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君爭奪戰:李世民選太子,為何挑了最平庸的一個?

2021-02-13 最愛歷史

話說,最愛君想討論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最適合當太子?

答案似乎毫無疑問:選品德、才能最出眾的,不就行了嗎?

可歷史偏偏愛開玩笑:劉邦總認為懦弱的兒子劉盈,最後還是當上了皇帝(漢惠帝);晉武帝司馬炎一直認為自己的太子司馬衷智商有問題(也確實有問題),但還是在群臣和宵小的攛掇下,讓司馬衷繼位當了皇帝(晉惠帝),結果導致八王之亂,開啟了長達三百來年的兩晉南北朝亂世。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知道兒子如此不堪重任,為什麼還要選一個平庸,甚至傻逼的人做太子呢?

很多時候,情況太複雜,皇帝,真的也身不由己。

自古以來,再英明的帝王,一看到選擇太子(儲君)這個問題,頭就大,這不,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因為太子的問題,鬧得要拔刀自殺了。

這是大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這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在長安城太極宮兩儀殿內,屏退左右,身邊只留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褚遂良四個重臣,然後李世民說,「我實在不想活了啊!」說完,李世民就抽出佩刀,想往自己身上捅。

李世民想自殺,幹嘛?

這事,得從李世民的長子、太子李承乾說起。

話說,李世民共有14個兒子,其中由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共有三個:分別是長子即太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作為嫡出,又是長子,李承乾自然毫無疑問的成了大唐帝國的太子和儲君,但是這個儲君,好像問題多多。

李承乾腳有點跛,是個瘸子,但是他聰明活潑,而且又是賢明聰慧的長孫皇后所生,所以很得李世民寵愛,李世民曾經對臣子說:「我兒子身體有殘疾,但這個不要緊,還可以醫治;但如果不敬賢好善,私下老是接觸小人,這個問題才嚴重。」

注重家教的李世民,給李承乾選擇的師傅,都是李綱、李百藥、杜正倫、于志寧、房玄齡、孔穎達、張玄素等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為人所稱道的德高望重、學識淵博之人,李承乾人也聰慧,當初唐高祖李淵去世,唐太宗李世民居喪期間,讓17歲的李承乾監國裁決政事,李承乾就「頗識大體」,讓李世民非常滿意,此後李世民每次外出,都要讓李承乾留在首都監國處理政務。

但李承乾是個紈絝子弟。

做太子的生活實在無聊,他就讓一些奴隸去偷民間的牛馬,然後親自宰殺煮食;李承乾還喜歡學習突厥語,穿突厥的服飾(要知道,突厥在當時,一直是大唐的敵對勢力),然後又仿效突厥人製作五狼頭纛及幡旗,設置帳廬,他自己坐在裡面宰羊烹煮。

有一次,李承乾又假裝成死掉的突厥可汗,然後自己躺在地上裝死屍,讓手下用刀割臉、圍著他哭,過了好一會,他又坐起來說:「我要是當上了天子,一定要率領幾萬軍隊去騎獵,然後全部散發去做突厥人,投身到阿史那思摩部下,做一位騎兵將領。」

李承乾還喜歡搞同性戀,他喜歡一個叫「稱心」的美貌少年,經常寵幸他。李世民聽說後非常惱怒,就將稱心等人全部殺死,並將李承乾嚴厲訓責,但李承乾不思悔改,反而在東宮內給稱心修了一個房間,裡面供奉他的圖像,並且為稱心修築了墳墓,早晚祭奠「痛哭徘徊」。

▲太子李承乾:喜歡搞同性戀、偷牛羊

由於痛恨父親李世民對他嚴加管教,李承乾心裡惱怒,就假裝生病幾個月不去看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個異母弟弟漢王李元昌,跟李承乾臭味相投,兩個人經常在一起玩,有時候他們就把左右分成兩隊,然後李承乾和李元昌兩個人各領一隊,讓手下披著氈甲、拿著竹捎互相衝刺廝殺,以為娛樂,有的手下由於「作戰」不力,就被綁上手足用樹枝抽打,有的甚至被活活打死。

對此李承乾覺得特別「好玩」,還說:「我要是今天做了皇帝,明天就在皇宮設置萬人營,然後跟漢王(李元昌)一起分別統率,看看他們怎麼互相戰鬥廝殺,豈不樂哉!」

太子玩得太出格了,老師們自然就經常規勸,對此李承乾很會偽裝,老師們要來進諫,他馬上就正襟危坐,「態度誠懇」的引咎自責,搞得太子師傅們答拜不暇,還以為太子知錯能過,真是個好孩子。

