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2020-12-27 九魚亭

唐高宗李治在眾人眼中好似軟弱無能、平平庸庸,事實上並非如此,可以說李治將唐朝帶入了盛極之際。在唐高宗年間,唐朝滅掉了西突厥、百濟、高句麗,唐朝版圖到達最大值,如果李治是個軟弱無能的皇帝,那麼也無法成就這麼大的功績。

李世民不想看到玄武門之變,再次上演

李世民嫡長子是李承乾,次子李泰,李治是三子。李承乾很早就就被立為太子,而裡李世民最喜歡李泰,在最初,這裡面根本就沒有李治的位置。

李泰才華橫溢,曾經編纂了《括地誌》,李世民甚至一度想改立太子為李泰,於是李承乾和李泰成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李承乾曾想派殺手殺掉李泰,之後甚至集結人馬,和侯君集等人準備發動政變,好在事情提前敗露,才沒有釀成更大的惡果。

李治

李世民得知此事,夜不能寐,他自己就是用政變奪下的皇權,但他不能讓兒子們自相殘殺,李承乾和李泰都是他的至親。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的報應,李世民為了保證帝國穩定,於是廢掉了太子李承乾。

李泰同樣是野心勃勃,這一點李世民也非常清楚,如果李承乾不動手,那麼李泰同樣可能動手發動政變,所以李泰和李承乾都不能再做繼承人。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李治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向了前臺,李治生性仁厚、小心謹慎,為人處事比較低調,但最後的大餅落在他的頭上。

李治身後是長孫無忌集團

長孫無忌是凌煙閣功臣第一位,跟著李世民在晉陽起兵,是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下大功。長孫無忌城府極深,在混亂之中,他果斷站在了李治身邊,成為李治的支持者。

據資治通鑑記載「上謂無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議何如?」對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乞陛下試召問百官,有不同者,臣負陛下萬死。」上乃御太極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謂曰:「承乾悖逆,泰亦兇險,皆不可立。朕欲選諸子為嗣,誰可者?卿輩明言之。」眾皆歡呼曰:「晉王仁孝,當為嗣。」上悅。」

長孫無忌不是一個人,他身後是個巨大的勢力集團。既然長孫無忌支持李治,那麼李世民就要考慮長孫無忌的分量。或許李世民對李治的能力預計不足,他考慮到需要有人輔佐李治,幫助李治把帝國做大做強。

李世民

從之後的結果可以看到,李世民去世後,李治親政前期,幾乎大權都壟斷在長孫無忌手中,李治基本被架空,為了奪回大權,李治甚至將武則天提升到皇后的位置。我們由此可見,長孫無忌的能量有多大。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其中考慮的重要一項就是長孫無忌的輔佐。

在《資治通鑑》中,每當讀到李世民的故事,都對其深謀遠慮、馭人之道佩服至極。很多智慧如果能做到古為今用,豈不是一件美事。司馬光以其深邃的歷史眼光,全面總結了歷朝歷代的政治智慧,通過學習,對工作和生活有很大裨益。

筆者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精裝六冊版白話《資治通鑑》,本書力求最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且通俗易懂,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書非常划算:

