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2020-12-22 不易君子

題/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文/貓兒眼,一隻喜愛文史,愛談論古今的小貓兒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每當看歷史故事時往往會被皇帝的名稱弄得暈頭轉向,一個皇帝可以有「諡號」、「廟號」和「年號」,且不同時代的用法也有所不同。如唐代以前,除了秦始皇外都稱皇帝的諡號;唐代至明代則以稱呼皇帝的廟號為主;明清時期則稱皇帝的年號,這樣混亂的情況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

(清代帝系表)

大家在看歷史故事或連續劇時難免會遇到「周文王」、「漢武帝」、「唐太宗」、「宋高宗」、「明成祖」、「乾隆皇」…等等各式各樣的稱呼。

然而,為什麼不同的君主有稱「王」、稱「帝」、稱「宗」、稱「祖」的呢?這有什麼特別的講究嗎?以下就帶您一起來看看。

(周文王)

諡號的由來與轉變

「諡號」起源於周朝,是指人死後,後人依據其生前的功績或品德修養而給予的評價,可進行褒貶,如實地反映逝者生前的事跡。

在戰國以前,有「帝是天帝,王是人王」的說法,也就是活著的人只能稱「王」,死後有宏偉功績者才可以被追稱為帝,因此商周時期的君王通常被稱作「王」如:「商紂王」、「周幽王」等。

(紂王與妲己)

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才改變這種說法,秦始皇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此自稱為「始皇帝」。

他也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的做法,因此廢除諡號制,後世則以二世、三世等直至千秋萬世來計,卻萬萬沒想到秦朝國祚僅短短至二世而亡。

(秦始皇廢除諡號制度)

漢代以後,漢高祖劉邦恢復諡號制度,依然遵循周朝的規矩,根據人在世時的生平事跡進行褒貶,且漢代以孝著稱,因此諡號前都會有「孝」字,如漢文帝劉恆,諡號全名為「孝文皇帝」,史學家為了書寫上的方便,並與其他朝代作區隔,因此通常會省略孝字,並在簡稱前加上朝代,稱為「漢文帝」。

(劉邦恢復諡號)

廟號的由來與應用

隨著南北朝之後,原本可以進行功過評說的諡號開始變質,成為朝中阿諛奉承的工具,開始對君主只褒不貶,且為了能放入更多讚美之詞,因此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諡號為「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如此一來,史學家也不知道該如何簡稱,為了方便,於是稱呼皇帝時開始改稱廟號。

(唐太宗李世民)

那麼,廟號又是什麼呢?廟號起源於商朝,是指皇帝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的名號。

一開始並不是每一位君主都有廟號,按照「祖有功,宗有德」原則,這時期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

只有有功於國家社稷,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君王,才會特別追封廟號,而整個西漢也僅有四位皇帝得到廟號。

(西漢皇帝廟號及諡號一覽表)

到了唐代之後,廟號制度從原本僅有少數皇帝能獲得的稱號轉變為除了部分亡國之君外,都能夠受後世追封,因此史學家稱呼皇帝便從原本的諡號開始改稱廟號,如「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也有褒貶之意,如現代點評的好評、中評、差評。

用於太祖、高祖的廟號通常指其開國立業;太宗發揚光大;世祖、聖祖、成祖開創新時代;世宗有守成的美譽;仁宗、孝宗、睿宗以仁孝著稱;憲宗、聖宗是中興之主;哲宗、興宗、成宗、顯宗是守成之君;宣宗、景宗有功有過;玄宗、真宗、理宗、神宗、道宗為人好玄理之道;文宗重文;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順宗僅是過渡君主,影響不大;熹宗、僖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則用於亡國之君等等。

(朱棣,廟號太宗(嘉靖時改為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年號的由來與使用

年號是帝王用來計年的名號,我國第一個年號出現於西漢武帝時期,因其狩獵時捉到一隻白麟,群臣都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計年,因此定年號為「元狩」。

後來,漢武帝又獲一寶鼎,於是改年號為「元鼎」。就這樣,之後的皇帝往往會因為某一個事件而改年號,稱之為「改元」。

(漢武帝首創年號制度)

之前一個皇帝都會有好幾個年號,因此不能用來代稱該皇帝,直到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採行「一世一元制」,即每個皇帝的一生只用一個年號。

因此,史學家稱呼明清時期的皇帝便由過去的廟號,改為稱呼年號,如此一來便不用等到皇帝逝世後才知其廟號,這樣更為方便。

如明太祖朱元璋又稱為洪武;明神宗朱翊鈞又稱為萬曆;以及耳熟能詳的清康熙、雍正、乾隆等等都是年號。

如今已無帝王,所以這些制度也就留存在歷史長河中,看了這篇文章後你就再也不用對帝王稱呼感到迷茫啦~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夜郎自大的底氣何在?坐擁十萬精兵,地處貿易樞紐

立國號為周的王朝為何往往都很短命?是國朝氣運在作祟嗎?

