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為什麼沒有立更有能力的兒子朱棣繼位?反而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好像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皇太孫吧。至於為什麼沒有立朱棣為太子,我認為可能有兩個原因。古時講究立長、立嫡,不立庶立長、立嫡的規矩在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如果長子是嫡出,沒有什麼大的錯誤的情況下,一般都會選擇長子繼承皇位。其實在民間,也有這些講究,比如有長子、長孫、長房的說法。舊社會,一個家族搞祭祀祖先的典禮時,一般都是由長子領頭。這也說明嫡長子在一個家庭中地位比較高。記得袁世凱在擔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的時候,他的母親去世,等袁世凱將其母親的靈柩運回老家項城的時候。
由於袁世凱的母親是其父親的侍妾,不是正房太太。被袁世凱同父異母的哥哥袁世敦阻攔,以其母是侍妾的身份,不能葬入祖墳。最後袁世凱都給他哥哥跪下了,也沒有被允許將其母親葬在祖墳。無奈之下,袁世凱只得另外買地安葬了其母親,自此,袁世凱傷透了心,再不願回項城老家。說這麼多,只是為了說在古代,嫡庶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雖然史料無法證實,但據說,朱標是朱元璋的原配馬皇后所生,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元璋和馬皇后是患難夫妻,兩人一起在戰亂年代走過來,結下了很深厚的感情,朱元璋對馬皇后幾乎是言聽計從。朱元璋脾氣暴躁,經常動不動就殺人,大臣們都很害怕,誰也不敢勸阻,只有馬皇后敢說朱元璋。
每次馬皇后訓斥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低著頭就像個小孩子一樣不敢反駁,還一個勁地勸老婆不要生氣,這說明朱元璋和馬皇后夫妻二人感情很好。朱元璋對馬皇后所生的兒子朱標當然也很喜歡,因為畢竟是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所以在朱標13歲的時候,朱元璋就將朱標冊立為太子。並請名士宋濂做朱標的老師,對他進行精心的培養。可以說,朱標這個太子是符合朱元璋的心意的,因為,朱標當太子的時間不短,足足有25年,這期間,沒有聽說過朱元璋對太子的不滿,更沒有更換太子的打算。我們看很多朝代,一旦太子做到時間久了,不是老皇帝不滿意,就是太子等不及要謀反。
但朱元璋和朱標父子倒是相處得不錯。可惜的是,公元1392年,在朱標38歲的時候,他在外代父巡視歸來,身上就長了個瘤子。在那個年代的醫療條件下,就算是太子,招邊天下名醫,朱標也還是沒有治好。朱標的去世,對朱元璋的打擊太大,一個培養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沒有了。再加上朱元璋年紀以大,選擇接班人也迫在眉睫。至於朱元璋為什麼選擇了孫子朱允炆作為接班人。我認為一種可能是「愛屋及烏」,將對兒子朱標的愛,轉嫁到孫子的身上。另外,在朱標去世的時候,朱允炆已經14歲了。可以想見,朱元璋非常疼愛兒子朱標,對朱標的兒子也一定喜歡,所以朱允炆應該是在他爺爺朱元璋身邊長大的。
長期在一起生活,朱元璋對自己的孫子也可能寄予了很深的情感。就像現代的老人一樣,「隔代親」的現象非常普遍。這樣,朱元璋選擇孫子為繼承人,也就並不奇怪了。也許朱元璋還有另外的考慮,畢竟他出身社會最底層,雖然命運將他推上了皇帝的寶座,但他還是認為一些文人士大夫們內心裡是看不起他的,不然,朱元璋就不會大興「文字獄」了。所以,在朱元璋的骨子裡,還是想真正得到那些文人士大夫的承認的,那他就要做一個遵守儒家思想的樣子,給這些文人士大夫們看,而在選擇繼承人時的嫡庶之別,就是儒家所非常尊崇的。所以,朱元璋在嫡長子朱標去世後,寧願選擇孫子朱允炆來顯示傳位的正統,也沒有選擇能力更強的兒子朱棣。
朱棣的庶出身份和血統問題還是嫡庶的原因,但又出現了血統問題。雖然在朱棣成功登上帝位後,對一些記載進行了篡改,比如《太祖實錄》就記載他是馬皇后所生的,也為了表明他也是來自正統。但是,還是後世還是有很多人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朱棣極有可能是一位來自高麗的妃子所生。在當時的一位朝鮮使臣寫的回憶錄《奉使錄》中,就有一條記載,說朱棣的母親是死於七月十五,而馬皇后則是八月初十去世的,這從側面印證了朱棣非馬皇后所生。這就不單是嫡庶的問題了,朱棣還是外族的女子所生,這就涉及到皇家血統問題了。所以,朱元璋就更不可能選擇朱棣作為接班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