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正說分第六方便010

2021-02-28 天台真如

019

酉八、守護正法三:

戌一、標

八、守護正法者:

戌二、釋二:

亥一、明昔失

昔護見不令他破,方便申通。

亥二、明今得

今護三諦諸空,不令見破;若有留滯,善巧申弘。亡身存法,猶如父母守護其子。

戌三、結

此翻破毀善事也。

「守護正法者:昔毀理護見,而申通於事;今毀見護理,而申通於理。若不亡身存法,何以表於護法之志?若護法志弱,將何以翻護見毀善?是故復喻父母護子。

酉九、念十方佛三:

戌一、標

九、念十方佛者:

戌二、釋二:

亥一、明昔失

昔服見毒,常無厭足;如渴思飲。又遇惡師,如加以鹹水。以苦舍苦,我慢矜高,諂心不實;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

亥二、明今得

今念三諦,不來不去即是佛,無生法即是佛。常為諦理所護。

戌三、結

此翻破親狎惡友心。

「念十方佛者:若內服諸見,外加惡師;故順於三惑,背三諦理。今內念三諦,諦即是佛;內外具足,故能翻破親狎惡友。若爾,理性云何得是佛耶?故引《大品》薩陀波侖空中見佛,後見曇無竭,乃問言:佛從何所來?答言:不來不去即是佛,無生法即是佛。是故當知:覺無生智,即是於佛!若爾,法即是佛,故能翻昔惡法、惡師。

酉十、觀罪性空三:

戌一、標

十、觀罪性空者:

戌二次、釋二:

亥一、明昔失

此三種惑,本來寂靜,而我不了,妄謂是非。如熱病人,見諸龍鬼。

「觀罪性空者:初敘計實,故不了性空。凡一念心,三惑具足;即此三惑,本自涅盤,故云「寂靜

亥二、明今得

今觀見如幻如化,來無所從,去無足跡,亦復不至東南西北。一切罪福,亦復如是!一空一切空;空即罪性,罪性即空。

「今觀下,明見性空。「一空一切空下,釋向性空。恐謂如幻不來去等,以為但空,故重釋云:「一空一切空等。

戌三、結

此翻破顛倒心也。

申四、總結

運此十懺時,深觀三諦;又加事法,以殷重心,不惜身命,名「第二」。

觀理加事,方成悔法。言「名第二徤兒者:《大經》云:有二徤兒:一者、性不作惡,二者、作已能悔。若據此生,見惑未起;若論無始,誰不有之?故知一切皆闕第一。

問:見既未起,何須行悔?答:未起預達,況宿曾起?又示當起,應須此悔。是故前文,以愛見惡名,已生未生;是故今文,但令運此逆順十心,滅三世惡。故修悔者,必事理雙行。

午二、雙結事理兩懺

是名事理兩懺,障道罪滅,尸羅清淨,三昧現前,止觀開發。事戒淨故,根本三昧現前,世智、他心智開發。無生戒淨故,真諦三昧現前,一切智開發。即假戒淨故,俗諦三昧現前,道種智開發。即中戒淨故,王三昧現前,一切種智開發。

雙結前來事理兩懺,懺法若成,三諦三昧,諸行具足,況復十戒攝一切行?三昧是眼,眼智具足至初住位,方名「開發。文雖次第,為顯圓融;前後諸文,一切皆爾。況復事戒為三觀本,故云「尸羅清淨等也。若無事戒,世禪尚無,何況三諦?有言「大乘何須執戒者,謬矣!言不執者,乃是持而不執;若令不持,名不執者,乃是執破,何名不執?執持尚無,妄持安在?

午三、結成眼智攝法

得此三諦三昧,故名「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午四、結成止觀

又能出生一切諸定,無不具足,故名為「止」;又能具足一切諸智,故名為「觀」。

午五、結成元意

故知持戒清淨,懇惻懺悔,俱為止觀初緣,意在此也。

「持戒清淨結前列名,及以持相;即為正修遠方便也。

「懇惻下,結前犯,及以懺淨。或恐過現事理二犯,復應誠懇,悔彼深愆;愆除復淨,二世無瑕。與本不犯,並可為緣,故云俱為初緣,意在此也。

020

壬二、衣食具足二,

癸一、明來意者,以此衣食,親為道緣。文又三:

子一、明能為道緣

第二、衣食具足者:衣以蔽形,遮障醜陋;食以支命,填彼飢瘡。身安道隆,道隆則本立。形命及道,賴此衣食。

「及道者:自有蔽形支命,而不為道;為道支蔽,必先形命。形命若立,道本則存,故云「及也。就二緣中,衣疏食親,故引證雲「食已成道

子二、引經證

故云:如來食已,得阿耨三菩提。

子三、結功能

此雖小緣,能辦大事。裸餒不安,道法焉在?故須衣食具足也。

「此雖小緣等者:然此衣食,本為色身報命之緣,故云「小緣。託此復能辦道法事,故云「大事。無衣故,闕食故「餒něi。如此,豈能專修止觀?

