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失敗以後,李世民改立李治為太子,長孫無忌是什麼態度

2020-12-25 歷史鑑賞者

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李世民和他老爹李淵一樣,都犯起了糊塗。為什麼說他們犯糊塗呢?分明已經立了一個太子,偏偏又跑去寵愛另外一個兒子。

這你讓大臣們怎麼想?皇帝難道要易儲嗎?於是不少大臣開始兩邊站隊。不管你一輩子有多麼努力,如果你站隊站錯了,那麼對不起,我們國家從來不缺少人才。

李淵在位期間,先立李建成為太子,緊接著又開始重用二小子李世民。結果釀成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在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以後,又開始寵愛嫡次子魏王李泰。

結果造成了魏王李泰想要學習李世民,走上了奪嫡之路。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李世民的這倆兒子也開始走到了兵戈相向的那一步了。

一、李治成為太子,純粹是撿漏。

魏王李泰深得李世民的寵愛,所以李泰身邊也聚集了一大幫大臣,這幫大臣就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在站隊,他們賭李世民一定會易儲,改立魏王李泰為太子。

但是天上不會掉餡餅,盡人事才能聽天命,為此魏王李泰一幫人,開始各種製造輿論,說太子李承乾的壞話,一兩次還好,可次數多了以後,李世民也覺得李承乾有些不靠譜。

老爹都開始對你不滿意了,你如果還坐以待斃,豈不是要跟大伯李建成一樣了嗎?李承乾可不想就這麼被廢了,他要主動把機會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因此李承乾得到了一票擁護者的幫助後,果斷髮起了兵變。他想要通過武力奪取皇位,把李世民變成太上皇,和當年的李淵一模一樣。

可李世民不是李淵,他是身經百戰之人,這點小場面怎麼可能嚇倒他?他連袖子都沒有擼,隨便劃拉了兩下,就把兵變給解決了。

這個時候怎麼處理李承乾,成了一個大問題,殺了吧?李世民捨不得,不殺吧?這哥們是個造反分子,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最終李世民殺掉了包括侯君集在內,所有支持李承乾造反的人,唯獨留了李承乾一條命,將他貶為庶人。至於魏王李泰,因為他有奪嫡的心思,也被李世民給貶謫到了外地。

嫡子當中,只剩下了晉王李治了,李世民似乎沒有其他選擇。否則就要從庶子裡去挑,這也不是李世民所期望的。

二、長孫無忌不足以左右李世民的想法。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算起來也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有這麼一層關係在裡面,長孫無忌作為朝中文臣之首,必然是要支持長孫家族的後裔做繼承人的。

因為他表態了,手下那幫大臣們才能跟風表態。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外甥,其實選哪個都無所謂。只要別選到其他女人的兒子就行。

為此在李承乾下臺以後,長孫無忌果斷推薦李治做繼承人。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因為李治仁厚,將來好控制。

長孫無忌很有信心,他覺得自己肯定活得比李世民長,將來找個好控制的皇子做繼承人,自己也能夠繼續大權在手。畢竟在李世民這種有能力的皇帝手底下幹活,實在是太累了。

李世民知道長孫無忌心裡的想法,所以李世民不想被這幫人所擺布。在李承乾下臺以後,他甚至已經允諾過魏王李泰,將會立他為太子。

那麼是什麼打動了李世民呢?主要是長孫無忌的那一番道理。長孫無忌認為,這三個孩子都是自己的外甥,他都希望他們好好活著,可不管李承乾還是李泰,其他兩個孩子都活不成,因為他們戾氣太重。唯獨立仁厚的李治,其他倆孩子才能活下來。

這話實在是太有道理,排除李治有裝模作樣的可能,這件事這麼辦,顯然是最合適的。李世民是被這番道理給打動了,而不是因為受到了長孫無忌的脅迫。

三、李治也不是什麼好貨色,不過的確保住了那兩個孩子的小命。

李治成了太子以後,李承乾和李泰徹底失去了希望。李承乾最慘,被罰到了深山之中面壁思過。而李泰在地方上依舊是王爵,榮華富貴是少不了的。

李世民很滿意地就要去世了,他覺得自己的後事安排十分到位,沒想到的是,這個時候他的好兒子李治,和自己的小老婆武才人居然眉來眼去的。

在病榻前,這兩個人就已經眉目傳情了,等到李世民去世以後,李治迫不及待地前往武則天出家的感業寺與她幽會。

一來二去以後,李治再也離不開武則天,所以在王皇后的鼓勵之下,李治索性把武則天弄進了自己的後宮。

說曹丕不是個東西,隨便玩弄曹操留在銅雀臺的女人,但是這是野史記載,沒什麼實在的根據,可是李治把自己的小媽列入自己後宮的行列,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

