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一體止觀雙修?定慧等持止觀雙運?你究竟還要歧途上走多久呢

2020-12-24 我心無礙即菩提

《法寶壇經》第85講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我們學佛,說白了就是學「戒定慧」。我們修行,說白了,就是修「戒定慧」。我們將來所謂的佛法成就,說白了,就是「戒定慧」的成就。

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禪宗頓教法門,以定慧為本。而且六祖慧能大師進一步明確指出,「定慧一體不是二」!有言定慧有別的大眾是自心迷的大眾。

定是慧體,無定不足以發智慧之功用;慧是定用,無慧不足以彰禪定之妙德。

即慧之時定在慧,當我們自性智慧現前時,定就在慧中;即定之時慧在定,當我們心入甚深禪定之時,慧就在定中!

各位善信大德們, 我們這裡千萬要仔細一二!我們一定要牢記,佛法真正的智慧無不出於甚深禪定!所以佛法智慧不是世智辯聰;佛法智慧也不是意識妄想;佛法智慧也不是哲學思辨,佛法智慧也不是精明算計。佛法智慧是我們籍由如理如法的修學佛教甚深禪定而自然顯露的智慧!所以真正的佛法是無為法!真正的佛法禪定是無為法;真正的佛法智慧也是無為法!而其他一切所謂的法統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六祖慧能大師曰: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發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具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六祖慧能大師在此處諄諄教導我們無量的大眾,不要認為「先定發慧」或「先慧發定」此二者之間是有分別的。其實「先定發慧」也好,「先慧發定」也好。只是一種方便說法,落實到實際修行裡,也只是一種方便行法。真正的進入禪修境界,或是獲得佛法智慧之後,定慧是一體無二無別的!

大家有機緣的話,可以去請一本《圓覺經》。在《圓覺經》裡,奢摩他和三摩缽底還有禪那三種禪修既可以分別進入修學乃至於成就,亦可以結合進入修學乃至於成就!記住!脫離禪定的修學而能獲得無上佛法智慧的說法無有是處!

有的大德講「止觀」法門,奢摩他為止,毘舍那為觀。大家不要誤以為這是在宣說止觀有別。其實奢摩他和毘舍那是二非一!

你如果認為奢摩他和毗婆舍那是二法,並且執著非要這樣理解的話。那麼一方面會給你自己實修「止觀」帶來障礙;另一方面則說明你真的缺乏實修「止觀」的經驗。或者說,你持有這樣的見地,很有可能就沒有實修過一次「止觀」!

我們這裡要明確指出的是,止觀法門對於佛法初學者來說,就必須先修「止」!那麼什麼是止呢?我們又要止個什麼呢?其實就是止息我們的心!更為精準的講,止息的是我們的「意」,也就是大家經常口裡所說的「妄念」!這是入門的前奏,嚴格意義上來說,此時你根本連「定」的影子都沒有摸到,更談不上「止觀雙修」以及「止觀雙運」。當然也就無從理解此處六祖慧能大師所倡導的「定慧一體無二」的妙法妙義了!

記住!六祖慧能大師此處倡導的「定慧一體」是禪宗修學的根本大法。是成就後的定慧實證境界!而我們一般學人是沒有這樣境界的。我們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的修為境界不夠就疑謗祖師教言!

我起初學習《法寶壇經》到此處時,曾經有過「斷片」的感覺。怎麼此處六祖慧能大師講著講著「定慧一體」,忽然就說到「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甚至說「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初時學到這裡如墜五裡霧之中,後來才明白,這是對祖師對修行不究竟,見地不清淨的學人提出的忠言教誨!

我們如果沒有修學到真實的境地,自然就做不到定慧等持,自然表裡言行就不可能如一!所以六祖慧能大師稱之為「口說善語,心中不善」。因為你我此時還是「兩張皮」嘛!說我們個「不善」也是合適不過的!

更有甚者,根本就沒有修學過禪定,甚至一次實修體驗都沒有,但他就敢給你講「止觀」,還大言不慚地講他說的是「大止觀」,其他人講的是「小止觀」等云云之語……

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現在所處的修學程度或者說所謂的「境界」搞搞清楚!不然你非說你用來洗臉的一盆水即是大海,而真正的大海在你的眼裡卻視而不見。這就不只是可笑了!

修學「止觀」,先止後觀的入門法途是沒有錯的,任誰一開始修學禪定都是這個路數。但止觀成就之後,止觀即是定慧,定慧一體無二!

