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阜西:古琴音樂的收集和採訪

2021-02-08 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

編者按:

本文說明了1956年古琴採訪的動機是源於文獻增多而琴人減半的窘境,迫切需求保存民族音樂資料。由查阜西、許健、王迪三位先生組成的採訪小組列出了事前計劃和部分工作項目,還記錄了初步採訪收穫。如琴曲方面:收錄了55人的138曲;文獻器物方面:找到了20種琴書、3件漢磚、一對東漢陶俑、1件銅鏡,以及黃勉之和楊時百兩位琴家的遺照等。此次採訪受到了各地文化局、音協、琴社、圖書館、博物館的領導和工作人員,乃至學校師生的熱烈協助,他們組織了有演奏的座談會,還將善本琴書編輯摘要,古譜翻制複本。尤其令人感動的是琴家的誠懇與真切,比如:有的琴家自動承擔採錄工作,有的琴家孜孜不倦地親授學生,還有的琴家雖然多年不彈琴了,但為了證明師承的代表性仍然堅持奏錄。與此同時,部分琴家興趣不濃的原因是生活疾苦,查先生呼籲應該讓抱殘守缺的琴家救活民族音樂,發動更多人來工作,佔有更多資料,召回民族音樂的靈魂。

(本文選自:黃旭東、伊書鴻等編《查阜西琴學文萃》)

一、動機和事前的計劃

在各種民族音樂中,古琴的材料是比較豐富的。為了發揚民族音樂優良傳統和整理這一民族遺產,三年來通過各地圖書館、博物館和古琴家的聯繫,截止1955年底為止,我們掌握了以下的有關古琴音樂的材料:

1.從六朝以來的刻本、稿本、印本古琴譜集共達一百三十九種,比較1833年到1923年著錄的六十七種多出了七十二種。

2.各譜集共傳載不同名的琴曲605首,包括這605首它們的創作、改編和分派的古琴曲譜共計是2830個。

3.各地剩下的現存琴人不到一百人,他們尚能演奏的只有八十二曲,比較1936年上海一個古琴社的調查220人,已經減少了很多。

總的情況是統計調查指出了文獻資料增多了一倍多,而演奏的人和琴曲則大大地減少了。

中國音樂家協會了解到這種情況並了解到許多琴家已經是七十以上的老年人,而且每年都有些死去和癱瘓的,就在去年會同文化部和廣播事業局定下計劃,決定收錄這些琴家的演奏。從去年9月到12月,通過各地琴家通信,請他們自己評定人選和曲選,然後由文化部和音樂家協會派人在今年春夏會同各地廣播電臺全面收錄,打算作為一種民族音樂的資料予以保存起來。

二、我們的工作項目和日程

除了那些只有一兩位琴人的地方可以由電臺直接接洽收錄之外,其他人多的地方,必須有人前往協助。此外,中國音樂家協會還希望能發掘出更多的琴人和有關古琴的材料,如文獻、器物之類。在今年4月組織了我們這個包括收錄這些琴曲的收錄採訪小組,由文化部會同中央音樂家協會從中國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調出專業古琴的幹部許健、王迪和我一道前往各地進行這一工作。工作項目是:

1.前往濟南、南京、上海、杭州、長沙、武漢、重慶、貴陽、成都、西安等十個省市協助電臺進行這項錄音的工作,並機動地發掘更多的琴人和琴曲。

2.在各地和圖書館及藏書家接觸,希望發現更多的古琴文獻和曲譜,在可能情形之下攝製或摹抄複本。

3.在各地和博物館及收藏家接觸,參觀並記錄一切與古琴有關的文物,如石刻、陶器、銅器、雕塑、繪畫之類尤其是基建時出土的文物。

4.在可能和便利的情況下,與各地古琴家及其他研究民族音樂的學者、藝人舉行座談會或欣賞會,學習他們的演奏或聽取他們的意見。

5.把每一位琴家的簡史作成詳細記錄並攝製照片、特別著重記下他們的師承、淵源、派系傳授,同時也了解他們目前的生活狀況。

把特別知名的古琴作成詳細紀錄並攝製照片,必要時補制拓本。

6.在重點地方,如濟南、南京、上海、武漢、成都等處,我們相繼介紹民族音樂研究所領導、整理、發揚古琴音樂的成績和經驗——介紹管平湖、吳景略、徐卓諸先生研究出來的古曲,王迪寫出古琴曲的正譜,許健的古琴曲配器等。我們這個三人小組,攜帶著小型錄音機、照相機。幾種徵訪表和問訊錄,於4月17日自北京出發,至6月12日止,已經按計劃在濟南、南京、上海、杭州、長沙、武漢等地完成了工作任務(我因其他工作暫時回北京,先作此報導。還有重慶、貴陽、成都、西安等地,將於7月內依次前往工作)。

在南京時,我們了解到揚州和蘇州還有老年琴家和重要材料。在杭州時,我們聽說紹興和安徽也有更多的琴人和材料,我們也機動地到了四個地方。

總結起來,我們在這五十六天的時間中,除了在途的時日外,在濟南工作了三天、南京四天,揚州三天,蘇州四天,上海十四天,杭州七天,紹興一天,長沙兩天,合肥七天(包括安慶及我的其他工作),武漢四天。

三、一些初步的收穫

在收錄琴曲方面,廣播事業局規定是由各地收錄之後先送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選制複本之後,再送音協。我們在各地工作是和當地電臺約定工作的日程,然後給每一琴人安排日期和時間,把他們依次送到電臺報幕收錄,收錄以後,即由電臺直接匯寄北京。在已到各地,我們的任務是超額地完成了。雖然上海有六位琴人因年老癱瘓或在產期、病中沒有按原計劃參加,但是加上揚州、合肥等地的意外收穫,我們的收穫還是超過了(有一些待以後繼續收錄),包括已經收錄和約定繼續收錄的在內,我們共收得計五十五人,一百三十八曲。

在收集或記錄文獻器物方面,我們的印象是不很滿意的。我們天真地認為解放以後各地圖書館曾收到大批古籍,一定可以在這些典籍中發現一些有關古琴和民族音樂的重要文獻,但是各地圖書館對這些書籍幾乎全未編出目錄;大批的線裝書都堆在一些房屋裡,一直堆到屋頂,無人整理編目。所能看到的目錄都是舊的。例如南京除八千卷樓和舊江蘇省圖書館的目錄外,所有抗日後和解放後的圖書都未編目,濟南因在提制複本時扯亂了,浙江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對我們不夠熱情,安徽圖書館上百萬冊的書全未編整。只有上海和湖北比較好些。

儘管如此,我們在圖書方面,已經找到了二十種重要的琴書,計南京四種,揚州兩種,上海十一種,浙江這兩種,武昌一種。其中,我們把寧波天一閣所藏明代龔經所撰的《浙音釋字琴譜》和張新的《三教同聲》全面攝製了膠片;我們請南京圖書館給我們摹抄了清初的《蘭田館琴譜》《響雪齋琴譜》《扯亭琴譜》,我們錄下了上海胡公玄先生所藏明代《玉梧琴譜》《五音琴譜》《潞王琴譜》的序目和摘要;我們徹底查清了上海圖書館善本部所收民初周慶雲所藏琴書八種並已約定轉摹;我們在揚州收來了三十年前專攻民族音樂在燕京大學教古樂的史蔭美先生的全部遺著十三冊;我們發現了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有程瑤田和朱文藻校注的《吹豳錄》,比北京圖書館所藏的更有特點(民族音樂研究所花了一年多時間抄了北京本,必須與此本作一次勘校)。