妙玉的茶具之謎:「分瓜 瓟斝」、「杏犀」這六個字你認識幾個?

為什麼明朝的文官這麼囂張,敢和皇帝對著幹?

相關焦點

  • 諡號、廟號、年號
    ,即諡號、廟號、年號。諡號諡號是在皇帝死後,根據他的生平事跡和品德,按照諡法的規定所給予他的稱號。一般認為諡法產生在周共王、周懿王之後的西周(公元前1100年-前771年)。在位45年的明世宗(廟號)朱厚熜(姓名),年號嘉靖。就因為這些皇帝年號單一,讓我們能夠清楚地記住他們的是年號,對他們的名字、諡號、廟號卻往往並不清楚。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給予評定的一種稱號,含有褒貶之意。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發展變化的影響。 諡號:唐朝以後諡號失去原本作用,相似度極高、字數極多的諡號稱呼困難 所謂諡號,主要是指君王去世之後,後人根據其生前功過而給予評價的稱號,具有對君王蓋棺定論的作用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為什麼一個皇帝會有那麼多稱號,這些稱號又是怎麼來的呢?新皇上位,他肯定要和上一任君主區分開來,那最直觀的就是改年號了,改換年號又叫「改元」。年號是由皇帝自己定的,喜歡什麼用什麼。一個皇帝有多少個年號一方面是看其在位時發生了多少大事,大事越多年號也越多。
  • 什麼是廟號、諡號、尊號、年號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在史書中經常使用。
  • 廟號、諡號、年號的區別
    取消原年號和啟用新年號的原因,常常見於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根據自然界發生的自然現象。比如公元前134年,出現彗星,漢武帝就在這一年改年號為「元光」。二是根據帝王的活動事跡。如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帶領群臣在郊外狩獵時,得一角獸,原來從未見過這種野獸,感到很吉祥,於是這年就改年號為「元狩」。三是為皇帝歌功頌德。
  • 廟號、諡號、年號分別是什麼?別再被電視劇忽悠,不然丟大人了
    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康熙,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古代帝王,他們的稱呼為什麼不一樣,有的是祖、有的是宗,這就不得不說到廟號、諡號和年號的概念和含義了。一、什麼是廟號?第一個是廟號,廟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打仗,因此商朝對於祭祀是非常重視的,君王死後,後代為了立廟祭祀,就將追認的名號稱之為廟號。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祭名是中國唯一信奉鬼神的朝代商朝的特色稱號,以後的朝代皆無。周朝時期,周王和各諸侯國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有諡號,但都不建廟號。諡號是國君去世後,臣子們給他加上的評價其作為的,比如,周文王、周武王,文武昭穆,都是好的諡號,對於行為不當的,則諡號也就不會很好了,比如,周厲王、周幽王。
  • 清平樂:古代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得清嗎?
    唐朝以前:多用諡號平常看電視劇,總出現周文王、商紂王、漢文帝、隋煬帝這樣的稱號,這個就是諡號。如果你細心一點,可能就會發現,這樣的稱號多用於稱呼唐朝以前的皇帝。諡號是人去世以後,後人給予評論的文字。商朝滅亡後,周朝並沒有繼承商朝的廟號,而是採用諡號,所以有一個現象特別有趣,那就是周朝的君主有諡號而無廟號。漢朝時,逐步恢復廟號制度,從此,廟號一直延續2000年之久。但在我國古代,真正大規模用廟號來稱呼皇帝的朝代則是唐朝以後、明朝中期以前。
  • 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漢朝皇帝的諡號在前面會加一個孝字(除了劉邦和劉秀,劉邦諡號為高皇帝,諡法中無「高」,但後人覺得他功勞太高了,就特意起了個「高」字,但一般我們稱呼他為「漢高祖」,這是廟號),表示以孝治天下,漢武帝是漢孝武帝,漢宣帝本是漢孝宣帝,到了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也就是漢孝獻帝,是由魏明帝追認的諡號。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不過唯獨有一個朝代發生了意外,這就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如今的我們嘴裡面常說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實際上,是以君主統治時期所在年份的稱呼,為何只有清朝特別,要以年號相稱呢?其實大家只要了解稱號變化的原因,就能夠詳細知道了。
