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2020-12-22 我心無礙即菩提

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觀無量壽經》

我們的法達禪師放下了傲慢,虔誠恭敬地向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六祖慧能大師問法達禪師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法達禪師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

我們熟悉《法寶壇經》的應該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口裡講的「此經」其實指的就是法達禪師誦的《法華經》。也就是《妙法蓮華經》。這是一部非常殊勝的佛教經典。所謂「成佛的法華」。如果有機緣的,有條件的善信們,最好都請一部《妙法蓮華經》回去念誦念誦。利益無窮,功德無量。

南無妙法蓮華經!

我們自從皈依三寶佛法僧之後,就應該每天誦經。誦經是我們修行人的本分事。誦經也是深入經藏的最為方便的法門。

不然要怎麼樣呢?我們每天摟著經書睡覺嗎?那樣一者不恭敬,二者也睡不安穩。因為它硌得慌啊!

還有一種修法是「拜經」。就是把經書供起來,每天去焚香禮拜。也有人這麼幹的!一位北京的出家師父和我講,他一開始就讀不懂《普賢菩薩行願品》,後來就發願拜《普賢菩薩行願品》。拜了十一萬八千八百拜。每天五百四十拜,拜了半年多的光景。所以人家那個修行就很了不起。真的對於經藏是「拜讀」啊。這樣做能不能深入經藏就不清楚了,但這樣做的確可以消除我們的慢心和罪障。所以「拜經」讀誦也是非常殊勝的方法。

六祖慧能大師此處講的和這些修法卻又有不同。祖師教誨我們誦念經文之時,要「知宗趣」。

什麼是知宗趣呢?就是要我們明白知曉所誦念經文的宗旨和深義。這個「知宗趣」可以是誦經前「知」,也可以是誦經的過程當中「知」,自然也可以是誦經後「知」。但一定要「知宗趣」。知宗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的誦經之法。

可是呢?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和法達禪師一個類似,即「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這裡的豈知是反問,意思就是從來但依文念誦,不知經義。這是絕大多數是這樣念誦經文的。而且我反覆強調,我們不可以和法達禪師比,我們比不了法達禪師。某種角度來講,法達禪師都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法華三千部!我們如果能誦夠兩千部《法華經》可能才和法達禪師比一比吧?一比,還是比人家少!

還有一小部分人是妄解經義。這一類人其實也不少。這一類人也聰明機靈些,識字也多。但這一類人就是喜歡妄解經義。他就是在自己的思維意識裡去想像和猜測佛陀的教言。

有一些人是這樣的去誦經。還有一種就比較稀有罕見,就是類似六祖慧能大師這樣的人。根性好,於佛相應,誦經時就能夠於法義相應。這一類人不多,可以說甚為稀少。

當初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他字都不識,幾乎就誦不成經。但人家有個好耳朵,一聞經中之語,立刻瞭然於胸。我們是用眼睛看著經本,嘴巴念誦著經文,偶然能思悟一半句經義,都不錯了。但六祖慧能大師就是用耳朵和心來「誦經」的。

六祖慧能大師這個修法其實就是非常「標準」的「聞思修」的修法,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所開演的「耳根圓通」的殊勝法門。六祖慧能大師不只是頓悟,不只是明心見性,他也修「耳根圓通」。耳根圓通誰也得修!

但不管怎樣誦,我們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要明白經中的法義是什麼,要明白佛究竟給我們講說了什麼樣的妙義。深入經藏,明了佛義,智慧如海 ,這是我們誦經的根本目的。所以「知宗趣」對於誦經來說就尤為重要了。但這個的確有點難度。因為「知宗趣」是建立在已然明心見性的基礎之上的。

法達禪師那麼精進,誦《法華經》三千餘部都不知宗趣。我們也不要太高看自己,一下就可以達到「知宗趣」的高度。但我們讀了《法寶壇經》之後有個好處,那就是聽聞了六祖慧能大師對於法達禪師的開示之後,我們也就聽聞了六祖慧能大師的「宗趣」了。這相當於是走了一個捷徑。所以我們要感恩六祖慧能大師!我們要感恩法達禪師!

古來還有一種誦經的方法就做「隨文入觀」。這個方法也很殊勝,但也不易「操作」。這都是給聰明人準備的「妙法」。那個「隨文」還好一些,「入觀」就難辦了。是入「觀」,不是入「看」。

觀,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竅訣。為什麼要稱「觀」為竅訣呢?就是因為如果我們具備了「觀」的能力,就可以對於佛義法義經義有更為深廣的認識和了知了。

六祖慧能大師講得「知宗趣」的誦經法是建立在本心自性上的;隨文入觀的誦經法是建立在「觀想」甚至是「觀照」上的。這兩種方法都非常殊勝,但都不容易做到。尤其對於初學,就顯得更為困難一些了。

