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前幾天寫了一個帖子,裡面提到了「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網友「柳香677 」回帖問我說:「大漢朝有太宗嗎?」
筆者覺得這個話題非常有趣,就寫了這篇帖子,討論一下歷史上太宗皇帝的話題。古代的皇帝駕崩了,子孫會給他上廟號。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是「太祖」或者「高祖」。開創之君的廟號,一般是「太宗」。
開國皇帝打下江山之後,國家百廢待興。接任的皇帝,在大亂之後勵精圖治,就會開創「某某之治」,我稱之為開創之君。
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除非特別短命,否則的話,都有一個太宗皇帝。漢太宗是劉恆,唐太宗是李世民,宋太宗是趙光義,元太宗是窩闊臺,明太宗是朱棣,清太宗是皇太極。其中的明太宗朱棣,後來被嘉靖皇帝改尊廟號為明成祖。
唐太宗李世民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除了大一統王朝有太宗之外,一些不入流的割據王朝,也有太宗,這裡就不提他們了。歷史上能被尊為太宗的人,都是帝王裡面的佼佼者。漢太宗劉恆開創了文景之治,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明太宗朱棣開創了永樂之治。
同樣是開創之君,明太宗由於子孫改廟號,已經很少人知道他是太宗皇帝了。漢太宗劉恆,治國能力不比李世民差,為何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太宗皇帝呢?
這就得說一說帝王的諡號了。古代的皇帝,廟號未必人人有,諡號肯定人人都有。在李治當皇帝之前,想知道一個皇帝的所作所為,只要看諡號就知道了。
比如說漢孝文皇帝劉恆,看他的諡號「文皇帝」,再去翻一下《諡法表》,就知道他的業績是:「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漢武帝劉徹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比如說大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看他的諡號「武皇帝」,再去翻一下《諡法表》,就知道他的事跡是:「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
大唐開國皇帝李淵駕崩,李世民給父皇上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由於李淵當過太上皇,所以他的廟號和諡號加起來,就是「高祖太武皇帝」。
李淵太原起兵,在他的皇帝任期之內,打下了大唐萬裡江山。武德天子的稱號,與太武皇帝的諡號,讓人一看就知道李淵是開疆拓土的皇帝。
李世民駕崩之後,李治給父皇上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經天緯地曰文,李世民在皇帝任期之後,開創了「貞觀之治」。文皇帝的諡號,讓人一看就知道李世民是經天緯地的皇帝。
唐高祖李淵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武昭儀戰勝王皇后,被冊封為武皇后。武皇后一開始的地位並不強勢,還得想方設法讓李治覺得她懂事。有一次,武則天對李治說:「陛下能當皇帝,妾能當皇后,那是全靠祖宗打下了大唐江山,我們應該孝敬祖宗啊。」
李治問道:「難道我們還不夠孝敬祖宗嗎?」
武皇后說:「高祖太武皇帝,不僅僅有武功,還有文治,武皇帝的諡號,不足以體現高祖的文治。太宗文皇帝不僅僅有文治,還有赫赫武功,文皇帝的諡號,不足以體現太宗皇帝的武功。不能體現祖宗的功績,就是我們不孝啊。」
武則天把李治的祖宗誇了一頓,李治聽的是心花怒放啊。李治馬上把大臣們叫來,讓大臣們給祖宗們討論新的諡號。大臣一合計,就給李治的父皇、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都擬定了新諡號。李淵被李治追諡為神堯皇帝,李世民被李治追諡為文武聖皇帝。
唐高宗李治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李治開了給先皇追加諡號的先河,此後的皇帝為了表現孝敬之情,也喜歡給先皇加諡號。經過歷代天子追加諡號,李淵最後的諡號是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最後的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唐朝皇帝的諡號那麼長,後面朝代皇帝的諡號要是短了,那豈不是很沒面子?於是乎,後世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宋太宗的諡號是神功聖德文武皇帝,明太宗的諡號是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清太宗的諡號是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讀書人懶得背那麼長的諡號,就喜歡稱皇帝的廟號。在李世民之前,讀書人稱呼皇帝,一般是稱諡號。比如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人們一般稱呼他為漢文帝。比如漢世宗武皇帝劉徹,人們一稱呼他為漢武帝。比如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人們一般稱呼她為隋文帝。
武則天出了一個餿主意,讓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人們背不全皇帝的諡號,就改稱皇帝的廟號。比如李世民,就被人們稱呼為唐太宗。李淵就被人們稱呼為唐高祖。
隋文帝楊堅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唐高宗和武則天這對奇葩夫妻,不僅喜歡給祖宗加諡號,而且喜歡改年號。唐高祖和唐太宗都是一個年號,唐高宗和武則天換年號,跟小孩子過家家一樣。
清朝的皇帝則不一樣,他們一輩子只用一個年號。人們習慣性用年號來稱呼清朝皇帝,比如清高宗的年號就是乾隆,用了六十年,所以人們把清高宗稱呼為乾隆皇帝。
由於讀書人習慣稱呼劉恆為漢文帝,所以他的太宗廟號,幾乎沒有知名度。由於人們習慣稱呼弘曆為乾隆皇帝,所以他的高宗廟號,幾乎沒有知名度。漢太宗和清高宗的廟號,知名度遠遠不如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廟號,沒有其他的原因,皆是由於人們習慣成自然罷了。
本文史料來源:《文白對照版二十四史》《文白對照版資治通鑑》《清史稿》。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維權公司籤約,委託維權公司代理維權。未經授權轉載者,維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