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

2020-12-22 和訊

文/計白當黑

在歷史的朋友圈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清之前的皇帝通常用廟號或諡號稱呼,例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而明清皇帝習慣用年號稱呼,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萬曆皇帝朱翊鈞、乾隆皇帝弘曆等。要弄清這種現象,只要梳理一下廟號、諡號和年號的關係,就能明白其中的奧秘。

商朝講究祭祀和敬拜,建設專門的家廟,追加廟號,供奉先王。周朝繼承了商朝的諡號制度,廢止了廟號制度。秦朝因廟號和諡號的追加,必定造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雙雙廢止,廟號制度一度中斷了數百年。漢朝建立後,重啟了廟號制度,從此成為一項重要的禮儀制度,延續到了清末。

廟號有褒貶之分,舉例來說,褒義的有世祖、聖祖、成祖等,代表有承上啟下之功,有仁宗、孝宗、睿宗等,說明是仁愛孝順的賢君,貶義的廟號有肅宗是指中興未成之主,高宗是由盛轉衰的君主。

廟號和諡號有交集,也有差異。兩者都是歷史人物死後,統治集團對其一生所作所為,給予一定評價意義的稱號,對歷史人物進行高度概括。此外,兩者同樣包含了褒、貶和同情的成分。與廟號不同,諡號的應用範圍更大,皇帝、妃嬪、諸侯、大臣以及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等都能得到諡號,例如嶽飛的諡號是忠武,乾隆帝嫡妃富察氏諡號孝賢純皇后。

與廟號和諡號不同,年號是封建社會用來紀年的名號。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宣布以年號紀年,目的是以年號記錄君主的在位年長,首個年號是建元,此後逐步制度化。由於年號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因此,建元成為帝王開國的重要象徵。

明清之前的歷任帝王,對待年號相當任性,凡是天降祥瑞或國家發生重大事件,就會更改年號,此舉與漢武帝的初衷背道而馳。明清帝王基本是一帝一元,既通俗易記,又體現時間順序,因此,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成為習慣,其中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前的年號是「正統」,奪門之變後,他復闢成功,再次登基,改元「天順」,是明清皇帝中唯一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

歷史上的年號超過了500個,常見的年號通常有兩至四個字組成,例如漢武帝的元狩、王莽的始建國、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字數最長的年號是西夏皇帝李元昊使用的「天授理法延祚」,歷時十年,以及他孫子惠宗李秉常的年號「天賜禮盛國慶」,為期六年。

史上最牛的「年號達人」要數唐高宗李治和武周女皇武則天這對夫妻了,前者擁有14個年號,後者也用了14個年號,外加4個臨朝稱制的年號,在21年間用了18個年號。而梁武帝蕭衍共有七個年號,其中的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有同花順(300033,股吧)的感覺。

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不是康熙,而是崇禎,公元1628年,明思宗朱由檢開始使用崇禎年號。他煤山自縊後,朝鮮感念明朝助其抗倭的恩德,不但收容明朝遺民,還沿用崇禎年號,直至清末,前後歷時265年。

廟號、諡號和年號作用不同,地位不一,是封建帝制的產物,代表了王者至上的禮教,體現了威嚴神聖的制度,蘊含了內容豐富的文化。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廟號、諡號和年號也隨之而去,成為中國古代的國粹,如今回味,百感交集。

