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欣賞 | 古琴音樂在歐美的傳播——章華英

2021-02-16 眾韻琴茶

1884年,比利時人阿理嗣出版了《中國音樂》,詳盡地介紹了中國音樂的歷史,在「樂器記述」部分,他介紹了中國的古琴譜,並按「八音」分類法介紹了47種中國樂器,其中包括古琴的介紹及其樂器圖形。此書對於19 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西方讀者來說,是有關中國音樂最詳盡,同時也是最容易獲得的一項資料。

現代西方對傳播中國古琴貢獻最大的人,當屬荷蘭著名漢學家高羅佩(1910—1967)。高羅佩1910年出生於荷蘭,他的父親是荷屬東印度的軍醫。小時候,家中花瓶上的中文使高羅佩對中文產生興趣,16歲時他開始學習中文。後在萊頓與烏特雷支大學攻讀中文、日文、藏文、梵文等,連後來所學的,共有15種語言。上大學前,他已經參加編輯印第安「黑足族」文字詞典,25歲時以中日印藏諸民族的「拜馬教」考證,獲得博士學位。

高羅佩是荷蘭職業外交官,曾派駐泗水、巴達維亞、東京、重慶、華盛頓、新德裡、貝魯特、大馬士革、吉隆坡等地,從秘書、參事、公使到大使。外交官是他的職業,漢學卻是他的終身事業。高羅佩讀了法國作家凡爾納的小說《迷人的中國之旅》後,對中國文化著迷,開始穿中國服、睡硬床,要做中國人。1943年高羅佩任荷蘭駐重慶使館一秘,娶了出身名門的中國夫人水世芳,她父親水鈞韶曾任駐聖彼得堡使節及天津市長,外祖父張之洞是洋務名臣。高羅佩與沈尹默、齊白石、于右任等名流交往,對於中國文化近乎痴迷。品茶、弈棋、撫琴、吟詩、作畫、練字、治印、寫小說……儼然一位名士。他效法古人,名高羅佩,另有笑忘、芝臺等雅號。無論住在哪個國家,高羅佩的中式書齋格局不變,環壁皆書,書桌上擺著文房四寶,還有一張紫檀嵌花臥榻,號稱「圖書滿架,落葉滿床」。他隨興之所至,為書齋取名集義齋、尊明閣、猶存齋等等。下面的這首七律是高羅佩寫給友人徐文鏡的,如果不說,很難辨別出是外國人的手筆:

漫逐浮雲到此鄉,
故人邂逅得傳觴。
巴渝舊事君應憶,
潭水深情我未忘。
宦績敢雲希陸賈,
遊蹤聊喜繼玄奘。
匆匆聚首匆匆別,
便泛滄浪萬裡長。

高羅佩對中國文化涉及的範圍極為廣泛。他收藏中國的古琴、書畫、瓷器、畫譜、佛像、碑帖、硯臺等,也研究中國的篆刻、繪畫、裝裱工藝。他從20歲開始練書法,終生不輟,尤其偏愛行書與草書。他對書畫進行鑑賞和研究,積十幾年苦功編成《書畫鑑賞彙編》,全書近600頁,插圖160幅,書末附有42種中、日紙張樣品,於1958年在義大利出版。在一次偶然中,他還發現了一套刻工頗為精細的明代色情圖冊《花營錦陣》,從而引起了他對中國古代社會兩性生活的興趣。後經校勘整理,編成《秘戲圖考》。此書於1951年在東京問世後,引起不少漢學家的注意,書信往還,資料越積越多。1961年,他以英文寫了性學專著《中國古代房內考》,在荷蘭出版。高羅佩還考證了中國文獻中的猿,並親自養猿觀察,作《中國長臂猿考》。高羅佩著作等身,其中流傳最廣的是他別出心裁的中國古代偵探小說,二十多卷《狄公案》系列。

高羅佩不幸於1967年因癌症病逝於荷蘭海牙醫院。他的博學與多才,不僅令很多國外的漢學家嘆為觀止,也使許多中國學者為之折服。

高羅佩對古琴的研究,始於他上世紀30年代被派駐日本期間。為了研究古琴,他曾專程多次到北平,師從清末著名琴家葉詩夢學琴,並搜集相關的典籍文獻。葉詩夢,初名佛音尼布,後改名葉潛,字鶴伏,號詩夢居士。為清葉赫那拉氏瑞麟的第三子,其姑即慈禧太后。葉氏曾從浦城祝桐君之侄祝安伯、北京孫晉齋、蜀人李湘石、金陵黃勉之等名琴家學琴,其父瑞麟曾三任兩廣總督。葉家世顯赫,藏琴達120床之多。在《琴道》的扉頁,高羅佩充滿深情地寫道:「謹以此書紀念我的第一個古琴導師葉詩夢先生:一個天才的音樂家和偉大的文人。」可見他對於葉詩夢的敬重之心。葉詩夢於1937年在北平去世。1943年,高羅佩調任荷蘭駐中國大使館任一等秘書,來到重慶,其時與查阜西、于右任、馮玉祥、裴鐵俠、胡瑩堂、徐元白等人相識,參與「天風琴社」的古琴活動,切磋琴藝。

