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識薛家(增五)太子李承乾被廢,李世民為何不立李泰為新太子?

2020-12-27 驚心鳥

在貞觀年的中後期,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之爭在朝廷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為長孫皇后,從李世民即位起便被立為太子。魏王李泰是李承乾的弟弟,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次子,也是李世民的第四個兒子。因為從小聰明過人,在文學上很有天賦,所以受到李世民的寵愛。

兩人在太子位上掀起了政治鬥爭,甚至波及到了整個朝廷。最終李承乾為了維護自己地位而與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密謀造反,失敗後被廢為庶人,發配黔州。可李泰並未因此被立為太子,反被降封為東萊郡王。太子之位卻被他們的同母弟弟,李世民第九子,晉王李治所得。

對於李承乾與李泰之間的政治鬥爭,歷史上的學者們眾說紛紜,提出了不少頗具爭議的結論。作為謀反失敗的廢太子,李承乾沒有被殺,只是被廢為庶人後發配黔州,這已經是李世民顧念父子之情了。而作為政治鬥爭的勝利者,李泰卻並沒有如願的成為新太子,反而獲罪被降封為東萊郡王,這讓很多人無法理解李世民如此操作的想法。而作為他們兩位的同母弟弟,晉王李治在政治鬥爭中默默無聞,卻撿漏成為新太子,最終繼承唐帝國,成為開創永徽之治的唐高宗。那麼問題來了,李世民為什麼不選李泰,而選默默無聞的李治為太子呢?

從各種史料上來看,李承乾和李泰都受到過李世民的寵愛,在史書上評價都很高。李承乾一出生就被唐高祖李淵看重,他的名字就是李淵所賜,取「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李世民也很喜歡這個兒子,請了陸德明和孔穎達兩位儒學大師教授李承乾。李世民即位後,冊立李承乾為太子,並命太子太師李綱親自教育李承乾。史書上評價李承乾是「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可見他也是非常優秀的太子。李承乾八歲當太子,十二歲就被允許到朝廷「聽訟」,可見李世民已經有意識地鍛鍊李承乾了,可見他被重視的程度。

李世民對李承乾是非常信重的,直到謀反案發生之前都沒有剝奪李承乾任何權力。李承乾為太子期間,多次被李世民委任為監國,代替他處理朝廷政務。李世民在李承乾的太子府中安置了很多當時的大儒名士,讓他們輔佐李承乾處理政務。當時李承乾生病時,李世民不但請了道士做法會,還專門撥款修建寺廟為兒子祈福。由此可見李世民對李承乾的喜愛程度,也是可以說他對這個長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因此在李世民意識到李承乾和李泰爭權奪利的緣由後,他也從沒有過改立太子的想法,反而繼續在政治上表態支持李承乾。

與李承乾不同,李世民對李泰不是寄予國家的期望,而只能用寵愛和溺愛來形容。按照史書的說法,李泰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李泰從一出生便得到了超規格的待遇,本來他最高只能被封為從一品的郡王,但李淵卻超規格的封為正一品衛王,以繼承去世的李玄霸的的爵位。李世民即位後李泰改封越王,封地卻達到二十二州之多。這種超規格的待遇,遠超同時被冊封的吳王李恪,李恪當時只被封了八州。最離譜的是,李泰後來改封魏王,又多了七州的封地,還兼任各州大都督、左武侯大將軍和雍州牧。

從這個冊封的待遇上看,李泰已經無限接近於李承乾了。其中雍州牧的官職實際上又兼任了長安的京兆尹,相當於是長安的執政官。雖然他不主動插手長安政務,但卻能夠左右朝中局勢,在所有皇子中對朝廷的影響力僅次於代理監國的李承乾。李世民甚至想讓李泰住進東宮西邊的武德殿,這幾乎在政治上引起軒然大波。在玄武門之變前,李元吉便是住在武德殿的,後來唐玄宗李隆基登基聽政,也是在武德殿進行。武德殿在唐朝有著非常敏感的政治含義,僅次於大朝會的太極殿。此時雖因魏徵的阻止而擱置,但卻也讓李承乾感受到了威脅。

