節——因為我們知道,要實現古琴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需要同廣大熱愛傳統文化的同道共同努力,探索出新的內容和形式。
  • 當代古琴名家巫娜老師現身甘露 主持古琴雅集
    「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9月20日下午,甘露素餐廳變身為「音樂廳」,當代古琴名家巫娜老師擔任主持嘉賓,介紹了自己與古琴的因緣,並現場彈奏了兩首古琴曲。活動共吸引了80餘人參與,其中還有不少專門乘飛機趕過來的古琴愛好者。 本次雅集活動的主題為「潤物無聲——古琴中的修行」。據介紹,琴文化博大精深,古琴在彈奏法、記譜法、琴史、琴律、美學等方面早已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被稱作「琴學」。
  • 書畫展覽古琴雅集…市圖書館"雙節"文化盛宴等你來
    青島新聞網9月30日訊(記者 丁淑華)中秋、國慶雙節來臨之際,青島市圖書館充分挖掘兩大節日文化內涵,通過線上和線下多種方式,為市民們準備了有獎答題、講座直播、專場朗誦以及書畫展覽、古琴雅集、扎染體驗等豐盛的文化大餐,讓市民在假期體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共享閱讀的樂趣。
  • "琴為何物"—袁中平先生古琴雅集杭州良渚站
    作曲家,古琴大師,臺灣中華古琴學會理事長。青年時期,袁先生與童安格、邱嶽原組建 「旅行者」樂團,風靡萬千歌迷。在當紅之際,他激流勇退赴美留學,自紐約始走上了專研古琴之路。袁先生琴道啟蒙於古琴泰鬥孫毓芹先生,受業於吳派大師吳兆基先生。與古琴結緣三十多年,在美國、臺灣和大陸傳播古琴文化,先後在美國創辦紐約琴社,在臺北創辦中道琴社,教授古琴於臺灣南華大學和青島大學,曾任青島大學中華古琴研究室主任。
  • 運河雅集活動展現南北文化交融魅力
    「京杭風韻」運河雅集活動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重要活動之一,昨天上午,在通州大運河上的大型仿古畫舫「通運號」上拉開帷幕。來自北京、浙江、杭州、揚州的藝術家紛紛獻藝,詩歌、書畫、戲曲一應俱全。
  • 這就是大運河——一場雅集背後的「煙火氣」
    中新網北京9月24日電(王逸飛 錢晨菲)大型仿古畫舫「通運號」上,古琴音律曲韻流觴,一筆丹青聯通古今。24日,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重要活動之一的「京杭風韻」運河雅集活動,在北京通州舉行。  當日,來自北京、浙江、杭州、揚州四地的藝術家紛紛獻藝。運河雅集現場。
  • 《夢璇詩刊》首屆雅集—一場詩歌與古琴 瑜伽的盛宴
    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古琴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大量詩詞文賦中均有琴的身影。
  • 「高山流水,古韻今風」 | 相約清華附中合肥學校2021年新年民族音樂會暨古琴雅集
    2020年12月31日,清華附中合肥學校C19、C20級師生執手夢想劇場,赴一場「高山流水,古韻今風——清合2021年新年民族音樂會暨古琴雅集」之約。我們共同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彩與魅力,極大的豐富了清合師生對民族音樂的特徵和民族文化內涵的感受,從更深層次觸摸到中國傳統雅樂的本質。用最觸動心弦的史調觸摸民族的雅正之音感受民族的文化自信日月生輝,星漢燦爛。
  • 【古琴課程】香港古琴名家謝俊仁博士將首次在深圳開設古琴大師班精品課程.
