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
凡如是等,因果差降,升沈非一。云何難言:理戒得道,何用事戒耶?幸於人天受道,何意苦入三途?
「四教辨因」者:昔修四教,觀智不同,以為乘種;今歷五味,得道不同,以明其果。
子五、明懺淨二:
醜一、徵問
四、明懺淨者:事理二犯,俱障止觀,定慧不發。云何懺悔,令罪消滅,不障止觀耶?
既犯事理,懺法如何?
醜二、答釋四,
寅一、答事中輕重二:
卯一、答懺輕
若犯事中輕過,律文皆有懺法。懺法若成,悉名清淨。戒淨障轉,止觀易明。
律文自從第二篇下,皆有悔法。懺成戒淨,止觀方明,豈有而令輕戒尚理?
卯二、答懺重
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無懺法;若依大乘,許其懺悔。如上,四種三昧中說,下當更明。
「若犯事中重罪」去,謂愛成犯重。不但改觀,能滅深愆;須依「三昧」,託事附理,及觀相治,方可清淨。此下明逆、順十心,即是懺之方法,故云「更明」。
寅二、答理中輕重二:
卯一、答懺輕
次、理觀小僻,不當諦者:此人執心若薄,不苟封滯,但用正觀心,破其見著,慚愧有羞,低頭自責,策心正轍;罪障可消,能發止觀也。
明因見解僻,未至身口,不造輕重罪,亦不須用四種三昧;但轉觀令正,見心自亡。僻未彰於外人,故但「低頭自責」。
卯二、答懺重
見若重者,還於觀心中修懺;下當說也。
「見若重者,還於觀心修懺」者:既雲犯重,不獨觀心。
言「觀心」者:行於事懺,必藉觀心;若無觀心,重罪不滅。以觀為主,故云「於觀心中」。
寅三、答事中輕重二:
卯一初、通指
若犯事中重罪,依四種三昧,則有懺法。
卯二、別引
《普賢觀》云:「端坐念實相,是名第一懺。」《妙勝定》云:「四重五逆,若除禪定,餘無能救。」《方等》云:「三歸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如是懺悔,若不還生,無有是處。」《請觀音》云:「破梵行人,作十惡業,蕩除糞穢,還得清淨。」故知大乘,許悔斯罪。
罪從重緣生,還從重心懺悔,可得相治。無殷重心,徒懺無益。障若不滅,止觀不明。
引「普賢觀、妙勝定」者,必事理合行,方辦前事。
「方等雲」等者:若違三歸,而歸邪師、邪法、邪眾,破於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中重罪,即成佛法死人;因懺戒復,故云「還生」。
南山亦立無生懺法,總列三種:一者、諸法性空無我;此理照心,名為小乘。二者、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此理照用,屬小菩薩。三者、諸法外塵,本來無實;此理深妙,唯意緣知,是大菩薩,佛果證行。
南山此文,雖即有據,然第一判屬小乘;小乘且無懺重之理,況復此位已隔初心?第二、第三,復屬菩薩,及以佛果;凡夫欲依,措心無地。今之所立,直明凡下,欲用大乘悔重罪者,當依「方等、普賢觀」等,是故南山判位太高,初心無分;高位無罪,何須列之?
寅四、明懺淨方法二:
卯一、明罪有久近
若人現起重罪,苦到懺悔,則易除滅。何以故?如迷路近故。過去重障,必難迴轉,迷深遠故。
明久近者,不出過、現。若運十心,窮於無始無明顛倒,何罪不消?
又,世有愚者,謂心無生,諸法亦無,復造新罪。夫造罪者,必依三毒。真無生人,福尚不作,豈況罪耶?以罪與福,俱順生死故也。
卯二、明懺有逆順。言懺悔者,如《大經》十七,耆婆語闍王言:修一善心,能破百萬種惡。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小火,能燒一切;如少毒藥,能害眾生。小善亦爾,能壞大惡;雖名小善,其實是大。為是義故,應須懺悔;懺悔祇是三業善耳!
