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
「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這裡的「萬法」,指的不是萬事萬物,而是佛法。
所有八萬四千法門的佛法,它的真正的精華、真正的意義,不要到外面去尋找,都在自己的心中。我們從自己的內心深處,能夠找到所有的答案。這些答案不要到外面去找,從外面所得到的所有答案,都不是答案,必須要在自身內心中去找。
「何不從於自心」,我們為什麼不去自己的本心當中去找呢?
「頓現真如本性」,內心當中的「真如本性」就是佛性,為什麼不去證悟、頓悟這個「本性」呢?既然萬法的內容都在自心當中,為什麼不去證悟自心的這個「本性」呢?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戒本源自性清淨。識心見性,】
「《菩薩戒經》雲」,這是《維摩詰經》的一部分。
「戒本源自性清淨」,這裡的「戒」,所有的菩薩戒最終都歸於法界,所有的戒定慧,都離不開法界,而法界「本源自性清淨」。
「識心見性」,前面兩個字「識心」特別的重要,這是禪宗的說法,也是大圓滿的說法,它們的用詞是一模一樣的。
「識心」是什麼呢?認識自己的心的本性,就叫作「識心」。認識自己的心的本性是什麼呢?什麼叫作認識呢?
我們平時不太關注自己的內心狀態,只是用表層意識去判斷外面的事情。當我們開始修禪定,往裡觀察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一點點內心的狀態。比如說,知道當下的心裡,有很多滿天飛的雜念,靜不下來,或者有很多很多各種各樣的煩惱。我們會知道這些內心的表面現象,這是不是「識心」呢?
還不是,這只是對表面情緒的認識,而真正的「識心」是要識別表面情緒的本質,識別心的本質。
我們二十四小時當中能夠接觸的、能夠感覺的、能夠感受的東西,都叫作情緒。情緒是內在心本性的外衣,也就是最外面的一層。我們二十四小時只能接觸心的外衣,根本不知道心內在的、真正的、本來的面目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需要「識心」,要識別、認識心的本性,而不是它的表面現象。
「識心」與「見性」,這兩個實際上是一個意思,我們認識或者識別了心的本性的時候,也就見到了心的本性了,所以這兩個詞是一個意思。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戒本源自性清淨。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自成佛道」,這個時候自己就走上了佛道。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是已經接觸到了佛的法身,看到了佛的法身;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是已經上路了。
真正的上路,是證悟以後才能上路。平時我們說,皈依的時候,就是進入了佛門;有出離心的時候,就是已經走上了解脫道;有菩提心的時候,就是進入了大乘道。真正地走上佛道的時候,就是我們證悟的那一天。
當我們真正地走上佛道了,這個時候就是「自成佛道」。
「即時豁然」,證悟的時候,我們會突然看到自己的心的本性。
「還得本心」,我們會回歸到原來最原始的狀態、回歸自然。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了心的本性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回歸自然和回歸原始。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是故與教法流行後代,令學道者頓悟菩提。】
「善知識」,在佛經裡面,上師就叫作善知識。《壇經》裡面,六祖惠能大師對所有的弟子、聽法的人,都稱善知識,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都是善知識。
「我於忍和尚處」,就是五祖弘忍大師的地方。
「一聞言下大悟」,五祖弘忍大師講《金剛經》的時候,(師指手中書)「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惠能大師就恍然大悟了,根本不需要說太多。
除了惠能大師以外,也有其他人像這樣只一言半語就證悟的。
比如說,五祖弘忍大師決定傳衣缽的時候,僧團裡面各種各樣的人都有。惠能大師平時只是一個非常非常普通的人,一丁點的地位都沒有;而神秀大師則很有威望,所有弟子都認為衣缽應該傳給他。
五祖弘忍大師非常了解他的弟子們,一方面把衣缽傳給了惠能大師,另一方面知道有人會傷害他,所以當下就把他送走了。
對於突然間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了一個默默無聞的人,很多人想不通,很多人就去追惠能大師。其中大部分人是為了奪回衣缽,但其中有一個人不是為了衣缽,他就是想得到法。在他的心裡,想追到的東西,不是衣缽,而是法,他就真的追到了惠能大師。
那些想追回衣缽的人,都沒有追到惠能大師,只有這個人追到了。他對惠能大師說:我不是為了衣缽,我是為了法。
惠能大師只給他講了一句非常簡單的話:(師指手中書)「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就是說,你不思善,不思惡,當下的「這個」就是心的本性。
這是一句非常簡單的話,當下的「這個」?「這個」是什麼呢?什麼東西叫「這個」呢?惠能大師沒有說清楚,但是,那個人真的就是因為惠能大師的這一句話,他就證悟了。
他也是因為一句話而證悟的,所以說,當時的時候,聽一言半語就能夠證悟的人,除了惠能大師以外,還是有其他人的。
(師指手中書)「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這裡「正與麼時」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正是這樣子的時候,就在這樣子的時候。
「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講了什麼呢?什麼也沒有講。
其實就是說,「不思善,不思惡」的「那個時候」的「這個」就是本來面目。那麼,什麼是「那個時候」的「這個」呢?