李世民不僅在政治上給予了李泰很高的地位,在生活上也讓李泰所享受的規格直逼李承乾。李世民見李泰長得太胖,怕他來往上朝太過辛苦,竟然特許他乘著小轎上朝聽政。李世民將洛陽的東西坊、長安的延康坊,甚至連芙蓉園都賜給了李泰,使其生活環境奢華到極點。因此李世民在花銷上從不限制李泰,不僅賜予其大量的財物,還讓其花銷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朝中大臣如魏徵、諸遂良等對此多次提出意見,但李世民始終我行我素,最多便是取消了對太子花銷的限制,但並不限制李泰的待遇。

由於李世民的溺愛,李泰便自以為有了挑戰太子地位的機會。再加上李承乾有跛足的殘疾,不受很多朝廷大臣所喜,因此李泰便開始拉攏朝廷大臣發起爭奪太子位的政治攻勢。李承乾便是在這些政治攻勢下進退失據,然後犯下大錯,最終被侯君集、李元昌等挑撥謀反,才被廢掉了太子之位。

李承乾被發配黔州後,李世民也一度想要立李泰為太子,而朝廷中傾向於李泰的給事中崔仁也上書請立李泰為太子。李泰甚至向李世民做出承諾,自己百年之後會殺了兒子,將皇位傳給弟弟李治,以此來贏得李世民的信任。可是他這個操作不但沒有幫助他拿下太子位,反而獲罪降封為郡王。

從史書記載來分析,李泰其實是很有希望成為太子的,只是自己操之過急,暴露了之前在朝中的布置,因而激怒了李世民。首先,李泰在李承乾謀反前便大量的拉攏朝中大臣,發起政治攻勢,製造政治輿論,形成李世民將改立太子的政治氛圍。在此過程中,李泰設置文學館,編制《括地誌》,展現出優異的文學能力,拉攏了大量朝中文臣,讓人覺得他比李承乾更適合繼承皇位。這方面就連李世民都被矇騙了,也大肆的吹捧李泰,使得李承乾遭到很大的政治壓力。這些政治壓力最後將李承乾壓垮,使其做出不理智的舉動。

其次,李泰拉攏了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二十餘人,加上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等朝中府中官員,共同對朝中大臣進行金錢賄賂,讓他們在政治上投靠李泰。於是朝廷官員形成了以李泰為核心的朋黨組織,他們為李泰宣傳造勢,在朝廷中形成逼迫李承乾的政治攻勢。而李承乾對這樣的政治攻勢也曾進行反抗,還派人冒充魏王府的典籤到玄武門投書告狀。李世民見書信上都是李泰的罪狀,想要抓投書的人,結果沒抓到,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此事過後李泰更是變本加利,在政治上動搖了李承乾的根基。

這樣的政治攻勢一度讓李世民的猶豫不決,朝中大臣也不少幫著李泰說話。而李承乾的太子府中不但不幫忙,還幫倒忙,讓李承乾在朝中非常難堪。後來李世民在魏徵的勸諫下才放棄廢太子想法,並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從政治上擺正了李承乾的地位。

然而李承乾自己不爭氣,在李泰的政治攻勢下進退失據,最終犯下大錯。這樣的結果讓李泰大喜過望,不但加緊了朝廷中的輿論攻勢,還親自向李世民謀求太子位。這樣的操作不但沒有帶來好處,反而驚醒了李世民。如果說之前因溺愛而讓李世民放鬆對李泰的警惕,可李泰的操之過急卻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

李泰之前的布置都是為了爭奪太子位而展開的,有合法的手段,也有非法的手段。他在宣傳自己方面,都是合法的手段,如建立文學館招納文學人才,編撰《括地誌》等等。而通過賄賂等手段拉攏朝中達成和貴族,形成針對李承乾的黨羽,甚至造謠中傷李承乾,進行輿論上的污衊和抹黑,這些都是非常卑鄙無恥的。李承乾被發配黔州前夕,他在最後一次進言中把這些都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對此並不是太相信,所以還對李泰抱有希望,只是因為諸遂良等大臣的勸阻而沒有立刻下詔立李泰為太子。

