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釋義第4課,智慧品4-4

2021-02-28 蓮花悉地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

「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這裡的「萬法」,指的不是萬事萬物,而是佛法。

所有八萬四千法門的佛法,它的真正的精華、真正的意義,不要到外面去尋找,都在自己的心中。我們從自己的內心深處,能夠找到所有的答案。這些答案不要到外面去找,從外面所得到的所有答案,都不是答案,必須要在自身內心中去找。

「何不從於自心」,我們為什麼不去自己的本心當中去找呢?

「頓現真如本性」,內心當中的「真如本性」就是佛性,為什麼不去證悟、頓悟這個「本性」呢?既然萬法的內容都在自心當中,為什麼不去證悟自心的這個「本性」呢?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戒本源自性清淨。識心見性,】

「《菩薩戒經》雲」,這是《維摩詰經》的一部分。

「戒本源自性清淨」,這裡的「戒」,所有的菩薩戒最終都歸於法界,所有的戒定慧,都離不開法界,而法界「本源自性清淨」。

「識心見性」,前面兩個字「識心」特別的重要,這是禪宗的說法,也是大圓滿的說法,它們的用詞是一模一樣的。

「識心」是什麼呢?認識自己的心的本性,就叫作「識心」。認識自己的心的本性是什麼呢?什麼叫作認識呢?

我們平時不太關注自己的內心狀態,只是用表層意識去判斷外面的事情。當我們開始修禪定,往裡觀察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一點點內心的狀態。比如說,知道當下的心裡,有很多滿天飛的雜念,靜不下來,或者有很多很多各種各樣的煩惱。我們會知道這些內心的表面現象,這是不是「識心」呢?

還不是,這只是對表面情緒的認識,而真正的「識心」是要識別表面情緒的本質,識別心的本質。

我們二十四小時當中能夠接觸的、能夠感覺的、能夠感受的東西,都叫作情緒。情緒是內在心本性的外衣,也就是最外面的一層。我們二十四小時只能接觸心的外衣,根本不知道心內在的、真正的、本來的面目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需要「識心」,要識別、認識心的本性,而不是它的表面現象。

「識心」與「見性」,這兩個實際上是一個意思,我們認識或者識別了心的本性的時候,也就見到了心的本性了,所以這兩個詞是一個意思。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戒本源自性清淨。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自成佛道」,這個時候自己就走上了佛道。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是已經接觸到了佛的法身,看到了佛的法身;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是已經上路了。

真正的上路,是證悟以後才能上路。平時我們說,皈依的時候,就是進入了佛門;有出離心的時候,就是已經走上了解脫道;有菩提心的時候,就是進入了大乘道。真正地走上佛道的時候,就是我們證悟的那一天。

當我們真正地走上佛道了,這個時候就是「自成佛道」。

「即時豁然」,證悟的時候,我們會突然看到自己的心的本性。

「還得本心」,我們會回歸到原來最原始的狀態、回歸自然。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了心的本性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回歸自然和回歸原始。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是故與教法流行後代,令學道者頓悟菩提。】

「善知識」,在佛經裡面,上師就叫作善知識。《壇經》裡面,六祖惠能大師對所有的弟子、聽法的人,都稱善知識,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都是善知識。

「我於忍和尚處」,就是五祖弘忍大師的地方。

「一聞言下大悟」,五祖弘忍大師講《金剛經》的時候,(師指手中書)「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惠能大師就恍然大悟了,根本不需要說太多。

除了惠能大師以外,也有其他人像這樣只一言半語就證悟的。

比如說,五祖弘忍大師決定傳衣缽的時候,僧團裡面各種各樣的人都有。惠能大師平時只是一個非常非常普通的人,一丁點的地位都沒有;而神秀大師則很有威望,所有弟子都認為衣缽應該傳給他。

五祖弘忍大師非常了解他的弟子們,一方面把衣缽傳給了惠能大師,另一方面知道有人會傷害他,所以當下就把他送走了。

對於突然間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了一個默默無聞的人,很多人想不通,很多人就去追惠能大師。其中大部分人是為了奪回衣缽,但其中有一個人不是為了衣缽,他就是想得到法。在他的心裡,想追到的東西,不是衣缽,而是法,他就真的追到了惠能大師。