據公號「歷史D學堂」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為何人們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而其它朝代多用廟號或諡號
    在歷史的朋友圈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清之前的皇帝通常用廟號或諡號稱呼,例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宋高祖趙匡胤,而明清皇帝習慣用年號稱呼,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萬曆皇帝朱翊鈞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 諡號、廟號、尊號和年號,怎麼稱呼皇帝,才能成為他身邊的紅人
    最初的諡號都比較短,只有一兩個字,所以在唐朝之前的史書中,都是用諡號來稱呼皇帝的,形成「朝代+諡號+帝」的格局。比如漢武帝、漢獻帝等。諡號一直用到武則天。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已經開始有點記不住了。像乾隆爺的尊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聽著都有點像對聯了。也正是因為尊號越到後來越扯,所以就變成了面子工程,很少有文獻記載用尊號來稱呼皇帝。
  • 古代皇帝為什麼有的稱呼廟號,有的稱呼諡號?
    到了明清,又變成了永樂皇帝、萬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這種稱呼的變遷,和古代「諡號」、「廟號」以及「年號」的歷史演變有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皇帝」作為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形成了「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自稱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 廟號、諡號和年號傻傻分不清楚?開國之君一般用哪些?明清最簡單
    比如說我們非常熟悉的漢武帝的諡號就是孝武皇帝,他的廟號則是漢世宗。至於年號,每朝每代每個皇帝,年號基本都沒什麼相似之處。基本上就是根據愛好來取,明清時期皇帝都只有一到兩個年號,比如說康熙、乾隆這就是年號。此前年號更迭頻繁,唐高宗李治當了34年皇帝,卻有14個年號之多。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不過唯獨有一個朝代發生了意外,這就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如今的我們嘴裡面常說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實際上,是以君主統治時期所在年份的稱呼,為何只有清朝特別,要以年號相稱呢?其實大家只要了解稱號變化的原因,就能夠詳細知道了。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所以,我們其實不一定非要以年號命名,稱呼他為乾隆帝,也可以以廟號命名,稱呼他為清高宗,還可以以諡號命名,稱呼他為清純帝。但為什麼我們偏偏習慣於稱呼他為乾隆帝呢?這個問題推而廣之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更傾向於以年號來稱呼清朝皇帝,類似於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等?
  • 說清帝王稱呼這三套系統:諡號、廟號和年號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再加上今年因為宮鬥戲火了的康熙、乾隆……很多皇帝至今仍然經常被我們掛在嘴邊津津樂道。可是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名字的套路不一樣啊!其實我們在稱呼大多數皇帝的時候不知不覺中都用了三套系統:分別是他們的諡號、廟號和年號。
  • 「平成」到「令和」,皇帝的年號有啥講究?武則天為何有18個年號
    但這可能有人就要問了,那如果在一年之中(比如六月)要改年號,那不很亂嗎?這也有規矩,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而且這一點中國和日本不一樣,中國皇帝在年中去世,新帝登基,通常當年仍然使用老皇帝的年號表示不忘本,次年開始使用新皇帝的年號;而日本則是當年改年號,比如「平成三十一年」和「令和元年」指的都是2019年。
  • 廟號和年號的區別,看完明朝16帝一目了然
    廟號指的是皇帝被供奉在宗廟中之後,人們對他的稱呼——太祖、太宗、高祖、聖祖等。比如提起明太祖,那麼人們就會知道說的是朱元璋,提起宋太祖就會知道說的是趙匡胤,而唐太宗指的是李世民,漢高祖則是劉邦。年號指的是皇帝繼位後的一種紀年法。比如貞觀、萬曆、康熙、乾隆。
  • 諡號、廟號、年號
