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平(紐約琴社創辦人)
1959年生於臺北,紐約琴社創辦人。啟蒙琴學於臺北孫毓芹,受業琴學於蘇州吳兆基,並拜紐約張隆延學習書法。從事作曲創作,曾獲臺灣最佳作曲金鼎獎。目前定居紐約市東村,創立紐約琴社和指禪藝術中心。袁中平攜琴走天涯 墨裡弦間琴德合一 。
青少年時代的袁中平,在臺灣是個家喻戶曉的校園名歌手。他與著名音樂人童安格、邱嶽原為復興商工美工科的同班同學,三人都喜歡音樂藝術。
袁中平是學校合唱團團長兼指揮,1978年三人組建合唱團「旅行者」,風靡萬千歌迷。當時袁中平是「旅行者」中最受女孩包圍和著迷的人物。臺灣海山唱片股份有限公司曾為他們出版發行富民謠風格的《旅行者三重唱》唱片,整張唱片浪漫而富有情調,充滿懷舊情懷。
袁中平年紀輕輕就已成名,走在街上經常被歌迷認出要求籤名。他說,那時臺灣的男丁都面臨服兵役的問題,他因左眼弱視,免除兵役。在最當紅之際,他毅然急流勇退,1983年來美留學。1989年,袁中平憑《逍遙遊》唱片專輯,奪得臺灣行政院新聞局主辦的最佳作曲金鼎獎。
袁中平古琴演奏《長亭怨慢》袁中平古琴彈奏《陽關三疊》書道與琴道修身兼養性
袁中平長居美國,生活在物質文明的國度裡,更需要心靈寄託,中華文化便是他的依歸。除古琴外,他也喜愛中國文學和書法,發現琴曲樂句的連接轉承,與文學有相似的關係。與書法中回鋒頓挫,淹留飛白等筆法,也有共通性。他請朋友用陶瓷製作仿古琴磚,也曾用大理石板置於琴桌上,探討不同的音效。
袁中平跟書法家張隆延習書法,頗有心得,曾在海峽兩岸及美國舉辦《墨裡弦間─袁中平書法展暨古琴演奏》。他認為,書法與古琴藝術歷來代表中國人文的最高表現,兩者間所蘊含的美學與哲學的文化意義及精神層次,深刻影響中華文化。自古以來書道與琴道就被奉為君子修身養性的方式。
吳兆基曾對袁中平說,琴音有次聲波,穿透力強。琴音波是與腦音波有共震的,無怪乎袁中平每次聽到琴的聲音,心中便感平和安定。他也嘗試在高山深林,平湖庭院,陰陽寒暑,風間水旁,彈奏古琴,藉此體驗大自然與古琴的關係。
「我常思索,同樣的琴,同樣的指,同樣的曲,同樣的人,為何因著年紀經歷而有不同的琴韻。我想是速度節奏指法的掌握有所差別,也是性情的變化,更是對人生不同的體會。」
他感嘆現今一般人大多不瞭解古琴,中華文化中有如此美好的藝術,卻面臨失傳的危機。如何讓更多華人欣賞學習,將是一代琴人最大的課題。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 對古琴的傷害,導致古琴幾乎瀕於滅絕狀態,期間老琴人紛紛故去,名琴紛紛毀壞,包括絲弦的製作也幾乎失傳。令人稍感安慰的是,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古琴為第二批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各地對古琴文化掀起了學習高潮。
袁中平說,琴的音樂內容包含了古代各個時期的各種傳統音樂,早期琴是由巫人與天地溝通的法器,後來琴是祭祀中的禮樂之器。隨著封建制度形成,琴漸漸脫離出僅為儀式合奏的形態,成為上自天子下及平民各階層都能享用的樂器,尤其以琴做為修身養性之器,修道人也以琴為修道之器,歷代文人雅士專業琴人留下很多寶貴資料,從中窺見琴在音樂、文學、歷史、社會、藝術、美學、哲學、宗教等各種關係,並探求以琴達到自我修練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