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們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而其它朝代多用廟號或諡號

2020-12-22 騰訊網

在歷史的朋友圈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清之前的皇帝通常用廟號或諡號稱呼,例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宋高祖趙匡胤,而明清皇帝習慣用年號稱呼,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萬曆皇帝朱翊鈞、乾隆皇帝弘曆等。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仔細探究,耐人尋味。

上圖_ 清 陳書.歲朝麗景圖

要弄清這種現象,只要梳理一下廟號、諡號和年號的關係,就能明白其中的奧秘。

首先來看廟號。

商朝講究祭祀和敬拜,建設專門的家廟,追加廟號,供奉先王。周朝繼承了商朝的諡號制度,廢止了廟號制度。秦朝因廟號和諡號的追加,必定造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雙雙廢止,廟號制度一度中斷了數百年。

漢朝建立後,重啟了廟號制度,從此成為一項重要的禮儀制度,延續到了清末。廟號的評定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禮紀》明確記載:「祖有功而宗有德。」功是指開國或奠基的功業,德是說守成之德。祖和宗之間是開基和承嗣的關係。

上圖_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廟號:太祖) (諡號:高皇帝)

開國皇帝常用的廟號有太祖和高祖,兩者可以指一個人,比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死後,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官方正式名稱是「漢太祖高皇帝」。司馬遷在寫《史記》時,任性地將廟號和諡號揉合在一起,尊稱為「高祖」,造成後世誤讀,一直以漢高祖稱呼劉邦。

太祖和高祖也表示血親之間的不同關係。《爾雅·釋親》中解釋:「曾祖之父為高祖」,「烈祖之父為太祖」。三國時期,曹丕登基建魏,追尊父親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丕死後,諡號皇文帝,廟號高祖。既表明兩人是魏國的奠基開國之君,也是父子關係,追尊的廟號沒毛病。

在南北朝時期,廟號被玩壞了。石勒、劉裕、陳霸先等人均打了高祖的廟號,甚至南朝宋的第三任皇帝劉義隆被弒殺後,諡號文皇帝,廟號太祖。這位皇二代,卻享用了開國皇帝的廟號,後世議論紛紛,指摘不斷。

與祖類似,宗的廟號同樣也有講究。一般來說第二任皇帝的廟號通常為太宗。在大一統王朝中,漢、唐、宋、元、明、清等六朝的第二任皇帝劉恆、李世民、趙匡義、孛兒只斤·窩闊臺、朱棣、皇太極均被尊為太宗。

上圖_ 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年號:永定) (廟號:高祖) (諡號:武皇帝)

廟號還有褒貶之分,舉例來說,褒義的有世祖、聖祖、成祖等,代表有二刷天下之功,有仁宗、孝宗、睿宗等,說明是仁愛孝順的賢君,貶義的廟號有肅宗是指中興未成之主,高宗是由盛轉衰的君主。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是個特例,他發動了靖難之役,病逝後廟號太宗,明世宗朱厚熜後來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

擁有廟號最多的皇帝是明末崇禎皇帝。他死後,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尊其為思宗,後改為毅宗,隆武帝朱聿鍵即位後,三改廟號為威宗,滿清入關後,四次改廟號為懷宗,最後追諡為「莊烈帝」。直到民國時期,明思宗才成為崇禎正式的廟號。

唐朝以後,皇帝的諡號字數過長,例如唐玄宗的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在稱呼上多有不便。官方改用廟號作為稱呼,久而久之成為約定俗成的傳統,比如唐高宗、宋仁宗、元世祖等,從此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

上圖_ 嶽飛(1103年—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諡 號:武穆、忠武)

其次,該聊聊諡號了。

廟號和諡號有交集,也有差異。兩者都是歷史人物死後,統治集團對其一生所作所為,給予一定評價意義的稱號,對歷史人物進行高度概括。此外,兩者同樣包含了褒、貶和同情的成分,隋朝第二代皇帝楊廣死後,唐高祖李淵追諡為煬帝,原因不言自明。