據現存資料,高羅佩共有音樂論著7種。最早發表的是題為《中國雅琴及其東傳日本後源流考》的論文,這篇文章主要追溯中國琴學東傳日本的歷史。他認為,古琴傳入日本始於1677年,在東皋禪師到達日本之後。在考證的過程中,他對東皋禪師產生了興趣,他說:餘癖好音樂,雅好古琴。治日本琴史, 始聞禪師名,而徵諸中國文獻。其名不彰,心窩憾之。於是發願,擬輯遺著,匯為一集,傳刻於世。

隨後他用了整整7年時間遍訪古寺名剎、博物館院,共獲得禪師遺著遺物300餘件,輯成《東皋心越禪師全集》,原擬於1941年付梓,後因二戰爆發而流產。194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明末義僧東皋禪師集刊》,全書共153頁,大部分用中文寫成。

1938年,高羅佩又用英文完成了《琴道——琴的思想體系之論著》,此書最早於 1938年在東京上智大學出版的《日本文化志業》上連載,後於1940年由東京上智大學出版,1969年修訂再版。

在寫完《琴道》之後,因有感於在西方有關嵇康《琴賦》的介紹很少,對嵇康的認識也多有誤傳,故高羅佩又寫了一篇有關嵇康《琴賦》的文章,井將《琴賦》譯成英文,附上注釋,編成《嵇康及其琴賦》,於1941年由日本東京上智大學出版。