此中,文立二十,義分三二,意有遠近。言「三二」者:一、逆順,二、愛見,三、事理。逆順是功能,愛見是犯因,事理是所顯。言「遠近」者:近在復淨,遠期正行。於中為二:
014
辰一、總立
若欲懺悔二世罪障,行四種三昧者,當識順流十心,明知過失;當運逆流十心,以為對治。此二十心,通為諸懺之本。
辰二、別釋二,
巳一、列順流十心,從細至麤;初由一念無始無明,乃至成就一闡提罪。次、逆流十心,則從麤至細;故先翻破一闡提罪,乃至方達無明性空。先順流中,見、愛同是從細至麤,順於生死。是故順流,同立一門;至逆流中,方分愛、見。初、順流二,
午一、別明十:
未一、內計我人
順流十心者:一、自從無始,闇識昏迷,煩惱所醉,妄計人我。計人我故,起於身見;身見故,妄想顛倒;顛倒故,起貪瞋痴;痴故廣造諸業,業則流轉生死。
未二、外加惡友
二者、內具煩惱,外值惡友,扇動邪法,勸惑我心,倍加隆盛。
未三、不能隨喜
三者、內外惡緣既具,能內滅善心,外滅善事。又於他善,都無隨喜。
未四、無惡不造
四者、縱恣三業,無惡不為。
未五、噁心遍布
五者、事雖不廣,噁心遍布。
未六、晝夜相續
六者、噁心相續,晝夜不斷。
七、覆諱過失
七者、覆諱過失,不欲人知。
未八、不畏惡道
八者、魯扈底突,不畏惡道。
言「魯扈」等者,無慚不順之貌。
未九、無慚無愧
九者、無慚無愧。
未十、撥無因果
十者、撥無因果,作一闡提。
午二、總結,及明來意。
是為十種順生死流。昏倒造惡,廁蟲樂廁,不覺不知;積集重累,不可稱計。四重五逆,極至闡提;生死法然,而無際畔!
巳二、明逆流十心五,
午一、正明逆流二,
未一、懺愛三:
申一、總標
今欲懺悔,應當逆此罪流,用十種心,翻除惡法。
申二、別明十:
酉一、正信因果
先、正信因果,決定孱然。業種雖久,久不敗亡;終無自作,他人受果。精識善惡,不生疑惑,是為深信,翻破一闡提心。
「孱」者:現也。
酉二、生重慚愧
二者、自愧克責,鄙極罪大,無羞無恥,習畜生法。棄捨白淨,第一莊嚴。咄哉無鉤,造斯重罪!天見我屏罪,是故慚天!人知我顯罪,是故愧人!以此翻破無慚無愧心。
「咄哉無鉤」者:咄,嗟,驚愕。知我宿為無愧之人,而今自愧。昔無信鉤,致造重罪;如狂象無鉤,不可控制;今以慚愧鉤,鉤無慚心象。是故《大經》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漸,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發露向人。
又「慚」者,內自愧恥;「愧」者,不令他作。慚人愧天等,諸解不同。若無慚愧,名為「畜生」。
酉三、失大怖畏
三者、怖畏惡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苦海悠深,船栰安寄?賢聖呵棄,無所恃怙!年事稍去,風刀不奢;豈可晏然,坐待酸痛?譬如野幹,失耳尾牙,詐眠望脫;忽聞斷頭,心大驚怖!遭生老病,尚不為急;死事弗奢,那得不怖?怖心起時,如履湯火,五塵六欲,不暇貪染。如阿輸柯王,聞旃陀羅,朝朝振鈴,一日已盡,六日當死;雖有五欲,無一念愛。行者怖畏,苦到懺悔,不惜身命,如彼野幹決絕;無所思念,如彼怖王。以此翻破,不畏惡道心。
「千載」者,乃是隨俗之言;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綿邈」者,遠貌也。三界長途,應以萬行,而為資糧;生死曠海,應以智慧,而為船筏。是故,應當怖畏無常,預辦資糧,預修船筏。一旦瞑目,當復仗誰?故云「安寄」。
此無常法,「賢聖棄」者,非恃怙故。無母可恃,無父可怙;不能生長出世善身,名「無恃怙」。
「年事稍去」等者,寄「年事」者,而為語端。
言「風刀」者:人命欲盡,必為業力散風所解;如解韝ɡōu囊,使息風不續;如解溝瀆,使血脈不流;如解機關,使筋節不應;如解火炬,使暖氣滅盡;如解坯器,使骨肉分離。四大既分,應遭塗炭;如何端拱,不修善本耶?