    整個活動涵蓋兩整天共十八個學時,形式豐富、內容多樣,無論是學沒學過的琴友,亦或是高級還是中級的學員都能在此次活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部分,感受香港著名琴家的教學,體驗香港別具一格的古琴文化。王悠荻老師也將全跟蹤此次活動並親自對大師班學員進行課後輔導。此次謝俊仁博士來深古琴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 龍抬頭雅集《古琴遇見詩人》
    在房山的斫琴基地,二十多位詩人在這裡感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古琴文化的滋養,聆聽古琴大師吳寒對古琴製作過程的講解與名曲演奏,《平沙落雁》、《陽關三疊》、《酒狂》等蒼古幽遠,嫋嫋不絕,與詩人們知音相遇,相見恨晚!詩歌與古琴,這兩項民族文化的瑰寶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一定會得到大力發揚。」
  • 「聞馨走月」 四川自貢文藝界人士舉行中秋書畫雅集活動
    一個人的風雅多少有些寂寞清寥,一群人的風雅便是一種崇尚自然和閒逸志趣的文化風氣,也是一種文化品位的提升。文人雅集以特殊的力量將文人凝結在一起,也成為中國文化長河中的一大奇觀。詩書唱和,古琴悠悠。文人雅士吟秋月,翰墨古琴兩相和。
  • 當博物館成為文化景觀 讓寶貴的文遺「活」起來
    恭王府屬皇家園林建築,說它是遺址類博物館,卻不似故宮那般器宇軒昂;說它是公園,又缺乏頤和園那種山水磅礴。可是,它依水行舟,因勢利導地走出了一條「不圖大而全、但求雅而精」的路子,通過舉辦一系列文化活動,讓人們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氣與韻,把古建園林的文化景觀與博物館的基本職能完美地融合起來,成為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臘月廿八全網直播 | 2021迎春古琴雅集
    雖然我們來自浙江、來自河北、來自湖北、來自臺灣、來自河南、來自遼寧、來自四川、來自天津……雖然我們回不了家,但是我們熱熱鬧鬧,吟唱賦和;我們載琴載歌,以特有的大雅至和之聲,以一場雅集,迎新春之年,安親人之心。
  • 【大師課程】香港著名古琴大師謝俊仁博士將首次在深圳開設古琴大師班精品課程.
    此次為謝俊仁博士近四十年古琴生涯以來首次在中國大陸開辦古琴相關課程。整個活動涵蓋兩整天共十八個學時,形式豐富、內容多樣,無論是學沒學過的琴友,亦或是高級還是中級的學員都能在此次活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部分,感受香港大師級琴人的教學,體驗香港別具一格的古琴文化。王悠荻老師也將全跟蹤此次活動並親自對大師班學員進行課後輔導。
  • 舜樂蘭蹤丨金陵古琴音樂會
    2002年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代表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申報書》中說
  • 韻高千古 心曠神怡—中國古琴名家名曲系列(四場主題,中山音樂堂)
    韻高千古 心曠神怡—中國古琴名家名曲系列票價:50 80 100 150 200 300 580元古琴雅集套票:300元 (100元* 4場)  600元 (200元* 4場)靜神慮,絕塵俗;攝心魄,悅情思四場音樂會
  • 來赴一場流傳千年的流觴雅集
    千年後,巫娜老師與縵客將在這個春日效仿魏晉名士,在蘭亭相會,以古琴為媒,以《流觴》抒志,續寫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文人精神。如同我們現在看待當年王羲之的「蘭亭雅集」,再過百千年,往後的人們,又將會如何看待縵學堂的這一場「流觴雅集」?
  • 絕響:李德懋與山西古琴
    相對於西方的鋼琴,我們一般稱琴為「古琴」,古琴的歷史悠久,最早見於《詩經》。而這樣一個武人,卻鍾情於琴藝,並因此而推動了古琴文化在山西的傳播發展,將山西古琴文化、三晉琴學推到了一個巔峰。我們對李德懋學琴的初衷已無法了解,最合理的解釋就是提高自身修養,彌補文的不足,首選古琴,是不二選擇。
  • 伏羲琴院~7月27日-28日大興古琴教學中心開課了
    伏羲琴院成立於2014年,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祥霆大師任院長。琴院致力於古琴文化推廣與交流,是集古琴教學、研究、培訓、雅集、演出、斫琴、古琴銷售服務,兼容名人書畫、太極導引為一體的高端藝術機構。伏羲琴院大興琴館馬上開課了,琴館位於大興義和莊萬科天地公園西北一號樓2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