但背地裡,李承乾可就不好惹了。李承乾到處遊獵,不學習,還經常在東宮裡擊鼓玩樂,聲音都傳到了宮外,對此師傅張玄素就去進諫,李承乾非常惱火,當面就怒罵說:「你是得了瘋狂症嗎?」對此他還覺得不解氣,又派刺客去刺殺張玄素,搞得張玄素重傷差點喪命。

另外一個太子師傅于志寧也經常勸諫李承乾,李承乾也很惱火,便派遣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去刺殺于志寧,結果兩個刺客潛到于志寧家中,看到于志寧為母親守孝,自己睡在廬草上,兩人覺得于志寧是個孝子,結果又不忍傷害他。

但李承乾很狂妄,有一次他就公然叫嚷說:「我要是做了皇帝,一定要縱情享樂,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要是有人敢勸阻,我就殺掉他,頂多殺掉500個人,就沒人敢攔阻我了!」

太子太出格了,李世民自然心煩,於是這個時候,他的另外一個兒子、魏王李泰就趁虛而入了。

魏王李泰,人長得很胖,可他心思機敏,知道自己的大哥、太子李承乾長期以來放蕩不經,父皇李世民心中惱火,於是他便招賢納士,大肆拉攏心腹,並且為了博得美名,他還招人著書立說修撰《括地誌》,搞得魏王府「廣延時俊、人物輻輳、門庭如市。」連他老爹、唐太宗李世民都讚嘆不已,說我這個兒子真是好學慕士

▲魏王李泰很滑頭又傲嬌,李世民的重臣都不太喜歡他

按照唐代規矩,諸王都要出外任職,以免長期滯留京城爭權奪利。貞觀十年(636年),李泰被任命為相州(今河南安陽)都督,但李泰卻不去任職,而是繼續留在長安,而且,他還一度住進了皇宮中,以便時時和父皇李世民親近親近,只是由於魏徵的力諫反對,才不得已搬回了魏王府。

前面說過,李泰很胖,走路不方便,李世民寵愛這個兒子,就特別允許李泰可以乘坐小輿車進宮,而這是各個重臣和所有皇子都享受不到的待遇。眼看李承乾不爭氣,李世民也有意要扶持李泰,他給李泰賞賜的月料,甚至超過了給太子李承乾的賞賜。

有一次,李世民親臨李泰的魏王府,一開心,他不僅賞賜給了魏王府的官員大批財物,而且赦免了長安死罪以下的犯人,並免除了魏王府所在的延康坊的民戶一年租賦,《舊唐書》對此的記載是:「其寵異如此。」

對於選誰當太子這個問題,李世民本人就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奪權上位的,所以他對於是否立嫡長並不是特別在意,在他心中,「立賢」才是最重要,眼下太子李承乾不成器,因此,放眼14個兒子,在立嫡的基礎上,對於儲君的人選,他心中的天平,開始傾向了「乖巧可愛」,看起來又「選賢任能」的魏王李泰。

但李世民的重臣們不同意啊。

魏徵褚遂良就看出了李世民的心思,一直堅持反對廢掉太子李承乾,在他們看來,太子乃國之重本,李承乾雖然「失德」,但還不至於叛逆,因此也不能輕易言廢。而且,李泰經常仗著老爸李世民的寵愛,對朝中的大臣頤指氣使、傲嬌得很,即使忠直如魏徵等人,心裡也是很不爽、看不慣的。

▲長孫無忌,成了廢儲、奪儲之爭的關鍵人物。

而作為大唐的宰相、長孫皇后的親弟弟,和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等三人的親舅舅長孫無忌心裡想法更實際,魏王李泰雖然是他的親外甥,但這個外甥以韋挺、杜楚客、柴令武、房遺愛等人為心腹,假若這個外甥日後做了皇帝,那他的心腹自然就會上臺持政,哪還有他這個舅舅什麼事?因此,長孫無忌等皇親兼重臣也不向著李泰。