「如野幹」者:《大論》十三云:「譬如野幹,在林樹間,依諸獅子,及虎豹等,求其餘肉以自存活。時間空闕,夜半逾城,深入人舍,求肉不得;避走睡息,不覺竟夜,惶怖無計。始欲起行,慮不自免,住懼死痛,便詐死在地。眾人來見,有一人言,需野幹耳,即便截去;野幹自念:截耳雖痛,但令身在。次一人來,言需其尾;復自念言:截尾小事。次一人言,需野幹牙。野幹自念:取者轉多,儻取我頭,即無活路。即從地起,奮力絕勇,間關歷涉,徑得自濟。行者之心,求脫苦難,亦復如是!生不修,如失耳;老不修,如失尾;病不修,如失牙;豈更至死,則如失頭。以老病時,猶自寬者,可有瘥期;死事不奢,自知無冀。
「如阿輸柯王」等者:《大論》二十云:阿育王宮,常供六萬羅漢。王阿輸柯,是育王弟,每見眾僧受王供養,便云:何得而常受供!王言:雖受,常觀無常,何暇貪染?弟當不信。王欲調之,密遣人教,擅登王位;王便候得,而問之言:國二主耶?即欲誅罰;且令七日,受閻浮提主,過是當殺。七日之內,恣意五欲;一日過已,即令旃陀羅振鈴告云:一日已過,餘六日在,當死。如是滿七日已,振鈴云:七日已過,今日當死。王便問言:閻浮提主,受樂暢不?答言:我都不見、不聞、不覺。何以故?旃陀羅日日振鈴,高聲唱言,七日之中,已爾許日過,爾許日在,當死。我聞是聲,雖作閻浮提主,得妙五欲,以憂深故,不聞、不見。是故當知,多樂力弱。若人遍身受樂,一處針刺,眾樂多息,但覺刺痛。王言:比丘亦爾!但觀無常、苦、空、無我,何暇貪著,念受供養?
「翻破不畏惡道心」者:念彼惡道,如聞鈴聲,不久斷頭。《法句經》云:昔有天帝,自知命終,生於驢中,愁憂不已;雲救苦厄者,唯佛世尊!便至佛所,稽首伏地,歸依於佛。未起之間,其命便終,生於驢胎。鞚斷,破他陶家坯器;器主打之,遂傷其胎,還入天帝身中。佛言:殞命之際,歸依三寶,罪對已畢。天帝聞之,得初果。故暫歸依,即能翻破惡道心也。
之前的課:
通講01 通講02 通講03 通講04 通講05 通講06 通講07 通講08
序分01 序分02 序分03 序分04 序分05 序分06 序分07 序分08
序分09 序分10 序分11 序分12 序分13 序分14
第一大意發大心001 發大心002 發大心003 發大心004 發大心005
發大心006 發大心007 發大心008 發大心009 發大心010 發大心011
發大心012 發大心013 發大心014 發大心015 發大心016 發大心017
第一大意修大行001 修大行002 修大行003 修大行004 修大行005
修大行006 修大行007 修大行008 修大行009 修大行010 修大行011
修大行012 修大行013 修大行014 修大行015 修大行016 修大行017
修大行018 修大行019 修大行020 修大行021
第一大意感裂歸001 感裂歸002
第二釋名001 釋名002 釋名003 釋名004 釋名005 釋名006
第三體相001 體相002 體相003 體相004 體相005 相006 體相007 體相008
體相009 體相010 體相011 體相012 體相013
第四攝法001 攝法002 攝法003 攝法004 攝法005 攝法006
第五偏圓001 偏圓002 偏圓003 偏圓004 偏圓005 偏圓006
第六方便001 方便002 方便003 方便004 方便005 方便006
如手機播放聲音太小,可用連結在電腦播放。
隨喜及登記操作指引:
一、請先掃以下寺二維碼
二、在「添加備註」中註明款項的用途及捐款人名字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