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太宗經天緯地,能力不輸李世民,廟號的知名度為何不如唐太宗?

2021-02-08 王福星

筆者前幾天寫了一個帖子,裡面提到了「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網友「柳香677 」回帖問我說:「大漢朝有太宗嗎?」

筆者覺得這個話題非常有趣,就寫了這篇帖子,討論一下歷史上太宗皇帝的話題。古代的皇帝駕崩了,子孫會給他上廟號。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是「太祖」或者「高祖」。開創之君的廟號,一般是「太宗」。

開國皇帝打下江山之後,國家百廢待興。接任的皇帝,在大亂之後勵精圖治,就會開創「某某之治」,我稱之為開創之君。

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除非特別短命,否則的話,都有一個太宗皇帝。漢太宗是劉恆,唐太宗是李世民,宋太宗是趙光義,元太宗是窩闊臺,明太宗是朱棣,清太宗是皇太極。其中的明太宗朱棣,後來被嘉靖皇帝改尊廟號為明成祖。

唐太宗李世民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除了大一統王朝有太宗之外,一些不入流的割據王朝,也有太宗,這裡就不提他們了。歷史上能被尊為太宗的人,都是帝王裡面的佼佼者。漢太宗劉恆開創了文景之治,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明太宗朱棣開創了永樂之治。

同樣是開創之君,明太宗由於子孫改廟號,已經很少人知道他是太宗皇帝了。漢太宗劉恆,治國能力不比李世民差,為何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太宗皇帝呢?

這就得說一說帝王的諡號了。古代的皇帝,廟號未必人人有,諡號肯定人人都有。在李治當皇帝之前,想知道一個皇帝的所作所為,只要看諡號就知道了。

比如說漢孝文皇帝劉恆,看他的諡號「文皇帝」,再去翻一下《諡法表》,就知道他的業績是:「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漢武帝劉徹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比如說大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看他的諡號「武皇帝」,再去翻一下《諡法表》,就知道他的事跡是:「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

大唐開國皇帝李淵駕崩,李世民給父皇上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由於李淵當過太上皇,所以他的廟號和諡號加起來,就是「高祖太武皇帝」。

李淵太原起兵,在他的皇帝任期之內,打下了大唐萬裡江山。武德天子的稱號,與太武皇帝的諡號,讓人一看就知道李淵是開疆拓土的皇帝。

李世民駕崩之後,李治給父皇上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經天緯地曰文,李世民在皇帝任期之後,開創了「貞觀之治」。文皇帝的諡號,讓人一看就知道李世民是經天緯地的皇帝。

唐高祖李淵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武昭儀戰勝王皇后,被冊封為武皇后。武皇后一開始的地位並不強勢,還得想方設法讓李治覺得她懂事。有一次,武則天對李治說:「陛下能當皇帝,妾能當皇后,那是全靠祖宗打下了大唐江山,我們應該孝敬祖宗啊。」

李治問道:「難道我們還不夠孝敬祖宗嗎?」

武皇后說:「高祖太武皇帝,不僅僅有武功,還有文治,武皇帝的諡號,不足以體現高祖的文治。太宗文皇帝不僅僅有文治,還有赫赫武功,文皇帝的諡號,不足以體現太宗皇帝的武功。不能體現祖宗的功績,就是我們不孝啊。」

武則天把李治的祖宗誇了一頓,李治聽的是心花怒放啊。李治馬上把大臣們叫來,讓大臣們給祖宗們討論新的諡號。大臣一合計,就給李治的父皇、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都擬定了新諡號。李淵被李治追諡為神堯皇帝,李世民被李治追諡為文武聖皇帝。

唐高宗李治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李治開了給先皇追加諡號的先河,此後的皇帝為了表現孝敬之情,也喜歡給先皇加諡號。經過歷代天子追加諡號,李淵最後的諡號是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最後的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唐朝皇帝的諡號那麼長,後面朝代皇帝的諡號要是短了,那豈不是很沒面子?於是乎,後世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宋太宗的諡號是神功聖德文武皇帝,明太宗的諡號是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清太宗的諡號是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讀書人懶得背那麼長的諡號,就喜歡稱皇帝的廟號。在李世民之前,讀書人稱呼皇帝,一般是稱諡號。比如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人們一般稱呼他為漢文帝。比如漢世宗武皇帝劉徹,人們一稱呼他為漢武帝。比如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人們一般稱呼她為隋文帝。

武則天出了一個餿主意,讓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人們背不全皇帝的諡號,就改稱皇帝的廟號。比如李世民,就被人們稱呼為唐太宗。李淵就被人們稱呼為唐高祖。

隋文帝楊堅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唐高宗和武則天這對奇葩夫妻,不僅喜歡給祖宗加諡號,而且喜歡改年號。唐高祖和唐太宗都是一個年號,唐高宗和武則天換年號,跟小孩子過家家一樣。