那些想追回衣缽的人,都沒有追到惠能大師,只有這個人追到了。他對惠能大師說:我不是為了衣缽,我是為了法。

惠能大師只給他講了一句非常簡單的話:(師指手中書)「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就是說,你不思善,不思惡,當下的「這個」就是心的本性。

這是一句非常簡單的話,當下的「這個」?「這個」是什麼呢?什麼東西叫「這個」呢?惠能大師沒有說清楚,但是,那個人真的就是因為惠能大師的這一句話,他就證悟了。

他也是因為一句話而證悟的,所以說,當時的時候,聽一言半語就能夠證悟的人,除了惠能大師以外,還是有其他人的。

(師指手中書)「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這裡「正與麼時」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正是這樣子的時候,就在這樣子的時候。

「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講了什麼呢?什麼也沒有講。

其實就是說,「不思善,不思惡」的「那個時候」的「這個」就是本來面目。那麼,什麼是「那個時候」的「這個」呢?

「那個時候」就是「正與麼時」的這個時候,也可以說,「這個時候」的「那個」就是本來的面目。(眾笑)

這些我們聽起來根本就沒辦法理解,但是因為那些人的根器真的是非常的不一樣,所以他就這麼一句:「那個時候」的「這個」、「這個時候」的「那個」,他就證悟了。

他看起來比六祖惠能大師還要厲害一些,六祖惠能大師畢竟是聽了《金剛經》證悟的,而這個人沒有聽《金剛經》,只是聽了「那個時候」的「這個」、「這個時候」的「那個」,他就證悟了。他很厲害的,那個時候的人真的是這樣子,不需要太多的講解,所以說「一聞言下大悟」。

「頓見真如本性」,那個時候就真的證悟了本性。

「是故與教法流行後代,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希望這個法脈能夠流傳,希望學道的人能夠證悟菩提。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若不能自悟者,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

「各自觀心」,大家應該去觀察自己的心。

「令自本性頓悟」,讓大家「頓悟」自己的本性。

「若不能自悟者」,如果自己沒有辦法證悟的話。

實際上誰也不能自悟,都需要上師。惠能大師,也需要有上師。

就是說,如果不能像惠能大師一樣,聽一句話就能證悟的人,那怎麼辦呢?

「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去尋找大善知識開示佛道,通過開示而能見性、開悟。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若不能自悟者,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何名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

「何名大善知識」,我們在密法、顯宗,還有大乘、小乘的法裡面,都講了很多很多上師、善知識的標準。禪宗的標準,我們第二堂課也講過了。什麼樣的人可以作為禪宗的上師呢?就是禪師。什麼樣的人有資格做禪師呢?

「解最上乘法」,禪師自己已經了解了最上乘法。了解,當然不是聞思上的了解、理論上的了解,而是從自心就證悟了。

「直示正路」,禪師不僅僅是自己直接證悟,也善於把自己證悟的東西表達給別人,能夠給別人講,「直示正路」,他有這樣子的能力。

「是大善知識」,六祖講了兩個條件:第一個是自己證悟的人,第二個是不僅僅自己證悟,而且能夠把證悟的境界告訴別人,這樣的禪師就叫作「是大善知識」。

「是大因緣」,這個就是我們在整個學佛過程中,最最最主要的一個因緣。

雖然證悟需要很多的因緣,包括我們需要積累福報,像藏傳佛教的話,需要修四加行、五加行,等等,有很多,這些都特別重要。但是所有的因緣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就是需要善知識,所以善知識就「是大因緣」。

在密法裡非常非常地強調,沒有上師,我們是沒有辦法證悟的。

像惠能大師這樣,只聽非常簡單的幾句話,就直接能夠證悟,而且一證悟就已經達到很好境界、很高標準的這種人,叫作自悟。當然他也不是絕對的自悟,只是他不需要太多上師的開示、講解,基本算是自悟了。

前面講的「若不能自悟」,就是說,除了上等的能自悟的人以外,我們都需要有上師。上師,是我們在整個學佛道路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所以叫作「是大因緣」。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若不能自悟者,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何名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

「所謂化導令得見佛」,其中「化」就是教化;「導」就是開導。因為上師的教化、開導,讓我們能夠見到佛。

這個佛,是我們的心中的佛,是佛的法身,法身佛。

「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像《般若經》,尤其是藏傳佛教,特別重視、特別強調,我們所有的善法,比如聞、思、修,還有戒、定、慧等等,所有的善法都來自於大善知識。

