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被殺後,朱棣為何要殺了劉伯溫兒子?

2020-12-24 騰訊網

楊守陳在《重鋟誠意伯文集序》中評價劉伯溫:「漢以降,佐命元勳多崛起草莽甲兵間,諳文墨者殊鮮,子房之策不見辭章,玄齡之文僅辦符檄,未見樹開國之勳業而兼傳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謂千古之人豪矣。」

劉基,字伯溫,是青田縣人,後人普遍叫他劉伯溫,他是明朝初年的一位著名的文臣謀士,同時也是朱元璋帳下最著名的一位高人,他自幼便聰慧過人,長大後更是懂得天文地理以及周易八卦,並且他還善於揣摩人的內心,且性情耿直,嫉惡如仇。

身為一代奇人,劉伯溫在民間的名聲,絲毫不亞於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眾所周知諸葛亮在世人的心目中簡直是被神化了,由此也足以見得劉伯溫的厲害之處。而不僅是在百姓們的心中,劉伯溫的名聲很大,在朱元璋的心中,劉伯溫的地位也是很高的,早年朱元璋對劉伯溫從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稱他為先生,並且朱元璋也曾將其比作張良,可以說朱元璋最後能夠奪得天下,有著劉伯溫的很大功勞。

然而像這樣的一位奇人,最後卻不得善終。

離奇去世,世人猜測是懷璧其罪

在朱元璋身邊輔佐他多年,身為謀士的劉伯溫也深知朱元璋的性格,相信多餘的朱元璋在取得了皇位之後,他的敵人便換成了當初輔佐自己的一眾開國功臣,而劉伯溫便是其中首當其衝的。

身為朱元璋身邊最為聰明的謀士,他了解朱元璋陣營中的優勢以及弱點,因此若是他有其他的捕捉目標的話,便會成為朱元璋最大的敵人,因此劉伯溫的生命安全是岌岌可危的,但是畢竟劉伯溫的功勞都擺在那裡,並且他也沒有什麼過錯,因此朱元璋想要將它除掉的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在劉伯溫前面,有不少的開國功臣因為一些事情而被朱元璋趕盡殺絕,特別是在朱元璋立自己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之後,他擔心這些能力出眾的開國功臣會影響自己兒子的皇位,因此,對於功臣的打壓便愈發頻繁了。因此劉伯溫也意識到,自己若是在掌握著權利的話,那麼很可能就逃不過朱元璋的毒手了,為此他便向朱元璋請求辭官回家,對此朱元璋痛快應允。

歸鄉後的劉伯溫為了完全的從政治鬥爭中脫身,他終日只品酒下棋,半句都不談自己的功勞,完完全全的過普通平淡的生活,不再過問政治上的事情,但是就算這樣,朱元璋也沒打算放過他,一直都派人暗中監視他。

到了洪武八年正月下旬的時候,已經65歲了的劉伯溫因染上風寒而臥病在床,而在監視他的朱元璋很快便得知了這件事情,當即派了當時的丞相胡惟庸帶著太醫前去慰問,並給他抓藥醫治,就這樣看來的話,朱元璋還是對這位開國功臣很用心的。然而,從後面發生的事情來看,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在吃了太醫開的藥之後,劉伯溫不僅沒有任何的好轉,甚至還病情一天一天的加重。感到事情不對勁的劉伯溫便抱病去拜訪了朱元璋,並將自己服藥之後病情不見好轉反而加重的事情告訴了他,然後對此朱元璋卻說,既然生病了就好好的休養,不要想太多的事情,劉伯溫又回到了自己原來居住的地方,並且在沒過多久後便去世了。

雖然並不是他一就一定能夠把一個生病的人挽救回來,但是劉伯溫去世這件事情貌似沒有那麼簡單。

實際上早在劉伯溫還沒有辭官回家之前,朱元璋曾問過他推選誰為丞相的人選,而當時劉伯溫因為反對胡惟庸接任丞相,而讓胡惟庸記恨在心,最後還是由於李善長的舉薦,胡惟庸才當上了丞相,而此時的劉伯溫已經在老家頤養天年了,此時讓原本怨恨劉伯溫的胡惟庸來看望他,其中的含義難免引人猜想,而劉伯溫在看病之後的狀況,似乎也證實了這件事是朱元璋在暗中安排,後人普遍認為是朱元璋殺了劉伯溫。

而劉伯溫被殺之後,朱棣為何又要殺了劉伯溫兒子呢?