與廟號不同,諡號的應用範圍更大,皇帝、妃嬪、諸侯、大臣以及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等都能得到諡號,例如嶽飛的諡號是忠武,乾隆帝嫡妃富察氏諡號孝賢純皇后,同時,統治集團可以將執政理念與諡號結合在一起,漢朝倡行孝道,在評定皇帝的諡號時,加綴孝字,例如孝文、孝景、孝武等。

在隋唐以前,諡號只有一兩個字,簡明扼要。唐朝以後,皇帝的諡號的字數逐步增加。清朝乾隆皇帝的諡號是最長的,多達25個字,在讀之前,請先深吸一口氣,ready go:「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讀完有木有缺氧的趕腳?皇帝的正式稱號應該廟號在前,諡號在後,合二為一,構成先王的全號。在奏摺中,大臣稱呼乾隆皇帝時,用高宗純皇帝就可以了。

上圖_ 乾隆皇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1799年),(諡號:純皇帝) (廟號:高宗) (年號:乾隆)

與廟號和諡號不同,年號是封建社會用來紀年的名號。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宣布以年號紀年,目的是以年號紀錄君主的在位年長,首個年號是建元,此後逐步制度化。由於年號代表著至高無上皇權,因此,建元成為帝王開國的重要象徵。

明清之前的歷任帝王,對待年號相當任性,凡是天降祥瑞或發生國家發生重大事件,就會更改年號,此舉與漢武帝的初衷背道而馳。明清帝王基本是一帝一元,既通俗易記,又體現時間順序,因此,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成為習慣,其中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前的年號是「正統」,奪門之變後,他復闢成功,再次登基,改元「天順」,是明清皇帝中唯一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

歷史上的年號超過了500個,常見的年號通常有兩至四個字組成,例如漢武帝的元狩、王莽的始建國、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字數最長的年號是西夏皇帝李元昊使用的「天授理法延祚」,歷時十年,以及他孫子惠宗李秉常的年號「天賜禮盛國慶」,為期六年。

上圖_ 武則天(諡號: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后) (年號:證聖、聖歷、神功、久視、神功、神龍)

史上最牛的「年號達人」要數唐高宗李治和武周女皇武則天這對夫妻了,前者擁有14個年號,後者也用了14個年號,外加4個臨朝稱制的年號,在21年間用了18個年號。而梁武帝蕭衍共有七個年號,其中的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有同花順的趕腳。

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不是康熙,而是崇禎,公元1628年,明思宗朱由檢開始使用崇禎年號。他煤山自縊後,朝鮮感念明朝助其抗倭的恩德,不但收容明朝遺民,還沿用崇禎年號,直至清末,前後歷時265年。

廟號、諡號和年號作用不同,地位不一,是封建帝制的產物,代表了王者至上的禮教,體現了威嚴神聖的制度,蘊含了內容豐富的文化。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廟號、諡號和年號也隨之而去,成為中國古代的國粹,如今回味,百感交集。

