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2021-01-18 話說大地七千年

中國古代的帝王,有各種尊號,還有本名,具體來說是這樣的——

商朝時期,商王除了本名以外,還有祭名、諡號,而傑出的商王還有廟號,表現一般的商王,則沒有廟號。

比如,商朝中後期,發生了著名的「武丁中興」,當時的國王,祭名為武丁,諡號為商襄王,廟號為商高宗,本名為昭。

商朝的末代國王,祭名為帝辛,諡號是周人給加的,商紂王,本名為授,沒有廟號。

祭名是中國唯一信奉鬼神的朝代商朝的特色稱號,以後的朝代皆無。

周朝時期,周王和各諸侯國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有諡號,但都不建廟號。諡號是國君去世後,臣子們給他加上的評價其作為的,比如,周文王、周武王,文武昭穆,都是好的諡號,對於行為不當的,則諡號也就不會很好了,比如,周厲王、周幽王。周朝時期,百家爭鳴,聯邦制,沒有專制集權,因此,臣子給國王做評價的諡號,都很準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秦朝時期,專制,秦朝皇帝,不允許臣下評論,因此,沒有諡號,另外,也沒有廟號,秦朝皇帝稱號,自始皇帝開始,二世、三世這麼往後延續。

漢朝時期,皇帝有諡號,有年號,傑出的皇帝還有廟號,比如,漢朝的第三任皇帝劉恆,也就是劉邦的第四子,諡號為「文」,也就是漢文帝,因為其治國有方,因此有廟號,廟號太宗,也就是漢太宗。他的年號是後元。

漢朝雖然自漢武帝開始,開始加強專制集權,但是,仍然保有中華民族早期的樸實,因此,諡號相對來說還算是客觀,既有漢文帝、漢景帝這樣的好的諡號,也有漢靈帝這樣不好的諡號,因此,漢朝的諡號,還是可以客觀反映皇帝的好壞的,但是,與聯邦制的周朝相比,漢朝還是有所退步,比如,厲、幽這樣很壞的諡號,在漢朝是看不到的;另外,由於樸實仍存,因此,漢朝時期,對傑出君主仍然要求很高,西漢東漢四百年,只有七個皇帝有資格有廟號,他們是:漢高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漢世祖劉秀、漢顯宗劉莊、漢肅宗劉炟(音DA,二聲)。

以劉徹為例,諡號漢武帝,廟號漢世宗,年號建元、元狩等等。漢朝皇帝一般都有幾個年號。

漢朝時期,皇帝以諡號行,廟號、年號則居於次要地位,因此,人們通常知道的就是漢文帝、漢武帝、漢光武帝等等,並不需要知道他們的廟號、年號。

有廟號,就意味著有專門廟宇供奉,那些沒有廟號的皇帝,也就是表現一般的皇帝,就一起放在一個祖廟裡和大家一起呆著,沒有專門的廟宇進行供奉,待遇上要差了一些。廟號起名的標準是,祖有功,宗有德。

自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皇帝不再單獨建廟供奉,而是都進入太廟,分室供奉。

自唐朝開始,由於皇帝集權專製程度進一步加強,於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了,同時,皇帝的諡號不再是一個字,而是字數越來越多,所有的好字都往上堆砌,於是,對皇帝的評價,改由廟號承擔。

比如,唐朝時期,李淵,廟號高祖,諡號字很多,這裡就不讓大家費眼睛了。

按照廟號的慣例來說,太祖比高祖更為重要,因此,李淵追封其先祖李虎為唐太祖。一般來說,太祖的輩分高於高祖,不過,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有不少國家,高祖的輩分高於太祖,比如,晉朝時期,晉武帝司馬炎,他自己的廟號是晉世祖,他追封其父親司馬昭為晉太祖,其祖父司馬懿為晉高祖,這是因為,司馬昭封為晉王,司馬炎認為這一點對於晉的開國很重要。

總的原則是,太祖比高祖更重要,無論輩分如何,這一點不變。

唐宋時期,因為諡號的字數增多,因此,皇帝以廟號行,而不以諡號行,這與以前的漢魏是不同的,比如,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宋高宗等等。

以李隆基為例,廟號:玄宗;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年號:開元、天寶。

唐宋皇帝的年號都是不止一個。

明清時期,皇帝專制集權達到高峰,諡號字數更多,是更多的好字的堆砌,而年號則改為一個,因此,明清皇帝以年號行,而不以諡號、廟號行,這一點與唐宋不同,也與周漢不同。

比如,清朝時期,玄燁,廟號:聖祖;年號:康熙;諡號:幾十字。不過,明清皇帝諡號字數雖多,但最後一字,則類似以前漢朝時期的一字諡號,康熙諡號幾十字的最後一字是仁,因此,可以以諡號稱他為清仁帝,也可以廟號、諡號合稱,稱他為聖祖仁皇帝。

