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

2021-01-07 鳳凰網

原標題: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

一、禪宗的興起

佛教創立於古印度,公元前後傳入中國,經過長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會通和結合,在隋唐時期實現中國化,重要標誌就是先後成立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在這些宗派中,以禪宗最具民族特色。正如近代倡導佛教革新,提出「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太虛法師所說:「中國自晚唐、五代以來之佛教,可謂完全是禪宗之佛教」「中國佛教特質在禪」。中國佛教遵奉大乘佛教精神,主張出世與在世相即不二,倡導利樂眾生的菩薩之道,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性格。這在禪宗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那麼,何為禪宗呢?

中國禪宗經歷了從北魏來華的印度僧菩提達摩,經慧可、僧璨兩代的醞釀階段,至唐由在蘄州黃梅(今湖北省)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創立「東山法門」,正式創立禪宗。此後,弘忍弟子神秀在北方弘傳北宗禪法,慧能在南方佛傳南宗禪宗,形成南北二宗對峙的局面。然而在唐經歷「安史之亂」(755~763)之後,依託朝廷的北宗衰微,而南宗通過走山林佛教的道路逐漸興盛,乃至在宋代發展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影響深遠。

那麼,禪宗的宗旨、特色是什麼呢?關於禪宗的史書、語錄很多,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通過讀《六祖壇經》來了解。

二、關於《六祖壇經》

按照佛教的傳統,只有記述佛說的著述才被稱為「經」。然而在歷代由中國人撰述的汗牛充棟的佛教著述中,記述六祖慧能(638~713)生平事跡和語錄的《六祖壇經》卻被奉為「經」。《六祖壇經》是禪宗所依據的最重要經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覺悟解脫。

在禪宗長期流傳過程中,《六祖壇經》形成很多不同的寫本或版本。從明代以後最通行的《六祖壇經》是元代僧宗寶的改編本。然而20世紀20年代從敦煌遺書中發現的敦煌本《壇經》是久已失傳的最接近原始《壇經》的寫本,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但是由於原寫本錯訛較多,雖經校勘仍有不少地方難以讀通。此後,又在敦煌市博物館發現了原由任子宜收藏的敦煌新本《六祖壇經》,字跡清晰,錯訛較少。筆者以此為底本,校之以舊敦煌本和宋代流行的惠昕本,署以《敦煌新本·六祖壇經》的書名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後在宗教文化出版社以新版印行多次。近年撫順博物館發現同類寫本,已連同影印寫本校勘出版。

筆者所校的敦煌新本《六祖壇經》有三大部分:一是敦煌新本《壇經》的校勘本;二是附錄發現於日本大乘寺的宋代惠昕本《壇經》《曹溪大師傳》及多種有關慧能與《壇經》的文獻資料;三是論述《壇經》及其思想的長篇論文。

要了解中國禪宗的宗旨和特色,建議閱讀這一版本的《壇經》。

三、《六祖壇經》的重要內容

僅就敦煌本《壇經》來說,大約1.4萬字左右,重要內容可舉出以下幾點:

(一)富有傳奇情趣的慧能經歷

慧能,俗姓盧,祖籍範陽(治所在今河北涿縣),因父遭貶官徒居新州。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因家貧靠打柴維持生活。某日看到一人在客店讀《金剛般若經》,受到啟悟,得知有位弘忍禪師在蘄州黃梅縣(在今湖北東南)東山(馮茂山)傳法,便發願北上投師學修佛法。

慧能在母親逝世後,取道韶州曹溪(今廣東韶關)北上求師。在曹溪滯留三年,白天幹活,晚上聽一位比丘尼讀《大涅槃經》,領會經中所講「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思想。此外,他還入當地寶林寺等寺院學習坐禪和其他佛法。

此後,慧能北上過江至黃梅東山,參拜弘忍禪師,說來「唯求作佛法」。弘忍帶有測試之意對他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按:對南方樵夫獵人的蔑稱),若未為堪作佛法。」慧能機智地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這一答語是根據《大涅槃經》的「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經文講的。嶺南嶺北之人、和尚與獦獠雖有不同,然而皆秉有佛性,皆可修持佛法。弘忍聽後,對他立即另眼相看,安排他到碓坊舂米。在大約八個月的期間,慧能利用舂米間歇之時,抓緊機會學修佛法。