可李泰自己謀求立太子的話驚醒了李世民,他的毫無人性也讓李世民發現這個兒子原來是不擇手段的偽君子。李泰聲稱自己百年之後會殺了兒子,把皇位傳給李治。這本身就是毫無人性的事情,也是李世民所不允許的。而李泰又私下警告李治,不讓他參與新太子的甄選。因為李治與漢王李元昌交好,而李元昌又是挑撥李承乾謀反的人之一,所以這個事情就成了李治的把柄。李泰用這個把柄威脅李治,卻被李治告到李世民處。如此一來,李泰的兩面派偽君子面目完全暴露。李世民才發現以前李泰都是在他面前演戲,而李承乾告狀竟然都是真的。

有了這些驚人的發現,李世民再派人調查,李泰在謀求太子所做的布置就無法隱藏了。李世民雖然弒兄上位,但卻把這個作為一生的汙點,最大的願望就是兒子們兄友弟恭。所以對李承乾派人行刺李泰的事情,他感到非常失望,可即便如此也留下兒子的性命。可挑起內戰的李泰卻視兄弟的任命如草芥,這讓李世民感到非常憤怒。他知道若讓李泰當了皇帝,李承乾和李治都別想善終。而且李泰這種陰謀手段奪取太子位的行為也不能作為典範,如果讓李泰上位,將使得唐朝後患無窮,皇族內部陰謀詭計遍地。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李世民果斷打滅了李泰的野心,將其降封為東萊郡王,讓他退出了太子之爭的行列。由於李承乾和李泰都被處置,剩下的嫡子李治便成了唯一的選擇。而李治從不參與李承乾與李泰的政治鬥爭,也不與各方門閥集團進行交往,更沒有在朝中結為朋黨,算是比較中立的皇子。所以李世民最後選李治為新太子,甚至不惜以生命相威脅,逼著長孫無忌、房玄齡、諸遂良、李勣等朝廷大臣擁立李治。最終李治在兩個兄長的內鬥中撿漏,成為貞觀朝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

