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古琴文化節
暨 」平湖杯「古琴藝術展演
系列活動
之
」古琴進校園「
1
主講人:王 鵬
主題:乘物遊心——從中國古琴藝術到當代生活美學
時間:2017年11月16日 19:00
地點:上海外國語大學(松江校區)圖文西廳
如果誰問我古琴是什麼? 我就告訴他八個字:「天地精神 人文情懷」我覺得足已概括古琴了。那如果問我說古琴的音樂風格是什麼?音樂特點是什麼?美學精神是什麼?我還告訴它八個字:「清微淡遠 中正平和」
生活美學與文化修行是格物致知的當代詮釋,弘揚古琴之「天地精神」與「人文情懷」,倡導文人生活美學與文化修行,傳承 「清微淡遠、中正平和」之精神。
※
王鵬,鈞天坊創始人,當代斫琴與演奏兼善的古琴藝術家、美學空間設計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項目傳承人。弘揚古琴之「天地精神」與「人文情懷」,倡導文人生活美學與文化修行。其主張堅持從古琴藝術當中提煉「清微淡遠、中正平和」的精神並將之融入當下生活,以傳統與當代相結合的方式立體地傳承古琴文化。
2
主講人:陳 雯
主題:文人的音樂世界——古琴
時間:2017年11月19日 9:30-11:30
地點: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逸夫科技樓208
古琴音樂之所以被稱為文人音樂,主要原因在於:
1、琴曲或琴歌都是文人手下的藝術創作;
2、儒家將琴視作生活中修身養性的器具,
透過詩和歌在琴上的表現,表達了文人的思想和情感。
琴樂何以能扣人心弦?
琴歌何以能疏解胸臆?
※
陳雯,古琴演奏家。國際古琴學會副會長;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兼任講師。1961年生於臺灣省新竹地區,曾任臺北和真琴社社長。1977年,考入臺灣「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國樂科,後隨王海燕、孫毓芹教授學古琴;1982年畢業。同年,考入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1985年,舉辦個人古琴獨奏音樂會。1987年,在臺灣音樂廳首演古琴協奏曲,並應邀赴馬來西亞演出。多次參加臺灣舉辦的古琴音樂會演出,演出過眾多古琴協奏曲,受到好評。自1986年始,相繼執教於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臺灣華岡藝術學校國樂科。1995年,隨丈夫陳國興定居馬來西亞後,繼續從事音樂演出及教學。
3
主講人:陳逸墨
主題:清微淡遠——古琴審美基本標準正解
時間:2017年11月19日 10:00-11:30
地點: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博物館(聞道堂)
藝術也需要標準嗎?人們一般認為,「標準」只有在實用性的各種產品中才有要求,並且非常具體、明確、嚴格。而藝術創作作為精神產品,雖不具有物質的、數量的、物理性的標準,但卻存在有形或無形的基本原則。否則,我們怎樣區分藝術的高低與優劣?
熟知非真知,不從中國文脈整體來梳理,很難正確理解「清、微、淡、遠」的真正含義。以「清、微、淡、遠」這四字作為古琴演奏與鑑賞的最高理想與標準,是十分精確的,能起到樣榜、規範作用。這四字不能僅限於是虞山琴派的藝術風格。應該說,這四個字也是古琴演奏及鑑賞的標準,是衡量琴樂優劣的基本依據與準則。
但是,如果不能正確理解或片面的曲解、誤解其原本的積極意義,只淺薄的看到與「清、微、淡、遠」相似的粗劣表象,不從提高自身修養上下功夫,刻意盲目的字面模仿,製造出與「清、微、淡、遠」貌似的「偽雅」,結果不是南轅北轍就是是「東施效顰」。
※
陳逸墨,七十年代生於春秋故都新蔡。幼居古城牆下,滿目殘磚斷瓦,又喜讀家藏曆代詩文典籍,好古之心由此起。稍長,愛書畫,始近筆墨,並自習笛簫。後求學長安,親古今諸賢,專書畫,樂此不倦。至中年,唯好靜,喜山水遊,獨以琴養心,書畫修身。平日以藏書、讀書、著書、編書度日,閒時撫琴弄操,遊戲筆墨。志之所向:一壺酒,一張琴,一葉舟,一溪雲,一蓑煙雨任平生。
註:以上講座都是公益推廣性質,不收取任何費用;也不需要預約,請屆時安排好時間準時到場,遵守會場秩序,歡迎喜歡古琴的朋友關注併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