大臣們都看出來李世民想換太子了,李承乾心裡自然更加惶恐。

由於擔心被奪儲,於是李承乾便指使刺客去刺殺李泰,但由於李泰防範太嚴,以致一直找不到機會下手;刺殺不成,李承乾又叫人假冒成魏王府中的典籤官,去玄武門上封事告發李泰的種種「罪行」,結果李世民覺得是誣告,還下詔搜捕上書的人,鬧得長安滿城風雨。

眼看著自己的弟弟、魏王李泰步步緊逼,而父親李世民對自己也越發冷淡,朝野則到處傳言,說太子有可能被廢,事情到了這個份上,李承乾決定:哥們得先發制人了

於是,李承乾糾集吏部尚書侯君集、禁軍將領李安儼、駙馬都尉杜荷,以及李世民的弟弟、漢王李元昌等人計劃發動政變,幾個人一起割破手臂,以帛蘸血,然後燒成灰倒入酒中,一飲而盡,以表示誓同生死。

然而李承乾還沒發動政變,這邊廂,他的弟弟、李世民的第五子齊王李祐就率先在齊州(今山東濟南)發動兵變了,李祐做事比較胡鬧,殺了人還想當皇帝,但結果很快就被平叛,而在審訊李祐謀反案的過程中,無意中竟然牽連到了李承乾的心腹紇幹承基,結果紇幹承基為了活命,就供出了太子李承乾密謀造反的事。

李世民被震驚了。

於是,李世民下令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勣等重臣,會同大理寺等官員一起合審此案,經過反覆調查,最終確認李承乾確實預謀政變。

▲如何處置密謀政變的太子,讓李世民痛苦彷徨。

太子密謀政變,但如何處置,卻又成了個難題。

李世民召集眾臣商議如何處理此事,對此大臣們個個不敢提頭,最後通事舍人來濟提出了一個處理原則:即「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

最終,事情的處理結果是:繼齊王李祐因謀反被賜死後,李世民的弟弟漢王李元昌也被賜死;李承乾則被廢為庶人,後來被流放到黔州(今重慶彭水),最終於謀反事發的第二年、貞觀十八年(644年)病死。

接連的打擊還不止這個,在當面審訊李承乾的過程中,李世民問李承乾為何要造反,李承乾倒也爽快,他說:「父皇啊,本來我當了太子,又『復何所求?』但是弟弟李泰步步緊逼,兒子我只是想跟手下們,設法尋找一個『自安之術』,最終才鬧出想謀反這麼個事來,說起來,李泰要是當了太子,那就剛好中了他的圈套了。」

李承乾被廢,太子空缺,國不可一日無儲君,於是,李世民便提出要立魏王李泰為太子,然而,長孫無忌等重臣們卻極力反對,並提出要立長孫皇后的小兒子,也就是李世民的另外一個嫡子、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

在長孫無忌看來,李泰狂妄得很,並且身邊已經培養了一堆心腹,他要是日後當了皇帝,他這個舅舅肯定得喝西北風、靠邊站,因此,他和其他大臣們都極力推薦晉王李治。

另一邊,眼看李承乾被廢,但半路卻殺出個弟弟、晉王李治來,魏王李泰心裡也急了,於是便跑去恐嚇李治說:「弟弟,你當初跟試圖謀反的漢王李元昌關係不錯啊,漢王出事了,你能沒事嗎?你要小心哦!」

幾句話,就把生性怯懦的李治嚇得不輕。

隨後,魏王李泰又跑去跟父皇李世民撒嬌,還撲倒在他懷裡(一個老大胖子撲倒在他老爸懷裡),說:「父皇啊,雖然我有個兒子,但等我死了,我一定把兒子給殺了,然後把皇位傳給晉王。」

▲褚遂良,在關鍵時刻影響了李世民更換太子

李世民也不知道是不是老糊塗了,對此非常感動,還跑去跟臣子們說起這個事,結果褚遂良當即覺得這事太過荒謬,進行了反駁:「陛下此言大誤!假設魏王當了皇帝,他怎麼可能殺了自己兒子,再把帝位傳給晉王?當初陛下你就是一面立承乾為太子,一面又不斷扶持魏王,所以才會造成今天的局面。」

褚遂良進一步說:「陛下你如果要立魏王為太子,就請先安置好晉王,以免兄弟相殘。」

褚遂良的話,說得李世民留下了眼淚,他說「我不能爾」,意思就是,確實,不能再讓兒子們跟他當年發動「玄武門之變」一樣,以致手足相殘。

這件事後,李世民又看到兒子李治很怪異,整日憂心忡忡,於是便再三詢問,李治是個沒什麼心機的人,於是便把哥哥李泰如何威脅他的事情說了出來。

《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聽說後,似有所悟,「憮然,始悔立泰之言矣。」

對於如何立太子,立誰為太子,他心中,終於有了想法。

於是,回到本文開頭那一幕,李世民要鬧「自殺」了。

話說這一天,李世民想出個辦法,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褚遂良四個重臣面前,假裝抽出佩刀要自殺,長孫無忌於是急忙上前奪下佩刀,並把刀交給傻站在一旁的晉王李治,又問李世民為什麼要如此,是否有什麼事情?

