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佛家戒定慧,應用到禪修打坐!

2020-12-23 大茶經

所謂「人生無處不修行,世間處處是道場。」古人的智慧教導都有一定的意義所在,好比我們禪修打坐,不一定要在寺院道場上才能修習。我們居家修行的人,同樣在家可以精進修持。但是,佛教文化的傳承,修習的方法較多,特別是佛家弟子,更要懂得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如何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呢?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的就是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例如,我們誦讀的《心經》和《金剛經。》我們一樣的可以應用之生活,八萬四千法門,如果能在我們當下應用,心地自然清明,心無掛礙。

禪修打坐也一樣,當我們靜坐中妄念生起,我們可以用誦讀經典來排除妄念,也可以體會經典中的含義來觀照我們的這顆心。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如何修學佛家「戒定慧,」來應用到禪修打坐中!

佛教文化,並非有神學之說。它主要是佛陀證悟之後,教導人們如何離苦得樂的方法。佛說的每一部經典,都是佛弟子結集而成,都是佛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調伏其心,離苦得樂。所以,在我們誦持經典時,我們就可以觀照經典中佛陀教誡之意,來調伏我們的妄念思想。

淨慧老和尚曾開示說:「我們這個生命,就像沾滿油膩的布。要把沾滿油膩的布洗掉,那就要找方法。」老和尚用油膩形容我們的煩惱業障,如此貼切。生活中,我們總是在忙碌身邊的一切,當我們靜下來,卻發現,總是有許多無明的煩惱觀照。那想要洗去沾滿油膩的布,要找什麼方法呢,打坐修定也是一種方法。

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曾就開示說以「戒定慧」的方法修持禪定。據《六祖壇經》記載,原神秀大師弟子到廣東找到惠能大師,並表明了神秀大師的開示禪修「戒定慧」理解。

惠能大師即開示「戒定慧,」原文說:「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六祖惠能大師的意思說:「我所說的教法,不離自性,如果離開自性本體而說法,只能是執著於虛幻不實的表象和名相,而叫做「著相」的說法,自性就常被迷惑。要知,一切萬法是從自性而起,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

「聽我說偈語:「心地」沒有過失就是自性戒,心地沒有痴念就是自性慧;「心地」沒有散亂就是自性定,不增不減的自性堅如金剛;自身來去自如皆本於三昧。」

那麼何為自性呢?佛教文化中,自性是指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佛家常用於清淨自性,清淨自性就是佛家常說的「一心」。一心的真諦是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言語道斷」。所以,禪宗祖師經常用鏡子來比喻「心,」鏡子能照物。

當鏡子沒有物靠近的時候,鏡子就不會有「影像」。當有物件到鏡子面前時,鏡子也不會因為物件的好醜有分別;當物離開鏡子,鏡子也不會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鏡子裡。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

《金剛經》也告訴我們,對任何事物都應該有一顆無所住的心。所謂「開口便錯,言語道斷。」所以用鏡子來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相似之處而已。我們此心既不住內,也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