  • 諡號、廟號、尊號和年號,怎麼稱呼皇帝,才能成為他身邊的紅人
    愛新覺羅·玄燁是他的本名(滿語漢譯),康熙是年號,清聖祖是廟號,「合天弘運」這拖家帶口的一長串是諡號。有的皇帝還有尊號,但康熙爺比較謙虛,就拒絕了尊號。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都是什麼?有什麼區別?一、諡號,對皇帝駕崩後評價的稱呼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有貶。皇帝的諡號由禮官議上。相比於廟號、尊號和年號,諡號出現的最早,西周便已經出現了,但在秦朝的時候曾被廢掉。
  • 秦始皇為什麼沒有諡號和廟號?諡號和廟號又有什麼不同?
    武帝、文帝是諡號,太祖、太宗是廟號,都是屬於君王死後,後繼之君對他的功過是非進行評價的一種結果,至於秦始皇為什麼沒有武帝、文帝等諡號之稱,也沒有太祖、太宗等廟號之稱,是因為秦始皇覺得廟號和諡號都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就棄而不用。
  • 年號、尊號、徽號、諡號、廟號,叫錯了就鬧笑話啦
    比如《康熙大帝》中太皇太后自稱「孝莊」,還有《延禧攻略》中的慧貴妃,這兩個都是諡號,活著的時候這麼叫就是妥妥的bug。那麼,年號、尊號、諡號、廟號究竟有什麼區別呢?年號的作用是紀年,始創於漢武帝,中國的第一個年號是「建元」,最後一個年號是清朝的「宣統」,之後採用公元紀年。
  • 廟號諡號年號也瘋狂,分析朱棣的廟號的變革
    從漢代開始恢復了諡號和廟號,尤其是對廟號特別慎重,西漢14個皇帝,只有劉邦(太祖)、劉恆(太宗)、劉徹(世宗)和劉詢(中宗),東漢13個皇帝,也僅有劉秀(世祖)、劉莊(顯宗)和劉炟(肅宗),可見是非有大德者不能加廟號的。
  • 為何人們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而其它朝代多用廟號或諡號
    首先來看廟號。 商朝講究祭祀和敬拜,建設專門的家廟,追加廟號,供奉先王。周朝繼承了商朝的諡號制度,廢止了廟號制度。秦朝因廟號和諡號的追加,必定造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雙雙廢止,廟號制度一度中斷了數百年。
  • 說清帝王稱呼這三套系統:諡號、廟號和年號
    其實我們在稱呼大多數皇帝的時候不知不覺中都用了三套系統:分別是他們的諡號、廟號和年號。這個諡號是始於西周時期,按照一定規範對一個人生平做出評定的稱號,也就是常說的對一個人的一生的蓋棺定論的一個稱號。諡號、廟號和年號。
  • 廟號、諡號和年號傻傻分不清楚?開國之君一般用哪些?明清最簡單
    皇帝的稱號分為三種,廟號、諡號以及年號。廟號和諡號一般一個皇帝只有一個,而年號,一個皇帝卻有很多。廟號,一般有太祖、太宗、高宗、中宗、仁宗等。比如現在比較熱的《清平樂》裡,宋仁宗就是趙禎的廟號。此前年號更迭頻繁,唐高宗李治當了34年皇帝,卻有14個年號之多。搞清楚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研究一下,歷朝歷代,開國皇帝的廟號、諡號和年號到底是怎麼確定的了。開國之君的廟號,一般是太祖、高祖居多。所謂廟號,顧名思義,就是在廟裡面的稱呼。
  • 年號、廟號、諡號,再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很懷念小時候,那時報紙、雜誌、電視和廣播是我們的燈塔,圖書館是我們的星辰大海。那時我們的記憶力好於體力,沒有雲存儲,只有腦迴路。一、廟號、諡號、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和年號,我們拿一些皇帝來舉例說明一下什麼是廟號、諡號和年號。先說廟號。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廟號和年號的區別,看完明朝16帝一目了然
    廟號指的是皇帝被供奉在宗廟中之後,人們對他的稱呼——太祖、太宗、高祖、聖祖等。比如提起明太祖,那麼人們就會知道說的是朱元璋,提起宋太祖就會知道說的是趙匡胤,而唐太宗指的是李世民,漢高祖則是劉邦。年號指的是皇帝繼位後的一種紀年法。比如貞觀、萬曆、康熙、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