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在本月25日進行的一場名為《凝露為霜》的古琴雅集活動,10月12日在常州市古琴研究會微信公眾號上進行召集。這是市古琴研究會疫情後逐漸恢復的節氣雅集第二場。在此前的10月7日晚上,梅庵琴派國家級傳承人劉善教受邀來我市前後北岸歷史文化街區蘇東坡紀念館,向觀眾介紹古琴的相關歷史文化,並現場演繹了琴曲《長門怨》。
種種跡象表明,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3000餘年歷史的古琴,在常州已非「高冷」的代名詞。相反,正如每一首古琴曲背後都藏著一個故事,故事裡留存著歷史與情感的溫度一樣,每一次雅集,都是對地方文化的探尋,尋覓著七弦之上的常州掌故。
古琴,亦稱瑤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本世紀初為與西洋樂器區分才被稱作「古琴」。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古琴名列其中。常州與古琴文化素有淵源:人文先賢季札品評魯國舞樂「嘆為觀止」,相傳奔牛古地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東漢蔡邕在溧陽留下焦尾琴傳說……
國家二級演奏員、亞洲揚琴學會會員、市古琴研究會會長楊暉,師從金陵琴派國家級傳承人劉正春。她與古琴的第一次遇見是在1999年,經其揚琴老師、南京藝術學院教授芮倫寶引薦,她拜入劉正春門下學習古琴。「古琴太迷人了,一旦接觸,就再也放不下了。」這樣激動的心緒,楊暉一直保持到了現在。
那時,她每周都要從常州趕赴南京上課,而先生始終免費教學,只為多一份傳承,讓楊暉一直銘記師恩。秉持著這份「琴」心,如今,楊暉和市古琴研究會的成員們也一直堅持在常傳播古琴文化。她說:「目前,研究會每年有二三十人在長期學習古琴。」今年暑假,研究會還設立了親子習琴的社會公益項目,吸引了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接受薰陶。
從2008年7月劉正春題寫社名的「龍吟琴社」正式開班,到2010年11月經民政部門批准改名,再到2011年11月20日正式成立常州市古琴研究會,楊暉覺得:「一定要有個所在,累積、集合,讓大家有個地方,把文化積澱下來。」
「90後」賈磊,古琴啟蒙於楊暉,畢業於西安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師從李村教授,曾作為年輕琴人代表赴日參加「中日友好文化交流會」。受疫情影響沒有回常的他,在電話裡回溯起自己曾經為了練好一首曲子連續彈好幾個小時的經歷,就覺得「喜歡可能是一切的出發點」。
「琴」高和寡,大眾對古琴從陌生到熟悉,還託福於近年來眾多古裝影視劇的加持,《琅琊榜》《甄嬛傳》《錦繡良緣》《清平樂》……楊暉在與友人閒聊時,覺得國風盛行當下,古琴得到關注是件好事,但靠譜地傳承很必要。事實上,延續傳統還是推陳出新,在古琴界也一直是個爭議話題。經典古琴曲目如《梅花三弄》《酒狂》《高山流水》備受文人雅士推崇,習琴者也多從《秋風詞》《黃鶯吟》等開指,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少現代流行曲目也被改編成古琴曲目,如《滄海一聲笑》《琵琶語》等,受到不少年輕群體的喜愛。
賈磊說,他平時會彈成公亮移植的二胡曲《聽松》、李明忠移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自己也會移植一些琵琶曲目,如劉天華的《虛籟》,還動手移植過動漫《犬夜叉》的主題曲《穿越時空的思念》。
近年來,前後北岸歷史文化街區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播的原堂,也陸續在其東坡雅集中設有以琴會友的系列活動。堂主査捷說,自琴課開設以來,已形成百餘人的年輕學琴群體,雅集已從10月開始恢復每月一期,近期還將組織遊學活動。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曾幾何時,古琴在常州已從「陽春白雪」成為常州人生活中另一種流行,「新調頻譜就,時人多吟猱」。
何嫄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