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你去仔細翻看歷史文獻,你會赫然發現,唐高宗的文治武功並不在李世民之下。他在位時先後滅了西突厥(657年)、滅了百濟(660年)、滅了高句麗(668年),讓唐朝的國土面積達到了巔峰:東起朝鮮半島直接日本海,西擴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中部,並維持了三十二年。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議》也是他在位時間頒布的。另外,他重新建立完善科舉制度,更多地通過科舉制起用官員,讓寒門學子也有了一展抱負的機會。
李治所做的一切足以稱得上明君,但他卻沒有得到他應得的讚譽,甚至還留下了「懦夫皇帝」的稱呼。
今天文史君不得不來說一說一代「天皇」李治的政治手段和文韜武略。
唐朝一直貫徹嫡長子繼承制,唐高祖李淵立了李建成,唐太宗起初也立了身為嫡長子的李承乾,不過他們都沒有順利登上皇位:李建成死在了「玄武門之變」,而李承乾則是意圖謀反被流放。所以別說想要當上唐朝的皇帝,就是當好一個太子都不太簡單!
李承乾倒臺之後,李泰就去威脅李治:「你跟漢王關係那麼好,現在漢王出事了,你心安嗎?」(漢王捲入李承乾謀反事件被賜死。)李泰言下之意就是讓他退出太子之爭。
李治沒有跟他爭論,只是每天憂心忡忡,魂不守舍的樣子。唐太宗看到後就問他怎麼了?他不說,唐太宗一連問了好幾天,他才道出實情。
太宗一聽,心想,李治真實個仁愛的人,不想引起兄弟爭端而選擇默默承受。反觀李泰卻咄咄逼人。這樣一比較,明顯李治仁孝有加。這也是李治能壓過李泰的一個原因。
你要說他幸運也說得過去,畢竟如果上面兩位兄長安安分分的,太子之位就沒他什麼事。但是安分守己就不是件簡單的事,唐太宗這麼多兒子也就李治做到了。(唐太宗的兒子大多都造反或者參與造反……)
其實李治心裡清楚,自己的老爹可是李世民,在他老人家面前搞什麼小動作都沒用,不如老老實實做個好兒子,好兄弟。這也是李治值得稱道的地方,他懂的隱忍,不爭不搶。
你要是說他真的仁孝至極,那也不見得。要知道李治在唐太宗還沒去世的時候,就已經和太宗的才人武則天私通,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而且在皇宮如此耳目眾多的地方,硬生生沒有被人發現,不得不說李治也是有點勇氣和手段。
當了皇帝的李治在感業寺又遇到了老相好武則天,兩人相認並傾訴著相思離別。等到唐高宗的孝服一滿,武則天便再度入宮。
武則天不是個簡單的人,她對權利有著深深地渴望。她進入宮後儘量討好當時的皇后王皇后,使得王皇后對他印象很好,而高宗也越來越寵愛她。
所以你以為後來的「廢王立武」是因為愛情?NO,NO,NO,這種瑪麗蘇劇情怎麼可能出現在唐朝皇室,你看唐玄宗愛楊貴妃愛到大唐都差點沒了,也沒讓楊貴妃當上一天的皇后。所以,帝王家的事沒那麼簡單!