文:計白當黑

參考資料:《爾雅·釋親》《史記》《禮紀》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 為何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
    文/計白當黑在歷史的朋友圈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清之前的皇帝通常用廟號或諡號稱呼,例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而明清皇帝習慣用年號稱呼,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萬曆皇帝朱翊鈞、乾隆皇帝弘曆等。要弄清這種現象,只要梳理一下廟號、諡號和年號的關係,就能明白其中的奧秘。商朝講究祭祀和敬拜,建設專門的家廟,追加廟號,供奉先王。周朝繼承了商朝的諡號制度,廢止了廟號制度。秦朝因廟號和諡號的追加,必定造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雙雙廢止,廟號制度一度中斷了數百年。漢朝建立後,重啟了廟號制度,從此成為一項重要的禮儀制度,延續到了清末。
  • 諡號、廟號、年號
    廟號自唐代起,諡號的字數逐漸增多,用諡號稱古代帝王很不方便,因此人們對唐代以後的皇帝多稱其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在古代有作為的皇帝死後,在祖宗的太廟裡為之設一廟室供奉。例如,漢武帝就是每隔6年改元一次,在位期間共建了11個年號;唐高宗李治則有14個年號。但明清兩代的皇帝大都只有1個年號,因此人們也常用年號來稱這些帝王,如明代永樂皇帝的「永樂」乃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的年號,還有清代「康熙」「乾隆」以及末代皇帝「宣統」都是皇帝的年號。
  • 諡號、廟號、尊號和年號,怎麼稱呼皇帝,才能成為他身邊的紅人
    一、諡號,對皇帝駕崩後評價的稱呼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有貶。皇帝的諡號由禮官議上。相比於廟號、尊號和年號,諡號出現的最早,西周便已經出現了,但在秦朝的時候曾被廢掉。因為秦始皇認為,諡號是以子議父、以臣議君的行為,是對先皇的不尊敬,所以就把諡號給廢掉了。直到漢代才恢復,並一直用到清末。最初的諡號都比較短,只有一兩個字,所以在唐朝之前的史書中,都是用諡號來稱呼皇帝的,形成「朝代+諡號+帝」的格局。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不過唯獨有一個朝代發生了意外,這就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如今的我們嘴裡面常說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實際上,是以君主統治時期所在年份的稱呼,為何只有清朝特別,要以年號相稱呢?其實大家只要了解稱號變化的原因,就能夠詳細知道了。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所以,我們其實不一定非要以年號命名,稱呼他為乾隆帝,也可以以廟號命名,稱呼他為清高宗,還可以以諡號命名,稱呼他為清純帝。但為什麼我們偏偏習慣於稱呼他為乾隆帝呢?這個問題推而廣之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更傾向於以年號來稱呼清朝皇帝,類似於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等?
  • 廟號、諡號和年號傻傻分不清楚?開國之君一般用哪些?明清最簡單
    諡號,一般有高帝、文帝、武帝、宣帝、煬帝等。比如說我們非常熟悉的漢武帝的諡號就是孝武皇帝,他的廟號則是漢世宗。至於年號,每朝每代每個皇帝,年號基本都沒什麼相似之處。基本上就是根據愛好來取,明清時期皇帝都只有一到兩個年號,比如說康熙、乾隆這就是年號。
  • 古代皇帝為什麼有的稱呼廟號,有的稱呼諡號?
    到了明清,又變成了永樂皇帝、萬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這種稱呼的變遷,和古代「諡號」、「廟號」以及「年號」的歷史演變有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皇帝」作為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形成了「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自稱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 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諡號到了秦始皇的時候被廢掉,因為秦始皇認為諡號是「臣議君,子議父」,西漢時被恢復,漢朝到隋朝多用諡號,漢朝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漢以前少用廟號,多用諡號。唐朝以前,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禮記》雲:「祖有功,宗有德」,只是有「功」或者有「德」的皇帝去世後而入太廟奉祀的才能立廟號。自唐到清朝,則幾乎每一個皇帝就都有廟號。唐宋多用廟號稱呼前一任皇帝,就是帶有祖和宗的稱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一般開國的皇帝都被成為「祖」。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如唐代以前,除了秦始皇外都稱皇帝的諡號;唐代至明代則以稱呼皇帝的廟號為主;明清時期則稱皇帝的年號,這樣混亂的情況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清代帝系表)大家在看歷史故事或連續劇時難免會遇到「周文王」、「漢武帝」、「唐太宗」、「宋高宗」、「明成祖」、「乾隆皇」…等等各式各樣的稱呼。