    例如,漢武帝就是每隔6年改元一次,在位期間共建了11個年號;唐高宗李治則有14個年號。但明清兩代的皇帝大都只有1個年號,因此人們也常用年號來稱這些帝王,如明代永樂皇帝的「永樂」乃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的年號,還有清代「康熙」「乾隆」以及末代皇帝「宣統」都是皇帝的年號。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貞觀元年","順治三年」這樣的說法,這裡用的就是年號。新皇上位,他肯定要和上一任君主區分開來,那最直觀的就是改年號了,改換年號又叫「改元」。年號是由皇帝自己定的,喜歡什麼用什麼。一個皇帝有多少個年號一方面是看其在位時發生了多少大事,大事越多年號也越多。
  • 明朝十六位皇帝,都用過那些年號,這些年號中又有哪些美好寓意?
    一年號,諡(shi)號,廟號說年號前,我們先說一說與年號密不可分的兩個歷史名詞—諡號和廟號。在封建王朝時期,提到皇帝的稱呼時,往往會將年號,諡號,廟號這三者相互聯繫起來。例如廟號有明太祖,唐高祖,清世祖等。諡號有周幽王,孝惠帝,隋煬帝等。年號有洪武,順治,康熙等。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如唐代以前,除了秦始皇外都稱皇帝的諡號;唐代至明代則以稱呼皇帝的廟號為主;明清時期則稱皇帝的年號,這樣混亂的情況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清代帝系表)大家在看歷史故事或連續劇時難免會遇到「周文王」、「漢武帝」、「唐太宗」、「宋高宗」、「明成祖」、「乾隆皇」…等等各式各樣的稱呼。
  • 年號、尊號、徽號、諡號、廟號,叫錯了就鬧笑話啦
    那麼,年號、尊號、諡號、廟號究竟有什麼區別呢?年號的作用是紀年,始創於漢武帝,中國的第一個年號是「建元」,最後一個年號是清朝的「宣統」,之後採用公元紀年。漢武帝之前的王朝沒有年號,用在位皇帝+年份來紀年,例如:《竹書紀年》「穆王十七年,西徵於崑崙丘,見西王母」是說周穆王在位的第十七年出徵崑崙山見到了西王母。
  • 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諡號到了秦始皇的時候被廢掉,因為秦始皇認為諡號是「臣議君,子議父」,西漢時被恢復,漢朝到隋朝多用諡號,漢朝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漢以前少用廟號,多用諡號。唐朝以前,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禮記》雲:「祖有功,宗有德」,只是有「功」或者有「德」的皇帝去世後而入太廟奉祀的才能立廟號。自唐到清朝,則幾乎每一個皇帝就都有廟號。唐宋多用廟號稱呼前一任皇帝,就是帶有祖和宗的稱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一般開國的皇帝都被成為「祖」。
  • 【海絲鉤沉】淺談中國古代年號與年號錢:由「南海Ⅰ號」出水銅錢說起
    而這些銅錢中,又有大批年號錢,且涉及到歷朝歷代,直至南宋時期。這些年號錢集中出現在一條沉船上,除了帶給人們以震撼外,還帶來了不少疑惑:何為年號?年號何時出現?為何年號如此眾多?何為年號錢?年號錢何時出現?為何年號錢也如此眾多?歷朝歷代年號錢情況如何?具體到南海Ⅰ號,其出水的年號錢情況如何?本文立足「南海Ⅰ號」出水年號錢,一一探究梳理中國古代年號與年號錢背後的歷史文化。
  •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歷史上皇帝的稱號為何各不相同?
    那麼歷史上這些皇帝的稱號為何會各不相同?比如漢朝用諡號,唐宋用廟號,為何明清兩朝卻改用年號代指皇帝?這個其實是有原因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而諡號從西漢開始幾乎就成為皇帝的標配,兩漢除了極個別在位時間很短的皇帝之外其餘都有諡號。所以在隋朝之前幾乎每個皇帝都有諡號,但卻不是誰都有廟號,自然就約定俗成用諡號。
  • 大明曆代皇帝年號全揭秘(上)
    所以,自明朝起,我們便習慣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比如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也被稱為洪武皇帝,其中洪武就是朱元璋在位期間的年號。這裡有一個例外,就是因被外族俘虜而兩次登基的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他先後有兩個年號正統、天順,不過人們也以他的年號來稱呼,正統皇帝和天順皇帝所指的都是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
  • 從漢武帝劉徹到宣統帝溥儀,哪個皇帝年號最好聽?
    年號可以說是皇帝的專屬待遇之一,一般來說,新君繼位以後,會在次年改元。諸如明仁宗朱高熾駕崩於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兒子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以後,在1426年才改元為宣德。除此之外,一般遇到「天降祥瑞」或者其他內憂外患的大事,皇帝也會改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