相關焦點

  • 唐太宗廢掉太子後,為何不立最能幹的李泰,卻立廢物李治為太子?
    再加上自己的兄長李承乾天生有腿疾,雖然八歲便被封為太子,且有良師指導,但在年長後,卻對唐太宗陽奉陰違,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這一切都讓李世民十分寒心。但是,李承乾見李泰如此受寵,而自己卻時常為父皇所斥責,怕有一天自己無法登上帝位,於是暗中刺殺李泰,但卻沒成功。於是,李承乾與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決定逼宮,最終事情敗露,太子之位被廢。
  • 李承乾被廢後,魏王李泰為何錯失太子之位?只因他多說了一句話!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的奪嫡之爭,以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發被廢結束。因太子的愚蠢舉動,讓魏王李泰輕易獲勝,也讓太宗李世民對李承乾非常失望,更加看好李泰,私下裡當面告訴李泰,立他為太子。 然而,這是李泰距離太子之位最近的一刻。
  • 魏王李泰能夠扳倒太子李承乾,為何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審查齊王李佑反叛一事時,牽連到了太子李承乾府內的侍衛紇幹承基。紇幹承基常年跟隨太子,名義上是一名侍衛,而實際上,相當於李承乾手下的殺手,經常負責刺殺行動,是太子的一名心腹,也掌握了太子許多秘密。 紇幹承基被抓前不久,李承乾剛剛與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密謀造反。
  •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曾想立一位庶子為太子,被長孫無忌阻止
    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連他的父親李世民也認為李治太過軟弱,曾一度想更換一位庶子擔任太子。眾所周知,李世民的第一位太子並非李治,而是李承乾。唐朝武德年間,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後登基為帝。李世民登基後,最先安排了三個人的位置,即:尊父親李淵為太上皇,封妻子長孫氏為皇后,封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
  • 太子李承乾為何要謀反?李世民公平的愛是最大的傷害
    貞觀太子李承乾為何要謀反?可以說,既有李承乾本人的原因,比如個人性格暴虐,心理素質太差,不能承受太子這個職位所受的壓力有關;同樣也與外部的環境有關,比如李世民對魏王李泰的過於寵愛,以及大臣們對太子的嚴格要求,機械式教育有關。
  • 李承乾失敗以後,李世民改立李治為太子,長孫無忌是什麼態度
    李淵在位期間,先立李建成為太子,緊接著又開始重用二小子李世民。結果釀成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在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以後,又開始寵愛嫡次子魏王李泰。結果造成了魏王李泰想要學習李世民,走上了奪嫡之路。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李世民的這倆兒子也開始走到了兵戈相向的那一步了。
  • 李承乾已經穩坐太子位,為什麼還要謀反?老爸李世民逼的
    但是,太宗李世民在確立了李承乾的太子身份後,卻又親手給太子樹立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魏王李泰。李世民登基後,先是冊封李承乾為太子,可僅僅過了一年,便冊封李泰為越王,並封他為揚州大都督,遙領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越、婺、泉、建、臺、括等22州,而同樣受寵的李恪,只遙領了8的州。
  • 儲君爭奪戰:李世民選太子,為何挑了最平庸的一個?
    但李世民的重臣們不同意啊。魏徵和褚遂良就看出了李世民的心思,一直堅持反對廢掉太子李承乾,在他們看來,太子乃國之重本,李承乾雖然「失德」,但還不至於叛逆,因此也不能輕易言廢。而且,李泰經常仗著老爸李世民的寵愛,對朝中的大臣頤指氣使、傲嬌得很,即使忠直如魏徵等人,心裡也是很不爽、看不慣的。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史載,唐太宗李世民共育有14個兒子。其中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按「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封建皇位繼承制慣例,這三個嫡出的皇子最有資格接李世民的班。其中長子李承乾是當仁不讓的太子位第一人選。
  • 唐高宗李治有兩個嫡兄長,為什麼不是嫡長子的他被立為了太子?
    這三人中,李治是小弟弟,也是存在感最低的一個,大哥李承乾是這樣認為的,二哥李泰是這樣認為的,父皇李世民也是這樣認為的。大哥李承乾為太子,卻不受李世民喜愛,二哥李泰為魏王,李世民卻對其寵愛有加。這樣一來,就不可避免地令李泰產生了小心思。我不就是比李承乾晚出生那麼一小會嗎,我為什麼不能做太子?所以,李承乾與李泰的太子之爭就產生了。
  • 帝王心理之李承乾:一個被性格葬送的皇儲,為何說外界造就性格?