兒子輔佐朱元璋之子,有能力卻不受重用

劉伯溫生前一共育有兩個兒子,分別是劉璉與劉璟。實際上當時朱元璋對於劉伯溫,回去頤養天年這件事還是保留有猜忌的,除了暗中派人監視他之外,還將他的一個兒子留在朝中,作為人質一般的存在,他就是劉璉。

而在劉伯溫去世之後,劉璉也得到了一定的升遷,這可能也是朱元璋的補償方式吧,可惜的是,胡惟庸並不打算放過他,後來劉璉還是被胡惟庸逼得跳井身亡了。

在劉璉去世之後,劉伯溫便只剩下劉璟這根獨苗了。這兩個兄弟中,明顯是劉璟比較爭氣,在父親的影響下,他自幼便聰慧好學,少年時便因才華橫溢而聲名遠播,到了20歲的時候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並且性格也更自己的父親相近。

在劉璉去世之後,朱元璋對於劉伯溫的貢獻的獎賞,便反映在劉璟的身上,從表面上來看,朱元璋對劉璟確實算得上很好,不僅是經常召見,而且還親近如對待家人。

在晚年的時候,朱元璋曾想賜予劉璟爵位,但是劉璟卻認為爵位應該是賜給自己的大哥劉璉,雖然說劉璉已經去世了,也應該賜給劉璉的孩子,從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劉璟的深明大義之處。

劉璟愛好談論兵事,而事實上,他在這方面也確實很有才能,這就是所謂的虎父無犬子吧,在葉丁香叛亂之時,在他的決策之下取得了戰爭的最終勝利,後來朱元璋聽聞了經過後也對他多加稱讚。

而當燕王朱棣起兵發動了靖難之役的時候,當時朱允炆已經上位,而劉璟則堅定地站在朝廷方面,並隨軍作戰。當時的軍隊在面對經驗豐富的朱棣時多次戰敗,為此劉璟獻上了十六策想助朱允炆反敗為勝,但是卻沒有得到重用,他於是便棄官回家了。

後來的事情我們也知道了,朱棣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登基為帝,而朱允炆則下落不明生死不知。

朱棣重視劉璟,劉璟因性格而被殺

在朱棣繼承大統之後,對於劉璟的能力很肯定,便想請他來為自己做事,在朱允炆時期劉璟沒有得到重用,而知人善用的朱棣想要重用他,於是便宣他入朝,然而忠於建文帝的劉璟卻對此不予理睬,為了不去面見朱棣,劉璟聲稱自己生病不能進京。

實際上,劉璟與朱棣之間曾有過摩擦。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劉璟曾與他下棋,棋力更勝一籌的劉璟連敗朱棣,這讓朱棣很沒有面子,而在朱棣提出要劉璟讓他一下的時候,固執的劉璟卻堅持不讓,因此朱棣也對他有些不滿?

然而,在朱棣稱帝之後,他卻願意不計前嫌重用他,這也足以見得劉璟的才能出眾。不過對於劉璟不給面子接受官職,朱棣也漸漸沒有了耐心,派人強行將他從家中帶回了朝廷。而當劉璟一見到朱棣之後,說的第一句話就讓朱棣非常的憤怒。當時的朱棣已經是皇帝了,但是,劉璟卻不稱他為皇上,而是像以前一樣將它稱為殿下,言下之意就是不承認他的皇位。