清朝的皇帝則不一樣,他們一輩子只用一個年號。人們習慣性用年號來稱呼清朝皇帝,比如清高宗的年號就是乾隆,用了六十年,所以人們把清高宗稱呼為乾隆皇帝。

由於讀書人習慣稱呼劉恆為漢文帝,所以他的太宗廟號,幾乎沒有知名度。由於人們習慣稱呼弘曆為乾隆皇帝,所以他的高宗廟號,幾乎沒有知名度。漢太宗和清高宗的廟號,知名度遠遠不如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廟號,沒有其他的原因,皆是由於人們習慣成自然罷了。

本文史料來源:《文白對照版二十四史》《文白對照版資治通鑑》《清史稿》。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維權公司籤約,委託維權公司代理維權。未經授權轉載者,維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權。

相關焦點

  • 順治廟號世祖,康熙廟號聖祖,為何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
    曹操廟號太祖,按理來說曹丕廟號了不起是太宗,可是曹叡給他上的廟號是高祖,曹芳有樣學樣給曹叡上的廟號是烈祖,祖號就是被曹叡給玩壞的!自此廟號就逐漸開始泛濫了,一泛濫「太高世中」就遠遠不夠用了,所以才有了後世英宗、成祖、聖祖、武宗等等廟號。
  • 康熙作為第四位皇帝,廟號稱為「聖祖」,是因為清朝「不要臉」嗎
    眾所周知,廟號與諡號是後代皇帝及臣子對前代皇帝的最終評價。由於唐朝諡號「含金量」下降,唐朝以後,廟號就成為了評價皇帝功過的主要標準。而廟號的選擇,在古代是有非常嚴格標準的。而後面的皇帝則多半會被稱為「什麼什麼宗」,像是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匡義等等。然而,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康熙」,是清朝開國以後的第四位皇帝,而他的廟號卻是「清聖祖」。有些人認為,這是由於清朝特別「不要臉」,非開國皇帝都稱為「祖」,而且還使用了比較尊貴的「聖」字。事實真的如此呢?就讓我帶你一窺究竟吧。
  • 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名字有民,臣民還能不能叫民?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就是西元626年9月4日,這一天唐高祖正是將皇位禪讓給唐太宗,但改元卻在第二年。唐太宗的名字很接地氣,叫李世民,取濟世安民之意。他最早的名字應該叫李建某或者是李元某吧。可作為皇帝的他一叫民,不要說「世」字不能叫「世」字了,就連「民」也不能叫「民」了。有沒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式的尷尬。
  • 為什麼說歷史上廟號稱「太宗」的大多都不一般?
    廟號是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奉祀的稱號,但並不是每個帝王都有廟號,一般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帝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廟號和諡號一樣也有褒貶之分,諡號在唐朝開始就逐漸變成君主的美諡,廟號成了君主較為客觀的「蓋棺定論」一般說來:廟號太祖、高祖有開國立業之功;而太宗將王朝發揚光大,也是王朝的有為君主,這都是歷代王朝太廟正殿「萬世不祧」的君主之一。
  • 唐太宗李世民,實現休養生息,開創「貞觀之治」
    距離2021年還有106天 「 LEAD人物,告訴你榜樣的力量 」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狄道人。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李世民少年從軍,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
  • 「科普」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各朝代的皇帝們稱呼起來完全不同,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怎麼區分?這裡讓你清楚明白先區分三個概念: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得到的評價,比如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聖皇帝」,嶽飛諡號「武穆、忠武」。廟號,是專給皇帝的,是去世的皇帝在太廟裡的稱號,一般都稱xx祖、xx宗,比如李世民的廟號「太宗」。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如唐代以前,除了秦始皇外都稱皇帝的諡號;唐代至明代則以稱呼皇帝的廟號為主;明清時期則稱皇帝的年號,這樣混亂的情況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清代帝系表)大家在看歷史故事或連續劇時難免會遇到「周文王」、「漢武帝」、「唐太宗」、「宋高宗」、「明成祖」、「乾隆皇」…等等各式各樣的稱呼。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要娶比他大30歲的蕭皇后?答案很現實
    或許很多人都聽說過,隋唐時期的蕭皇后,曾經迷倒過無數的男人,她讓隋煬帝楊廣瘋狂痴迷,哪怕是改朝換代之後,年近五十歲的蕭皇后依然得到了二十多歲的李世民的傾慕,這讓人不得不懷疑歷史上的蕭皇后究竟有多美,又具有什麼樣的魅力?在晚年時依舊還能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寵愛。
  • 開國皇帝才能稱「祖」,為何康熙稱清聖祖?雍正:我爹值這個號!