所以,當我們禪修打坐時。如果能一切以自性為標準,自性沒有一念過非,就不會有痴迷,也就不會心亂,如果念念都用智慧來觀照自心,離開一切法的形相執著,方可應用自如。

相關焦點

  • 【法相】戒定慧三學
    修學佛法必須息滅貪嗔痴三毒,要滅除貪嗔痴三毒,必定要勤修戒定慧三學。 第一,戒學:通稱戒律,能防止惡業,生諸善法,是我們修身治心的規範。在日常生活中,我要嚴持戒律,遠離毀犯,奉行善法,使身心清淨,趣入禪定。
  • 常識 | 戒定慧三學
    佛法的修證概括來說,即是戒定慧三學,也叫戒定慧三無漏學。
  • 禪修靜坐的「七支坐法!」
    所以想要安心,在初學者認定禪修靜坐,或打坐對自己有幫助,就安心的修習,開始就不要去追求什麼境界。越是追求,你心中就越有雜念。上一文章我們簡單的說「戒、定、慧」三學的重要性,以「戒」為最初的第一個步驟。這個「戒」大家不要總想像成佛教的「戒律,」這個「戒」主要的目的是從生活中的行為習慣改變,如此一來在打坐「修定」中不會產生身體上的不安。
  • 定慧一體止觀雙修?定慧等持止觀雙運?你究竟還要歧途上走多久呢
    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我們學佛,說白了就是學「戒定慧」。我們修行,說白了,就是修「戒定慧」。我們將來所謂的佛法成就,說白了,就是「戒定慧」的成就。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禪宗頓教法門,以定慧為本。只是一種方便說法,落實到實際修行裡,也只是一種方便行法。真正的進入禪修境界,或是獲得佛法智慧之後,定慧是一體無二無別的!大家有機緣的話,可以去請一本《圓覺經》。在《圓覺經》裡,奢摩他和三摩缽底還有禪那三種禪修既可以分別進入修學乃至於成就,亦可以結合進入修學乃至於成就!記住!
  • 淵回禪修:打坐觀呼吸容易憋氣怎麼辦?要身體放鬆,金剛念誦解決
    禪修打坐觀呼吸,覺察呼吸,修煉安那般那觀息法門容易憋氣。淵回認為,主要是以下幾點的影響:1.打坐時候太緊張了。打坐禪修,剛開始一定要有一個放鬆的過程。一定要慎重起來,好多人為了方便直接就去坐。第一:不適合修安那般那觀息法門。佛家有八萬四千法門,法法方便,門門解脫。有些人就是不太適合觀呼吸,這個沒有辦法。可以先換個法門,找到自己適合的法門,一門深入。需要的話,可以在有所成就之後,再回來學觀息法門。這個時候進步會快得多。第二:如果還想修安那般那觀息法門。
  • 淵回禪修:什麼是四禪八定?禪定必靠打坐姿勢,修行必經禪定
    淵回禪修:什麼是四禪八定?禪定必靠打坐姿勢,修行必經禪定,大乘小乘也不矛盾。李淵回原創,文化,國學,儒釋道。導語:目前只講禪定這個「禪」,不講禪宗那個「禪」。禪宗目前已經基本斷了,只剩下一個軀殼,而沒有實質之精神。而且,禪宗的問題更為複雜,我們目前暫且不談!
  • 普陀講堂 | 戒定慧三學,學佛修行的基礎
    戒學,三學的第一個階段。戒主要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等種類。戒學按內容可分為止持戒和作持戒兩大類。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惡的各種戒;作持戒是指奉行一切善行的戒,這二者相輔相成,都是嚴防身、口、意三業,不做一切非法的、不合理的事情。 定學,三學的第二個階段。定學指的是禪定、靜慮。六祖惠能大師雲「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
  • 神秀弟子志誠與六祖論戒定慧
    如你的老師所說的戒定慧三學,本是諸佛教誡偈言,依之修持,實在是不可思議。但是我吾所見解的戒定慧,與你是老師有所差別。志誠說:戒定慧只應該是一種,怎麼會有差別呢?六祖說:你的老師說戒定慧,是接大乘人,雖接引大乘人,但在見解理義方面,還不怎樣圓滿。我說的戒定慧,是接最上乘人,若教若機都極其圓滿。為什麼?
  • 戒定慧從哪裡下手?從《弟子規》下手
    文檔恭錄:劉素雲老師主講《覺海之舟—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2012/6/26 香港如心海景酒店  檔名:56-124-0003第四個小問題,是怎樣修戒定慧?我們每件事似乎都離不開《弟子規》,因為《弟子規》是根,《弟子規》是屬於戒律,而且是最根本的戒律要百分之百的落實。我記得師父在前兩年講經的時候,曾經說過,說蔡禮旭老師講的《弟子規》,為什麼能感動人,這個我記得特別清楚,因為這是蔡老師他自己修學的心得體會報告。老法師講經時說過,說蔡老師是很用心的學了一年的《弟子規》,然後又用一年的時間把《弟子規》完全落實。
  • 三個月打坐禪修的總體要求