可笑的是,居然還有人為李治平反,說他和武則天那是真愛,既然是真愛,為什麼不能在一起?如果他們不是人,的確可以這麼做,可他們偏偏是人,這麼做實在是讓人瞠目結舌。

後來李治更是把李唐的江山交付給了武則天,差點把老李家的王朝給滅了,要是李世民知道了,非打爛他的屁股不可。

總結:關隴集團才是掣肘李世民的關鍵。

一個長孫無忌不算什麼,但是整個關隴集團就有些可怕了。李世民他們家本身就是關隴集團的一員。早在北魏宇文泰在長安一帶建立屬於自己的勢力開始,歷經了西魏、北周、隋朝再到唐朝,關隴集團已經成為了貫穿這些王朝最重要的貴族力量。

長孫無忌說話或許不管用,但是關隴集團的成員如果都支持李治的話,那李世民也是無可奈何的。畢竟雙拳難敵四手,就算你是皇帝,一時半會兒也動不了他們的根基。

結果這個問題在武則天這裡就被化解了,武則天開始肢解分化關隴集團,繼而一個個開始消滅他們。最終使得李唐王朝的皇權,不再受他們的掣肘。

參考資料:《舊唐書》

相關焦點

  •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曾想立一位庶子為太子,被長孫無忌阻止
    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連他的父親李世民也認為李治太過軟弱,曾一度想更換一位庶子擔任太子。眾所周知,李世民的第一位太子並非李治,而是李承乾。唐朝武德年間,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後登基為帝。李世民登基後,最先安排了三個人的位置,即:尊父親李淵為太上皇,封妻子長孫氏為皇后,封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
  • 魏王李泰能夠扳倒太子李承乾,為何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審查齊王李佑反叛一事時,牽連到了太子李承乾府內的侍衛紇幹承基。紇幹承基常年跟隨太子,名義上是一名侍衛,而實際上,相當於李承乾手下的殺手,經常負責刺殺行動,是太子的一名心腹,也掌握了太子許多秘密。 紇幹承基被抓前不久,李承乾剛剛與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密謀造反。
  • 同樣是親外甥,長孫無忌為什麼支持李治,而反對李泰做繼承人?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因為殺弟不成謀劃逼宮,結果事情洩露被廢為庶人並流放黔州。這樣一來,太子之位就空懸了,究竟讓誰來做這個太子成為李世民和臣子們重點思考的問題。當時李世民還有兩個嫡子,分別是排名第四的魏王李泰和排名第九的晉王李治。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李世民不想看到玄武門之變,再次上演李世民嫡長子是李承乾,次子李泰,李治是三子。李承乾很早就就被立為太子,而裡李世民最喜歡李泰,在最初,這裡面根本就沒有李治的位置。李泰才華橫溢,曾經編纂了《括地誌》,李世民甚至一度想改立太子為李泰,於是李承乾和李泰成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李承乾曾想派殺手殺掉李泰,之後甚至集結人馬,和侯君集等人準備發動政變,好在事情提前敗露,才沒有釀成更大的惡果。
  • 重識薛家(增五)太子李承乾被廢,李世民為何不立李泰為新太子?
    在貞觀年的中後期,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之爭在朝廷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為長孫皇后,從李世民即位起便被立為太子。魏王李泰是李承乾的弟弟,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次子,也是李世民的第四個兒子。因為從小聰明過人,在文學上很有天賦,所以受到李世民的寵愛。
  • 李恪的最後一天:痛罵長孫無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訓誡他不要狂
    李承乾十六歲得了痛風,腿疼的不能走路,性情大變,易躁易怒,李世民雖然表面上多次聲明不換太子,其實心裡另有打算。畢竟如果李承乾真的因為身體原因不能打理朝政,大權便會旁落到權臣手中,這是李世民最為擔憂的。楊隋兩朝之所以能靠篡位起家,皆因主弱臣強之故。當然了,由於李恪是庶出,按照嫡長子繼承制,覬覦李承乾太子位蹦得最歡是李承乾親生兄弟李泰,李恪還暫時輪不上。
  • 李承乾被廢後,魏王李泰為何錯失太子之位?只因他多說了一句話!
    也就是說,李世民認為,如果李泰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將性命不保,這是他不能忍受的,所以,他只能毀約,改立晉王李治。從另一種層面來說,決定太子人選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泰自己。 接下來才是關鍵,是李泰本人的什麼舉動讓李世民產生這種想法,進而改變決定的?我們仔細梳理李承乾謀反失敗後,魏王李泰兩個舉動會發現,造成他錯失太子之位的,皆因他多說了一句話。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史載,唐太宗李世民共育有14個兒子。其中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按「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封建皇位繼承制慣例,這三個嫡出的皇子最有資格接李世民的班。其中長子李承乾是當仁不讓的太子位第一人選。
