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要殺劉伯溫,馬皇后送給劉1棗1桃,劉伯溫為什麼逃走?

2020-12-27 騰訊網

說起一代奇人劉伯溫,也是充滿了很多傳奇,他49歲出山,先後輔佐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伯溫以運籌帷幄、神機妙算流傳於世,在民間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可見劉伯溫的確有經天緯地之才。

劉伯溫二十三歲的時候,到京城參加會試,並且一舉中第,成為了進士。但是當時正值戰事,官場當中並未有心納士,從而導致劉伯溫在家中閒置三年,並未有任何的官職。直至至元二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予江西高安縣丞一職。在這一個職位之上,劉伯溫執法嚴明,一絲不苟,一心只為人們百姓做實事。

劉伯溫不僅僅不畏強權,而且還不徇私情。在朝堂之上,劉伯溫與李善長是政見不同的同僚,而且在私下,兩人的關係也不好。但是,當李善長出現了過失時,劉伯溫卻為李善長求情,求朱元璋從輕發落。

但即使能掐會算的劉伯溫,也不能算到自己的死期,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開始大肆屠殺開國功臣,胡惟庸一案,牽連無辜者不計其數。有一次,善良的馬皇后聽聞朱元璋的怒話,想到皇帝早有除去劉伯溫之心,這下正好有了藉口,看來劉伯溫在劫難逃,得趕緊想個周全之策救救劉伯溫。

馬皇后也是聰明之人,很快便心生一計,並趁朱元璋不備,悄悄在盒子裡裝上了一枚棗、一顆桃,悄悄地讓太監把禮物送給了劉伯溫。

劉伯溫接過禮物,謝了太監。打開一看,只有一枚棗、一顆桃,不解其意。但他想馬皇后不會平白無故地只送自己這兩樣普通的禮物吧,他想到皇帝連日來對自己的種種疑心,忽然明白了馬皇后這是在提醒自己要「早逃」呀。他在心裡暗暗感激皇后救命之恩,急忙帶領家人,乘快馬連夜逃離了京城,奔向千裡之外的南陽,終於躲過了殺身之禍。