又如,旻寧,廟號:宣宗,亦即清宣宗;諡號:字數同樣很多,根據最後一字「成」,可稱其為清成帝;年號:道光。因此,他可以稱為清宣宗、清成帝,也可以合稱為宣宗成皇帝。

明清時期,皇帝以年號行,不以廟號、諡號行,因此,人們一般稱其皇帝為康熙帝、道光帝,等等。

作一總結,商王的尊號,以祭名行;周王漢帝的尊號,以諡號行;唐宋皇帝的尊號,以廟號行;明清皇帝的尊號,以年號行。

PS: 漢字文化圈中,日本、朝鮮、越南的君主稱號,也仿效中國的制度。

日本,完全獨立國,但文化受中國影響很深,其皇帝有諡號,有年號,沒有廟號。其諡號,有漢風的,比如,孝元天皇、允恭天皇、雄略天皇、清寧天皇、孝德天皇、弘文天皇等等;也有和風的,比如,一條天皇、二條天皇、後二條天皇、龜山天皇、後龜山天皇、花園天皇、後花園天皇等等。

至於日本皇帝的年號,則全部為漢風,比如:明治、大正、昭和,等等,並且,以前的皇帝並不止一個年號,而自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皇帝廢除了諡號,只使用年號,並且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因此,明治及其以後的日本皇帝,都以年號行。

朝鮮,中國的附屬國,三千年歷史,自古至今,其先後各朝為:箕子朝鮮、衛氏朝鮮、高氏高麗、新羅、王氏高麗、李氏朝鮮。

其中,最晚到高氏高麗,都是只有諡號,其它一概沒有。自王氏高麗開始,朝鮮國王有諡號、廟號,而年號則都使用中國皇帝的年號,因為,王氏高麗、李氏朝鮮,都是中國最忠順的附屬國。他們的君主,是國王級別,比皇帝低一等,而只有皇帝才有年號,因此,他們採用中國皇帝的年號。

以對中國最恭順,歷經了明清時期的李氏朝鮮為例,比如,現在很有名氣的朝鮮世宗,本名,李裪(音TAO,二聲);廟號:世宗;諡號:明朝賜號莊憲,朝鮮自己又加了一些字,為: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國王;年號:採用當時明朝皇帝的年號。

清朝取代明朝之後,朝鮮因效忠明朝,開始時勉強使用清朝皇帝的年號,清朝中期以後,對朝鮮放鬆控制,朝鮮王國的紀年改為幹支紀年。

越南,中國的半附屬國,與朝鮮稍有不同,自五代時期獨立之後,對中國一直稱藩,名義上做中國的藩屬國,但實際則自稱皇帝,並且屢屢與中國交戰,不過,一直使用漢字,提倡儒學,其君主制度,也一直仿效中國。

宋朝一直封越南君主為郡王、親王,至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時,正式封其為國王,即,安南國王,這標誌著越南的獨立正式得到中國的承認。

越南君主稱號,仿效中國,有廟號、諡號、年號。

以與宋朝同時期的越南李朝為例,李朝第二代君主,越南歷史上的傑出君主李佛瑪,廟號:太宗;諡號:與宋一樣,字數很多;年號:天感聖武。李朝君主以廟號行,比如李太宗。越南君主稱皇帝。

再以與清朝同時的越南阮朝為例,有廟號、諡號、年號,其諡號與清朝皇帝相同,一堆好字,最後一字定性。

比如,阮福時,十九世紀中期的越南君主,廟號成祖,即阮成祖,年號嗣德,諡號一堆好字,最後一字為英,可稱為阮英帝。阮朝與清朝一樣,以年號行,因此他稱為嗣德帝,在位期間,與法國發生矛盾,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出兵,奪取了越南南部。

十九世紀後期,越南被法國吞併,越南末代皇帝阮福永瑞,年號保大,稱為保大帝,因為是末代皇帝,因此沒有廟號、諡號。他在法國巴黎完成中學、大學學業,大學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然後回到越南就位。