  • 李世民14個兒子,最拔尖的4個兒子各有所長,為何最後李治勝出
    李承乾也不例外,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瞧得出來,承載乾坤,繼承大業。 李承乾三歲時,李世民令長孫家慶作為他的侍讀;陸德明和孔穎達兩位大師在教育界頗有聲望,李世民將他們請來做李承乾的老師。李承乾八歲時,李世民已經登基為帝,對於這個最喜愛的長子,李世民許以太子之位,表達自己對他的重視。 人啊,最難的就是不能始終如一。
  • 一手遮天的代價:忠臣與能臣長孫無忌之死給我們的沉思是什麼?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育有嫡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和九子晉王李治。按常理,皇位是輪不到能力平平、還有些懦弱的李治的。但歷史就是這樣陰差陽錯,一些意想不到的事,轉了彎,翻了篇,就將原本不可能的意想不到變成了現實。
  •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子女結局如何?
    長孫皇后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她13歲嫁給李世民,為李世民當上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在李世民繼位後,也在許多事情上對李世民規勸。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和長孫皇后的恭謙、明理不無關係。她和李世民的關心很好,兩人一共生下了三子四女。
  • 文韜武略的李治,為啥那麼「怕」武則天?特殊的經歷、現實的需要
    但低調的人往往是幸運的,當李承乾、李泰的爭儲事件愈演愈烈、幾乎重演玄武門事變時,唯一清白的嫡皇子在舅舅長孫無忌的鼎力支持下成了熱門人選;而對於這個結果,滿朝六品以上文武官員的態度也驚人的一致
  •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最後確定立李治為太子,最主要的原因是想要同時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性命。李治年幼,與李承乾和李泰之間沒有那種勢同水火、劍拔弩張的緊張關係,性格又溫和仁厚,由他繼承大統,李承乾和李泰都可以保命。可惜朝中大臣並不贊同立年幼的李治為太子,唐太宗痛哭涕零,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李靖等重臣面前表演了因諸子爭位之事欲拔劍自殺的戲碼,這才把李治扶上了太子之位。
  • 儲君爭奪戰:李世民選太子,為何挑了最平庸的一個?
    而作為大唐的宰相、長孫皇后的親弟弟,和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等三人的親舅舅,長孫無忌心裡想法更實際,魏王李泰雖然是他的親外甥,但這個外甥以韋挺、杜楚客、柴令武、房遺愛等人為心腹,假若這個外甥日後做了皇帝,那他的心腹自然就會上臺持政,哪還有他這個舅舅什麼事?因此,長孫無忌等皇親兼重臣也不向著李泰。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立下千秋功業,而他的兒子卻並沒有繼承他的優良基因,唐高宗李治拱手送出帝國最大權力,但李治已經是英明的唐太宗選擇的繼承人。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李治是不可能成為太子,進而登基稱帝的,那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到底都幹了什麼「荒唐」事呢?
  • 為父親吸膿瘡,唐高祖李治是真怯懦還是假顛痴?
    唐高宗李治,字為善,小名雉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嫡三子,他的母親是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李治出生在東宮的麗正殿。他從小就十分聰慧,寬厚仁慈,和睦兄弟。長大一些後,蕭德言作為李治的老師,開始教授《孝經》,他每天認真學習,時常誦讀。有一天,李世民問李治說:「這部《孝經》中哪些內容最為重要?」
  • 兩面派長孫無忌,李世民在位時謙遜公正,李世民死後卻秒變嘴臉
    然而李世民錯看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有「兩副面孔」! 李世民在世時,長孫無忌簡直就是「忠誠、謙遜、大公無私」的化身,貞觀元年,李世民封長孫無忌為齊國公,並命其出任宰相一職,長孫無忌卻以「避嫌」為由,堅持辭去宰相之職。
  • 長孫無忌是唐高宗舅舅,為什麼落個貶官自縊下場?一個字:貪
    公元654年,有一天,唐高宗李治帶著武昭儀(即武則天)到長孫無忌家喝酒。席間,唐高宗說:「舅舅,我能繼位,你功勞最大。」武昭儀插話:「陛下應該重賞舅舅。」長孫無忌心想:「你們這是給我演雙簧啊!」長孫無忌猜對了,李治確實有求於他。
  • 歷史上真實的李恪是什麼人?他為何當不了太子
    吳王李恪是唐太宗的諸多子女中,出身最為高貴的一個皇子,也是李世民最愛的兒子之一。
  • 身份尊貴的吳王李恪,一身抱負難以實現,最後被長孫無忌冤殺
    唐吳王李恪,太宗李世民第三子,生母隋煬帝女兒楊妃,太宗李世民曾評價:「吳王恪英果類我」,毛主席也曾評價李恪英武。可就是這麼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子,他的一生始終胸懷大志、卻一直沒機會實現,最後被長孫無忌冤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