相關焦點

  • 馬皇后給老臣送點心,打開只有兩棗一梨,劉伯溫立馬告老還鄉
    馬皇后給劉伯溫送去一盒子,打開後僅有兩棗一梨,為何劉伯溫立馬告老還鄉?引言:士有悍婦,則良友不至,國有妒臣,則賢士不留——劉伯溫眾所周知,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後宮妃子憑藉後宮地位,結黨營私,做出禍國殃民的事情數不勝數,相反,歷史上也有深明大義,賢惠有德的妃子,而今天筆者要講述的,便是和明朝皇帝朱元璋結髮妻子馬皇后有關
  • 劉伯溫的職場遭遇:朱元璋為什麼只封劉伯溫為誠意伯?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只封劉伯溫為食祿遠低於李善長的誠意伯?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劉伯溫投奔朱元璋的時間晚於李善長、汪廣洋。元至正十三年(元1353),在朱元璋去攻打滁州的路上,李善長前來投奔。元至正十五年(元1355年),朱元璋率軍渡江攻佔太平路後,召汪廣洋為元帥府令史。
  • 劉伯溫被殺後,朱棣為何要殺了劉伯溫兒子?
    而不僅是在百姓們的心中,劉伯溫的名聲很大,在朱元璋的心中,劉伯溫的地位也是很高的,早年朱元璋對劉伯溫從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稱他為先生,並且朱元璋也曾將其比作張良,可以說朱元璋最後能夠奪得天下,有著劉伯溫的很大功勞。 然而像這樣的一位奇人,最後卻不得善終。
  • 為什麼劉伯溫已經告老還鄉,朱元璋還是不願放過劉伯溫?
    作為一個擁有乾坤治世能力的賢臣,他意識到了朱元璋為了權利要開啟殺伐之路,後續以退身而自居,但是卻仍然沒有善終,那麼為什麼劉伯溫已經告老還鄉,朱元璋還是不願放過劉伯溫?第一,朱元璋希望皇權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選擇了冷血誅功臣。
  • 劉伯溫臨終前,為何送一籮筐魚給朱元璋?對方17年後才明白含義!
    在明朝的發展中,劉伯溫做出不少政績,還曾被皇帝派去斬斷天下所有龍脈,以保朱家萬世基業。後來劉伯溫臨死前還想著輔佐朱元璋,其叮囑兒子給對方送去一籮魚,但朱元璋為什麼要花17年才弄明白呢?有人說劉伯溫臨終前送魚是想分散朱元璋的注意力,好讓對方沒有過多精神去想鬱離子的事情。但大多的人認為劉伯溫送魚是想提醒朱元璋應該把他的皇子異地分隔,以免同室相戈。
  • 神機妙算劉伯溫(683集)
    朱元璋女兒玉鳳早年戰亂中失散,馬皇后痛失愛女,傷心不已。
  • 朱元璋請大臣吃飯,劉伯溫看到桌上的杯子,嘆道:皇帝要大開殺戒
    建國後,朱元璋為了江山萬代著想,開始清除功臣。為此,他奉行的是: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 朱元璋只要遇到問題都會去找劉伯溫,陳友諒的覆滅,就是劉伯溫獻出的誘敵深入的計策,即便是朱元璋日後當上皇帝,他對劉伯溫也是非常依賴的。 但劉伯溫深知功高震主的後果,他也知道朱元璋的脾性,多疑而殘酷。果然,在宴席上,細心的劉伯溫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凡是有爵位的人用的都是瓷器,普通大臣用的則是金屬杯子。
  • 歷史神探:劉伯溫神機妙算,為何卻鬥不過朱元璋
    呂海峰  話說,在明朝的所有開國功臣中,劉伯溫是名氣最大的一個,甚至,有各種民間故事的版本都足以表明他是就是一個智慧的化身。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為什麼就沒有鬥過一個放牛娃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呢?
  • 朱元璋大宴群臣,劉伯溫看到桌上三道菜,冷汗直流說我們死期到了
    莫過於洪武大帝朱元璋了,史書翻開。便可發現這位洪武大帝,可是一位卸磨殺驢的好手。朱元璋是所有皇帝中出身最低的帝王,也正因如此。朱元璋的疑心病也十分之重,歷史上的明初四大案,每一個都牽連了數萬之人。就是其為了防止功臣篡奪帝位而做下的。到朱元璋駕崩之後,開國功臣基本上就被朱元璋屠戮殆盡了。
  • 張良和劉伯溫都是功成身退,為何張良能得善終,而劉伯溫卻不能?
    以致後來呂后對張良也十分重視,即使張良志在歸隱山林,呂后也要逼他出山去享樂。而朱元璋對於劉伯溫的重視程度並不高。儘管朱元璋稱讚劉伯溫為他的張良,但他只封劉伯溫為誠意伯,連個侯也不給,食邑也不多,不給劉伯溫像張良那樣的待遇。事實上,建國以後,劉伯溫的做法,和張良非常相似。張良知道劉邦能夠同甘共苦,不能同甘共苦,所以早歸山林,免得劉邦猜忌。其實劉伯溫也這麼想。
  • 劉伯溫神機妙算,朱元璋將他比作有才的張良,為什麼卻不讓他當宰相
    只不過遺憾的是,相比於諸葛孔明,劉伯溫遠遠沒到前者的境地,朱元璋對於他的態度更像曹操對於楊修。李善長去找劉伯溫說情,後者卻軟硬不吃。後來朱元璋徵求李善長的意見,李善長找了個藉口:「現在京城大旱,不宜再殺人。」劉伯溫卻剛到底:「殺了他肯定下雨。」李的親信就這樣被殺了,但過了很多天依舊沒有下雨。李善長抓住機會糾集了大批官員上書彈劾劉伯溫妄議天意,朱元璋並沒有保護嚴格刑罰的劉伯溫,而是讓他請假回家避禍去了。