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佔領了法屬越南,但因為維希法國是納粹德國的附屬國,日本並未驅逐在越南的法國人。1944年,盟軍攻佔巴黎,維希法國結束,戴高樂的自由法國獲勝,於是日本一舉奪佔了越南,保大帝趁機宣布越南獨立,擺脫法國統治。獨立後的越南立即加入了大東亞共榮圈。1945年,日本投降,保大帝退位,當時他三十二歲,後來阮福永瑞定居於法國,1997年去世,年八十四歲。1945年越南君主制度結束後,南越、北越開始相爭。阮福永瑞先後結婚兩次,第一任妻子是著名的南芳皇后阮氏友蘭,1963年去世,年五十歲。1971年,阮福永瑞與第二任妻子同居,此妻子是法國婦女莫妮克·布都,出生於法國洛林大區,後稱為泰芳皇后,他們1982年正式結婚,泰芳皇后生於1944年,比保大帝小三十歲,至今仍然健在,生活於巴黎,現年七十四歲。在保大帝在位時期,他還有三位妃嬪,另外在西貢還有一位越南情婦,在巴黎還有兩位法國情婦。他的五子五女,大部分為南芳皇后和妃嬪裴夢蝶所生。裴夢蝶2011年於巴黎去世,年八十七歲。1988年,阮福永瑞皈依天主教,聖名為讓-霍貝。在此需要注意,保大帝的大,發音為古漢語的DAI。現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宋朝在越南,明朝在朝鮮,此話有一些道理,越南語中,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發音,尤其是現在越南人的名字,基本接近古漢語的發音。

