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無見空知

2020-12-27 老一道人

僧人智常,童年就出家了,立志求見本性。

有一天,智常禮拜六祖惠能,惠能問他從哪裡來,求什麼事?智常說,自己前往洪州白峰山禮拜大通和尚,蒙求見性成佛,但還有疑惑,所以前來,希望六祖指示。

六祖說,對方有什麼言句,試說看看。

智常說,大通和尚是這樣說的,本性猶如虛空,無一物可見,這是正見。無一物可知,這是真知。本源清淨,覺體圓明,是見性成佛,也是如來知見。

惠能說,這位師父所說的仍然存有見知,所以令你疑惑,我這給你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這段偈語的意思是說本性是無見空知的,好比浮雲遮住日月,好比虛空生出閃電,雖說無見空知,又能知是非,現靈光。

智常在蒙受六祖開示之後,內心豁然開朗,如果無端起知見,那也是著相求菩提。

個人覺得大通和尚所教授的也是明心見性法門,只是智常沒有能夠完全領悟,於是在惠能的進一步開導下才真的領悟。因為這時候智常所疑惑的就是「知見」的問題,大通和尚已經說清楚了,無物可見是正見,無物可知是真知。所謂的知見,是對於人而言的。人見本性,是不可見的,人知本性,是不可知的。因為凡夫是凡夫的知見,佛有佛的知見。因為凡夫未見本性,所以才要修行來明心見性。

因為智常所疑惑的正是知見的問題,所以惠能做的也就是進一步去破除他的知見疑惑。知見本性,就好像能夠看到浮雲卻看不到日月,能夠看到閃電卻看不到虛空,浮雲和閃電所比喻的就是現實世界,而日月和虛空所比喻的就是本性。自己也不需要去見本性,作為人能夠知是非,現靈光,就是已經知見本性。