  • 「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為何沒有料到朱元璋加害於他?
    流芳千古,而自比諸葛亮的劉伯溫為何到老不能善終?劉伯溫,原名劉基,字伯溫,精通經史,尤其擅長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即1359年)朱元璋三次聘禮將劉伯溫請出山,而劉備同樣三顧茅廬卻不曾備聘禮,劉伯溫一出山,則是向朱元璋上書時務十八策,謀劃平定張士誠以及陳友諒,然後北伐中原!輔助一介乞丐出身的朱元璋登上了帝王的寶座!一統江山,這裡劉伯溫似乎比諸葛要強大一籌!
  • 劉伯溫死後,朱元璋是如何對待其後人的?
    劉伯溫和朱元璋這對君臣,似乎不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猶魚之有水」的和諧,反而因為帝權和臣子之間的矛盾,兩人還存在著不少齷齪,甚至於劉伯溫之死,後世也多認為是朱元璋在幕後主使的。在史料中記載,劉伯溫共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和次子劉璟,由於自己時刻籠罩在這陰謀詭計之中,所以劉伯溫臨死前,遺令二子日後皆不得參與政事,做個閒暇散翁,方能保一家平安。但一旦上了政治這艘船,要下來可就不容易了,在劉伯溫洪武八年去世後,僅僅兩年後,其長子劉璉就出任江西參政,同年被胡惟庸黨脅迫,墮井而死,年僅三十一歲,至於胡惟庸脅迫劉璉什麼?
  • 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經歷了哪些波折?
    也許,年近五十的劉伯溫第一次見朱元璋時,對能獲重用沒抱多大希望,並未積極表現自己。 但朱元璋和劉伯溫的緣分並未從此終止。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後來,處州總制孫炎也向朱元璋推薦劉伯溫、章溢、葉琛等儒士,於是朱元璋派人帶著錢財前去禮聘劉伯溫。
  • 朱元璋問劉伯溫,朱家是否可長久?劉伯溫說吾主萬子萬孫是何意?
    劉伯溫是在明朝建立過程中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幕後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可以說是功勞頗大。在民間,關於劉伯溫的傳說比比皆是,均是關於他神機妙算的故事。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他的相關預言作品,叫做《燒餅歌》。朱元璋和劉伯溫的對話傳說劉伯溫在大明建立後,推算出朱元璋必定會對開國功臣進行清洗,為了明哲保身,劉伯溫向朱元璋提出辭官,要求退隱山林。而朱元璋對這個神機妙算的軍師也是十分的忌憚,在幾番推脫後,朱元璋答應了劉伯溫的請辭。臨行之際,朱元璋要求劉伯溫為大明朝推算國運。
  • 讀懂朱元璋的大腳馬皇后,就明白了
    馬秀英知道朱元璋出身貧寒,沒讀過什麼書,胸間也就缺少文韜武略,要想擁有大境界,僅憑力氣與鬥狠是不行的,要讀書明智,要豐富識見,於是,在朱元璋打仗之餘,讓他讀書識字,了解歷史興衰。洪武十五年,馬秀英得了重病。 朱元璋親自餵她湯藥,群臣們為她祈禱。 馬秀英卻不讓請太醫救治。 朱元璋問為什麼,她說:死生,是天命。
  • 神算劉伯溫,真的是朱元璋殺死的嗎?答案或許有些意外
    如今有人說劉伯溫之死也與朱元璋有關,是朱元璋採取了手段殺害了劉伯溫,根據相關歷史記載,也並沒有明確說明劉伯溫的死是否與朱元璋有關。那麼朱元璋有必要除掉劉伯溫嗎?答案或許出人意外,劉伯溫的死與朱元璋並無關係,朱元璋沒有理由,也不會對劉伯溫下手,且歷史沒有朱元璋殺劉伯溫的考證。
  • 本家老祖朱元璋
    半月前,在家裡人影響下竟跟完了胡軍版的朱元璋,心情也是久久不能平復。歷史上起點最低的乞丐皇帝,在父母雙雙被餓死後,投軍舉義,東徵西戰,一路殺上皇帝寶座。開創長達二百八十年的大明元朝。朱元璋,雖然後世對他評價褒貶不一。
  • 朱元璋大殺開國功臣,劉伯溫巧用一首詩保命,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1.劉伯溫助朱元璋一臂之力,是明朝的大功臣湯和是朱元璋幼年時期的朋友,在那一批老元勳裡面,他的下場算是最好了,因為適逢其會的激流勇退,他才得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在朱元璋大殺功臣的時候,劉伯溫則憑藉一首詩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如今這首詩幾乎是人人都會。
  • 朱元璋在封賞功臣時,為何沒有讓劉伯溫位列六公爵?
    公元1370年,大明建國後的第三年,朱元璋按照功勞大小,晉封了六位國公,二十八位侯爺,以及十一位伯爵。 朱元璋晉封的六位國公依次排名是: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常茂。 朱元璋不但沒有將劉伯溫列入六公之列,他還只是將劉伯溫列為第三等的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