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朝,古琴曾作為雅樂樂器與民間獨奏樂器而存在。作為雅樂樂器,多個古琴與其他樂器如瑟,鍾,磬,鼓及管樂器如蕭,笛等合奏,還配合舞蹈,目的為歌功頌德,演出場所為宮廷。作為民間的獨奏樂器,古琴主要為「士」,即讀書人所彈奏,目的或修養,或自娛,彈奏的場所或書齋,或大自然,或園林。
從漢代始,古琴漸成為文人,即知識分子,的樂器。文人喜舉行雅集以作文藝交流,除了琴棋書畫,吟詩,賞雪賞梅,烹茶品茗等均為雅集的傳統內容。歷史上最有名的雅集首推因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以享盛名的「蘭亭雅集」了。國畫中著名的有彈琴的雅集還有宋徽宗的「文會圖」,「聽琴圖」,元代趙孟富。。的「西園雅集圖」,謝桓的「杏園雅集「,戴進的「南平雅集」,謝時臣的「高人雅集」,吳彬的「歲華紀勝」。以在自然或園林中彈琴為題材的國畫更是不勝枚舉,著名的有仇英與陳洪綬的同名畫「竹林七賢」,趙孟。。與仇英的描寫陶淵明歸隱以琴書樂道的同名畫「歸去來兮」,元畫「春堂琴韻」,「聽琴圖」,清代王暈的「一梧軒圖「等。可見古琴在園林中雅集的傳統由來已久。這一批圖畫均描寫文人在園林懷抱中怡然自得之趣。他們或彈琴,或橫琴不彈,享受「松風流水天然調,攜得琴來不用彈」的天然雅趣。
本論文探討古琴雅集在園林文化中的重要性及古琴園林雅集的美學情調。文人不單對古琴在音色和指法上有特別細膩的要求,就連彈琴的環境也有非一般的講究。文人操縵的環境一般為琴室與戶外的大自然。在自然中操縵是古琴文化的悠久傳統,亦為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琴道上的反映。厲來的琴文,琴詩,琴畫均充滿了琴人,操縵,琴音與自然的互動。舉例如下:
早在嵇康的「琴賦」中便提到彈琴清幽的自然環境:
若乃高軒飛觀,廣夏閒房,冬夜肅清,朗月垂光,新衣翠燦,
纓徽流芳,於是器冷弦調,心閒手敏,觸篦如志,唯意所疑。
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第六,九,十八品均提到琴。
第六品「典雅」:
玉壺買春,賞雨茆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雲初晴,幽鳥相逐。
眠琴綠蔭,上有飛瀑。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書之歲華,其若可讀。
第九品「綺麗」:
神存當貴,始輕黃金。
濃盡必枯,淡者虜深。
霧餘水畔,紅杏在林。
月明華屋,畫橋碧蔭。
金尊酒滿,伴客彈琴。
取之自足,良殫美襟。
第十八品「十鏡」:
取語甚直,計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見道心。
清澗之曲,碧松之陰。
一客荷樵,一客聽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尋。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第一品琴人在茆屋外,在修竹的懷抱中賞雨,彈琴,看白雲,飛鳥,瀑布,落花。第九品琴人的書齋在水畔,附近有杏林,上有明月,遠處是畫橋。第十八品描寫在碧松之陰彈清澗之曲,此出自天然之琴音泠然而聲希。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數首琴詩均提到了彈琴,琴室與自然。
「對月待琴」:
竹院新晴夜,松窗未臥時。
共琴為老伴,與月有秋期。
玉軫臨風久,金波出務遲。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聽彈古淥水」:
聞君古淥水,使我心和平。
欲識漫流意,為聽疏泛聲。
西窗竹蔭下,竟日有餘情。
「和順元琴者」
陰陰花宛月,耿耿蘭房燭。
中有弄琴人,聲貌俱如玉。
請泠石泉引,淡寧松風曲。
遂使君子心,不愛凡絲竹。
「朝課」:
平。。白石渠,靜掃青苔院。
池上好風來,新荷大如扇。
小亭中何有?素琴對黃卷。
蕊珠諷數篇,秋思彈一遍。
從容朝課畢,方與客相見。
到了明代,很多琴書上均有記載彈琴種種「宜」或「不宜」的環境。最富代表性的莫如楊表正的「琴譜和璧大全」:
琴有十四宜彈,遇知音,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升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山阜,憩空谷,遊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汽晴朗,當清風明月。
這種種均是對琴人,琴室(處高堂,升樓閣,在宮觀)及自然環境的要求。
屠隆「考盤餘事」對琴室有如下的要求:
琴室宜實不宜虛,最宜重樓之下,蓋上有樓板則聲不散,其下空曠則聲透徹。若高堂大廈則聲散漫。鬥室小軒則聲小達,如平屋中,則於地下埋一大缸,缸中懸一銅鐘,上用板鋪,亦可。幽人逸士或於喬松修竹,巖洞石室,清曠之處,地清境寂,更有泉石之勝,則琴聲愈清,與廣寒月殿何異。
可見除了對琴室音樂上聲響的基本要求外,主要就是對彈琴環境的講究,包括地之清曠與清寂,還需有喬松修竹之雅及泉石之勝,這樣才能顯出琴聲之清雅優美。
「考盤餘事」中之「琴箋」又對理想的彈琴環境有如此的描寫:
對月--春秋二侯天氣澄和,人亦中夜多醒,萬籟鹹寂,月色當空,橫琴膝上,時作小調,亦可暢懷。對花--宜共巖桂,江梅,詹卜匍,建蘭,夜合,玉蘭等花,清香而色不豔者為雅。臨水--鼓琴偏宜於松風澗響之間,三者皆自然之聲,正合類聚。或對軒窗池沼,荷香撲人,或水邊蓮下,清漪芳芷,微風洒然,遊魚出聽,此樂何極。
琴室最好是對著荷池,看到水邊的蓮花及出聽的遊魚,聞到清幽的花香,聽到松風澗響,此種種配合琴雅靜自然的小調,正是一幅古琴園林文化的美妙圖畫。正如明徐青山在「溪山琴況「「古」一項中所說:
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松,風聲簌簌。令人有遺世獨立之思。
元代大畫家倪瓚也是出色的琴家,他清雅的書齋兼琴室「清秘閣」可說是園林文化的代表。「何氏語林」:
倪雲林所居,有清秘閣,中有書數千卷,皆手自校,古鼎彝名琴陳列左右,松桂蘭竹之屬敷舒繚繞,其外則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每雨止風收,攜仗厲自隨逍遙容與,遇會心處,鼓琴自娛,望之者識其為世外人也。
文人喜以繪畫及文字形似來記錄雅集,1920年出版的「怡園會琴實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琴會在蘇州怡園舉行,蘇州以園林享盛名,怡園更是花香鳥語,風景宜人之地。是次雅集由鹽商葉希明舉辦,召集了北京,長沙,揚州,上海,浙江,四川等地的琴人。序中以此雅集比美王羲之的「蘭亭雅集「,認為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怡園會琴列敘者三十三人,在昔永和修楔,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獨無絲竹管弦之盛。璋伯此會,有過之而無不及。所謂千裡逢迎,高朋滿座,同聲相應,相得益彰。
雅集又邀請畫家李子昭為此盛會繪圖,樣我們看到雅集在園林幽雅環境中的美學情調。
「怡園會琴實紀」記錄如下:
己未八月二十五日吾友葉君璋伯,大集琴侶於蘇臺顧氏怡園。李君子昭為繪長卷下曾賦五古紀事,今追錄左方。
壯濤觀止矣。風輪逐倦翮宵行,而晨徵雲山駒過隙。萬態納吾懷,吳越真咫尺。朝聽寒山鍾,夕作餐花客。怡園今平泉,虛堂影涵碧。高會集琴侶,望塵塵莫隔。磊磊爨下桐,拂指出金石。居士與方外,爭寫懷中僻。箜篌悽絕音,一擘淚欲出。和聲調頌瑟,耐能鼓餘力。元佑坡仙琴,惜未懸素壁。幸抱宣和制,差堪言四德。談藝樂津津,薄醉歡顏色。斜陽樹抄影,剩興留裙。。明朝散四方,各自理筇策。
庚申七月中沅吳興周慶雲錄於北辰風盧。雅邁直追桓君山,史材廣。。來樂圃,眾中解品唐時弦,差喜蜀僧能語古,山館更藏坡仙琴。相對亦足滌凡襟。月明夜靜黨無爭,來聽玉澗流泉音。
怡園會琴圖乞伯璋先生正題。
結語
園林文化是自然的縮影,反映了文人對自然的喜愛,及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歷代文人喜舉行雅集作文藝上的交流。琴人在自然及庭院中的雅集正是文人園林文化悠久傳統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