    在上一章,我們已清晰地知道了三個月打坐的進程安排,知道了自己每個月、每周、每天的禪修目標。本章講解打坐的總體要求。打坐,是每個人進入佛法大門的必修課,是獲得佛法般若智慧的必經之路。打坐,不僅可以平靜自己的內心和情緒,不僅可以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僅可以改變睡眠,還可以徹底停止自己的所有念頭。不斷努力的禪修者,通過打坐可以實現入定,明心見性,證悟空性,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最終的正等正覺的覺悟和解脫。想要真正達到以上目的,必須掌握傳統、正確的打坐方法。
  • 戒定慧與人身體氣脈明點關係非常大
    學佛的人一定要持戒、修定、證慧,一定要以戒定慧三學為綱,一定要堅持這個綱。因為不有戒定慧就消除不了貪嗔痴。戒定慧與人身體氣脈明點關係很大。
  • 陳坤:我靠打坐禪修治好了抑鬱症
    如果你想快速體驗到禪定的快樂!來吧,一起禪修!廬陽書院心靈導師九華山甘露寺禪修導師國禎健康禪修中心首席導師青羽老師為繼承和弘揚禪修,經過二十多年的實修體悟,開創了一套適合現代人在生活中實用的修行模式,且老少皆宜
  • 佛說:戒念、定心、修慧
    幸福有三大原則:戒雜念 戒雜念——完善道德品行,戒掉多餘的念想,懂得約束自我,才不至於胡思亂想; 定內心——保持內心平靜,靜能生慧,人一旦有了定力,即便深陷泥沼,也能心如蓮花; 養智慧——提升自我慧力,一切修行,皆為修智慧,有了智慧,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戒,就是自我克制,去除所有不良嗜好。思無邪,念無惡,行無錯。從而建立一種有道德的、有規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行為標準,斬斷因為沾染喜愛外物而生起的執著貪心。定,因戒而顯現正思正見正行的定力。
  • 六祖大師所說的「戒定慧」法和神秀大師說的有什麼不同-宣化上人
    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師雲。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師云: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六祖大師說,我聽見你的師父神秀大師,教示這一切學道的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我不知道你師父是怎樣講戒定慧,怎麼叫戒定慧的形相?戒定慧的道理如何?
  • 禪修真的會走火入魔嗎
    這裡所說的實際操作淺意上就是指禪修,也就是我們常提到的很多名詞如打坐、內觀、靜心、冥想。禪修印度譯為心靈的培育,就是要把心靈中良好的狀態培育出來。透過禪修的力量我們就能輕易地保持內心的平靜祥和。那麼在家居士能修習禪修嗎?其實任何一個發心修習的人都能從平實的修習中體會到極具價值的覺悟真理。
  • 如何「六根互用」與「戒定慧」?萬物的體相用都只是一個體相用
    六合是︰戒和﹑身和、口和、意和、見和﹑利和;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敬是生活原則,是讓彼此能夠和樂相處的觀念,還是共同遵守的目標和宗旨。天地靈氣,一心一意。何為戒定慧?沙門即剃度的出家修道人,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出家人,是斷惡息心者。戒定慧是佛教用語,即戒律、禪定、智慧。戒是修行的行動;定是徹見自己本性;慧昰徹見自性而發成。戒是律;法是定;慧是僧(大沙門為智慧成就)。
  • 《戒定真香贊》-金華市智者寺
    4、《頓悟入道要門論》:「問:其義云何是戒定慧?答:清淨無染是戒;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於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為慧也。若知戒定慧體,俱不可得時,即無分別,即同一體,是名三學等用」。
  • 【密集禪修第六天】只管打坐倒數第二天 歡喜合影
    時光荏苒,春風輕柔的將過去五天的精進時間給悄悄帶走,就在大家正沉浸在只管打坐的時光裡時,七日密集禪修倒數第二天還是如期而至。在過去的五天裡,只管打坐,風雨無阻,無論從天氣還是身體上的阻礙都沒有影響到禪修者們,完全只管打坐。 下午行香時間,大家歡喜合影紀念,禪修者們、洪文亮老師、果證法師、遠道而來的法師、主委會、義工等,大家共同合影紀念,紀念這殊勝的七日密集禪修,紀念此次禪修對保任大法、只管打坐的提升,並感恩洪老師的開示,感恩普照寺住持果證師父,感恩普照寺上下對大家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