相關焦點

  • 武則天14歲嫁給李世民,27歲嫁給李治,為何她只給李治生了孩子
    貞觀十一年(637)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駕幸洛陽宮,聽說14歲的武則天「容止美」,遂召她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娘」。當年的李世民也就是四十多歲!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武則天的樣貌肯定是不錯的,就是因為她美,所以,李世民才娶她的。
  • 漢太宗經天緯地,能力不輸李世民,廟號的知名度為何不如唐太宗?
    漢太宗是劉恆,唐太宗是李世民,宋太宗是趙光義,元太宗是窩闊臺,明太宗是朱棣,清太宗是皇太極。其中的明太宗朱棣,後來被嘉靖皇帝改尊廟號為明成祖。唐太宗李世民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除了大一統王朝有太宗之外,一些不入流的割據王朝,也有太宗,這裡就不提他們了。歷史上能被尊為太宗的人,都是帝王裡面的佼佼者。
  • 唐太宗李世民14個兒子的結局有多慘?
    唐太宗李世民可謂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君。可惜,無情最是帝王家,說到他的兒子,這些貴胄的人生結局甚為悽慘:其中三個被殺,三個自殺,三個早夭;一個被「幽閉」,兩個被廢為「庶人」,爾後又被流放淪落而死。
  • 武則天真實容貌被復原,終於明白為什麼李世民對其冷淡,李治卻迷戀...
    大家都知道武則天最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後來才成為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其實李世民對武則天一直都非常冷淡,所以李世民病重的時候,武則天才需要在床邊侍疾,因此有機會和太子李治結識
  • 儲君爭奪戰:李世民選太子,為何挑了最平庸的一個?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知道兒子如此不堪重任,為什麼還要選一個平庸,甚至傻逼的人做太子呢?很多時候,情況太複雜,皇帝,真的也身不由己。連他老爹、唐太宗李世民都讚嘆不已,說我這個兒子真是好學慕士。接連的打擊還不止這個,在當面審訊李承乾的過程中,李世民問李承乾為何要造反,李承乾倒也爽快,他說:「父皇啊,本來我當了太子,又『復何所求?』但是弟弟李泰步步緊逼,兒子我只是想跟手下們,設法尋找一個『自安之術』,最終才鬧出想謀反這麼個事來,說起來,李泰要是當了太子,那就剛好中了他的圈套了。」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史載,唐太宗李世民共育有14個兒子。其中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按「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封建皇位繼承制慣例,這三個嫡出的皇子最有資格接李世民的班。其中長子李承乾是當仁不讓的太子位第一人選。
  • 唐高宗李治和上官儀合謀廢武未遂後,武則天為何不殺掉李治奪權?
    實際上,武則天在李治執政時期,權力還沒有大到能殺帝自立的地步,李治也沒有電視劇中描述的那般軟弱,沒有李治的扶持和後來遺詔上的授權,武則天在未來也達不到那個地步。唐太宗李世民是個強勢皇帝,所以,接班人在他面前不能表現得太強勢,李承乾為何會謀反,不就是也想展現自己的才能,然後讓李世民覺得有威脅了,所以扶持魏王李泰跟他打擂臺,逼得李承乾鋌而走險?
  • 唐太宗廢掉太子後,為何不立最能幹的李泰,卻立廢物李治為太子?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皇帝,卻在廢掉太子後,將皇位傳給了最為軟弱的兒子李治,而非其生前最寵愛的李泰,這不禁讓人疑惑。李泰乃是唐太宗的第四子,也是長孫皇后的嫡次子,與太子李承乾、唐高宗李治是親兄弟。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既敬佩又喜歡的妻子,而李泰自然子憑母貴,得到皇帝的寵愛。
  • 李世民臨終前將他貶出京城,李治登基後給他連升三級並重用
    李世民臨終前將他貶出京城,李治登基後給他連升三級並重用小編今天和大家聊聊唐朝一名開國功臣,李世民在臨終前將他貶出京城,李治登基後便給他連升三級,而且還重用他。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那麼李世民為何要在臨終前將一名開國功臣貶出京城呢?
  • 魏王李泰能夠扳倒太子李承乾,為何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審查齊王李佑反叛一事時,牽連到了太子李承乾府內的侍衛紇幹承基。紇幹承基常年跟隨太子,名義上是一名侍衛,而實際上,相當於李承乾手下的殺手,經常負責刺殺行動,是太子的一名心腹,也掌握了太子許多秘密。 紇幹承基被抓前不久,李承乾剛剛與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密謀造反。