眾所周知,從侄子手中奪下了皇位的朱棣,最怕的就是別人質疑他的皇位的不正當,因此當劉璟說出了這句話之後,不免讓朱棣非常的生氣。

在面對朱棣時,劉璟表現得沒有絲毫的害怕,他不僅叫朱棣為殿下,甚至還說他。篡位這件事情,即便是經過了百年之後,也不會改變的。話說到這裡,朱棣終於也忍無可忍將他投入了獄中,我被投入了獄中的劉璟,最終選擇了絕食自盡。

小結

雖然朱棣痛恨別人說自己是篡位之賊,為此他也沒少對一些人進行了嚴厲的懲治,然而他卻感念劉伯溫以及劉璟父子兩人的剛正不阿,因此終未禍及劉璟家人。

可以說劉璟之所以會死是因為性情耿直,才引來的殺身之禍,然而也正是他的大義凜然,不向朱棣的威嚴低頭,才使得他的名聲能夠流傳至今,並為人稱讚,身為文人的她,骨子裡卻透露出一股硬氣,像這樣的一位人物,我們沒有理由不尊敬他!

參考資料:《重鋟誠意伯文集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天下多日大旱,此時劉伯溫抓住了一個人,說:殺了他,天就會下雨
    曾經,有一個叫李彬的官員,違法亂紀,被劉伯溫關進了大牢,等審查完案件之後,他就秉公執法,立即下令要殺死李彬。那麼,這個李彬是誰?他其實就是李善長的人,為了救他,李善長就特意找劉伯溫求情,懇求他能網開一面,刀下留人。奈何,劉伯溫是油鹽不進,堅決不鬆口,不僅如此,他甚至還揚言要上奏朝廷,讓朝廷處置。這讓李善長十分生氣,決定一定要找機會報仇。
  • 劉伯溫去世前交代後事,但是他兒子卻沒有聽
    不過劉伯溫的下場並不怎麼好,因為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疑心就非常重了,對功臣就開始懷疑了,懷疑他們勢力過大會威脅到他的統治,所以朱元璋就開始大開殺戒了,特別是朱標去世之後,那朱元璋對大臣們就更加的狠了,殺的大臣數量那真的是太多了,這個大家在歷史裡面應該也看到過,而劉伯溫一個能力那麼強的人,朱元璋對他怎麼會放心呢,所以自然就要想辦法除去劉伯溫啊,不過劉伯溫憑藉自身的才智和他人的幫助,避過了朱元璋的多次為難
  • 劉伯溫神機妙算,能預測千年後的事,為何卻讓兩個兒子白白喪命?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誕生過許許多多的謀士,其中以諸葛亮和劉伯溫最為出名。古時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這句話的意思是擁有了軍師諸葛亮,就有能力三分天下了,只要擁有了劉伯溫,就能一統天下。
  • 張良和劉伯溫都是功成身退,為何張良能得善終,而劉伯溫卻不能?
    由於當時朱元璋對胡惟庸、李善長等宰相不滿,曾兩次提出將宰相的位置讓給劉伯溫,但劉伯溫均不予理睬。最後,劉伯溫也回到了山林裡,回到家鄉過著隱居的生活。但劉伯溫最後的結局是十分悲慘的。朱元璋讓胡惟庸在劉伯溫病倒後,派御醫給他治病。但是,劉伯溫在吃了御醫的藥之後,卻覺得身體裡像壓著一塊大石頭。因為懷疑胡惟庸給他的藥有問題,他親自向朱元璋匯報了此事。
  • 姚廣孝為何鼓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對比劉伯溫後會發現,另有隱情
    而另一位雄主朱棣,之所以能當皇上,首功要歸於是一位叫道衍的和尚。當朱棣稱帝後,便賜名他為「廣孝」,故而人們都習慣稱他為姚廣孝。 姚廣孝是劉伯溫之後,另一位明朝的傳奇人物。雖沒有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那般名氣大,卻也素有一代妖僧之說,起碼能知道自己的「前生」,且還為前生還過債。
  • 申報曾報導劉伯溫預言到了抗日戰爭,劉伯溫真的如此神機妙算嗎
    就如劉伯溫便是術士中的佼佼者,他為後人留下了燒餅歌,裡面的預言在後世也都一一驗證,可謂是神乎其神。甚至於在1938年的申報上還刊登了這樣一則信息,說劉伯溫預言了抗日戰爭。那麼劉伯溫真的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嗎?
  • 「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為何沒有料到朱元璋加害於他?
