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封建時期,封建政權的統治者每每到了交接的時候,統治者的那些子嗣往往都會為了爭奪皇權而鬥得頭破血流。
但是在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光是兒子就有二十六個,在1368年冊封朱標為皇太子之時,已經出生的更是有7個之多。
且明太祖朱元璋還曾採用了分封制,將眾多兒子都分封成了藩王,其中有幾位駐守九邊重鎮的更是幾乎各個手握重兵。
諸如其中的寧王朱權、以及燕王朱棣等等,手裡的兵馬基本都在十萬左右,而且能力也都十分出眾,戰功赫赫。
那為何在冊封了朱標為太子後,就仿佛所有人都支持朱標一樣,沒有一個人出來與朱標爭奪皇位呢?
朱元璋的鐵血政治
這個還要從朱元璋身上開始說起,朱元璋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亂世當用重典」。從而也就造就了朱元璋那相對嚴酷的執政風格。
相信研究過明朝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歷史上赫赫有名,且動輒牽連上萬人的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以及郭桓案等大案基本都是發生在明洪武年間。
而且明洪武年間正是明朝的開國時期,明朝那江山都可以說是朱元璋親自帶領著將士一寸一寸打下來的。
反觀朱元璋的那些兒子,最大的兒子朱標出生的時間都到了1355年,繼而等朱標長大有能力上戰場的時候,明朝大局已經基本定下來了。
有這樣一個戎馬一生的鐵血父親,朱元璋的那些兒子敢在朱元璋跟前架起造反的旗號嗎?
顯而易見,不敢。
朱標的能力出眾
再者,歷史上對朱標的評價雖然是「仁慈天性然也」而著稱,意思就是說朱標宅心仁厚,但這不代表朱標的能力沒有他的性格那麼優秀。
相反,朱標的能力極為出眾,從洪武十年開始就已經開始涉足政治,一方面表現出了朱元璋對朱標的重視。
另外一方面,在朱標的政治生涯裡,更是憑藉著他那「寬通平易之政」的執政風格獲得了許多官員的支持與擁護。
諸如李善長、宋濂、徐達、常遇春、藍玉、等諸多開國名臣,這些重臣基本都對朱標十分看重。
尤其是其中的藍玉,自身英勇善戰、戰功赫赫不說,更是因為太子妃舅父的身份而對朱標極力擁護。
幾乎可以說,朱標還是太子的時候,朱元璋就已經給朱標組件了一個明朝當時超一流的文臣、武將班底。
而朱標的監國生涯,無疑就更是為其日後的執政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積累了諸多寶貴的經驗。
與此同時,在朱標監國期間,反觀朱元璋的其他子嗣,要麼是還沒有出生或者還沒有長大,也就談不上積累政治經驗。
要麼是已經出去就藩成了藩王,雖然在就藩期間也積累了不少戰功,可想要做好一個統治者,光有戰功就夠了嗎?
並不是,有著一個優秀的執政理念顯然才是最重要的,在這方面,朱標的表現顯然要比朱權、或者朱棣等人更加優秀。
結語
所以說,朱標之所以被冊封為皇太子之後,沒有出現兄弟爭權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有著「虎父」朱元璋的全力支持和威懾。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朱標的能力出眾,同時還有著眾多開國名臣名將的支持和擁護,其他的兄弟啥的縱然戰功赫赫,在政治勢力上也壓根就比不過朱標。
自然而然,朱標也就成了那個最適合繼承朱元璋皇位的人選。其他諸如朱棣、朱權等人,反而更適合為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