於是李世民就說:「我三子一弟(長子太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五子齊王李祐、弟弟漢王李元昌),竟然都想謀反,我實在不想活了啊!」「你們要想我不自殺,你們就得答應我一件事。」

在李世民看來,他思來想去,如果未來李泰繼承皇位,那麼李承乾李治兩兄弟,難保會被整死;而只有立性格懦弱的李治,才能保全另外兩個兒子的性命。在此情況下,他怕大臣們再起爭議,於是便想出「自殺」的辦法,要讓重臣們統一意見。

長孫無忌等人趕緊說:陛下請說。

李世民說:我要立晉王為太子。

話一出,長孫無忌馬上跪下說:「謹奉詔!誰敢有異議,臣就請殺了他!」

隨後李世民就對傻愣在一邊的李治說,你舅舅(長孫無忌)已經幫你許下太子之位了,你還不趕緊拜謝他?

傻傻的李治,完全是在稀裡糊塗的情況上,突然當上了太子,於是這個愣頭雞,才趕緊給舅父長孫無忌拜了一拜。

▲愣頭青李治:漁翁得利成了太子。

李治被立為太子,當天,魏王李泰卻還完全不知情,他興衝衝地帶領著一百多個騎兵想要進入皇宮,沒想到卻被屏退左右,而他自己則一個人被引去,直接幽禁起來,此後,他被李世民下詔免去一切官職,並被流放到均州鄖鄉縣(今湖北鄖縣),他的手下則大部分被貶或被流放到嶺南,李治登基後,永徽三年(652年),李泰去世,至此,他的帝王夢終於煙消雲散。

但李治還是太弱了,李世民始終擔心這個兒子,無法治理好大唐帝國,他心中又想到了他另外一個兒子、吳王李恪。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母親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門第高貴,並且李恪本人又文武全才,李世民也很喜歡他,但由於他的特殊身世(隋煬帝的外孫),加上長孫無忌始終護著自己的親外甥李治,最終李世民還是放棄了李恪。

至此,才能平庸的晉王李治,終於在稀裡糊塗的情況下,坐穩了大唐帝國的儲君大位,他始料不及的是,哥哥們的爭權奪利,竟然讓他這個愣頭青,無意間,登上了大唐帝國的最高寶座。

六年後,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順利登基,是為:唐高宗

八年四次政變,這些唐朝女人都是狠角色

點擊圖片查看文章

孤獨的父親:玄武門血案後的李淵


點擊圖片查看文章

—END—

*本文為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solovehistory)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所使用圖片屬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情況,請相關權利人與我們聯繫以便協商相關事宜。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最愛歷史

