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帝王,有各種尊號,還有本名,具體來說是這樣的——
商朝時期,商王除了本名以外,還有祭名、諡號,而傑出的商王還有廟號,表現一般的商王,則沒有廟號。
比如,商朝中後期,發生了著名的「武丁中興」,當時的國王,祭名為武丁,諡號為商襄王,廟號為商高宗,本名為昭。
商朝的末代國王,祭名為帝辛,諡號是周人給加的,商紂王,本名為授,沒有廟號。
祭名是中國唯一信奉鬼神的朝代商朝的特色稱號,以後的朝代皆無。
周朝時期,周王和各諸侯國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有諡號,但都不建廟號。諡號是國君去世後,臣子們給他加上的評價其作為的,比如,周文王、周武王,文武昭穆,都是好的諡號,對於行為不當的,則諡號也就不會很好了,比如,周厲王、周幽王。周朝時期,百家爭鳴,聯邦制,沒有專制集權,因此,臣子給國王做評價的諡號,都很準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秦朝時期,專制,秦朝皇帝,不允許臣下評論,因此,沒有諡號,另外,也沒有廟號,秦朝皇帝稱號,自始皇帝開始,二世、三世這麼往後延續。
漢朝時期,皇帝有諡號,有年號,傑出的皇帝還有廟號,比如,漢朝的第三任皇帝劉恆,也就是劉邦的第四子,諡號為「文」,也就是漢文帝,因為其治國有方,因此有廟號,廟號太宗,也就是漢太宗。他的年號是後元。
漢朝雖然自漢武帝開始,開始加強專制集權,但是,仍然保有中華民族早期的樸實,因此,諡號相對來說還算是客觀,既有漢文帝、漢景帝這樣的好的諡號,也有漢靈帝這樣不好的諡號,因此,漢朝的諡號,還是可以客觀反映皇帝的好壞的,但是,與聯邦制的周朝相比,漢朝還是有所退步,比如,厲、幽這樣很壞的諡號,在漢朝是看不到的;另外,由於樸實仍存,因此,漢朝時期,對傑出君主仍然要求很高,西漢東漢四百年,只有七個皇帝有資格有廟號,他們是:漢高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漢世祖劉秀、漢顯宗劉莊、漢肅宗劉炟(音DA,二聲)。
以劉徹為例,諡號漢武帝,廟號漢世宗,年號建元、元狩等等。漢朝皇帝一般都有幾個年號。
漢朝時期,皇帝以諡號行,廟號、年號則居於次要地位,因此,人們通常知道的就是漢文帝、漢武帝、漢光武帝等等,並不需要知道他們的廟號、年號。
有廟號,就意味著有專門廟宇供奉,那些沒有廟號的皇帝,也就是表現一般的皇帝,就一起放在一個祖廟裡和大家一起呆著,沒有專門的廟宇進行供奉,待遇上要差了一些。廟號起名的標準是,祖有功,宗有德。
自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皇帝不再單獨建廟供奉,而是都進入太廟,分室供奉。
自唐朝開始,由於皇帝集權專製程度進一步加強,於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了,同時,皇帝的諡號不再是一個字,而是字數越來越多,所有的好字都往上堆砌,於是,對皇帝的評價,改由廟號承擔。
比如,唐朝時期,李淵,廟號高祖,諡號字很多,這裡就不讓大家費眼睛了。
按照廟號的慣例來說,太祖比高祖更為重要,因此,李淵追封其先祖李虎為唐太祖。一般來說,太祖的輩分高於高祖,不過,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有不少國家,高祖的輩分高於太祖,比如,晉朝時期,晉武帝司馬炎,他自己的廟號是晉世祖,他追封其父親司馬昭為晉太祖,其祖父司馬懿為晉高祖,這是因為,司馬昭封為晉王,司馬炎認為這一點對於晉的開國很重要。
總的原則是,太祖比高祖更重要,無論輩分如何,這一點不變。
唐宋時期,因為諡號的字數增多,因此,皇帝以廟號行,而不以諡號行,這與以前的漢魏是不同的,比如,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宋高宗等等。
以李隆基為例,廟號:玄宗;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年號:開元、天寶。
唐宋皇帝的年號都是不止一個。
明清時期,皇帝專制集權達到高峰,諡號字數更多,是更多的好字的堆砌,而年號則改為一個,因此,明清皇帝以年號行,而不以諡號、廟號行,這一點與唐宋不同,也與周漢不同。
比如,清朝時期,玄燁,廟號:聖祖;年號:康熙;諡號:幾十字。不過,明清皇帝諡號字數雖多,但最後一字,則類似以前漢朝時期的一字諡號,康熙諡號幾十字的最後一字是仁,因此,可以以諡號稱他為清仁帝,也可以廟號、諡號合稱,稱他為聖祖仁皇帝。
又如,旻寧,廟號:宣宗,亦即清宣宗;諡號:字數同樣很多,根據最後一字「成」,可稱其為清成帝;年號:道光。因此,他可以稱為清宣宗、清成帝,也可以合稱為宣宗成皇帝。
明清時期,皇帝以年號行,不以廟號、諡號行,因此,人們一般稱其皇帝為康熙帝、道光帝,等等。
作一總結,商王的尊號,以祭名行;周王漢帝的尊號,以諡號行;唐宋皇帝的尊號,以廟號行;明清皇帝的尊號,以年號行。