我們看到濟南博物館和上海吳金祥先生所藏的「九霄環」唐琴,如果故宮那一張有疑問,那麼真的就可能是這兩張之一;因這兩張的體制、年代相似,而音響更好。南京博物館的三件漢磚都有演奏古琴的畫面,另一對東漢陶俑,證明了琴簫合奏是漢代以來的傳統(武梁祠的石刻,有人疑畫中的琴像瑟,但是這對陶俑最後證明是琴了)。上海的「真子風霜」銅鏡和南京「聶政刺韓王」的復原石刻,浮雕著描繪著漢代和隋代的古琴演奏形式和以畫面表現琴曲內容的傳統。在杭州,我們得見到已故近代琴家黃勉之(1854—1919)和楊時百(1864—1930)的遺照。這些材料,還有十多種其他有關民族音樂研究所供作研究、展覽的資料。

四、各地對我們的熱烈協助

在濟南、南京兩處,當地的文化局音工組為我們組織了帶有演奏的座談會;在上海,音協為我們組織了古樂座談會,今虞琴社為我們組織了交流演奏會;在蘇州,文化局為我們組織了民族音樂演奏會;在漢口,群眾藝術館為我們組織了民族音樂交流演奏會,事後,並組織了座談,在其他各地也都有小型琴會。我們在濟南、南京、上海曾將許健所作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演奏的古琴曲《流水》的合奏曲和王迪所寫的管平湖彈出的《廣陵散》正譜,民族音樂研究所複印的各種古譜指法集解在交流演奏中放出傳觀。我們雖然強調這些都只是發揚古琴音樂的初步試驗方向,但是濟南師院音樂系主任李華萱和南京音專的黃友葵都認為是典型的示範。音樂領導者們對我們表示了親切的熱愛,他們推重我們,也請教我們。李華萱聽了《流水》之後說:「若不事先說出是古琴曲的配器,我們就把它看成一個交響曲了!」陳洪先生對王迪寫的譜,指出應將吟猱上下的走音全面寫出才能使讀譜的人徹底了解;衛仲樂先生說:《流水》的配器某些地方有些亂。許多青年琴人要求我們多寫些古琴曲的簡譜;濟南有名的笛手吹了《駐雲飛》之後,強調此曲是柳敬亭傳授下來的古曲,應當看作古樂遺產,不應看作是憑空的造作。

許多史學家和版本家包括各地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工作同志也是非常熱情的。南京陳念通先生很熱情地介紹了館裡收藏的各譜;蘇州潘天禎同志把他們收得明初《神奇秘譜》的傳寫本急速地調出來;上海翟鳳起先生費去整天時間把所有善本琴書一一調出給我細看並編摘要,甚至把我讚賞《琴書千古》裡面《銀紐絲》等二曲親自抄摹,帶到座談會上來贈送;寧波範氏天一閣的書是百年不許下樓的,但杭州文化局的徐治有同志竟親自前去把明代的《浙音釋字譜》和《三教同聲》拿到杭州來使我們能翻制複本;古琴史學家胡公玄先生慨然把三種明代的珍貴刻本琴譜借出給我們研究並摘出要點。這一切都是令人十分感激的。

五、對各地琴人的觀感

在琴人的接觸中,尤其令人感動,每一位琴家都誠懇而親切地使我們對他作深入了解,使我們能夠按照我們擬定的問訊錄裡的項目一一記載下來,有時還給予我們更多的古琴故事和史料。我們白天組織他們錄音,一到夜晚,他們就排定時間和我們作演奏的交流,或是作深切地談話。南京的張正吟和漢口的陳樹三教了大批的中學生,上海吳景略和郭同甫也教青年學生,其中有的達到了較高的演奏水平。這又是使人興奮的事,看來民族音樂還可能是有前途的。

許多老年琴家,凡是受到政府或組織的照顧的,都歡欣鼓舞的贊助我們這一次的工作。廣州七十二歲的文史館員招學庵甚至自動把我們全部工作擔任下來,使我們可以不到廣州而節省時日,上海年近八十的文史館員黃漁仙(女)多年不彈琴了,為了供證她師龔子輝的代表性,也給我們奏錄了;上海七十多歲的文史館員郭同甫親授學生孜孜不倦;他們都顯得年青了。