回復關鍵詞「最愛粉」免費領101本子書

相關焦點

  • 太子李承乾為何要謀反?李世民公平的愛是最大的傷害
    貞觀太子李承乾為何要謀反?可以說,既有李承乾本人的原因,比如個人性格暴虐,心理素質太差,不能承受太子這個職位所受的壓力有關;同樣也與外部的環境有關,比如李世民對魏王李泰的過於寵愛,以及大臣們對太子的嚴格要求,機械式教育有關。
  • 雍正王朝:太子要學李世民,康熙為何重用胤禛和胤禵應對?大智慧
    導讀:康熙皇帝復立太子後,開始了人生中最後一次「南巡」,但被復立的太子胤礽非但沒有痛改前非,反而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寫過江夏鎮任伯安的書信被康熙皇帝掌握後,太子胤礽決定鋌而走險,想當第二個李世民。
  • 隋唐軼事:李世民喝毒酒吐血數升,李淵的態度為何很淡定?
    講的是太子李建成給秦王李世民喝毒酒,李世民因此吐血數升的故事。這篇貼文發出之後,有321萬閱讀量,有網友留言問我說:「太子給李世民喝毒酒之後,唐高祖李淵的態度如何?」筆者今天得空,就講一講李世民喝毒酒之後李淵的態度。關於李建成給喝毒酒的事情,《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列傳》有記載,原文是:「與元吉謀行鴆毒,引太宗入宮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狼狽扶還西宮。」
  • 周朝發明的繼承制度,是唐朝長壽的重要原因,卻被李世民破壞了
    唐朝第一次皇權交接,就開了一個惡頭。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掉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逼迫唐高祖李淵退居二線,成功奪得皇位。 其後,「玄武門之變」這樣的宮廷慘劇一再上演。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被貶為庶人,大唐第二代太子依然沒能順利繼位。
  •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曾想立一位庶子為太子,被長孫無忌阻止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李世民一度認為,太子李承乾必將接替自己,成為唐朝的第三位帝王。李承乾身為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第一子,在封李承乾為太子的詔書上,李世民曾誇李承乾仁孝、睿哲。李承乾前期的表現,也的確是一位優秀的太子。
  • 玄武門後,李世民放過很多重要人物,卻為何不肯放過一個廚子?
    在這裡,他殺死了親大哥,也就是原來的太子李建成,還有另一個弟弟李元吉。正是這個行為,讓世人覺得他過於殘忍。事實上,他雖然殺死了兩個兄弟和親近的人,但是對於其他人卻並沒有處死。 而 讓人奇怪的是,他放過了那麼多人,卻偏偏沒有放過太子府上的一個廚子。到底是李世民在洩私憤,還是另有隱情呢?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李世民不想看到玄武門之變,再次上演李世民嫡長子是李承乾,次子李泰,李治是三子。李承乾很早就就被立為太子,而裡李世民最喜歡李泰,在最初,這裡面根本就沒有李治的位置。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的報應,李世民為了保證帝國穩定,於是廢掉了太子李承乾。李泰同樣是野心勃勃,這一點李世民也非常清楚,如果李承乾不動手,那麼李泰同樣可能動手發動政變,所以李泰和李承乾都不能再做繼承人。
  • 重識薛家(增五)太子李承乾被廢,李世民為何不立李泰為新太子?
    在貞觀年的中後期,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之爭在朝廷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為長孫皇后,從李世民即位起便被立為太子。魏王李泰是李承乾的弟弟,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次子,也是李世民的第四個兒子。因為從小聰明過人,在文學上很有天賦,所以受到李世民的寵愛。
  • 九子奪嫡:頗受皇帝喜愛的皇太子胤礽,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太子之位的!
    最具有代表的就是李世民了,尤其李世民軍事才能極其卓著。他率領軍隊相繼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唐璧、劉黑闥等割據勢力,因此他的帳下有尉遲恭、程咬金、獨孤彥雲等。一方面李世民的實力讓李建成深為忌憚,另一方面李世民也害怕李建成繼位後自己沒有好果子吃。因此,這場皇位爭奪戰拉開了序幕,最終李世民憑藉出色的情報在玄武門先下手為強,贏得了這場皇位爭奪戰。三、太子作死被廢。本來憑著太子之位的顯赫,安安穩穩就可以登基稱帝,但卻不學無術或者非要作死。最終尤其太子被廢而引發皇位爭奪戰,而這一條和廢長立幼是相似的,只不過這裡的太子不光是長子。
  • 唐朝太子當儲君26年,為繼位等到癱瘓中風,父皇去世馬上站了起來
    今天子淵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嫡長子的故事,此人足足當了二十六年的太子,然而即位不到一年,就撒手人寰了。這位皇帝便是唐順宗李誦。 比如唐朝最為傑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唐高宗第二個兒子,雖是嫡子,但卻不是嫡長子,而他的哥哥李建成才是嫡長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才得以隆登大寶。此後,唐朝後代子孫效仿李世民,很少遵循嫡長子繼承制,太子即位的更是不多。實際上,李誦在太子期間,其父皇唐德宗曾多次想廢黜他。