我們一開始誦經,先求流暢為是。

我們要把這個經文反覆勤誦。誦的極為流暢,幾乎能達到不看經本就能誦念經中文句。這個時候,你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的話就會發現,當你誦經特別流利的時候,你就會「分心」法了。

你嘴巴裡念誦著經中文句,可是你的「腦袋」已經可以開小差了,可以七想八想的胡想了。而且那個經文還念不亂。這是念經的第一步。

接下來就要把我們這個開小差的念頭「揪」回來,讓我們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經文上。一句和一句之間要連綿緊緻,不要讓念頭往外跑;一字和一字之間要連綿緊緻,不要讓外面的境相往裡鑽。這樣漸漸的就可以達到「專注」。這是念經的第二步。

後面還有三四五六七八步……但不可以講。一講你就會了。

我們先用念誦經文這件事情來整合我們的身心。

我們的身心專注了,能夠一心一意,專心致志的去誦經了。那個念頭啊妄想啊,幾乎沒有出入了。那這是什麼境界呢?這就是「定」的境界。由念誦而入於禪定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自然做到隨文入觀了。也只有在這個的基礎之上,才叫做真正的隨文入觀。不然就是意識裡的妄想。

每天念兩句經文,然後抱著腦袋在那瞎想。或是邊念經邊在那裡琢磨,這都不是「入觀」。這都叫「不老實」。

所有的經都是釋迦牟尼佛金口宣說的。釋迦牟尼佛皆是由本心自性開演如來一代時教的,皆是由無量三昧之中開演無量甚深法義的。

有鑑於此,我們在誦經的時候,不只是做到虔誠恭敬就夠了,還要做到安靜。做到內心安靜下來,安寧下來。漸漸的要通過念誦「入定」,在念誦當中入定,進而「隨文入觀」。了知甚深法義。

當然如果我們也能明心見性,一聞經語,隨即開悟,那當下就「知宗趣」就更好了。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大德菩薩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四九】

