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計白當黑
在歷史的朋友圈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清之前的皇帝通常用廟號或諡號稱呼,例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而明清皇帝習慣用年號稱呼,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萬曆皇帝朱翊鈞、乾隆皇帝弘曆等。要弄清這種現象,只要梳理一下廟號、諡號和年號的關係,就能明白其中的奧秘。
商朝講究祭祀和敬拜,建設專門的家廟,追加廟號,供奉先王。周朝繼承了商朝的諡號制度,廢止了廟號制度。秦朝因廟號和諡號的追加,必定造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雙雙廢止,廟號制度一度中斷了數百年。漢朝建立後,重啟了廟號制度,從此成為一項重要的禮儀制度,延續到了清末。
廟號有褒貶之分,舉例來說,褒義的有世祖、聖祖、成祖等,代表有承上啟下之功,有仁宗、孝宗、睿宗等,說明是仁愛孝順的賢君,貶義的廟號有肅宗是指中興未成之主,高宗是由盛轉衰的君主。
廟號和諡號有交集,也有差異。兩者都是歷史人物死後,統治集團對其一生所作所為,給予一定評價意義的稱號,對歷史人物進行高度概括。此外,兩者同樣包含了褒、貶和同情的成分。與廟號不同,諡號的應用範圍更大,皇帝、妃嬪、諸侯、大臣以及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等都能得到諡號,例如嶽飛的諡號是忠武,乾隆帝嫡妃富察氏諡號孝賢純皇后。
與廟號和諡號不同,年號是封建社會用來紀年的名號。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宣布以年號紀年,目的是以年號記錄君主的在位年長,首個年號是建元,此後逐步制度化。由於年號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因此,建元成為帝王開國的重要象徵。
明清之前的歷任帝王,對待年號相當任性,凡是天降祥瑞或國家發生重大事件,就會更改年號,此舉與漢武帝的初衷背道而馳。明清帝王基本是一帝一元,既通俗易記,又體現時間順序,因此,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成為習慣,其中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前的年號是「正統」,奪門之變後,他復闢成功,再次登基,改元「天順」,是明清皇帝中唯一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
歷史上的年號超過了500個,常見的年號通常有兩至四個字組成,例如漢武帝的元狩、王莽的始建國、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字數最長的年號是西夏皇帝李元昊使用的「天授理法延祚」,歷時十年,以及他孫子惠宗李秉常的年號「天賜禮盛國慶」,為期六年。
史上最牛的「年號達人」要數唐高宗李治和武周女皇武則天這對夫妻了,前者擁有14個年號,後者也用了14個年號,外加4個臨朝稱制的年號,在21年間用了18個年號。而梁武帝蕭衍共有七個年號,其中的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有同花順(300033,股吧)的感覺。
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不是康熙,而是崇禎,公元1628年,明思宗朱由檢開始使用崇禎年號。他煤山自縊後,朝鮮感念明朝助其抗倭的恩德,不但收容明朝遺民,還沿用崇禎年號,直至清末,前後歷時265年。
廟號、諡號和年號作用不同,地位不一,是封建帝制的產物,代表了王者至上的禮教,體現了威嚴神聖的制度,蘊含了內容豐富的文化。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廟號、諡號和年號也隨之而去,成為中國古代的國粹,如今回味,百感交集。
據公號「歷史D學堂」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