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生無處不修行,世間處處是道場。」古人的智慧教導都有一定的意義所在,好比我們禪修打坐,不一定要在寺院道場上才能修習。我們居家修行的人,同樣在家可以精進修持。但是,佛教文化的傳承,修習的方法較多,特別是佛家弟子,更要懂得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如何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呢?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的就是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例如,我們誦讀的《心經》和《金剛經。》我們一樣的可以應用之生活,八萬四千法門,如果能在我們當下應用,心地自然清明,心無掛礙。
禪修打坐也一樣,當我們靜坐中妄念生起,我們可以用誦讀經典來排除妄念,也可以體會經典中的含義來觀照我們的這顆心。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如何修學佛家「戒定慧,」來應用到禪修打坐中!
佛教文化,並非有神學之說。它主要是佛陀證悟之後,教導人們如何離苦得樂的方法。佛說的每一部經典,都是佛弟子結集而成,都是佛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調伏其心,離苦得樂。所以,在我們誦持經典時,我們就可以觀照經典中佛陀教誡之意,來調伏我們的妄念思想。
淨慧老和尚曾開示說:「我們這個生命,就像沾滿油膩的布。要把沾滿油膩的布洗掉,那就要找方法。」老和尚用油膩形容我們的煩惱業障,如此貼切。生活中,我們總是在忙碌身邊的一切,當我們靜下來,卻發現,總是有許多無明的煩惱觀照。那想要洗去沾滿油膩的布,要找什麼方法呢,打坐修定也是一種方法。
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曾就開示說以「戒定慧」的方法修持禪定。據《六祖壇經》記載,原神秀大師弟子到廣東找到惠能大師,並表明了神秀大師的開示禪修「戒定慧」理解。
惠能大師即開示「戒定慧,」原文說:「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六祖惠能大師的意思說:「我所說的教法,不離自性,如果離開自性本體而說法,只能是執著於虛幻不實的表象和名相,而叫做「著相」的說法,自性就常被迷惑。要知,一切萬法是從自性而起,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
「聽我說偈語:「心地」沒有過失就是自性戒,心地沒有痴念就是自性慧;「心地」沒有散亂就是自性定,不增不減的自性堅如金剛;自身來去自如皆本於三昧。」
那麼何為自性呢?佛教文化中,自性是指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佛家常用於清淨自性,清淨自性就是佛家常說的「一心」。一心的真諦是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言語道斷」。所以,禪宗祖師經常用鏡子來比喻「心,」鏡子能照物。
當鏡子沒有物靠近的時候,鏡子就不會有「影像」。當有物件到鏡子面前時,鏡子也不會因為物件的好醜有分別;當物離開鏡子,鏡子也不會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鏡子裡。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
《金剛經》也告訴我們,對任何事物都應該有一顆無所住的心。所謂「開口便錯,言語道斷。」所以用鏡子來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相似之處而已。我們此心既不住內,也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
所以,當我們禪修打坐時。如果能一切以自性為標準,自性沒有一念過非,就不會有痴迷,也就不會心亂,如果念念都用智慧來觀照自心,離開一切法的形相執著,方可應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