相關焦點

  • 齊炳權:六祖慧能大師的八字簡評
    立碑曰:「後當有肉身菩薩於此受戒。」又梁天監元年,智藥三藏自西竺國航海而來,將彼土菩提樹一株植此壇畔。亦預志曰:「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於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眾,真傳佛心印之法主也。」師至是祝髮受戒,及與四眾開示單傳之旨,一如昔讖。        公元712年7月,六祖惠能大師集徒眾,預知他們:自己將於8月離世。徒眾聽罷,多皆痛哭。唯有一人,神情不動。此人,便是神會上人。
  • 六祖慧能與《壇經》
    六祖說:「諸佛出現,猶示湼槃;有來有去,理亦常然。」徒眾問:「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六祖回答:「葉落歸根,來時無口。」眾又問:「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六祖說:「 有道者得,無心者通。」眾又問:「後莫有難否?」六祖說:「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又說:「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佛法就是佛法,惠能大師
    六祖慧能,「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  版本  ①敦煌手抄本  六祖肉身像  不分品目,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講》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經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卷」。一般以此本為最古。後稱此本為敦煌本。   ②惠昕本(興聖寺本)  書前有惠昕序,系根據繁本《壇經》刪定而成。
  • 利根慧能大師 非常珍惜自己的深厚佛緣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那時,慧能大師到了韶州深山的寶林寺。韶州韋刺史和當地官僚,親自進入深山,恭請慧能大師出山講法。
  • 佛教:六祖慧能,以及「南禪宗」的確立
    中國特有的禪宗,確立過程很長,經歷了自達摩東來,開創全新的禪學派別,到五祖弘忍,建立禪師僧團,到六祖慧能,形成了中國佛教特有的南禪宗,經神會至馬祖道一,完成南禪宗對北宗的壓倒性勝利,最後到百丈懷海,確立禪師僧團的清規和生活方式。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這個過程之中的佛教:六祖慧能,以及「南禪宗」的確立。
  • 幹粗活的臨時工逆襲上位的傳奇,再趣談禪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這多虧了六祖慧能改革禪宗教義,創立南宗而發揚光大,使得佛教中的禪宗在中國本土紮根愈來愈深。往前在北魏時候,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剛剛在中國北方傳授禪法時候,因其說法玄虛微妙,不易把握,往往聽者不知所云似懂非懂。所以其禪宗教義只限於在師徒門人之間傳襲,並未在大眾間普及。之後,朝代更迭烽煙四起。此刻正如隋唐演義描寫的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煙塵你爭我奪的那個年代。天下大亂,五代十國戰亂頻繁。
  • 紀錄片:六祖惠能大師傳奇
    我們只能想像當年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促使慧能走進這個寺廟,進而做出了出家求法的決定。誦經的人告訴他,這部經叫做《金剛經》。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正在黃梅馮茂山講授這部經書,教人「即得見性,直了成佛」的方法。慧能內心深處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他決定去黃梅親耳聆聽弘忍大師對《金剛經》的闡釋。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一切法在自性,名為清淨法身。自歸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歸依。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方。
  • 六祖慧能的傳奇人生,圓寂後留下兩則預言
    說起佛教中的高僧大德,在世人眼中只有兩位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一位是西去求法的玄奘大和尚,另一位是一聞而悟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他們的傳奇事跡被人所津津樂道而流傳了下來,同時這兩位高僧也留名佛史,成為出家人和在家人學習的榜樣。
  • 六祖慧能大師的成道因緣
    大師的幼年坎坷,父親早逝,遺下老母及孤苦的他,母子遷移到南海,靠著售賣柴薪維生,過著艱難貧苦的日子。 有一天,他為顧客送柴到客店,當他準備走出門外時,看見一位客人在誦經,他一聽到客人讀誦的經語,便豁然開悟,於是就問那位客人說:「請問您誦念的是什麼經?」 客人說:「金剛經」。 大師又問:「您是從那裡學來的?為何要持誦這部經典呢?」
  • 六祖慧能大師專題--電影《六祖慧能傳》+電視劇《月明三更》+經典《六祖壇經》
    佛教電影--《 六祖慧能傳 》--六祖壇經原文全文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 三水國學│慧能大師與《六祖壇經》中的唯美
    《六祖壇經》是中國禪宗重要經典,記錄了惠能大師一生的經歷和格言,用唯美來形容它似乎風馬牛不相及。聖嚴法師曾說:「在中國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識近於科學,三論近於哲學,華嚴及天台近於文學,真言及淨土近於美學,禪宗是佛法的重心。禪宗可謂匯集科學、哲學、文學、美學於一體,理論上自然可以有「唯美」的意蘊。
  • 六祖慧能大師眼裡的西方極樂世界
    很多修禪的人喜歡引用六祖《壇經》中「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這句話來否定西方極樂世界,否定淨土念佛往生一法。這是對六祖慧能大師的曲解,是在謗祖謗佛,罪過很大。既然當下就是西方,極樂就在心裡,自然無需去十萬億之外求,故慧能對使君說,「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慧能大師這種自性西方觀在後面展示得淋漓盡致。後面六祖主動問大家願不願見極樂世界,大家踴躍頂禮,紛紛表示願見。他們以為六祖會顯示事相上的極樂世界,結果六祖說的卻是心性上的極樂世界:「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內外明徹,不異西方。」
  • 禪鬥的故事:六祖慧能的正邪人生
    (編輯:小芳)一、故事概述南北朝時,佛教禪宗第五祖弘忍大師年事已高,他要在弟子中選擇衣缽繼承人。於是他要求弟子們各自做一首禪詩,看誰做得好就傳位給誰。次日僧人們圍觀神秀詩,其中有個廚房火頭僧叫慧能,目不識丁,旁人讀給他聽。他聽後也囗念一首,並請旁人寫在神秀詩旁邊,內容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知道後,差人把慧能叫來,當著眾人的面說慧能寫得亂七八糟,遂用鞋底把慧能詩擦掉,並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後離去。慧能明白五祖的意思,是讓他半夜三更去找弘忍。
  • 一段歷史: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
    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圖片來源:資料圖) 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生下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 《壇經》的核心和六祖慧能《自性真佛偈》
    《壇經》是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的一部佛經,由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記而成。毛澤東曾評價它是一本老百姓的佛經。六祖禪法的核心: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無是非、好壞、美醜、善惡之分,於一切境界上心念不起。無住為本,念起不隨為無住。
  • 紀念 | 農曆八月初三 慧能大師圓寂日——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南華寺慧能大師真身舍利紀錄片《千年菩提路》之六祖慧能大師慧能(638-713)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被貶官到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後生下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以打柴賣柴謀生。
  • 且聽六祖如是說
    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為了躲避「惡人」追殺,隱遁到獵人隊伍裡。這一隱就是十五年!十五年的光陰荏苒,已經將一位十四五歲的聰慧善良的少年脫變成一個三十歲的偉岸大丈夫了。六祖慧能大師自從離開黃梅五祖弘忍大師之後,未嘗有一刻忘懷恩師的教誨,即使混跡於山林獵戶之中,也是終日精進修行。這一日獨自思維:「時當弘法,不可終遁。」思維決定行為,六祖這次是真的準備「出山」了!
  • 我與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有個「約會」(一)
    他竟然走入到我的身體裡面回我:「我是禪宗六祖慧能。」  「慧能???您別跟我開玩笑啊!慧能大師是唐朝人,我是現代人,根本就不是一個時代的!我信佛知道有禪宗六祖慧能大師這位人物的存在,可是我不知道慧能大師長什麼樣子,另外怎麼可能一個現代人會遇到唐代人?不會的,難道我中邪了嗎?」想到這裡心中一陣驚恐襲來。「莫驚,莫驚,你沒有中邪,你看到的,的確是六祖慧能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