某日,弘忍召集弟子,要求他們各寫一偈表述自己修學佛法的心得,以此作為確定嗣法弟子的依據。上座神秀先在廊下作一偈,弘忍看後雖表面讚賞但心裡並不滿意。慧能在碓坊聽聞此事,到了廊下,因不識字,口述一偈請別人代寫壁上。弘忍看後十分滿意,但在眾人面前只說「亦未得了」,心中已有傳法給他之意。在夜間,弘忍向慧能傳授《金剛般若經》的要點,並授予袈裟,送他離開東山,囑咐他到南方傳法。

慧能回到南方,大約有三年時間隱遁流轉於新州、四會和懷集三縣之間,經常與樵夫、獵人一起,有時向他們講述佛法。慧能認為公開傳法的時機已到,便到了廣州法性寺(現光孝寺)。時值正月十五日,印宗法師在此講《大涅槃經》,讓僧眾對寺院的風吹幡動現象進行評述。《曹溪大師傳》記載:有僧說:「幡是無情,因風而動。」另僧說:「風幡俱是無情,如何得動?」第三僧說:「因緣和合故合動。」第四僧說:「幡不動,風自動耳。」見解不一。慧能在隔壁聽後,大聲喊道:「幡無如餘種動,所言動者,仁者心自動耳。」慧能是在發揮《般若經》的「一切皆空」的思想,如果按「真諦」來說,萬物本性空寂,無所謂動靜;但「俗諦」來說,一切變幻無常。認為一切現象的動與靜是相即不二的,說動與說靜皆違背實相。既然一切皆空,風幡何有動靜可言?所見風幡之動,畢竟是世俗認識(妄心)所致,故慧能稱之為「心動」。

慧能的見解受到印宗和寺眾的喝彩。在印宗主持下他得以正式剃度出家,然後被送到曹溪寶林寺。慧能在寶林寺傳法達四十年,開創倡導「頓教」禪法的南宗,培養出眾多優秀弟子。

(二)主張頓悟的偈頌

前面提到慧能因作一首偈頌而受到弘忍器重,便傳法於他。那麼,慧能的偈頌是什麼內容呢?他的偈是針對上座神秀的偈而作的。神秀寫的偈頌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大乘佛教主張,人人生來秉有佛性(也稱自性、心),皆能成佛。神秀之偈認為人身實有,是覺悟(菩提)的當體,而身內所秉的心性如同明鏡一般,應當勤於修行除去情慾妄念,以使心性永遠明淨。這是勸人修善去惡,後人稱之為「拂塵看淨」,歸之為漸教禪法。弘忍在眾人面前稱讚此偈,就是看中此偈能夠勉勵眾僧勤苦修行,但認為意境不高,尚未「入門」,私下告訴神秀「要入得門,見自本性」。

慧能反其意而作有兩首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慧能第一首偈是說,身與心皆空無所有,眾生所秉佛性本來清淨,何有塵埃可染?此偈第三句在後來的《壇經》中一般作「本來無一物」。從般若學說來說,「佛性常清淨」與「本來無一物」並無根本的差別,認為「佛性」即為「諸法實相」「法性」或稱之為「畢竟空」。第二首偈後世諸本《壇經》皆無載,是故意將神秀偈中的「心」和「身」的次序顛倒,大意是說,眾生現實之身所具有的先天的佛性,是清淨無染的,無需執意地苦修不已。

實際上,從禪宗修習實踐來看,神秀強調的是禪修次第,而慧能強調的是禪修最後達到的至高境界,皆有價值。因此後世禪僧皆從這兩首偈頌中汲取教益。

(三)「三無」禪旨和倡導「識心見性」的禪語

慧能向弟子傳法,要求弟子做到自信、自修、自悟。自信,就是確信自己擁有與佛一樣的本性——佛性,相信佛在自性。他通過向信眾授「無相戒」的方式,引導他們歸依自性具備的「三身佛」——法身佛、報身佛和應身佛,並且將對於自性蘊含的覺、正、淨三種屬性的確信,稱之「歸依自性三寶」,從而將對外佛法僧「三寶」的歸依改變為對自性(佛性)的虔信和歸依。自修、自悟,就是通過自我修行、體悟自性達到覺悟,說「識心見性,自成佛道」。

慧能將他的禪法宗旨歸納為「三無」,所謂「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不是要人們不思不念,而是對任何事物和對象都不產生貪取或捨棄的念頭,做到「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無相」是不執著各種名相、境界。「無住」是對事物不執固定見解,無所取捨、好惡的心態,所謂「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