    流芳千古,而自比諸葛亮的劉伯溫為何到老不能善終?劉伯溫,原名劉基,字伯溫,精通經史,尤其擅長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即1359年)朱元璋三次聘禮將劉伯溫請出山,而劉備同樣三顧茅廬卻不曾備聘禮,劉伯溫一出山,則是向朱元璋上書時務十八策,謀劃平定張士誠以及陳友諒,然後北伐中原!輔助一介乞丐出身的朱元璋登上了帝王的寶座!一統江山,這裡劉伯溫似乎比諸葛要強大一籌!
  • 關於劉伯溫的傳言,多與其先知先覺的預言有關,那到底是真是假?
    傳說一:劉伯溫預言靖難之役。作為歷史的後來者,我們自然知道朱元璋駕崩以後大明發生了哪些事。皇孫朱允炆登基,因削藩與皇叔朱棣談崩,南京被朱棣的「清君側」之師攻陷,建文帝不知所蹤。老百姓普遍認為,在這檔子事發生以前,劉伯溫就已預想到這樁驚變了。
  • 劉伯溫死後,朱元璋是如何對待其後人的?
    在史料中記載,劉伯溫共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和次子劉璟,由於自己時刻籠罩在這陰謀詭計之中,所以劉伯溫臨死前,遺令二子日後皆不得參與政事,做個閒暇散翁,方能保一家平安。但一旦上了政治這艘船,要下來可就不容易了,在劉伯溫洪武八年去世後,僅僅兩年後,其長子劉璉就出任江西參政,同年被胡惟庸黨脅迫,墮井而死,年僅三十一歲,至於胡惟庸脅迫劉璉什麼?
  •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馬皇后送給劉1棗1桃,劉伯溫為什麼逃走?
    劉伯溫以運籌帷幄、神機妙算流傳於世,在民間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可見劉伯溫的確有經天緯地之才。 劉伯溫二十三歲的時候,到京城參加會試,並且一舉中第,成為了進士。但是當時正值戰事,官場當中並未有心納士,從而導致劉伯溫在家中閒置三年,並未有任何的官職。直至至元二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予江西高安縣丞一職。在這一個職位之上,劉伯溫執法嚴明,一絲不苟,一心只為人們百姓做實事。
  • 劉伯溫所著的兵書《百戰奇謀》有多厲害? 為何朱元璋多次搶之
    為何朱元璋多次搶之 明洪武八年(1375年),告老還鄉的大明軍師、誠意伯劉伯溫病危,臨終前對守候在身邊的兒子劉璉、劉仲景說:我死後擔心會給家裡留下禍害,我寫的兵書《百戰奇謀》乃我一生心血,可惜沒有找到傳人本想   原標題:劉伯溫所著的兵書《百戰奇謀》有多厲害?
  • 歷史神探:劉伯溫神機妙算,為何卻鬥不過朱元璋
    呂海峰  話說,在明朝的所有開國功臣中,劉伯溫是名氣最大的一個,甚至,有各種民間故事的版本都足以表明他是就是一個智慧的化身。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為什麼就沒有鬥過一個放牛娃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呢?
  • 【歷史故事】神機妙算的劉伯溫
    胡大海覺得此人架子太大,不想再去請了,可有人對他說,葉琛和章溢請不請無所謂,這個劉基一定要請,因為這個人懂天文。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劉伯溫設立軍衛法,肅正紀綱,因為劉基認為宋、元兩朝都因為過於寬縱而失天下,所以應該整肅綱紀,於是便下令御史檢舉彈劾,不要有任何顧忌,宿衛、宦官、侍從中,凡犯有過錯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懲治,因此人人都畏懼劉基的威嚴。可是,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開始論功行賞,劉伯溫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頭銜,朱元璋僅僅封他了一個城意伯,這個官職對劉伯溫來說是很低的。