▎韻舍

Tel:010-88240622

北京豐臺區靛廠路52號西府蘭庭北門

相關焦點

  • 欣賞古琴音樂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作為古琴文化的傳習者,正麟整理出幾種欣賞古琴曲的方法,以供琴友參考:  1、與古典文學結合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作詩詞歌賦,對古琴和琴音都有諸多描寫,有的樂曲就是根據文人詩詞創作。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在民眾傳承中非常廣泛。我們在古琴音樂的初學中,若結合到這些傳誦度較廣的詩詞,就更易於接受。
  • 如何欣賞古琴音樂?
    有時我們會被古琴的音色所吸引,有時候是被演奏者的深情彈奏打動,有時又被作品本身的魅力而感動。今天,我們就從辯音、析題、識派和介入四個方面,來談談如何欣賞古琴音樂。
  • 九韻樂器——欣賞古琴音樂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怎麼才能讓古典音樂愛好者輕鬆領略古琴的魅力?小編整理出幾種欣賞古琴曲的方法,以供琴友參考: 1、與古典文學結合 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作詩詞歌賦,對古琴和琴音都有諸多描寫,有的樂曲就是根據文人詩詞創作。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在民眾傳承中非常廣泛。
  • 「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原標題:「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本報訊 (見習記者 黃琪奧)12月11日,2013中國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在重慶渝中區召開。以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丁承運為代表的古琴泰鬥以及40多位全國古琴大家齊聚山城,就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等問題發表見解的同時,還為市民帶來精彩的古琴音樂會。  研討會中,與會專家就古琴發展現狀、普及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如何欣賞古琴音樂?這四點一定要注意!
    但是初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免會發現很多問題,譬如對於古琴曲難理解,難背誦,甚至會因此輕易放棄。其實,這與老師們教授的古琴曲有關,其內容大多是自古代流傳下來,與現代初學者有很大的時代代溝。那麼,怎麼才能讓古典音樂愛好者輕鬆領略古琴的魅力?作為古琴文化的傳習者,正麟整理出幾種欣賞古琴曲的方法,以供琴友參考:
  • 【訪談】古琴大師龔一:現在好多活動對古琴音樂發展是破壞式的
    與往年的頒獎禮相同,今年的頒獎典禮現場採用高級音響系統重播部分獲獎錄音作品,部分獲獎藝術家更是在現場作了精彩表演,著名古琴大師龔一的登臺獻藝更是贏得全場掌聲。在頒獎禮開始前,龔一先生接受了本報獨家專訪,與記者共聊心中的"琴道 "。
  • 佳文欣賞 | 琴藝蜀中稱絕-記古琴家裴鐵俠先生
    著名古琴家裴鐵俠民國時享譽省內外,他不僅潛心琴藝,也組織琴社,邀成都琴人定期雅集,切磋琴藝。裴鐵俠還是高水準的古琴收藏家,藏有20多張唐代至清代名琴,其中唐代名家製作的大小雷琴,被他視為珍寶。本文作者裴小秋是裴鐵俠先生的孫女。從我記事起,就住在成都下同仁路2號。那是一個三進的院子,進大門有個長長的走廊,右手有一小門,裡面是個獨立的院子。
  • 蔡德允古琴演奏欣賞——《胡笳十八拍》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它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三千餘年不曾中斷,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是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
  • 管平湖古琴演奏欣賞-《獲麟操》(音畫)
    管先生琴藝精湛,曾得「九嶷派」楊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鶴鳴等名琴家之真傳,他能博取三派之長,並從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融會貫通,不斷創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中國琴壇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二十八歲回蘇州遊天平山時,幸遇琴藝高超的悟澄和尚,經悟澄指教,琴藝大進;後他又向山東秦鶴鳴道人學會了川派《流水》,從此名聲大震;他的演奏風格渾樸、剛健,音樂表現細膩,形象鮮明,頗具神韻。
  • 德州華恆文化傳播古琴公益課程開班啦
    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有3000多年的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琴是一種語言,琴語唱答,高潔,幽微,淡遠。同時又玄奧,和靜。粗說之,但凡有生命者,皆可與古琴的性情,找到一些相通之處。古琴位列中國四藝之首,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它既是一門文化藝術,又是修心法器,更是一樁承載中國文化精髓的靈器和智慧法門。
  • 古琴音樂《我佛慈悲》滌蕩心靈,清心靜心,妙哉
    很多音樂時光的微友們給我們留言,說《音樂時光》最近分享的古琴曲,非常喜歡,大呼過癮,希望以後多分享更多經典的古琴曲,其實對於主編來說,我也很喜歡古琴的那種空曠悠遠,古樸醇厚的韻味,古人琴棋書畫,琴在首位,如此風情典雅之音,今天特意分享一首龔一老師的古琴曲《我佛慈悲》,請欣賞:發菩提心者,非為己利,原為盡十方遍法界
  • 中國古琴對話法國古典音樂——巴黎十六區新春中法古典音樂會
    多方面的密切交流推動了兩國的文明進程,但是沒有什麼能比音樂更能夠碰觸一個民族的靈魂,16區政府很榮幸能夠邀請到中法兩國的青年音樂家與當地市民一起共慶中國春節。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燦爛文明的國家,中國的絲綢文化、山水畫等都享譽世界。本次中法古典音樂會,將成為一次中法音樂交流的重要契機。
  • 陳長林古琴演奏欣賞——《平沙落雁》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它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三千餘年不曾中斷,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是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
  • 學無遺力 心系絲桐我的父親朱澤民與巴蜀古琴音樂
    後來又陸續收集到《古琴曲集》(兩卷),許健編著的《琴史初編》,以及《今虞琴刊》《白石道人歌曲琴曲古怨》《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琴學叢書》《查阜西琴學文萃》《七弦琴音樂藝術》等書刊,另有中國古代音樂史料中包含的諸多琴學理論。
  • 任靜:洛陽走出去的古琴演奏家
    □記者張鴻飛文圖    琴音幻化,置身凌霜音韻中    7月5日9時許,龍門博物館大廳,任靜蘭竹畫展暨古琴演奏會現場,200多個椅子座無虛席。據了解,這是任靜赴京學習古琴藝術18載,第一次回家鄉舉辦古琴演奏會。
  • 古琴曲欣賞《臥龍吟》彈奏:張萌—— 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壠畝民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女聲合唱)天道常變易,運數杳難尋成敗在人謀,一諾竭忠悃丈夫在世當有為,為民播下太平春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壠畝民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壠畝民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音樂賞析
  • 查阜西:古琴音樂的收集和採訪
    與此同時,部分琴家興趣不濃的原因是生活疾苦,查先生呼籲應該讓抱殘守缺的琴家救活民族音樂,發動更多人來工作,佔有更多資料,召回民族音樂的靈魂。(本文選自:黃旭東、伊書鴻等編《查阜西琴學文萃》)一、動機和事前的計劃在各種民族音樂中,古琴的材料是比較豐富的。
  • 精彩回顧|古琴研究會副會長陳宜外帶你領略古琴魅力(內含視頻)
    5月28日晚八點,武漢古琴研究會副會長陳宜外在我們的直播中,帶大家一起認識古琴,賞析琴曲。古琴藝術是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因其歷史悠久、文獻浩瀚、文化深厚、曲目眾多、影響深遠被世人所珍視,被譽為「哲學性的藝術」。在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領域,「琴學」是一個悠久而又延綿未絕的特殊門類。
  • 佳文欣賞 | 禪僧琴事
    長文撰《琴史》六卷,前五卷彙編上古至北宋琴家153人簡傳,卷六專論琴學,條別「瑩律、釋弦、明度、擬象、論音、審調、聲歌、廣制、盡美、敘史」等十一目,習見版本有四庫全書範氏天一閣本等。長文之後,琴學史籍闕如。
  • 音樂欣賞:【歐美經典音樂】《2021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整場)
    文琳編輯今日導讀:點擊下面連結可查閱公眾號 :文琳閱讀--音樂欣賞音樂欣賞:一月再見!輕音樂《春天的遐想》音樂欣賞:二月來了,春天快到了,輕快的旋律《踏雪尋梅》音樂欣賞:立春二月 |《平安一生》,願你一生平安!音樂欣賞:立春,一曲《春光美》,送給大家春的氣息音樂欣賞:好夢曲 | 美國音樂家《夢》音樂欣賞: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