由止入觀,及至止觀雙修,及至止觀雙運,及至止觀一體。本應如是!言定慧法者,亦應如是!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我們禪宗是「自悟自解」的法門,當然,這個自悟自解必須是建立在開悟之後,明心見性之後才可以!不然就是「天魔外道」了!

學修過《金剛經》的善信們應該非常熟悉,須菩提尊者證得的三昧就是無諍三昧。《金剛經》中有言:「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我們在了解什麼是「無諍」之前,先要清楚什麼是「諍」。有的古德講:諍有三義,一者煩惱諍,二者蘊諍,三者,鬥諍。一言以蔽之,所謂的「諍」就是一切無量有情眾生的身心妄相的表現!

《瑜伽師地論》裡面講,「和合方便,共為一事,是名無諍。」看到沒有,唯識法裡面,也講「無諍」啊!那麼《瑜伽師地論》裡宣講的無諍表達的又是什麼妙義呢?是智慧!你看,和合方便,共為一事,是名無諍。這是最高的智慧!或者說這個可以叫做最高的智慧行!

那麼我們偉大的須菩提尊者的「無諍」又是什麼呢?是三昧!沒有無諍三昧的修為,是不可能有無諍智慧行的!你我想在世間「和合方便,共為一事」,沒有無諍三昧的力量,那個幾乎是空談!