相關焦點

  • 諡號、廟號、年號
    提示:古代漢語文學QQ群[2](314120068)、古代漢語文學QQ群[1](933201038)中有高清PDF版《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學》《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等古代漢語、古代文學、辭書、歷史書籍300
  • 什麼是廟號、諡號、尊號、年號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在史書中經常使用。
  • 清平樂:古代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得清嗎?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進入中國古代社會,探尋古代皇帝稱呼之謎。唐朝以前:多用諡號平常看電視劇,總出現周文王、商紂王、漢文帝、隋煬帝這樣的稱號,這個就是諡號。如果你細心一點,可能就會發現,這樣的稱號多用於稱呼唐朝以前的皇帝。
  • 廟號、諡號、年號的區別
    取消原年號和啟用新年號的原因,常常見於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根據自然界發生的自然現象。比如公元前134年,出現彗星,漢武帝就在這一年改年號為「元光」。二是根據帝王的活動事跡。如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帶領群臣在郊外狩獵時,得一角獸,原來從未見過這種野獸,感到很吉祥,於是這年就改年號為「元狩」。三是為皇帝歌功頌德。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清楚嗎?看完此文一清二楚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清楚嗎?下面我們來說道說道!我們稱呼古代帝王一般都不直呼他的名字,比如說李隆基如何如何,李世民如何如何,而是用號來代替號,一般有三種,諡號,年號和廟號,比如漢武帝,「武」這個字就是諡號,是對他這一生的概括性總結,諡法當中說:威強敵德曰武,而他的爸爸漢景帝,他的爺爺漢文帝,文景也都是諡號。
  • 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諡號到了秦始皇的時候被廢掉,因為秦始皇認為諡號是「臣議君,子議父」,西漢時被恢復,漢朝到隋朝多用諡號,漢朝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漢以前少用廟號,多用諡號。廟號的取法與諡號的取法沒有關係,但也暗含褒貶之意。帝王在世時,絕不可出現其諡號、廟號之類的稱謂,歷史上只有魏明帝曹睿活著的時候,有人居然就給他上了廟號,而他自己也居然接受了,他是唯一活著的時候有廟號的君主。
  • 年號、廟號、諡號,再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在書中,提到「宋仁宗」這個稱呼的時候說道:趙禎廟號「仁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廟號為「仁宗」的君主,「廟號獨稱仁」。一個「仁」字,是史家對趙禎的蓋棺定論,也是儒家對一位君主的最高評價。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專門做了一個標記,「宋仁宗」這樣的稱呼是誰封的?漢高祖、隋煬帝、宋仁宗、乾隆皇帝這些稱呼都不一樣,又都代表的是什麼?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前言:每當看歷史故事時往往會被皇帝的名稱弄得暈頭轉向,一個皇帝可以有「諡號」、「廟號」和「年號」,且不同時代的用法也有所不同。如唐代以前,除了秦始皇外都稱皇帝的諡號;唐代至明代則以稱呼皇帝的廟號為主;明清時期則稱皇帝的年號,這樣混亂的情況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清代帝系表)大家在看歷史故事或連續劇時難免會遇到「周文王」、「漢武帝」、「唐太宗」、「宋高宗」、「明成祖」、「乾隆皇」…等等各式各樣的稱呼。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即便不算上洪秀全、李自成、陳勝這樣的草頭天子,正兒八經的帝王也有492名,因為重複名字的人太多,因此歷史學家往往稱呼他們的廟號,比如唐太宗、宋高宗,又或者是諡號,比如漢武帝、隋煬帝等等。
  • 廟號諡號年號也瘋狂,分析朱棣的廟號的變革
    廟號,是帝位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商朝,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在帝王死後對這個帝位的一生做一個評價。商朝滅亡後,周朝開始取消了廟號,因此周武王只有諡號而沒有廟號。到了秦朝,甚至連諡號都給一併去除。因為無論是諡號還是廟號,都會出現「子議父,臣議君」的情況,不符合倫理道德。
  • 說清帝王稱呼這三套系統:諡號、廟號和年號
    其實我們在稱呼大多數皇帝的時候不知不覺中都用了三套系統:分別是他們的諡號、廟號和年號。諡號、廟號和年號。到了唐宋時期我們則用「廟號」來稱呼皇帝,原因是廟號早已普及,每個皇帝都有,而諡號卻開始膨脹,動輒十幾個字,年號依然還是太多,尤其唐朝時期武則天一家,更是人人都是年號創作愛好者。
  • 為何人們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而其它朝代多用廟號或諡號
    首先來看廟號。 商朝講究祭祀和敬拜,建設專門的家廟,追加廟號,供奉先王。周朝繼承了商朝的諡號制度,廢止了廟號制度。秦朝因廟號和諡號的追加,必定造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雙雙廢止,廟號制度一度中斷了數百年。
  • 「科普」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這裡讓你清楚明白先區分三個概念: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得到的評價,比如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聖皇帝」,嶽飛諡號「武穆、忠武」。廟號,是專給皇帝的,是去世的皇帝在太廟裡的稱號,一般都稱xx祖、xx宗,比如李世民的廟號「太宗」。年號,是用來紀年的,皇帝生前也可以叫,說的是年份,後人以此代指皇帝。
  • 廟號、諡號、年號分別是什麼?別再被電視劇忽悠,不然丟大人了
    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康熙,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古代帝王,他們的稱呼為什麼不一樣,有的是祖、有的是宗,這就不得不說到廟號、諡號和年號的概念和含義了。二、什麼是諡號?第二種是諡號,諡號起源於周王朝,也就是在商王朝滅亡以後,周王朝棄用了廟號的說法,採用諡號。
  • 年號、尊號、徽號、諡號、廟號,叫錯了就鬧笑話啦
    比如《康熙大帝》中太皇太后自稱「孝莊」,還有《延禧攻略》中的慧貴妃,這兩個都是諡號,活著的時候這麼叫就是妥妥的bug。那麼,年號、尊號、諡號、廟號究竟有什麼區別呢?年號的作用是紀年,始創於漢武帝,中國的第一個年號是「建元」,最後一個年號是清朝的「宣統」,之後採用公元紀年。
  • 古代皇帝為什麼有的稱呼廟號,有的稱呼諡號?
    到了明清,又變成了永樂皇帝、萬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這種稱呼的變遷,和古代「諡號」、「廟號」以及「年號」的歷史演變有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皇帝」作為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形成了「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自稱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另一方面可以說全憑喜好,比如咱古代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同志,其在位15年時間(690年-705年)卻用了14個年號,可以說是非常任性了。另外,有的年號也被好幾個皇帝用過,比如「太平」、「太和」都被用了好多次,可能是真的寓意比較好。再來說一說「廟號」「廟號」的起源時間比「年號」早得多,前者在商朝就已設立,而後者是由漢武帝即位後首創的。
  • 古代穿越(zuo si)指南——中國古代的帝王稱謂
    醒來後,老白查閱了歷史書,這才知道,這和古代帝王的稱謂有關。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帝王都有特定的稱謂,比如漢文帝、漢武帝,又如唐高祖、唐太宗,再如康熙、雍正、乾隆,那這些稱謂有什麼區別?有什麼講究?怎麼稱呼皇帝才能不被殺頭呢?今天老白就來和大家講講古代帝王的稱謂。    漢朝的第五位皇帝叫劉恆,一般稱他為漢文帝,第六位皇帝叫劉啟,稱為漢景帝,他們兩位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 古人姓氏的起源與帝王諡號、廟號的褒貶
    皇帝諡號、廟號、年號03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皇帝在諡號前面還有廟號。從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嗣君則稱為太宗、世宗等。漢代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要「有功」「有德」的才被稱為「祖」「宗」。南北朝時稱「宗」已濫,到唐代就無帝不「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