PS: 漢字文化圈中,日本、朝鮮、越南的君主稱號,也仿效中國的制度。
日本,完全獨立國,但文化受中國影響很深,其皇帝有諡號,有年號,沒有廟號。其諡號,有漢風的,比如,孝元天皇、允恭天皇、雄略天皇、清寧天皇、孝德天皇、弘文天皇等等;也有和風的,比如,一條天皇、二條天皇、後二條天皇、龜山天皇、後龜山天皇、花園天皇、後花園天皇等等。
至於日本皇帝的年號,則全部為漢風,比如:明治、大正、昭和,等等,並且,以前的皇帝並不止一個年號,而自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皇帝廢除了諡號,只使用年號,並且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因此,明治及其以後的日本皇帝,都以年號行。
朝鮮,中國的附屬國,三千年歷史,自古至今,其先後各朝為:箕子朝鮮、衛氏朝鮮、高氏高麗、新羅、王氏高麗、李氏朝鮮。
其中,最晚到高氏高麗,都是只有諡號,其它一概沒有。自王氏高麗開始,朝鮮國王有諡號、廟號,而年號則都使用中國皇帝的年號,因為,王氏高麗、李氏朝鮮,都是中國最忠順的附屬國。他們的君主,是國王級別,比皇帝低一等,而只有皇帝才有年號,因此,他們採用中國皇帝的年號。
以對中國最恭順,歷經了明清時期的李氏朝鮮為例,比如,現在很有名氣的朝鮮世宗,本名,李裪(音TAO,二聲);廟號:世宗;諡號:明朝賜號莊憲,朝鮮自己又加了一些字,為: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國王;年號:採用當時明朝皇帝的年號。
清朝取代明朝之後,朝鮮因效忠明朝,開始時勉強使用清朝皇帝的年號,清朝中期以後,對朝鮮放鬆控制,朝鮮王國的紀年改為幹支紀年。
越南,中國的半附屬國,與朝鮮稍有不同,自五代時期獨立之後,對中國一直稱藩,名義上做中國的藩屬國,但實際則自稱皇帝,並且屢屢與中國交戰,不過,一直使用漢字,提倡儒學,其君主制度,也一直仿效中國。
宋朝一直封越南君主為郡王、親王,至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時,正式封其為國王,即,安南國王,這標誌著越南的獨立正式得到中國的承認。
越南君主稱號,仿效中國,有廟號、諡號、年號。
以與宋朝同時期的越南李朝為例,李朝第二代君主,越南歷史上的傑出君主李佛瑪,廟號:太宗;諡號:與宋一樣,字數很多;年號:天感聖武。李朝君主以廟號行,比如李太宗。越南君主稱皇帝。
再以與清朝同時的越南阮朝為例,有廟號、諡號、年號,其諡號與清朝皇帝相同,一堆好字,最後一字定性。
比如,阮福時,十九世紀中期的越南君主,廟號成祖,即阮成祖,年號嗣德,諡號一堆好字,最後一字為英,可稱為阮英帝。阮朝與清朝一樣,以年號行,因此他稱為嗣德帝,在位期間,與法國發生矛盾,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出兵,奪取了越南南部。
十九世紀後期,越南被法國吞併,越南末代皇帝阮福永瑞,年號保大,稱為保大帝,因為是末代皇帝,因此沒有廟號、諡號。他在法國巴黎完成中學、大學學業,大學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然後回到越南就位。
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佔領了法屬越南,但因為維希法國是納粹德國的附屬國,日本並未驅逐在越南的法國人。1944年,盟軍攻佔巴黎,維希法國結束,戴高樂的自由法國獲勝,於是日本一舉奪佔了越南,保大帝趁機宣布越南獨立,擺脫法國統治。獨立後的越南立即加入了大東亞共榮圈。1945年,日本投降,保大帝退位,當時他三十二歲,後來阮福永瑞定居於法國,1997年去世,年八十四歲。1945年越南君主制度結束後,南越、北越開始相爭。阮福永瑞先後結婚兩次,第一任妻子是著名的南芳皇后阮氏友蘭,1963年去世,年五十歲。1971年,阮福永瑞與第二任妻子同居,此妻子是法國婦女莫妮克·布都,出生於法國洛林大區,後稱為泰芳皇后,他們1982年正式結婚,泰芳皇后生於1944年,比保大帝小三十歲,至今仍然健在,生活於巴黎,現年七十四歲。在保大帝在位時期,他還有三位妃嬪,另外在西貢還有一位越南情婦,在巴黎還有兩位法國情婦。他的五子五女,大部分為南芳皇后和妃嬪裴夢蝶所生。裴夢蝶2011年於巴黎去世,年八十七歲。1988年,阮福永瑞皈依天主教,聖名為讓-霍貝。在此需要注意,保大帝的大,發音為古漢語的DAI。現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宋朝在越南,明朝在朝鮮,此話有一些道理,越南語中,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發音,尤其是現在越南人的名字,基本接近古漢語的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