中年的琴人,除了少數對古琴特別感到興趣的,多已荒廢;他們說,抗日以來,在疾苦之中,提不起興趣。而解放之後,直到近一兩年才有重視民族遺產的號召。但是經過十年的荒廢生疏了,加上工作忙,就理不出來。另有些老年琴家也一樣,只有那些造詣較深,基礎穩固的還溫習得回來,但他們多在貧困中,也是興趣不濃,因而演奏不很熟練。

從老年琴家興趣不濃因而演奏不能熟練一點來看,不能不使我意識到這是我們今天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一種缺憾。音樂在封建統治時被人視為賤役,僅僅只有古琴和詞曲為士大夫所欣賞而得到一定的發揚,但是五十年來連這兩種音樂也沒落了。現時我們天天叫喊要發揚民族的優良傳統,但是不知道怎樣去發揚,甚至擺在跟前的東西也沒看見。曾在燕大教過民族音樂、著作等身的史蔭美是在前年活活地餓死的(揚州政協副主席徐笠樵反映),據說是前些年對搞音樂的人不大重視之故。現在揚州還有三個琴人都窮困至極,據說是因為「兒女中有反革命嫌疑」的緣故。蘇州的吳蘭孫不僅習琴藝而且有琴學,蘇州和南京博物館要收古琴,收不到一張好琴,而未見把吳蘭孫吸收到文史館或文管會去;此外,未得照顧的老年琴人還很多,問起來多只是地主成份之故。我的看法是:社會主義社會不棄絕任何有用的人,甚至壞人也要把他改造成為有用的人,民族音樂死了五十年,應該讓這些抱殘守缺的人,一同來把它救活,我要為這些呼籲。

讓我們發動更多的人來共同工作,讓我們佔有更多的材料,召回民族音樂的靈魂,發揚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相關焦點

