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琴也在道裡行走
由廣東省音樂家協會主辦的第九屆十大發燒唱片榜頒獎典禮在星海音樂廳舉行。與往年的頒獎禮相同,今年的頒獎典禮現場採用高級音響系統重播部分獲獎錄音作品,部分獲獎藝術家更是在現場作了精彩表演,著名古琴大師龔一的登臺獻藝更是贏得全場掌聲。在頒獎禮開始前,龔一先生接受了本報獨家專訪,與記者共聊心中的"琴道 "。
論欣賞:音樂家和觀眾的選曲很重要
廣州日報:您如何評價這次獲得" 年度最佳古琴演奏專輯獎" 的《古琴· 龔一》?
龔一:這張專輯裡有很多曲目是我之前十幾張專輯裡不常演奏的,例如《幽蘭》就是老者、智者坐而論道的音樂形象。我很驚訝,一首1500多年前的曲子,古人是怎麼在十分鐘裡將這些相對抽象的音樂形象流傳下來。還有一個是我以前不會錄小曲,但這次就錄了,例如大家熟悉的《滿江紅》,現在的版本都是上世紀 20年代的合唱曲,但真正的原譜在古人的琴譜裡,不是激昂的旋律,而是極其深沉的感覺。
廣州日報:很多人認為,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才能真正欣賞古琴音樂。
龔一:一般的聽眾哪能這樣!我覺得第一條就是好聽,只有好聽大眾才能接著聽下去。可是現在很多古琴家都是演自己覺得好聽的曲子,但在有些觀眾聽來就是難聽。第二就是流傳下來的1500首古琴曲子、每一曲都有它背後的故事。例如蔡文姬胡笳類的音樂,她當時遭遇戰亂,要面臨骨肉分離,這當中的母子情、家國情誼,都是人類最普通、最典型的情感,但如果你來音樂會前沒做準備,你也許體會不到這些。
廣州日報:所以,我們欣賞古琴,最好要事先準備一番。
龔一:我在音樂會開始前,都會花兩分鐘講一講這些曲子,這有利於觀眾更好地理解。音樂不僅是觀感娛樂,而是要你去接受一種美。你如果要接受古琴深層次的美,必須要付出。付出之後,你會得到更多,我們欣賞音樂,特別是中國的音樂的確要求有文化內涵。還有就是要學點音樂知識,例如調性轉換、弦樂發展的手法,古人怎麼把七個音發展成現在的弦樂,聽的時候多注意一點,帶點思考,你會找到不同的體驗。
論琴道:古琴一直很正能量
廣州日報:在很多人看來,古琴很適合修身養性。
龔一:"修身養性 "不是古琴獨有,所有樂器、所有藝術形態都有。古琴能繞梁不絕,讓人安詳、寧靜,一方面是古琴的物理因素造成的。古琴的弦比較長,而且弦細音低,我們可以讓一個弦音從出現到消失長達10秒鐘,聽這樣的音,自然會覺得內心安寧。另外古人說 "化人而速",我彈蔡文姬,音樂廳的一個小姑娘聽到流淚,這就是我通過音樂讓大家得到一些感化。所以社會上的那些說法我都能理解,也不反對。
廣州日報:不可否認,古琴藝術本身的確有利於大家對自己內在的提升。
龔一:樂器本身除了自己的物理屬性,的確有文玩、美術、歷史、書法的價值。古琴的裂紋就是一種美術,琴身的篆刻也有它的價值。而古琴曲子裡的那些故事,你都要去了解,如此一來,自然能提升內在修養。
廣州日報:您怎麼看待當下的 " 古琴熱 " ?
龔一:我學琴60年,前 40年古琴藝術都是"門前冷落車馬稀",現在大家是一擁而上。不管是什麼目的,附庸風雅也好,修身養性也好,這對古琴藝術和製作業的發展都是一種推動。但現在我們有好多活動,這其實對於古琴音樂的發展是破壞式的。因為我們沒有時間去思考古琴,去研究古琴的學問。
廣州日報:您的琴道是怎樣的?
龔一:琴道不是個人的感悟和理解,而是古琴的必然規律,有古琴以來,一切的行為都在這道裡行走。這個"道 "和所有文藝形式都一樣,表現的是人的思想感情。我把古琴分為兩大類,一個是人物題材,一個是意趣型,用文藝表現我們生活的存在就是文藝的大道。古琴的道還有特點,古琴寫的全部是正能量,我們沒人寫秦檜、蔡京,而是寫嶽飛、屈原、蘇武,這就反應了我們一直在大道裡行走,遵行著文藝必然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