  • 武則天嫁給李世民12年都沒有身孕,為何跟了李治一年就有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武則天是有生育能力的,若沒有生育能力,她斷然不可能為高宗李治誕下四子二女。 武則天一無所出,這終究是李世民自己的原因。 李世民很有可能在貞觀八年(634年)失去了生育能力 。
  • 唐高宗丨娶了「小媽」,搞死舅舅,但他可真的不是軟弱無能
    無論從影視劇還是大多數的演義故事中,唐高宗的形象總被掩蓋在李世民和武則天光環之下:不爭氣的兒子,懦弱的丈夫。而對於唐高宗的政治評價,人們也習慣和唐太宗的貞觀之治聯繫起來,比如《資治通鑑》中的「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弄得好像不和李世民聯繫起來,人們就不能體會李治的政績一般。
  • 武則天嫁給李世民12年沒有身孕,為何跟了李治一年就有了?
    武皇的一生公元624年,高祖武德七年,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出生;公元637年,太宗貞觀十一年,14歲的武則天入宮,封為五品才人,李世民40歲,李治10歲;公元649年,太宗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駕崩,武則天因無子入感業寺為尼,武則天26歲,李治22歲;公元650年,高宗永徽元年,李治入感業寺進香
  • 唐高宗丨娶了「小媽」,搞死舅舅,你不會真的以為他軟弱無能吧?
    無論從影視劇還是大多數的演義故事中,唐高宗的形象總被掩蓋在李世民和武則天光環之下:不爭氣的兒子,懦弱的丈夫。而對於唐高宗的政治評價,人們也習慣和唐太宗的貞觀之治聯繫起來,比如《資治通鑑》中的「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弄得好像不和李世民聯繫起來,人們就不能體會李治的政績一般。
  • 唐太宗李世民的最後一天:眼裡看著武媚,心裡全是主意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御駕親徵高句麗,本來志在必得,不想出師未捷,這是他一生徵戰中的唯二敗績(第一次還是二十歲徵伐薛舉失利),回來後壓力很大,得了非常嚴重的「精力耗竭的衰弱症」,不能正常辦公,不得不把許多政務交給太子李治打理,鍛鍊李治的治國理政能力,自己也能歇一歇。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而更為難得者,即在於能在眾說紛紜之際,選定製勝之計,這需要有非凡的見識和英明果斷的決策能力,亦即普魯士著名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所說的「綜合決策能力」。李世民無疑具備這種「綜合決策能力」。他力排眾議,於三月二十八日率三千五百名士兵佔據虎牢。翌日,又率騎兵五百東出虎牢關,偵察竇建德大軍的動向。
  • 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屬!
    作為古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毫無疑問是位賢明的君主。
  • 兩面派長孫無忌,李世民在位時謙遜公正,李世民死後卻秒變嘴臉
    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誕生出數百位帝王,但能稱得上「千古一帝」的不過寥寥數人,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之一,實際上「千古一帝」這一稱號的由來就與李世民密切相關。 據史料所載,「千古一帝」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王志堅所著的《讀史商語·卷三》有語:「三代以後,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
  • 武則天先後嫁給李世民父子,桃花不斷的她,為何只給李治養育孩子
    武則天先後嫁給李世民父子,桃花不斷的她,為何只生下李治的孩子?現在的很多歷史文本當中都有描述過武則天和李世民兩人之間的情感是一段撲朔迷離的往事,讓人所不解的是武則天在入宮後與李世民相處過一段時間卻沒有誕下一兒半女。這樣的事件就會讓無數的吃瓜群眾產生了好奇之心。
  • 為父親吸膿瘡,唐高祖李治是真怯懦還是假顛痴?
    唐高宗李治,字為善,小名雉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嫡三子,他的母親是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李治出生在東宮的麗正殿。他從小就十分聰慧,寬厚仁慈,和睦兄弟。長大一些後,蕭德言作為李治的老師,開始教授《孝經》,他每天認真學習,時常誦讀。有一天,李世民問李治說:「這部《孝經》中哪些內容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