  • 查阜西:琴曲中的《胡笳十八拍》
    因此音樂家協會除了展出《神奇秘譜》的《大胡笳》和《五知齋》《琴鏡》的《胡笳十八拍》之外,特別著重把《琴適》的《胡笳十八拍》用各種形式的女聲對準琴音演唱出來,以供鑑賞批評。最後,我們向音樂家和音樂工作者說明一點:兩種《胡笳十八拍》的器樂曲和這一曲調不同的聲樂曲,曲調主題都不相同,但所用的調式卻是統一的,各時代的譜本不例外。
  • 查阜西:幾個琴人的情況
    查阜西先生匯總了11位琴人的住址和師承經歷,詳細記錄了琴人善彈之曲、改編之曲與操琴風格。同時,這也應當是為1956年古琴採訪工作提前做準備。民族音樂研究所辦公室於1953年6月24日以47號函要求幫助介紹下列各琴人(原函指名)之「情況」,供作決定聘為通信研究員及特約演奏員之參考。只就所知以告耳!徐元白 浙江臨海人。
  • 往事|陳夢家夫婦與古琴名家查阜西:曲終人散琴猶在
    查阜西(1895~1976),知名古琴演奏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曾著《古琴的常識和演奏》。由陳夢家研究學者方繼孝撰寫的此文以陳夢家夫人趙蘿蕤女士向查先生問琴為主線,追述了陳夢家、趙蘿蕤夫婦與查阜西夫婦跨度近40年的深厚友誼。2011年,查阜西曾借趙蘿蕤練琴之用的宋琴「寒泉」拍出517.5萬元高價。然古琴猶在,斯人已逝。
  • 如何欣賞古琴音樂?
    有時我們會被古琴的音色所吸引,有時候是被演奏者的深情彈奏打動,有時又被作品本身的魅力而感動。今天,我們就從辯音、析題、識派和介入四個方面,來談談如何欣賞古琴音樂。
  • 5歲適合學古琴嗎?三十歲適合學古琴嗎?古琴大家幾歲學琴?
    有許多人想學琴,但他們有的方總角,有的已弱冠,他們都有種疑惑,在他們這個年齡是否可以學古琴?事實勝於雄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近代部分古琴大家們學琴的年齡便不言自明了。査阜西:13歲查阜西(1895~1976),江西修水人,古琴演奏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細膩,演唱的琴歌古拙、典雅。
  • 學無遺力 心系絲桐我的父親朱澤民與巴蜀古琴音樂
    壹對古琴書譜的痴狂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父親在中國戲曲學院攻讀研究生期間,就搜集了一些古琴書譜,如沈草農、查阜西、張子謙編著的《古琴初階》、中國音樂研究所出版的《樂圃琴史校》等。此後一二十年,又陸續收得中國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輯的《歷代琴人傳》(五卷)和《琴曲集成》(第一卷)。上世紀70年代末,他喜獲蔡邕《琴操》一書,興奮地在書末寫道:「多年想看的書終於買到了。」
  • 音樂之聲 關於音樂,關於津市的天籟之聲
    查阜西(1895~1978)男,江西修水人。古琴演奏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十三歲學彈古琴,後在長沙、蘇州、上海等地從事琴學活動,三十年代初在上海發起組織「今虞琴社」,半個世紀以來在琴界影響甚廣。建國後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系主任,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等職。查阜西先生曾任國民黨中國民航局經理,解放前夕,受周恩來同志委託,領導了兩航起義。當他率領2000多名民航人員和被國民黨政府劫持到港的民航機歸來時,周恩來、朱德親自到機場迎接,毛主席對其嘉獎慰問。查阜西後任中國民航局顧問、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等職。
  • 日本NHK紀錄片專訪,她命運多舛卻一直堅守古琴傳承!
    徐曉英(左)年輕時和師姐合影學琴年餘,嶄露頭角。《杭州日報》喜報古琴後繼有人,省統戰部月發15元補助。56年,查阜西、許健等整理琴樂,至杭錄音,選先生之《平沙落雁》、《秋風詞》等四首。惜古琴無用武之地,乃習古箏、琵琶,從浙派古箏大師王巽之。60年4月,再送北京古琴研究會之培訓班,求學於傅雪齋、查阜西、管平湖、楊乾齋、吳景略,乃得查阜西之琴曲《瀟湘水雲》,琴歌《胡笳十八拍》、《蘇武思君》、《陽關三疊》,九嶷派之七段《平沙落雁》,管平湖之《流水》、《春曉吟》,溥雪齋之《梅花三弄》、《漁樵問答》等。
  • 林西莉《古琴》選讀
    【作者簡介】林西莉,瑞典文的名字是塞西麗婭·林德奎斯特,教授、作家、攝影家和漢學家。1961-1962年在北京大學讀書,同時在北京古琴研究會學習古琴。師從王迪等人,並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著名古琴演奏家的指導。
  • 查阜西:琴學小史
    但是無論在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裡都不能設想一個普通的人能夠得到一張需要精雕細琢的琴和精緻的弦,也不能設想漢代以來的士大夫在忙於「治人」的活動中還有時間去從事於高度音樂藝術的鍛鍊。我們從許多有關古琴的歷史資料可以初步看出古琴之所以能夠得到一定的發展,是民間琴家與上層階級合作的結果。創作和演奏來自民間,上層階級則欣賞摹仿和支持。在舊社會裡一個彈琴家的養成,是始於愛好,養於貧困,精于堅持。