  • 清平樂:古代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得清嗎?
    自西周中期以後,到唐朝以前,除秦朝以外的中國古代其他朝代,基本用諡號來稱呼已經去世的皇帝,如我們熟知的漢武帝、魏文帝、北周武帝、隋文帝、隋煬帝等。這裡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秦朝皇帝這麼特立獨行,非要搞特殊,不用諡號呢?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以劉徹為例,諡號漢武帝,廟號漢世宗,年號建元、元狩等等。漢朝皇帝一般都有幾個年號。漢朝時期,皇帝以諡號行,廟號、年號則居於次要地位,因此,人們通常知道的就是漢文帝、漢武帝、漢光武帝等等,並不需要知道他們的廟號、年號。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新皇上位,他肯定要和上一任君主區分開來,那最直觀的就是改年號了,改換年號又叫「改元」。年號是由皇帝自己定的,喜歡什麼用什麼。一個皇帝有多少個年號一方面是看其在位時發生了多少大事,大事越多年號也越多。武則天但是明朝以後的皇帝就比較令人省心了,一般都只有一個年號,這樣我們就可以直接用年號來稱呼他們,比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等。
  • 廟號諡號年號也瘋狂,分析朱棣的廟號的變革
    廟號,是帝位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商朝,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在帝王死後對這個帝位的一生做一個評價。商朝滅亡後,周朝開始取消了廟號,因此周武王只有諡號而沒有廟號。到了秦朝,甚至連諡號都給一併去除。因為無論是諡號還是廟號,都會出現「子議父,臣議君」的情況,不符合倫理道德。
  • 年號、廟號、諡號,再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一、廟號、諡號、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和年號,我們拿一些皇帝來舉例說明一下什麼是廟號、諡號和年號。先說廟號。諡號的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或二十餘字,各個朝代字數不定。例如,漢武帝在位44年,用過11個年號;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天佑」、後晉的「天福」、後周的「顯德」等;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至明代,除明英宗,其他皇帝都是一帝一號,因此也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永樂帝
  • 說清帝王稱呼這三套系統:諡號、廟號和年號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再加上今年因為宮鬥戲火了的康熙、乾隆……很多皇帝至今仍然經常被我們掛在嘴邊津津樂道。可是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名字的套路不一樣啊!其實我們在稱呼大多數皇帝的時候不知不覺中都用了三套系統:分別是他們的諡號、廟號和年號。
  • 什麼是廟號、諡號、尊號、年號
    1)廟號 廟號始於商朝,止於清朝,是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但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帝王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一般開國的帝王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繼者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
  • 年號、尊號、徽號、諡號、廟號,叫錯了就鬧笑話啦
    所以一個皇帝不一定只用一個年號,武則天用過18個年號,到明清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後世大多用年號來稱呼明清的皇帝,例如永樂帝、雍正帝。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是「康熙」,有61年。尊號也被稱為徽號,是對皇帝和皇后的尊稱,到後來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太妃也會有尊號。尊號濫觴於唐朝武則天時期,字數不一,常常會有累加,以至於後來的尊號字數越來越多。
  • 秦始皇沒有諡號和廟號,而他自定諡號廟號,結果30多歲就薨逝了
    咱們知道,中國古代有諡號、有廟號、有年號,他們之間的不同我們就不聊了,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奇怪現象?對於不同時代的皇帝,我們對他習慣性的稱呼竟然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漢代的皇帝,我們動輒是用諡號來稱呼他的——漢文帝、漢武帝、漢景帝,文、武、景是他的諡號,是他死了之後,後世的皇帝和大臣對他一生進行的評價。
  • 廟號、諡號、年號的區別
    比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康熙」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該皇帝在位幾年就是其年號多少年,比如「貞觀三年」,就是李世民登基後的第三年。這種以年號紀年的辦法,是從西漢武帝劉徹時開始使用的,一般每換一個皇帝改一次年號,該年號稱之為「改元」。也有的皇帝在位期間改好幾次年號,比如漢武帝在位54年,用了11個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