因為沒有善知識,我們什麼都不懂,不可能自己去聞、思、修,或有戒、定、慧。所有的善法都是「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就是來自於大善知識。

禪宗這樣講,跟藏傳佛教裡、密法裡講的一模一樣,善知識是非常非常的、非常的重要。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意思就是說,三世諸佛,還有佛說的十二部經,佛經,佛經所表達的內容。

「在人性中本自具有」,這並不是說,所有佛經都在我們的心中;而是說,十二部佛經所表達的、所講的內容,最終就是空性、佛性,是這個空性、佛性都在我們的心中,不在外面,「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比如說,《大般若經》講的般若空性,由於我們自己心的本性就是空性,所以它是「人性中」自有的、「自具有」的。

再比如說,第三轉法輪最深的、最典型的、最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講的佛性,而佛性也在我們自己的心中,也是本來就存在的。

所以十二部經的內容,都是在人性中本來就存在的。

「不能自悟」,雖然這些都是存在的,但如果「不能自悟」的話。

「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那就要找善知識開示佛道,讓我們能夠見到本性。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

「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如果能夠自己證悟的話,那就可以不依靠外在的善知識。

「若取外求善知識」,如果我們不去追求內在的善知識、內在的三寶,不往裡面去找答案,而是一直外求答案。

「望得解脫」,我們剛剛講的普通顯宗,還有小乘,就是通過外求,希望獲得解脫的。

「無有是處」,這是錯誤的,沒有一個地方是對的。就是說,不知道往裡求,而一直都在往外求,是錯誤的。

這並不是說,我們學禪宗或者學大圓滿的人,根本就不能去求外在的善知識,不是這個意思。剛剛已經講過了,如果「不能自悟」,那就要找外在的善知識,六祖不是否定「外求善知識」。