  • 古琴音樂療法
    一般認為音樂療法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興起的,到目前為止已經遍及世界。古琴的弦雖然有一,三,五,七,九,十和十二幾種,但最常見的是七弦,故又稱為七弦琴。古琴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課,排在四藝(琴,棋,書,畫)之首。據目前的統計現存琴書有一百五十餘部,琴譜三千餘首。古琴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古琴曲《流水》已經被美國的飛船送入太空不知現在漂向何方!
  • 古琴是如何傳入日本
    中國和日本交往的歷史很早,但古代兩國交往,大半要通過朝鮮半島。當時的中國音樂,也主要是通過朝鮮而傳入日本。據《梁琴新譜》的記載,古琴大約在公元600年傳入朝鮮。然而,古琴雖然和宮廷禮樂一起被傳入朝鮮,但作為獨奏樂器在朝鮮卻從來沒有流行過,它的位置已被朝鮮的民族樂器玄琴所替代。玄琴一共有六根弦,其中的三根中弦要用短藤棍做成的琴撥來彈奏,它有自己的記譜法,其音樂風格也與中國音樂不同。
  • 絕響:李德懋與山西古琴
    琴藝和武藝,一文一武,是每個人向修養靠攏的兩個極致。文的代表是琴棋書畫,琴作為一件彈撥樂器又排在第一位。相對於西方的鋼琴,我們一般稱琴為「古琴」,古琴的歷史悠久,最早見於《詩經》。如鍾儀、師曠、列子、伯牙、雍門周、孔子、蔡邕、蔡琰、劉向、揚雄、司馬相如、桓譚、嵇康、阮籍、丘明、戴顒、宗炳、柳惲、董庭蘭、李白、白居易、韓愈、趙耶利、薛易簡、陳康士、陳拙、郭沔、姜夔、範仲淹、歐陽修、蘇軾、夷中、知白、義海、則全、倪雲林、耶律楚材、苗實、汪芝、蔣克謙、楊掄、嚴澄、徐常遇、乾隆、管平湖、查阜西、吳景略、顧梅羹、張子謙、衛仲樂等。
  • 「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原標題:「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本報訊 (見習記者 黃琪奧)12月11日,2013中國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在重慶渝中區召開。以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丁承運為代表的古琴泰鬥以及40多位全國古琴大家齊聚山城,就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等問題發表見解的同時,還為市民帶來精彩的古琴音樂會。  研討會中,與會專家就古琴發展現狀、普及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訪談】古琴大師龔一:現在好多活動對古琴音樂發展是破壞式的
    與往年的頒獎禮相同,今年的頒獎典禮現場採用高級音響系統重播部分獲獎錄音作品,部分獲獎藝術家更是在現場作了精彩表演,著名古琴大師龔一的登臺獻藝更是贏得全場掌聲。在頒獎禮開始前,龔一先生接受了本報獨家專訪,與記者共聊心中的"琴道 "。
  • 欣賞古琴音樂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在正麟看來,這是一件琴界幸事,代表著人們對自我身心的進一步塑造和傳統文化中精華部分的回歸。但是初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免會發現很多問題,譬如對於古琴曲難理解,難背誦,甚至會因此輕易放棄。其實,這與老師們教授的古琴曲有關,其內容大多是自古代流傳下來,與現代初學者有很大的時代代溝。  那麼,怎麼才能讓古典音樂愛好者輕鬆領略古琴的魅力?
  • 古琴音樂與生命律動
    調整呼吸的首要目的是使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充分地放鬆(這對於一切樂器的演奏都適用),在身心充分放鬆的前提下,人體的脈搏、血液循環對於音樂節奏、速度以及強弱的影響就變得容易實現了。在此古琴音樂又提出了高於其它樂器演奏的要求,即不僅僅是放鬆,不僅僅是以主觀上的主動性去自如地控制旋律的發展,同時又要求演奏過程中某種意義上的被動性。
  • 古琴流派簡介
    1955年,古琴進入音樂學院課程後,流派的觀念逐漸模糊,某些特點鮮明的流派風格漸減弱甚至已消失。這種文化傳承過程中的流失,反映出現代音樂教育體制在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教授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困惑。
  • 九韻樂器——欣賞古琴音樂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怎麼才能讓古典音樂愛好者輕鬆領略古琴的魅力?小編整理出幾種欣賞古琴曲的方法,以供琴友參考: 1、與古典文學結合 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作詩詞歌賦,對古琴和琴音都有諸多描寫,有的樂曲就是根據文人詩詞創作。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在民眾傳承中非常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