我們斷除不了眾生的勝負之心,徒然增大我慢法,從而不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那我們希求的解脫就永遠遙遙無期了!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八聖道與止觀
    佛陀教導我們要修持八聖道,修持戒定慧。在《大般涅盤經》中,世尊明確地對遊方僧蘇跋達說:「蘇跋達,凡是在法、律中沒有八聖道者,那裡就沒有沙門,沒有第二沙門,沒有第三沙門,沒有第四沙門[28]。蘇跋達,凡是在法、律之中有八聖道者,那裡就有沙門,第二沙門、第三沙門、第四沙門。蘇跋達,在此法、律中有八聖道。蘇跋達,只有這裡才有沙門,第二、第三、第四沙門;其它外道則無沙門。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
    世間所有人都在修止觀,是修六道之止觀;對不通教理之念佛人,甜瓜換苦瓢也是修止觀;止者制心一處,觀者分晰緣起,這是小乘之止觀;止者知心空寂無相,觀者照了緣起無有謬誤,這是大乘止觀;止者即用之體即照寂,觀者即體之用即寂照,上乘止觀也;寂照一心,心亦無寄而萬法現前,最上乘止觀,即天台止觀。此妙止觀見地即是功夫,歷一切法,法法皆成止觀。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具緣第一
    具緣第一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第一、持戒清淨。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然有三種行人持戒不同: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三歸五戒,為佛弟子。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世間所有人都在修止觀,是修六道之止觀;對不通教理之念佛人,甜瓜換苦瓢也是修止觀;止者制心一處,觀者分晰緣起,這是小乘之止觀;止者知心空寂無相,觀者照了緣起無有謬誤,這是大乘止觀;止者即用之體即照寂,觀者即體之用即寂照,上乘止觀也;寂照一心,心亦無寄而萬法現前,最上乘止觀,即天台止觀。此妙止觀見地即是功夫,歷一切法,法法皆成止觀。
  • 修學佛家戒定慧,應用到禪修打坐!
    古人的智慧教導都有一定的意義所在,好比我們禪修打坐,不一定要在寺院道場上才能修習。我們居家修行的人,同樣在家可以精進修持。但是,佛教文化的傳承,修習的方法較多,特別是佛家弟子,更要懂得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如何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呢?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的就是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例如,我們誦讀的《心經》和《金剛經。》
  • 【法相】戒定慧三學
    修學佛法必須息滅貪嗔痴三毒,要滅除貪嗔痴三毒,必定要勤修戒定慧三學。 第一,戒學:通稱戒律,能防止惡業,生諸善法,是我們修身治心的規範。在日常生活中,我要嚴持戒律,遠離毀犯,奉行善法,使身心清淨,趣入禪定。
  • 清涼學堂丨智者大師的般舟三昧思想:《摩訶止觀》中的般舟三昧
    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中提出了四種三昧,即將諸經典中所見的禪三昧,從身儀上分為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中三昧,從行法上分為—行、般舟、方等法華、隨自意四種三昧。「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佛」。「明眼人夜半視星宿見星其眾多(中略)於三昧中(中略)悉見諸佛」。  (2)《摩訶止觀》:「《十住毗婆沙論》偈云:是三昧住處,小中多差別,如是種種相,應亦須議論。住處者,或於初禪二三四中間,發是勢力,能生三昧,故名住處。初禪少,二禪中,三四多。
  • 神秀弟子志誠與六祖論戒定慧
    六祖說:我如果說有什麼方法教導別人,是欺誑你。我但且隨順眾生根性,來方便解除別人的知見執著的束縛,假名有個正定正受的方法而已。如你的老師所說的戒定慧三學,本是諸佛教誡偈言,依之修持,實在是不可思議。但是我吾所見解的戒定慧,與你是老師有所差別。志誠說:戒定慧只應該是一種,怎麼會有差別呢?
  • 摩訶止觀-正說分第六方便007
    子五、明懺淨二:醜一、徵問四、明懺淨者:事理二犯,俱障止觀,定慧不發。云何懺悔,令罪消滅,不障止觀耶?既犯事理,懺法如何?醜二、答釋四,寅一、答事中輕重二:卯一、答懺輕若犯事中輕過,律文皆有懺法。懺法若成,悉名清淨。戒淨障轉,止觀易明。
  • 定慧寺之緣.
    家裡才買了個新腳踏車,母親就趁著禮拜天騎車帶我上定慧寺敬香。現在回想起來,我已記不清當天是晴天還是多雲,只記得我特別興奮,對於極少走出過村子的我來說,上如皋就是出了趟遠門,相當於現在人說的旅遊,當時的興奮勁兒不亞於現在乘飛機飛向景區。
  • 常識 | 戒定慧三學
    佛法的修證概括來說,即是戒定慧三學,也叫戒定慧三無漏學。
  • 六祖大師所說的「戒定慧」法和神秀大師說的有什麼不同-宣化上人
    「是真戒定慧法」: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呢。「聽吾偈曰」:我現在再給你說一首偈頌,你聽聽。前邊那兒,他沒有自性,也沒有心地;六祖大師所說的法,都是從心地上、從自性上說起來的,不是從外邊說。六祖大師說的是自性,神秀大師所說的呢?是外邊的法,就著住到相上了。心地無亂,也就是自淨其意志,自淨其心。他那不是「自淨其意名為定」嗎?一樣的道理,可是稍微有一點不同,就是一個在心外說法,一個是在心內說法。一個是一切法都著住到外相上;六祖大師呢,一切法都不離自性,都是在自性生出來的。
  • 戒定慧從哪裡下手?從《弟子規》下手
    文檔恭錄:劉素雲老師主講《覺海之舟—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2012/6/26 香港如心海景酒店  檔名:56-124-0003第四個小問題,是怎樣修戒定慧?總是有一個誤區,總覺得《弟子規》、《弟子規》,就是小孩的事情,和大人沒關係。恰恰就是這個誤區,是很多大人自己不學《弟子規》,讓自己的孩子學《弟子規》。所以這樣他沒有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去影響孩子,給孩子做出樣子,你想孩子學得能深入到哪?缺少我們大人的榜樣作用。我們必須走出這個誤區,老法師說學《弟子規》,一定是大人給孩子們做出好樣子,讓他們看,孩子看明白了,自然他也就理解《弟子規》是什麼意思。
  • 戒定慧與人身體氣脈明點關係非常大
    學佛的人一定要持戒、修定、證慧,一定要以戒定慧三學為綱,一定要堅持這個綱。因為不有戒定慧就消除不了貪嗔痴。戒定慧與人身體氣脈明點關係很大。
  • 禪定和智慧從來不是一對親兄弟,他們從來就是一體不二的存在啊!
    而戒定慧三者之間又是完整不可分割的。這個也是偉大的釋迦牟尼佛無上智慧的體現。佛陀宣講的所有的教法,既可以依循次第漸進的修學增上,但一旦通達後,就會明白,所有的法都是圓融而不可分割的!就如同「戒定慧」三無漏學,真能做到攝心為戒之時,其實已經是在定的境界了!而真實的定境必然會生發智慧!
  •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戒,就是自我克制,去除所有不良嗜好。思無邪,念無惡,行無錯。從而建立一種有道德的、有規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行為標準,斬斷因為沾染喜愛外物而生起的執著貪心。定,因戒而顯現正思正見正行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