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在眾人眼中好似軟弱無能、平平庸庸,事實上並非如此,可以說李治將唐朝帶入了盛極之際。在唐高宗年間,唐朝滅掉了西突厥、百濟、高句麗,唐朝版圖到達最大值,如果李治是個軟弱無能的皇帝,那麼也無法成就這麼大的功績。
李世民不想看到玄武門之變,再次上演
李世民嫡長子是李承乾,次子李泰,李治是三子。李承乾很早就就被立為太子,而裡李世民最喜歡李泰,在最初,這裡面根本就沒有李治的位置。
李泰才華橫溢,曾經編纂了《括地誌》,李世民甚至一度想改立太子為李泰,於是李承乾和李泰成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李承乾曾想派殺手殺掉李泰,之後甚至集結人馬,和侯君集等人準備發動政變,好在事情提前敗露,才沒有釀成更大的惡果。
李世民得知此事,夜不能寐,他自己就是用政變奪下的皇權,但他不能讓兒子們自相殘殺,李承乾和李泰都是他的至親。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的報應,李世民為了保證帝國穩定,於是廢掉了太子李承乾。
李泰同樣是野心勃勃,這一點李世民也非常清楚,如果李承乾不動手,那麼李泰同樣可能動手發動政變,所以李泰和李承乾都不能再做繼承人。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李治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向了前臺,李治生性仁厚、小心謹慎,為人處事比較低調,但最後的大餅落在他的頭上。
李治身後是長孫無忌集團
長孫無忌是凌煙閣功臣第一位,跟著李世民在晉陽起兵,是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下大功。長孫無忌城府極深,在混亂之中,他果斷站在了李治身邊,成為李治的支持者。
據資治通鑑記載「上謂無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議何如?」對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乞陛下試召問百官,有不同者,臣負陛下萬死。」上乃御太極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謂曰:「承乾悖逆,泰亦兇險,皆不可立。朕欲選諸子為嗣,誰可者?卿輩明言之。」眾皆歡呼曰:「晉王仁孝,當為嗣。」上悅。」
長孫無忌不是一個人,他身後是個巨大的勢力集團。既然長孫無忌支持李治,那麼李世民就要考慮長孫無忌的分量。或許李世民對李治的能力預計不足,他考慮到需要有人輔佐李治,幫助李治把帝國做大做強。
從之後的結果可以看到,李世民去世後,李治親政前期,幾乎大權都壟斷在長孫無忌手中,李治基本被架空,為了奪回大權,李治甚至將武則天提升到皇后的位置。我們由此可見,長孫無忌的能量有多大。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其中考慮的重要一項就是長孫無忌的輔佐。
在《資治通鑑》中,每當讀到李世民的故事,都對其深謀遠慮、馭人之道佩服至極。很多智慧如果能做到古為今用,豈不是一件美事。司馬光以其深邃的歷史眼光,全面總結了歷朝歷代的政治智慧,通過學習,對工作和生活有很大裨益。
筆者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精裝六冊版白話《資治通鑑》,本書力求最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且通俗易懂,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書非常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