「那個時候」就是「正與麼時」的這個時候,也可以說,「這個時候」的「那個」就是本來的面目。(眾笑)
這些我們聽起來根本就沒辦法理解,但是因為那些人的根器真的是非常的不一樣,所以他就這麼一句:「那個時候」的「這個」、「這個時候」的「那個」,他就證悟了。
他看起來比六祖惠能大師還要厲害一些,六祖惠能大師畢竟是聽了《金剛經》證悟的,而這個人沒有聽《金剛經》,只是聽了「那個時候」的「這個」、「這個時候」的「那個」,他就證悟了。他很厲害的,那個時候的人真的是這樣子,不需要太多的講解,所以說「一聞言下大悟」。
「頓見真如本性」,那個時候就真的證悟了本性。
「是故與教法流行後代,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希望這個法脈能夠流傳,希望學道的人能夠證悟菩提。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若不能自悟者,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
「各自觀心」,大家應該去觀察自己的心。
「令自本性頓悟」,讓大家「頓悟」自己的本性。
「若不能自悟者」,如果自己沒有辦法證悟的話。
實際上誰也不能自悟,都需要上師。惠能大師,也需要有上師。
就是說,如果不能像惠能大師一樣,聽一句話就能證悟的人,那怎麼辦呢?
「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去尋找大善知識開示佛道,通過開示而能見性、開悟。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若不能自悟者,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何名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
「何名大善知識」,我們在密法、顯宗,還有大乘、小乘的法裡面,都講了很多很多上師、善知識的標準。禪宗的標準,我們第二堂課也講過了。什麼樣的人可以作為禪宗的上師呢?就是禪師。什麼樣的人有資格做禪師呢?
「解最上乘法」,禪師自己已經了解了最上乘法。了解,當然不是聞思上的了解、理論上的了解,而是從自心就證悟了。
「直示正路」,禪師不僅僅是自己直接證悟,也善於把自己證悟的東西表達給別人,能夠給別人講,「直示正路」,他有這樣子的能力。
「是大善知識」,六祖講了兩個條件:第一個是自己證悟的人,第二個是不僅僅自己證悟,而且能夠把證悟的境界告訴別人,這樣的禪師就叫作「是大善知識」。
「是大因緣」,這個就是我們在整個學佛過程中,最最最主要的一個因緣。
雖然證悟需要很多的因緣,包括我們需要積累福報,像藏傳佛教的話,需要修四加行、五加行,等等,有很多,這些都特別重要。但是所有的因緣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就是需要善知識,所以善知識就「是大因緣」。
在密法裡非常非常地強調,沒有上師,我們是沒有辦法證悟的。
像惠能大師這樣,只聽非常簡單的幾句話,就直接能夠證悟,而且一證悟就已經達到很好境界、很高標準的這種人,叫作自悟。當然他也不是絕對的自悟,只是他不需要太多上師的開示、講解,基本算是自悟了。
前面講的「若不能自悟」,就是說,除了上等的能自悟的人以外,我們都需要有上師。上師,是我們在整個學佛道路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所以叫作「是大因緣」。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若不能自悟者,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何名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
「所謂化導令得見佛」,其中「化」就是教化;「導」就是開導。因為上師的教化、開導,讓我們能夠見到佛。
這個佛,是我們的心中的佛,是佛的法身,法身佛。
「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像《般若經》,尤其是藏傳佛教,特別重視、特別強調,我們所有的善法,比如聞、思、修,還有戒、定、慧等等,所有的善法都來自於大善知識。
因為沒有善知識,我們什麼都不懂,不可能自己去聞、思、修,或有戒、定、慧。所有的善法都是「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就是來自於大善知識。
禪宗這樣講,跟藏傳佛教裡、密法裡講的一模一樣,善知識是非常非常的、非常的重要。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意思就是說,三世諸佛,還有佛說的十二部經,佛經,佛經所表達的內容。
「在人性中本自具有」,這並不是說,所有佛經都在我們的心中;而是說,十二部佛經所表達的、所講的內容,最終就是空性、佛性,是這個空性、佛性都在我們的心中,不在外面,「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比如說,《大般若經》講的般若空性,由於我們自己心的本性就是空性,所以它是「人性中」自有的、「自具有」的。
再比如說,第三轉法輪最深的、最典型的、最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講的佛性,而佛性也在我們自己的心中,也是本來就存在的。
所以十二部經的內容,都是在人性中本來就存在的。
「不能自悟」,雖然這些都是存在的,但如果「不能自悟」的話。
「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那就要找善知識開示佛道,讓我們能夠見到本性。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
「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如果能夠自己證悟的話,那就可以不依靠外在的善知識。
「若取外求善知識」,如果我們不去追求內在的善知識、內在的三寶,不往裡面去找答案,而是一直外求答案。
「望得解脫」,我們剛剛講的普通顯宗,還有小乘,就是通過外求,希望獲得解脫的。
「無有是處」,這是錯誤的,沒有一個地方是對的。就是說,不知道往裡求,而一直都在往外求,是錯誤的。
這並不是說,我們學禪宗或者學大圓滿的人,根本就不能去求外在的善知識,不是這個意思。剛剛已經講過了,如果「不能自悟」,那就要找外在的善知識,六祖不是否定「外求善知識」。
這裡是說什麼意思呢?是說如果根本不懂得三世諸佛、佛性只在自己的內心當中,而一直都認為這些在外面、向外尋求,那麼這種人就是「無有是處」,沒有一點是對的,都是錯的。
(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