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2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去世了。這一年朱標才38歲,這對朱元璋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
此後朱元璋為了紀念自己的兒子朱標,索性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結果朱允炆削藩不成功,被燕王朱棣反殺,失去了江山。
那麼如果當初朱標沒有死的話,朱棣和其他藩王還敢造反嗎?有朱標在,大明王朝的歷史是否應該改寫?我覺得朱標要活著,朱棣他們不敢造反。
一、朱標要活著,朱元璋就不會屠戮功臣了。
朱元璋一輩子殺戮心非常重,他對百姓很好,對官員卻十分苛刻。比如說空印案,朱元璋殺了若干貪官,只是因為人家提前蓋好了章,為了方便而已。
還有就是胡惟庸案,因為朱元璋要廢除宰相制度,只好讓胡惟庸各種做大做強,最後一把將他一擼到底。這一大案居然殺掉了3萬多人。
值得注意的是,胡惟庸案還是發生在朱標去世之前,而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去世後,僅僅一年時間,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又發動了一場大案,那就是藍玉案。
這一場大案的針對目標,跟以往都不同。過去朱元璋只對文官集團下手,不管是懲治貪汙還是處理胡惟庸,很少對武將下手,畢竟天下是武將打下來的,多少要留點面子,
可是朱標去世以後的一年,朱元璋開始對武將集團下手,藍玉案爆發以後,1.5萬人被殺,其中大部分都是身經百戰的將領們。
隨後在洪武二十七年,潁國公傅友德被殺,洪武二十八年,宋國公馮勝被殺。馮勝被殺是最無釐頭的,因為朱元璋把馮勝抓了,嚴刑拷問了很長時間,最後沒有找到任何人家犯罪的證據,無釐頭是,馮勝因為無罪所以被賜死。估計馮勝是被活活氣死的。
這些人可都是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也是大明朝開國元勳,立下了若干的赫赫戰功。可朱元璋為什麼在這個節骨眼對他們下手?為了給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鋪路。
朱標活著的話,以他的資歷和手段,完全可以鎮得住這些武將。可朱允炆實在是太年輕了,朱元璋知道他鎮不住這幫老將,只好提前把這幫人給收拾了。
要是有這幫老將在的話,那就算諸侯王們集體造反,也不是朱標的對手。畢竟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對抗。
二、朱標在眾兄弟中的威望很高。
朱元璋有26個兒子,其中最小的兒子沒有封王,一共就封了24個王爵,還有一個就是太子朱標。
朱標作為長子,他對弟弟們從小就很照顧。這個人不僅性格溫順,而且心地善良,常常維護自己的弟弟。
比如說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人,他們都在朱元璋那邊犯過錯,朱標每一次都強行幫他忙說好話,這才讓朱元璋消了氣。
秦王朱樉在自己的封國胡作非為,做了不少違法的勾當。朱元璋很生氣,認為他太丟臉了,所以就把他弄到京城來幽禁了起來。這個時候朱標出面求情,第二年才把他放回去。
晉王朱棡是個殘暴的王爺,總是鞭打自己的廚師。後來甚至車裂人玩,這貨是個十足的魔頭,因此朱元璋要廢了他的王位。多虧了朱標出面求情,才化解了他的危機。
因此朱標在兄弟們當中,樹立了很高大的形象。而且他對兄弟們十分縱容。一旦等到朱標登基的時候,是絕對不會削藩的,他對兄弟顯然是下不了手的。
過去那些兄弟胡作非為,甚至殺人犯法,朱標都極力維護。將來他坐擁天下以後,又怎麼會對兄弟下手呢?所以說朱標要是活著,這一代至少是可以安安穩穩地度過了。
三、如果朱標要削藩,那還是會遭到諸侯王們的反對。
就算面子再大,就算再維護兄弟,大家都是成年人,況且還都是諸侯王,利益才是至關重要的事情。你打感情牌來誆騙人家的利益,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如果朱標稱帝以後,也跟朱允炆一樣,打算削藩的話。他的這幫兄弟們依舊會站出來反對,其中有實力的諸侯王還是會起兵叛亂。
畢竟不叛亂的話,那就被剝奪了一切,而且極有可能迎接後半生的牢獄之災,至少是沒有自由的。而叛亂,至少可以給自己一點希望。
如果朱標手裡有那幫開國老將的話,還能跟朱棣、朱權他們較量一番。可是如果這個時候這幫老將也沒有了,那朱標還是鬥不過朱棣他們。
到時候朱標面臨的問題,我覺得應該跟朱允炆是一樣的。所以說這是一個死結,很難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不管是朱標還是朱允炆,動了人家的奶酪,必然是要承擔相應代價的。這不是誰的威信大就能解決問題的,畢竟你朱標又不是給他們封地的朱元璋,憑什麼收回去呢?
總結:朱標活著,朱元璋至少可以安心去世了。
朱元璋臨死的時候,其實一點也不放心朱允炆,因為這孩子過分仁慈,而且年紀太小。根本就沒有足夠的手段去治理國家。
他還沾沾自喜,幸虧給孫子留下了二十多個叔叔幫他的忙,要不朱允炆哪裡能應付這麼大的局面呢?
朱允炆到了下面,估計是哭笑不得的:我謝謝你留給我那麼大的麻煩哦!朱元璋做夢都想不到,他留下的大臣們沒有反意,可他留下的諸侯王卻有反意。
如果把皇位傳給朱標,那朱元璋大可以高枕無憂了。既不用殺功臣,也不用擔心兒子們會內訌了。畢竟朱標是不會削藩的。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