這裡是說什麼意思呢?是說如果根本不懂得三世諸佛、佛性只在自己的內心當中,而一直都認為這些在外面、向外尋求,那麼這種人就是「無有是處」,沒有一點是對的,都是錯的。

(接續)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共學記|「禪坐、拜懺、誦經、經文釋義」諸元結合
    《六祖壇經》共學記 撰文:提舍家裡有《六祖壇經》但是一直沒有讀,因緣不成熟就是這樣:寶山空回。今年三月因實施居家隔離,五月起道場法師透過網路帶領「線上共學《六祖壇經》」,將「禪坐、拜懺、誦經、經文釋義」幾個元素結合成為整體的學習,經過每周一次、連續四個月的薰陶之後,每到周日早上十點我都期待參加壇經共學。透過網路禪坐、拜懺、或聽經聞法的活動或許很多,但是像這樣多元素結合的還沒有見過。
  • 《六祖壇經》系列講座 | 王德峰教授講述《壇經》的智慧
    數百位聽眾現場認真聆聽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上海玉佛禪寺)2019年5月15日,上海玉佛禪寺·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聯合上海大圓通寺圓通學府,邀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德峰,舉辦了第九講「《六祖壇經》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 《六祖壇經》中的精華10句,句句精闢,讓你大徹大悟!
    惠能(638~713年),中國禪宗六祖。俗姓盧,先世河北範陽人,其父謫官至嶺南新州,唐貞觀十二年生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惠能大師。1、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出自《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譯文】迷人靠嘴說,智者總是心在行動。2、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 六祖慧能與《壇經》
    六祖弟子令韜說:「彼意在供養,且佛教慈悲,冤親平等。」柳刺史嘉嘆其言,釋滿不治。  《六祖壇經》由六祖首座弟子法海記錄整理六祖一生行履及法語而成,為唯一公認之中國僧人  所撰佛經。現存最早的《壇經》敦煌本,名曰:《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 學佛人是修福慧,智慧,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國王聽了,感嘆地說:「你解釋得很對!福慧雙修,才是學佛的正道!」因此,國王做了一首偈:「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就是這一個故事的寫照,所以做人要福慧雙修,才能圓滿人生。
  • 《六祖壇經》釋義第十三
    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童子呼六祖為獦獠,童子心中,唯是輕慢;稱童子為上人,六祖心中,唯是善敬。所用之心為妄識,見人卑賤,便生輕慢;所用之心為真性,所見盡皆平等,悉皆善敬之。聽其言,識其心,童子六祖,境界懸隔。 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吸收了「孝」的儒家倫理規範思想,將一家一戶的小「孝」闡發為普度眾生的大「孝」,以此獲得儒家思想的認可,可見其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重要性
  • 六祖壇經作業4-2
    如果只是某個人對他這樣態度就算了,但現在不止 一兩 個人如此,他開始覺得問題可能出在自己身上,他想只有靠經驗或智慧能解決吧。 我說:經驗是外來的,在商場上打滾,互相明爭暗鬥幾年,被K的滿頭包後,你可能會有一些經驗。但智慧是內生的,努力不來,需要真心祈求。
  •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
    西方人瓦茨氏(Alan Watts)認為《壇經》是「東方精神文學的最大傑作」。在邁入廿一世紀的今日,學禪已蔚為世界潮流,例如在美國,「禪」被列為訓練太空人的課程之一,因為到了太空,必須停留一段相當長的時日,如果沒有禪定的力量,寂寞無聊的時間不容易打發。《六祖法寶壇經》是一部闡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經典,它指出我們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說是一部充滿生命智慧的寶典。
  • 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
    關於禪宗的史書、語錄很多,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通過讀《六祖壇經》來了解。二、關於《六祖壇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只有記述佛說的著述才被稱為「經」。然而在歷代由中國人撰述的汗牛充棟的佛教著述中,記述六祖慧能(638~713)生平事跡和語錄的《六祖壇經》卻被奉為「經」。《六祖壇經》是禪宗所依據的最重要經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覺悟解脫。
  • 《六祖壇經》的人生三境
    說到《六祖壇經》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寶本四個版本,雖然內容稍有差異,但是主旨基本相同。    說到人生境界,王國維先生在其《人間詞話》裡面用三首宋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比喻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其實禪宗裡面也有「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三重境界。
  •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
    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中國禪宗文化,因六祖大師而得以興盛至今。而《六祖壇經》的出現,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變革。作為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六祖壇經》的內容,無不讓學佛修行者去關注,六祖大師的解說開示,讓更多人對佛學知識的了解。
  • 禪修靜坐,別忘了古人智慧,特別是《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的教誨!
    禪修靜坐,就是或求安心,或求佛道,所謂的佛道,就是成就無上的覺悟,那就別忘了古賢聖人留下的智慧,這一點在我國史上都有相關記載。特別是中國佛家第一部以「經」為著作的《六祖壇經》慧能大師的教誨。看完以上公案,我們在看《六祖壇經》惠能大師開示的記錄。壇經記錄,在唐中宗神龍元年,國師慧安及神秀大師受邀入宮問道,兩位即極力推薦了惠能大師。太后武則天即下詔書派遣薛簡去求法。《六祖壇經》原文: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
  • 《六祖壇經》:人生三境
    說到《六祖壇經》大家都很熟悉,作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祖師語錄集,《六祖壇經》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 勞動人民的佛經——《六祖壇經》音頻版面世
    據中國民族報報導,毛澤東在眾多經書中唯獨欣賞《六祖壇經》,多次要工作人員找來閱讀,而且經常帶在身邊,並把其中的故事講給身邊的工作人員聽。  《六祖壇經》,主張「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的空靈名句,正是出自六祖慧能。  著名誦經人李罕用近一個半月時間,完成了欽賜龍藏版《六祖壇經》的語音錄製。這部禪宗經典終於以語音的方式現於世間。
  • 初讀《六祖壇經》,我學會了讀書
    文 / 莊生曉夢提起禪宗,人們總會想到參悟話禪,想到見性成佛,而禪宗的這部經典《六祖壇經》就是記錄了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悟道的一部經典。然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當筆者在初讀這本經典的時候,縈繞在心頭的倒不是如何去修行,如何可以成佛,反而是從其中學到了讀書的方法。在談及這個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就六祖惠能的生平作一簡要介紹。
  • 《六祖壇經》中8句經典禪語,明心見性,直指人心!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一、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唯一的一部經文。壇經,是漢傳佛教對佛法般若智慧的總結。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如果我們從佛法禪修角度來讀壇經,整部壇經就無異於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每一位禪修者發出的十聲獅子吼。
  • 《六祖壇經》中的偈語,了悟佛理,徹底明心!
    《六祖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的弟子們根據惠能大師生平所說的一些法語、偈語所整理的一部經卷。這部經書是我國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創作的佛教經書。經書中還收錄了惠能大師的生平傳記,通過惠能大師的生平傳記,或許對於我們研究佛陀的講法要旨,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