「焉字,若作助聲,應雲「矣連反;今從訓釋,應雲「於連反

何也?《大經》二十云:菩薩摩訶薩,若須衣等,即便取之,不為身故;雖受飲食,常為正法。不為膚體,不為怨害。如人愈病,以蘇麨chǎo塗;為九孔漏,以衣覆之。

癸二、正釋二,

子一、明衣二,

醜一、事相二:

寅一、重明功能

衣者,遮醜陋,遮寒熱,遮蚊蝱,飭身體。

「遮醜陋等者:《大經》云:所受衣者,不為嚴身,為遮羞恥、寒暑、蚊蝱。

今雲「飭者:蔽醜惡身,名之為「飭;非為瑩飾,順己貪情。

寅二、正明三種二:

卯一、總標

「衣」有三種:

「衣有三種者,且分三品。復有天須菩提面王,比丘及畜重物;重物合在畜長中辨。故今不別論者,為同下文,一例三品故也。合百一畜長等,以為下根。

卯二、別明三:

辰一、明上根

雪山大士,絕形深澗,不涉人間。結草為席,被鹿皮衣;無受持說淨等事。堪忍力成,不須溫厚;不遊人間,無煩支助。此上人也。

「雪山為上者:如《大經》,釋迦先世,曾為大士,居於雪山,唯被鹿皮。時,雪山中復有多種香根、藕根、青木香根。我於爾時,獨在其中,唯食諸果,食已繫念,思惟坐禪。堪忍力成,不遊人世。如是,乃可忘於說淨、受持等事。

辰二、明中根

十二頭陀,但畜三衣,不多不少。出聚入山,被服齊整;故立三衣。此中士也。

「十二頭陀等者:新雲「杜多,此雲「抖擻;律、論不同。律有隨坐,不作餘食,及一搏食。《大論》則無論有節量,中後不飲,及次第乞;律文則無。又律雲「納衣《論》「糞掃。律但云「乞食,論雲「當乞食。此二名異意同,餘十俱同。諸部《阿含》,及《十住論》,亦有不同之相,大體無殊。

今依《大論》六十八,略出相狀:一、蘭若者:在家多惱,故舍眷屬,而師徒、同學,還相結著,復相惱亂,故住蘭若,令身遠離;最近三裡,能遠彌善。身遠離已,亦當心離五欲、五蓋。二、常乞食者:具如第三方等中說云云。三、糞掃衣者:若四方馳求,或著邪命。若受他衣,於好於惡,而生憂喜。僧中得衣,過略如食云云,或憂賊盜等。四、一坐食者:自念一食,尚有所妨,況小食、中食、後食,廢半日之功,不得一心行道?如養馬豬等。五、節量食者:飽噉腹脹,氣塞妨道,故應三分留一。如舍利弗,食五六口,於秦人十口許;足之以水。六、中後不飲漿者:心生樂著,求種種漿,不能一心。猶養馬著勒,其意則息。七、冢間者:易悟無常,易得道果。八、樹下坐者:以得道事辦,舍至樹下。如佛說法,轉法輪,入涅盤,皆在樹下。九、露坐者:或謂樹下,猶如半舍,尚生著故。又,樹下坐,有二種過:一、天雨溼,二、鳥糞毒蟲。十、常坐者:著衣脫衣,隨意快樂。四儀之中,坐為第一。食易銷化,氣力調和,求道大事,大辦功力。諸賊常伺人便,不宜安臥;若行若立,心亦易攝。十一、次第乞者:不著不味,不輕眾生,等心憐愍,不擇貧富。十二、三衣者:白衣多求,是故多畜;外道苦行,是故躶形。不多不少,故畜三衣。今文以十二頭陀中,糞掃三衣,合為中士。

「三衣者,但三衣也。今畜長者,三衣同納,或著之營務,或異界經宿,良由暗於教旨,自樹迷情;倚此自高,翻為陷溺。

今此文中,判為中者,上則不及,唯被鹿皮;下則高於百一畜長。如何畜長,復謂三衣?今言三衣,不同一衣之少,不同畜長等多。出聚落,則著僧伽黎,加二衣上;入大眾,則著鬱多羅僧,加五條上;入山林,則唯著安陀會。為慚愧故,為多寒故,許其重著,皆威儀整肅,長物善根;故云「被服齊整

嗟夫世人,共許儀服狼狽者,稱為頭陀;容止撿攝者,呼為執相。俗流未曉,恕而可矜;緇徒無甄,悲而可愍!