唐高宗廢掉王皇后改立武則天其實是一場政治博弈,武則天充其量只是一個工具人而已。
唐太宗駕崩時,曾託孤於長孫無忌、李勣和褚遂良,其中以孫無忌一派的實力最為強大,掌控著朝堂大局。而且李治能當上太子,他舅舅長孫無忌也出了不少力,所以一開始高宗很感激舅舅,各種權利、職位雙手奉上。
但是長孫無忌並不滿足,他假借高陽公主謀反案,大肆清除異己,皇室宗族勢力也遭到了打擊,唐高宗的叔叔李元景、哥哥李恪及妹妹高陽公主被賜死,宗室親王李道宗被流放。據說唐高宗當時哭著為他們求情:「荊王(李元景)是我的叔父,吳王(李恪)是我的兄長,我想赦免他們的死罪,可以嗎?」結果大臣們不允,高宗只得作罷。
除掉自己的政敵後,長孫無忌提拔了自己的心腹擔任朝廷要職,另一個顧命大臣褚遂良也投靠了長孫無忌,此時朝廷上出現了長孫無忌獨攬大權的局面。
這個時候唐高宗就坐不住了,雖說你是我舅舅,但是你獨攬大權,我姓李的絕不答應!於是王皇后成了第一個替死鬼。
高宗想要削弱長孫無忌一派的士族勢力,必須扶持寒門子弟,所以換皇后這一招是最快捷有效的手段。因為王皇后正是出身於關隴貴族,而武則天只是商人之女,並無後臺。這樣一來,「廢王立武」就能讓朝廷上下的寒門子弟看到皇帝的決心,從而團結起來對付士族。
廢后這事長孫無忌堅決反對,但是唐高宗不顧他的反對,只推說這是自己的家事,讓舅舅不要操心。之後高宗又聯合了一些反對長孫無忌的大臣,快刀斬亂麻,直接冊立武則天為後。
借著後宮的廢王立武,唐高宗皇帝在長孫無忌經營多年的權力大網中,撕開了一個大大的口子。一大批不滿長孫無忌的官員紛紛依附到唐高宗身邊。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長孫無忌團隊中的骨幹人物,如褚遂良、韓瑗、來濟等人先後被踢出權利中心。
而長孫無忌則是被人告密謀反(一說武后指使人告密),到了這個時候,唐高宗依舊流著淚說,我怎能忍心給自己舅舅降罪,後代史官會怎麼看我呢?但是另一邊他卻不去和長孫無忌對質,反手就是下詔削去舅舅的官職和封邑,流放黔州,其宗族子弟皆被流放或誅殺。三個月後,高宗又讓人覆審長孫無忌謀反案,長孫無忌只能被迫自盡。
至此,大唐的話語權重新回到高宗手中。至於長孫無忌有沒有謀反,那肯定是沒有的,只是碰了皇帝的逆鱗就不得不死了。
由此可見,唐高宗並不是一個任人擺布,懦弱無能的皇帝,他有手段,有魄力,不甘大權旁落,並且敢於和一直做大的貴族勢力抗爭,昏懦的皇帝豈能有這種膽量和作為?
本來處理完長孫無忌的事,武則天就可以退居幕後,去好好地當皇后,結束自己在歷史上的戲份。但是好巧不巧,唐高宗在660年以後,開始犯病,經常頭暈目眩,不能處理政務。
這個時候,對權力極度渴望的武則天便出來開始插手政權。她一方面排除異己,掃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礙,另一方面有私下裡培植私人勢力,準備更進一步奪取權利。
你別以為這個時候的唐高宗就被架空了,其實武則天做的這一切,他都心知肚明,甚至一度有廢后的想法,只是未料武后提前得知,趕緊哭著向李治辯解。沒辦法,英雄難過美人關,最後廢后之事不了了之,但是參與此事的上官儀卻被武后記恨,遭到誅殺。
其實這也不怪唐高宗,他的想法沒錯。經過唐朝初期的幾次政變謀反,那玄武門內的血腥可能都還未散去,你說他還能相信兒子和兄弟嗎?至於朝中大臣,剛趕走了一個長孫無忌,難道又要培養起來一個嗎?
想來想去,好像只有老婆最靠譜,而且武則天與娘家不合,她得勢後弄死了一個哥哥和幾個侄子。所以也不會出現漢朝那會呂氏亂政的局面。就算武后再怎麼折騰,最後的皇位還不是要給兩人的親兒子。基於這些考慮,健康狀況不佳的唐高宗選擇了讓武后代理朝政。
674年,朝廷下詔尊高宗為天皇,武后為天后,形成了帝後同朝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在李治在位期間,武后從未獨掌大權,任何事都是兩人共同商議。而且你會發現,一些武后的支持者比如李義府和許敬宗等人都先後倒臺,而武后的反對者則受到重用,比如被廢掉的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依舊帶兵打仗,掌管著兵權。這足以說明,朝堂上還是李治說了算,而且他已經在制約武后的權力了。
683年,唐高宗李治駕崩。他在臨終前才把朝政大權交給了年近六十的武則天,「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后處理決斷。」(李治遺詔)。
他怎麼也想不到一個女人竟有改朝換代的野心,也想不到大他4歲的武則天還能折騰二十年,差點把李唐給搞沒了。但是他可能也想到了,大唐依舊人心向李,武則天二十年的努力終究徒勞,最後還是自去帝號,以皇后身邊於自己合葬乾陵,皇位依舊是姓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