    李世民在位時,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嫡長子也是皇儲李承乾,險些再次發動政變謀取大位。後來李承乾被廢。後人不明白,李承乾本是皇儲了,為何不穩當的等到繼位呢? 當時立李承乾為太子時,還有一段記載,李承乾出生時,李淵很高興,他給孫子起承乾,意思就是:「承繼皇業,總領乾坤」。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立下千秋功業,而他的兒子卻並沒有繼承他的優良基因,唐高宗李治拱手送出帝國最大權力,但李治已經是英明的唐太宗選擇的繼承人。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李治是不可能成為太子,進而登基稱帝的,那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到底都幹了什麼「荒唐」事呢?
  • 歷史迷蹤:李承乾為何要謀反?因為太宗皇帝觸碰到了他的底線!
    長孫皇后的死對歷史的發展影響巨大,一方面,長孫皇后的死放縱了唐太宗的風流,這才有了武媚娘的出現,為後來的「武周代唐」埋下隱患;另一方面,長孫皇后對諸皇子管教有方,而李世民根本無法顧及到這些。長孫皇后的死,使太子李承乾失去了一個最大的約束,開始不務正業、囂張跋扈起來,最終導致了被廢的慘劇。
  •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立儲風波,手心手背都是肉,無情最是帝王家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雄主,他年輕時馳騁疆場、建功立業,唐朝開國後因與太子李建成不和,發動玄武門政變,弒兄殺弟,登上帝位,開創「貞觀之治」,將唐朝帶入全盛時期。他的一生波瀾壯闊,威武霸氣,但最使人感慨的卻是他晚年的立儲風波,面臨兒子爭位,他也是英雄氣短,絞盡腦汁。李世民與長孫皇后關係非常好,長孫皇后於貞觀十年去世,李世民以後也沒再立皇后。他們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嫡長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和第三子李治。
  • 母親去世、父親不愛、兄弟相殘,李承乾太難了
    幸運的是李承乾小時候確實沒長歪,表現還很突出。《舊唐書》就記載,李承乾八歲就被立為太子,人非常的聰慧,李世民非常的喜歡他。一直到貞觀十三年李世民都是非常滿意他這個太子的,對他的愛也是無微不至的。從歷史資料來看。李世民對李承乾不管是生活還是政治上,都有充分的關心。生病了,請高僧來做法祈福,還修建寺廟,開赦囚徒。學問上囑咐多說些民間疾苦,社會現實,增長見聞。成人了,選擇滿意的太子妃。
  • 李承乾為什麼舉兵造反?再不放手一搏就被廢了
    李承乾當時遇到的問題就是,唐太宗也和漢武帝一樣,英明神武,雖然他還沒有像漢武帝晚年一樣搞封建迷信活動,但是因為李承乾性情大變,漸漸失寵,而魏王李泰又千方百計博取唐太宗的歡心,導致唐太宗有意廢黜李承乾,改立魏王李泰為太子。李承乾感到自己位置不保,就想到了效仿父皇發動玄武門之變,控制皇宮,迫使唐太宗提前退位,禪位給自己,他自己也能夠提前登上帝位。
  •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子女結局如何?
    她13歲嫁給李世民,為李世民當上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在李世民繼位後,也在許多事情上對李世民規勸。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和長孫皇后的恭謙、明理不無關係。她和李世民的關心很好,兩人一共生下了三子四女。他們分別是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幼子李治(唐高宗),長女長樂公主、次女城陽公主、三女晉陽公主、幼女新城公主。
  •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李淵開始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結果李建成圖謀造反,發動了楊文幹兵變,被李世民撲滅之後,摁下葫蘆浮起瓢,李世民也不是什麼好東西,跟李建成明爭暗鬥。最終李二幹掉李大,尉遲恭戴甲進殿,逼迫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沒過一個月李世民就把李淵趕下臺,自己當了皇帝,李淵當了九年太上皇方才死掉。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李世民不想看到玄武門之變,再次上演李世民嫡長子是李承乾,次子李泰,李治是三子。李承乾很早就就被立為太子,而裡李世民最喜歡李泰,在最初,這裡面根本就沒有李治的位置。李泰才華橫溢,曾經編纂了《括地誌》,李世民甚至一度想改立太子為李泰,於是李承乾和李泰成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李承乾曾想派殺手殺掉李泰,之後甚至集結人馬,和侯君集等人準備發動政變,好在事情提前敗露,才沒有釀成更大的惡果。
  • 李世民是一位好皇帝,卻不是一位好父親,李承乾被廢,他難辭其咎
    然而,在太子李承乾的教育上,李世民卻是一位極其失敗的父親。李承乾從早期一個非常賢能的皇太子逐漸變成一個叛逆的「問題青年」,甚至有了弒君篡位的圖謀,太子李承乾的一步步墮落乃至最終覆滅,李世民難辭其咎。李世民最大的錯誤就是給李承乾的壓力太大,他以自己為樣板來打造李承乾,希望太子將來同他一樣能夠肩負起治理國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