    以漢武帝為例,漢世宗是劉徹的廟號,漢武帝是劉徹的諡號。諡號和廟號都是皇帝駕崩後,下一代皇帝和文人封的,並不是皇帝自封,比如現在熱播的《清平樂》,趙禎活著的時候是不知道自己叫宋仁宗的。廟號和諡號,有一個好處,皇帝死後,功過留給後人,這種功過便會在廟號和諡號中體現。比如,漢朝的漢廢帝,這個諡號就是後人對漢廢帝的評價。
  • 從天策上將到九五之尊,唐太宗李世民經歷了什麼
    李淵於大業十三年在太原起兵,此時的他已經是五十一歲,長子李建成28歲,次子李世民19歲,三子李元吉14歲,真叫個上陣父子兵。李氏父子起病後,先是「廢昏立明,擁立代王」,一鼓作氣就打下了隋朝的大本營長安,緊接著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代王楊侑為帝。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遇害,楊侑禪位給李淵,唐朝建立,李淵立建成為太子,所以李建成更多的是留在京城處理政務,雖然也有軍功,但是並不多。
  • 諡號、廟號、年號
    廟號自唐代起,諡號的字數逐漸增多,用諡號稱古代帝王很不方便,因此人們對唐代以後的皇帝多稱其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在古代有作為的皇帝死後,在祖宗的太廟裡為之設一廟室供奉。讀史書,讀到皇帝有年號,有廟號,還有諡號,年號還總有變動,有時真弄不清楚。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即便不算上洪秀全、李自成、陳勝這樣的草頭天子,正兒八經的帝王也有492名,因為重複名字的人太多,因此歷史學家往往稱呼他們的廟號,比如唐太宗、宋高宗,又或者是諡號,比如漢武帝、隋煬帝等等。
  • 廟號、諡號、年號的區別
    比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康熙」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該皇帝在位幾年就是其年號多少年,比如「貞觀三年」,就是李世民登基後的第三年。這種以年號紀年的辦法,是從西漢武帝劉徹時開始使用的,一般每換一個皇帝改一次年號,該年號稱之為「改元」。也有的皇帝在位期間改好幾次年號,比如漢武帝在位54年,用了11個年號。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 唐曾師徒四人取經,原因竟是緣自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個「夢」
    第一個疑問:唐太宗為何要派唐僧去取經?自古以來,我祖上歷代君主就一直以華夏本土為世界中心,俯瞰眾生,對於八荒蠻夷都不屑一顧。《西遊記》中有許多西天的和尚再三表示了對東土的豔羨,見到唐僧來自家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都覺得很詫異。《西遊記》中有許多西天的和尚再三表示了對東土的豔羨,見到唐僧來自家這個蠻荒之地,都覺得很詫異。原無特殊原因的情況下,唐太宗自然也不會派人去什麼西方靈山求取真經。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吃醋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房玄齡無子,夫人又不生育,李世民愛臣心切,送他幾名美女為妾。不想房玄齡不敢要,說是家有河東吼。李世民聽說便讓皇后去勸說房夫人,可是房夫人卻把皇后堵了回去。李世民心中不快,就想了一個辦法。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秦朝時期,專制,秦朝皇帝,不允許臣下評論,因此,沒有諡號,另外,也沒有廟號,秦朝皇帝稱號,自始皇帝開始,二世、三世這麼往後延續。漢朝時期,皇帝有諡號,有年號,傑出的皇帝還有廟號,比如,漢朝的第三任皇帝劉恆,也就是劉邦的第四子,諡號為「文」,也就是漢文帝,因為其治國有方,因此有廟號,廟號太宗,也就是漢太宗。他的年號是後元。
  • 為什麼漢景帝死後子孫沒有給他上廟號?
    然而,我們不能忽略的一個問題是,在西漢,除了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以外,還有三位皇帝是有過廟號的,即漢元帝劉奭[shì]、漢成帝劉驁、漢平帝劉衎[kàn],總不能說這三位政績也都比漢景帝優秀吧?他們雖然後來被東漢光武帝劉秀廢掉了廟號,但至少曾經擁有過。所以,對於漢景帝來說,這個廟號還真不是簡簡單單因為政績的事兒。
  • 皇帝廟號、諡號傻傻分不清,一篇帶你搞定
    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稱「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等;承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比如唐太宗、宋高宗等。但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原來,最初皇帝想獲得廟號,是有「門檻」的。西漢二百多年來,有廟號的皇帝只有五個:漢高祖(帝)劉邦廟號「太祖」,漢文帝劉恆廟號太宗」,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漢宣帝劉詢廟號「中宗」,漢元帝劉奭廟號「高宗」。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李世民不想看到玄武門之變,再次上演李世民嫡長子是李承乾,次子李泰,李治是三子。李承乾很早就就被立為太子,而裡李世民最喜歡李泰,在最初,這裡面根本就沒有李治的位置。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的報應,李世民為了保證帝國穩定,於是廢掉了太子李承乾。李泰同樣是野心勃勃,這一點李世民也非常清楚,如果李承乾不動手,那麼李泰同樣可能動手發動政變,所以李泰和李承乾都不能再做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