  • 唐太宗廢掉太子後,為何不立最能幹的李泰,卻立廢物李治為太子?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皇帝,卻在廢掉太子後,將皇位傳給了最為軟弱的兒子李治,而非其生前最寵愛的李泰,這不禁讓人疑惑。李泰乃是唐太宗的第四子,也是長孫皇后的嫡次子,與太子李承乾、唐高宗李治是親兄弟。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既敬佩又喜歡的妻子,而李泰自然子憑母貴,得到皇帝的寵愛。
  • 李承乾失敗以後,李世民改立李治為太子,長孫無忌是什麼態度
    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李世民和他老爹李淵一樣,都犯起了糊塗。為什麼說他們犯糊塗呢?分明已經立了一個太子,偏偏又跑去寵愛另外一個兒子。這你讓大臣們怎麼想?皇帝難道要易儲嗎?於是不少大臣開始兩邊站隊。不管你一輩子有多麼努力,如果你站隊站錯了,那麼對不起,我們國家從來不缺少人才。
  • 李淵到仁智宮避暑,有人告密說太子謀反!李淵:李世民,你怎麼看
    他當即下詔讓太子李建成到仁智宮,同時讓宇文潁飛馬前往慶州讓楊文幹單騎到仁智宮見駕。使者回到京城見到李建成,李建成聽聞後大驚失色。他問計於東宮屬下該如何處理?有人勸他說:「此去危險,殿下乾脆佔據長安,再聯合楊文幹。最後……」但是此舉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李建成也對此不贊成。最後趙弘智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自貶車駕,前往謝罪。
  • 李世民稱帝前,唐朝厲害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為何最後李世民得勝?
    武將薛萬徹,在李建成死後為唐徵討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等;馮立在突厥大軍逼近長安時以少戰多,大戰突厥;馬三寶是柴紹家丁,唐初創時,馬三寶隨李世民的妹妹平陽公主起兵反隋,馬三寶安撫數萬盜賊,後隨李世民平定長安,任太子監門率。 韋挺小時候與李建成關係不錯,李建成當太子期間,擔任太子左衛驃騎、檢校太子左衛率。
  • 他為何當不了太子
    吳王李恪是唐太宗的諸多子女中,出身最為高貴的一個皇子,也是李世民最愛的兒子之一。
  • 李世民駕崩前,交給程咬金一個秘密任務,讓大唐江山延續200餘年
    天才總應該伴隨著那種導向一個目標的有頭腦的不間斷的練習,沒有這一點,甚至連最幸運的才能,也會無影無蹤地消失。 —— 德拉克羅瓦 《史記》曾寫道:「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一名全身心為主付出將忠誠貫徹到底的臣子,不論對古代哪一個王朝的君主來說,都是夢寐以求的。明君並不能憑一己之力治理好整個天下,再出色的皇帝都需要一份自己專有的助力。
  •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李恪的生母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也就是電視劇《唐太宗李世民》中楊吉兒的原型。相傳,李恪是李世民最喜愛的兒子,因帶有隋朝血統而錯失皇位,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李恪的生母是楊廣的女兒,但並未被冊封過什麼公主,和嫡長女南陽公主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楊廣四處「巡遊」都是把南陽公主帶在身邊的,而楊公主和眾姐妹被遺忘在長安城,當李淵的軍隊踏破城門之後,她們被當做戰利品,分給了皇子和大臣。
  • 《三生三世》天君有三個兒子,為何他偏偏選夜華當太子?
    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天君有三個兒子,但是一直沒有立儲君,直到夜華出生,天族才迎來太子人選。果不其然,夜華不負眾望五萬歲就被封為太子。天君明明有三個兒子,為何還要選夜華當太子呢?先來看看天君的兒子們,大皇子央錯。
  • 乾隆有17個兒子,為何千挑萬選,最終選擇了資質平庸的嘉慶?
    歷朝歷代也有許多人會對那些曾經掌握一國命脈的皇帝做出評價,其中有褒有貶十分正常,但是大家對於嘉慶皇帝的評價都只有四個字,就是資質平庸。與別的帝王一上任就能夠自己掌權不同,在乾隆駕崩之前,嘉慶繼位後的日子過得可是相當憋屈。不僅自己沒有住進帝王專屬的養心殿,在皇宮裡頭乾隆還要求繼續使用乾隆的年號,甚至連銅錢的製作,都要分別鑄造乾隆和嘉慶兩種。
  • 李建成家宴上,李世民心痛倒地,李淵知道後的反應卻很奇怪
    武德九年六月庚申,李世民帶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得力幹將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以及十個侄子,從而在奪嫡之戰中取得勝利,並在兩個月之後成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之後開啟了貞觀之治,成為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不過,發動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逼父始終是李世民身上的一個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