然後智常才領悟了,如果起知見之心,反而是在著相求菩提。不起知見之心,自然能夠無見而見,能夠空知而知。

在這裡,惠能教授智常如何知見本性。知見本性,並非是要真的去見、知某個不可見不可知的本性。而是在當下能夠清楚地知見現實世界。

註:文章僅為個人讀《六祖壇經》筆記,多有不足之處。

相關焦點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 六祖慧能與《壇經》
    留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  寶林禪寺,即現在南華禪寺,六祖肉身像至今供奉於寺內六祖殿內。唐憲宗元和十一年,朝廷下詔諡六祖慧能為「大鑑禪師」。北宋時,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又分別加諡,其諡曰:「 大鑑真空普覺圓明禪師」。
  • 初讀《六祖壇經》,我學會了讀書
    文 / 莊生曉夢提起禪宗,人們總會想到參悟話禪,想到見性成佛,而禪宗的這部經典《六祖壇經》就是記錄了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悟道的一部經典。然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當筆者在初讀這本經典的時候,縈繞在心頭的倒不是如何去修行,如何可以成佛,反而是從其中學到了讀書的方法。在談及這個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就六祖惠能的生平作一簡要介紹。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吸收了「孝」的儒家倫理規範思想,將一家一戶的小「孝」闡發為普度眾生的大「孝」,以此獲得儒家思想的認可,可見其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重要性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佛法就是佛法,惠能大師
    六祖慧能,「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
    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中國禪宗文化,因六祖大師而得以興盛至今。而《六祖壇經》的出現,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變革。作為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六祖壇經》的內容,無不讓學佛修行者去關注,六祖大師的解說開示,讓更多人對佛學知識的了解。
  • 《壇經》的核心和六祖慧能《自性真佛偈》
    《壇經》是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的一部佛經,由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記而成。毛澤東曾評價它是一本老百姓的佛經。六祖禪法的核心: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無是非、好壞、美醜、善惡之分,於一切境界上心念不起。無住為本,念起不隨為無住。
  •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四祖寺方丈淨慧老和尚:六祖壇經》裡指出有三十六對,把三十六對都能很好地運用了,就能破除這些執著。所以《六祖壇經》的第一個頌子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重點不是否定菩提樹,也不是否定明鏡臺,而是要我們破除執著。執著,就是在事物的本身以外人們強加上去的種種分別計執。
  • 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
    原標題: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關於禪宗的史書、語錄很多,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通過讀《六祖壇經》來了解。二、關於《六祖壇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只有記述佛說的著述才被稱為「經」。然而在歷代由中國人撰述的汗牛充棟的佛教著述中,記述六祖慧能(638~713)生平事跡和語錄的《六祖壇經》卻被奉為「經」。《六祖壇經》是禪宗所依據的最重要經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覺悟解脫。
  • 學佛人是修福慧,智慧,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國王聽了,感嘆地說:「你解釋得很對!福慧雙修,才是學佛的正道!」因此,國王做了一首偈:「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就是這一個故事的寫照,所以做人要福慧雙修,才能圓滿人生。
  • 勞動人民的佛經——《六祖壇經》音頻版面世
    據中國民族報報導,毛澤東在眾多經書中唯獨欣賞《六祖壇經》,多次要工作人員找來閱讀,而且經常帶在身邊,並把其中的故事講給身邊的工作人員聽。  《六祖壇經》,主張「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的空靈名句,正是出自六祖慧能。  著名誦經人李罕用近一個半月時間,完成了欽賜龍藏版《六祖壇經》的語音錄製。這部禪宗經典終於以語音的方式現於世間。
  • 《六祖壇經》系列講座 | 王德峰教授講述《壇經》的智慧
    數百位聽眾現場認真聆聽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上海玉佛禪寺)2019年5月15日,上海玉佛禪寺·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聯合上海大圓通寺圓通學府,邀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德峰,舉辦了第九講「《六祖壇經》
  • 生活禪語 |《六祖壇經》傳承的傳奇故事
    《六祖壇經》的體例,主要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紀傳體,講歷史經過;後面的一部分是他與弟子間的問答對話的語錄。像《六祖壇經》這樣的書,肯定不是六祖大師本人自己寫下來的,而是他在說的時候,當時有人作筆記。不像今天這樣,我在這裡講說,底下有人錄音。如果當時有錄音的話,我想《六祖壇經》可能有一百多個這麼厚。
  • 讀懂了《六祖壇經》首句話,你就開悟了!
    六祖《六祖壇經》中,六祖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內容呢?這就是禪宗最大的特色,六祖不做任何鋪墊,直截了當,一開口,就是禪宗最精髓的東西。六祖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的這句話,就像平地裡一聲驚雷,相信當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如果拿到現在,又不是說法的場合,估計當場就炸鍋了。在六祖之前,從來沒有人敢這麼講,根本不用修行,只用自己家這顆心,就可以「直了成佛」。沒人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難道沒有聽錯?的卻沒有聽錯,這是真的。不僅是真的,而且,這就是禪宗的立腳之處,是禪宗的根本宗旨。
  •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中國佛教的發展得以傳承和弘揚,禪宗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原因主要能適應於時代的變遷,適應於社會的思想文化改革,以愛國愛教的思想逐步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那麼禪宗到至今一共傳承了幾代呢?是否是從達摩初祖到六祖惠能呢?
  • 《六祖壇經》中的精華10句,句句精闢,讓你大徹大悟!
    惠能(638~713年),中國禪宗六祖。俗姓盧,先世河北範陽人,其父謫官至嶺南新州,唐貞觀十二年生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惠能大師。1、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出自《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譯文】迷人靠嘴說,智者總是心在行動。2、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 旅順博物館藏敦煌本《六祖壇經》發現記
    而慧能「頓教」理論,主要就是通過《壇經》傳述。  《壇經》,按照流傳系統又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而敦煌本全稱則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按照佛教文獻學的約定,凡佛所說,可稱之為「經」;僧人所說,則只能稱之為「經釋」、「論釋」,或總而言之為「中國撰述」。在所有的「中國撰述」中,唯獨《六祖壇經》被推崇為「經」,這是絕無僅有的。
  • 《六祖壇經》禪機解讀|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讀《六祖壇經》禪機|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六祖壇經》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 《六祖壇經》:人生三境
    說到《六祖壇經》大家都很熟悉,作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祖師語錄集,《六祖壇經》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 《六祖壇經》是唯一一部中國人的佛經嗎?怎樣的才能稱為佛經呢?
    文/羅長新經常看見有人這樣說:《六祖壇經》是唯一一部中國人寫的佛經。這種說法,在網際網路上搜一下有一大批。做為中國人,確實讓人有一種民族自豪感。那天因為一個朋友問起《壇經》,又提到這個話題,我也很想談一談,那麼《六祖壇經》到底是不是佛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