慧能還認為眾生與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關鍵在是否覺悟自性,說「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雖然修行有循序漸進的過程,然而「一悟即至佛地」,意為頓時豁然開悟——頓悟。

(四)蘊含禪機的中道不二法門

慧能在傳法過程中善於靈活地運用大乘佛教的中道不二法門,強調世間即出世間,煩惱即菩提,垢淨不二等說法,有意在理論上縮短世間和出世間、在家和出家的距離,以便於向社會各階層傳法,吸引他們接近佛教。後世禪宗的「機鋒」「門庭施設」等都是對這種方法的巧妙利用和發揮。

他要求弟子站在萬有不離自性的信念,在傳法時運用中道不二之法,「出沒即離兩邊」「若有人問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即善於從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把握事物,不要僅從一個方面作出肯定和否定的論斷。例如有人向你說「有」,你就對他說「空」;若說「淨」,則說「垢」,或從「垢淨不二」方面進行解釋;說佛,則可回答佛與眾生無別,從而引導信眾既不執著於有、世間等,又不執著於空、出世間等,能夠遵循自然,在現實社會生活、修行,又不執迷於現實、名利,達到清淨和超脫的精神境界。

相關焦點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 六祖慧能與《壇經》
    留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  寶林禪寺,即現在南華禪寺,六祖肉身像至今供奉於寺內六祖殿內。唐憲宗元和十一年,朝廷下詔諡六祖慧能為「大鑑禪師」。北宋時,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又分別加諡,其諡曰:「 大鑑真空普覺圓明禪師」。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吸收了「孝」的儒家倫理規範思想,將一家一戶的小「孝」闡發為普度眾生的大「孝」,以此獲得儒家思想的認可,可見其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重要性
  • 初讀《六祖壇經》,我學會了讀書
    文 / 莊生曉夢提起禪宗,人們總會想到參悟話禪,想到見性成佛,而禪宗的這部經典《六祖壇經》就是記錄了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悟道的一部經典。然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當筆者在初讀這本經典的時候,縈繞在心頭的倒不是如何去修行,如何可以成佛,反而是從其中學到了讀書的方法。在談及這個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就六祖惠能的生平作一簡要介紹。
  •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四祖寺方丈淨慧老和尚:六祖壇經》裡指出有三十六對,把三十六對都能很好地運用了,就能破除這些執著。所以《六祖壇經》的第一個頌子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重點不是否定菩提樹,也不是否定明鏡臺,而是要我們破除執著。執著,就是在事物的本身以外人們強加上去的種種分別計執。
  • 《六祖壇經》是唯一一部中國人的佛經嗎?怎樣的才能稱為佛經呢?
    文/羅長新經常看見有人這樣說:《六祖壇經》是唯一一部中國人寫的佛經。這種說法,在網際網路上搜一下有一大批。做為中國人,確實讓人有一種民族自豪感。那天因為一個朋友問起《壇經》,又提到這個話題,我也很想談一談,那麼《六祖壇經》到底是不是佛經呢?
  • 《六祖壇經》共學記|「禪坐、拜懺、誦經、經文釋義」諸元結合
    《六祖壇經》共學記 撰文:提舍家裡有《六祖壇經》但是一直沒有讀,因緣不成熟就是這樣:寶山空回。今年三月因實施居家隔離,五月起道場法師透過網路帶領「線上共學《六祖壇經》」,將「禪坐、拜懺、誦經、經文釋義」幾個元素結合成為整體的學習,經過每周一次、連續四個月的薰陶之後,每到周日早上十點我都期待參加壇經共學。透過網路禪坐、拜懺、或聽經聞法的活動或許很多,但是像這樣多元素結合的還沒有見過。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佛法就是佛法,惠能大師
    六祖壇經。惠能大師得到衣缽之後,便馬上離開了寺院,後來很多人得知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之後,心裡都不服氣,都去追趕。其中有一位惠明法師,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將軍,體質很好,因為跑得最快,最後追到了惠能大師。
  • 勞動人民的佛經——《六祖壇經》音頻版面世
    據中國民族報報導,毛澤東在眾多經書中唯獨欣賞《六祖壇經》,多次要工作人員找來閱讀,而且經常帶在身邊,並把其中的故事講給身邊的工作人員聽。  《六祖壇經》,主張「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的空靈名句,正是出自六祖慧能。  著名誦經人李罕用近一個半月時間,完成了欽賜龍藏版《六祖壇經》的語音錄製。這部禪宗經典終於以語音的方式現於世間。
  • 學佛人是修福慧,智慧,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國王聽了,感嘆地說:「你解釋得很對!福慧雙修,才是學佛的正道!」因此,國王做了一首偈:「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六祖慧能,六祖壇經懺悔有許多不同的儀軌,如大懺、小懺等,大悲懺就是念觀音菩薩的《大悲咒》並磕多少個頭來請求懺悔。