  • 劉伯溫去世後,留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17年後才恍然大悟
    到了三月,劉伯溫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臨終前囑咐他兒子兩件事情。劉伯溫臨終前,給朱元璋送書和魚劉伯溫臨終前讓兒子把《時務十八策》這本書送給朱元璋,令人奇怪的是,劉伯溫還讓兒子把一筐活魚送給朱元璋。大題意思是:朱元璋知道劉伯溫去世以後很悲痛,那本書朱元璋並沒有看。
  • 劉伯溫為何總愛冷言冷語?這三大場合潑朱元璋冷水,原因有二
    那麼聰明絕頂的劉伯溫為何如此意志消沉,總愛冷言冷語,喜好潑人冷水?,對漢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小劉伯溫聽後非常不解:既然蒙古人對漢人如此壓榨,為何他現在還能衣食無憂?但劉伯溫依舊面色鐵青,未有絲毫喜悅神色。朱元璋見到後立馬問劉伯溫:「韃虜被驅逐,我中華復興,先生為何沒有半點興奮?」劉伯溫不答反問道:「皇上您和徐達將軍制定的總攻大都計劃,為何要繞開秦晉?」
  • 劉伯溫臨死前為子孫留下了11字遺言,卻難保兒孫平安
    可是劉伯溫不但沒有表示不滿意,還樂呵呵叩謝皇恩。他心裡清楚朱元璋對他的忌憚,於是在洪武四年,劉伯溫主動請辭,說自己身體不行,想告老還鄉,回自己的老家青田養老。朱元璋很高興,心說還是劉伯溫識趣。於是,在幾番假意的推辭後,批准了劉伯溫告老。 回到了老家青田,劉伯溫便隱形遁跡,每日裡惟飲酒弈棋,絕不對人說自己對大明有如何的功勞。
  • 劉伯溫之死——劉氏名人
    在民間傳奇和文學作品裡,劉伯溫則更是一個傳奇,比張良、諸葛亮還要神通廣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風喚雨,乃神仙一般的人物,被稱為「帝師」、「王佐」,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譽。預言之作《燒餅歌》就被傳為是他所寫。
  • 朱元璋提三個人為相,劉伯溫都反對!為何後來三人拜相均沒好下場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於朝廷官制也做出了一些調整,不過還是保留了大致的人事部門。跟隨他打天下建功立業的功臣們,也開始論功行賞,李善長便是功臣之首。朱元璋任命他為左丞相,統領文武百官。但是李善長只當了三年的丞相就辭官回鄉了,一是因為體弱多病不能夠處理繁多的事務,二是他的傲慢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已經有意要敲打他了。
  • 劉伯溫獻給朱元璋一幅畫,寓意就是四個字,朱元璋看懂後大開殺戒
    朱元璋殺功臣的原因,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其一,朱元璋出身卑微,猜忌心重,生怕自己百年之後功臣宿將造反,他殺功臣是替子孫削掉棘杖上的刺;其二,當年的屠龍勇士自己變成了惡龍,那些開國功臣浴血奮戰推翻了元朝,自己卻變得比蒙元貴族更兇惡,欺男霸女貪贓枉法,已經到了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程度。但是在民間,還流傳著一種說法,而且這種說法是可以跟正史相互印證的。
  • 劉伯溫11字遺言告誡兒子,劉璉劉景謹遵父命,卻仍然命運悲慘
    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文韜武略自然是不需質疑,但是他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多疑,因此在建國之後,許多功臣都遭到了無辜的迫害,就連跟隨他多年的軍師劉伯溫也不例外。最後就連他的兩個兒子也是沒能逃過厄運,即便是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留下了遺言也沒能改變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