之前的課:

通講01 通講02 通講03 通講04 通講05 通講06 通講07 通講08

序分01 序分02 序分03 序分04 序分05 序分06 序分07 序分08

序分09 序分10 序分11 序分12 序分13 序分14

第一大意發大心001 發大心002 發大心003 發大心004 發大心005

發大心006 發大心007 發大心008 發大心009 發大心010 發大心011 

發大心012 發大心013 發大心014 發大心015 發大心016 發大心017 

第一大意修大行001 修大行002 修大行003 修大行004 修大行005

修大行006 修大行007 修大行008 修大行009 修大行010 修大行011 

修大行012 修大行013 修大行014 修大行015 修大行016 修大行017 

修大行018 修大行019 修大行020 修大行021 

第一大意感裂歸001 感裂歸002

第二釋名001 釋名002 釋名003 釋名004 釋名005 釋名006

第三體相001 體相002 體相003 體相004 體相005 相006 體相007 體相008

體相009 體相010 體相011 體相012 體相013

第四攝法001 攝法002 攝法003 攝法004 攝法005 攝法006

第五偏圓001 偏圓002 偏圓003 偏圓004 偏圓005 偏圓006

第六方便001 方便002 方便003 方便004 方便005 方便006 


如手機播放聲音太小,可用連結在電腦播放。

隨喜及登記操作指引:

一、請先掃以下寺二維碼

二、在「添加備註」中註明款項的用途及捐款人名字資料。

相關焦點

  • 摩訶止觀-正說分第六方便007
    懺成戒淨,止觀方明,豈有而令輕戒尚理?卯二、答懺重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無懺法;若依大乘,許其懺悔。如上,四種三昧中說,下當更明。寅二、答理中輕重二:卯一、答懺輕次、理觀小僻,不當諦者:此人執心若薄,不苟封滯,但用正觀心,破其見著,慚愧有羞,低頭自責,策心正轍;罪障可消,能發止觀也。明因見解僻,未至身口,不造輕重罪,亦不須用四種三昧;但轉觀令正,見心自亡。
  • 清涼學堂丨智者大師的般舟三昧思想:《摩訶止觀》中的般舟三昧
    (1)《摩訶止觀》中說般舟三昧的依據是《般舟三昧經》。實際上嚴格地說應該是,般舟三昧依據的是支婁迦讖譯三卷本《般舟三昧經》和一卷本《般舟三昧經》、鳩摩羅什譯《十住毗婆沙論》。現對照如下:  《摩訶止觀》(《大正藏》卷46):「此法出般舟三昧經,翻為佛立。佛立有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
    有居士請教我說:聽有些法師說天台止觀修不起來了,只有念佛法門才能付諸實踐。如果這樣那置學天台教觀的學人於何地?修學教觀或其它宗派也就毫無意義?聞言之下不禁感慨良多,都是望文生義之輩,實在是為眾生之慧命憂!為佛法之傳承憂!為末世之邪見熾盛憂!何為止觀?止者,置心一處,心無異緣,所謂心一境性也;觀者,於所緣境了了清楚,明明不昧。這是從世界法或世俗諦邊來說。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有居士請教我說:聽有些法師說天台止觀修不起來了,只有念佛法門才能付諸實踐。如果這樣那置學天台教觀的學人於何地?修學教觀或其它宗派也就毫無意義?聞言之下不禁感慨良多,都是望文生義之輩,實在是為眾生之慧命憂!
  • 定慧一體止觀雙修?定慧等持止觀雙運?你究竟還要歧途上走多久呢
    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具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六祖慧能大師在此處諄諄教導我們無量的大眾,不要認為「先定發慧」或「先慧發定」此二者之間是有分別的。其實「先定發慧」也好,「先慧發定」也好。只是一種方便說法,落實到實際修行裡,也只是一種方便行法。
  • 八聖道與止觀
    在《大般涅盤經》中,世尊明確地對遊方僧蘇跋達說:「蘇跋達,凡是在法、律中沒有八聖道者,那裡就沒有沙門,沒有第二沙門,沒有第三沙門,沒有第四沙門[28]。蘇跋達,凡是在法、律之中有八聖道者,那裡就有沙門,第二沙門、第三沙門、第四沙門。蘇跋達,在此法、律中有八聖道。蘇跋達,只有這裡才有沙門,第二、第三、第四沙門;其它外道則無沙門。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具緣第一
    具緣第一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第一、持戒清淨。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然有三種行人持戒不同: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三歸五戒,為佛弟子。
  • 心經第二:摩訶,般若,波羅蜜,心——四個詞說盡全經奧妙
    心經其實只是我們習慣的簡稱,這部經的全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了方便只取了最後兩個字而已。01摩訶,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摩訶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大。佛經中雲,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也就是說和四方虛空一樣廣大,也正因如此,才能包容一切眾生,永遠的不悲不喜,清淨平和,慈悲圓滿,絕不受外界的任何影響。而這,就是摩訶的寓意。
  • 風雲:聶風、步驚雲的摩訶無量源自神?雄霸他爹吸走魔的摩訶無量
    電視劇中毫無疑問就是聶風和步驚雲的摩訶無量了。不僅擊敗了雄霸,還用此招擊殺了雙龍元斷浪,將這門武學誇大到了一個十分大的程度,令人對於這門武學十分好奇。事實上摩訶無量並非是聶風和步驚雲兩人天生的力量,而是他們從長生不死神身上吸收來的。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得從風雲原著小說中步驚雲的家族步氏神族說起,因為長生不死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步驚雲的先祖。
  • 《摩訶婆羅多演義》(主線精煉版)
    如國內湖南出版社的《摩訶婆羅多(改寫版)》,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婆羅多的故事》,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摩訶婆羅多插話選》,國外Torchlight Publishing(火炬出版社)的《Mahabharata》(故事版·作者KrishanDharma)。但尚有數十萬字、數百頁之多。對一些並不致力於了解全書細節的讀者而言仍覺冗長。
  • 《摩訶婆羅多》系列:黑公主
    《摩訶婆羅多》被稱為第五部吠陀,在印度和世界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傳說該書在公元前3100年的時候,由島生黑仙人毗耶娑口述,象頭神迦奈什記錄下來的。木柱王(Drupada)被迫將恆河以南的土地分給德羅那以後懷恨在心,於是叫來國師打算報復俱盧族……
  • 風雲三部曲八大神功,摩訶無量第三,笑三笑兩樣絕學上榜
    也許應該說,這式劍法,甚至已不屬於這個世間,不屬於天地人任何一界!這式劍法,將會真真正正可滅天,絕地!它,甚至已超越了無敵,超越了完美,超越了虛空,超越了極限……以完美和無敵來形容這式劍法,直如貶低了它,貶低了無限的真正意義!而正因早知此招的極度恐怖,不虛才會不顧一切,甚至要殺絕他不想殺的步驚雲,也要制止劍聖被導引進九空無界,因而悟成此劍!
  • 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和摩訶曼殊沙華分別是什麼花?
    這在更早翻譯的《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中也有記述,《法華經·卷一》(原文):「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珠沙華、摩訶曼珠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由於「華」通「花」,再加上佛教詞彙大多音譯,因而後來就沿用「華」,即天花指的是四種花: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和摩訶曼殊沙華。
  • 【新年獻禮】偉大的靈性史詩劇《摩訶婆羅多》全集(珍藏版)
    這部史詩本身就宣稱道:「正法、利益、愛欲和解脫,這裡有,別處有,這裡無,別處無。」也就是說,這部史詩的內容囊括了人世間的一切。因此,這部史詩成書後,在印度古代被奉為「第五吠陀」,也就是被奉為「聖典」。印度現存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是吠陀時代的「聖典」,而《瑪哈巴茹阿特》則是史詩時代和古典時代的「聖典」,即「第五吠陀」。
  • 關帝護國佑民故事集19:永護正法
    當時是在講《法華經玄義》和《摩訶止觀》。一日,關神對大師說:「弟子今日獲聞出世間法,願洗心易念求受戒,永為菩提之本。」大師非常高興,命徒弟們高高燃起蠟燭,舉行一次極為盛大隆重的皈依授戒法會。從此關帝皈依佛門,帝君的功德昭布千裡,遠近瞻禱,莫不肅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