  • 《六祖壇經》系列講座 | 王德峰教授講述《壇經》的智慧
    數百位聽眾現場認真聆聽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上海玉佛禪寺)2019年5月15日,上海玉佛禪寺·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聯合上海大圓通寺圓通學府,邀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德峰,舉辦了第九講「《六祖壇經
  • 生活禪語 |《六祖壇經》傳承的傳奇故事
    《六祖壇經》的體例,主要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紀傳體,講歷史經過;後面的一部分是他與弟子間的問答對話的語錄。像《六祖壇經》這樣的書,肯定不是六祖大師本人自己寫下來的,而是他在說的時候,當時有人作筆記。不像今天這樣,我在這裡講說,底下有人錄音。如果當時有錄音的話,我想《六祖壇經》可能有一百多個這麼厚。
  • 六祖壇經|無見空知
    有一天,智常禮拜六祖惠能,惠能問他從哪裡來,求什麼事?智常說,自己前往洪州白峰山禮拜大通和尚,蒙求見性成佛,但還有疑惑,所以前來,希望六祖指示。六祖說,對方有什麼言句,試說看看。智常說,大通和尚是這樣說的,本性猶如虛空,無一物可見,這是正見。無一物可知,這是真知。
  • 讀懂了《六祖壇經》首句話,你就開悟了!
    六祖《六祖壇經》中,六祖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內容呢?這就是禪宗最大的特色,六祖不做任何鋪墊,直截了當,一開口,就是禪宗最精髓的東西。六祖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的這句話,就像平地裡一聲驚雷,相信當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如果拿到現在,又不是說法的場合,估計當場就炸鍋了。在六祖之前,從來沒有人敢這麼講,根本不用修行,只用自己家這顆心,就可以「直了成佛」。沒人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難道沒有聽錯?的卻沒有聽錯,這是真的。不僅是真的,而且,這就是禪宗的立腳之處,是禪宗的根本宗旨。
  • 旅順博物館藏敦煌本《六祖壇經》發現記
    而慧能「頓教」理論,主要就是通過《壇經》傳述。  《壇經》,按照流傳系統又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而敦煌本全稱則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按照佛教文獻學的約定,凡佛所說,可稱之為「經」;僧人所說,則只能稱之為「經釋」、「論釋」,或總而言之為「中國撰述」。在所有的「中國撰述」中,唯獨《六祖壇經》被推崇為「經」,這是絕無僅有的。
  • 《六祖壇經》禪機解讀|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讀《六祖壇經》禪機|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六祖壇經》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中國佛教的發展得以傳承和弘揚,禪宗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原因主要能適應於時代的變遷,適應於社會的思想文化改革,以愛國愛教的思想逐步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那麼禪宗到至今一共傳承了幾代呢?是否是從達摩初祖到六祖惠能呢?
  •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
    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中國禪宗文化,因六祖大師而得以興盛至今。而《六祖壇經》的出現,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變革。作為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六祖壇經》的內容,無不讓學佛修行者去關注,六祖大師的解說開示,讓更多人對佛學知識的了解。
  • 《壇經》的核心和六祖慧能《自性真佛偈》
    《壇經》是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的一部佛經,由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記而成。毛澤東曾評價它是一本老百姓的佛經。六祖禪法的核心: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無是非、好壞、美醜、善惡之分,於一切境界上心念不起。無住為本,念起不隨為無住。
  • 《六祖壇經》中的精華10句,句句精闢,讓你大徹大悟!
    惠能(638~713年),中國禪宗六祖。俗姓盧,先世河北範陽人,其父謫官至嶺南新州,唐貞觀十二年生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惠能大師。1、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出自《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譯文】迷人靠嘴說,智者總是心在行動。2、迷時師度,悟了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