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一位好皇帝,卻不是一位好父親,李承乾被廢,他難辭其咎

2021-03-05 縱橫太平洋

李世民一生戎馬倥傯,親手締造了大唐江山,實現了全國統一,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在其治下,老百姓安居樂業,國力空前強盛,一直為後世所稱道,毫無疑問,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

然而,在太子李承乾的教育上,李世民卻是一位極其失敗的父親。李承乾從早期一個非常賢能的皇太子逐漸變成一個叛逆的「問題青年」,甚至有了弒君篡位的圖謀,太子李承乾的一步步墮落乃至最終覆滅,李世民難辭其咎。

李世民最大的錯誤就是給李承乾的壓力太大,他以自己為樣板來打造李承乾,希望太子將來同他一樣能夠肩負起治理國家的能力。

李世民是獨一無二的,他自己太優秀了,既能馬上打天下,又能馬下治天下,幾千年才能出的一位千年聖君,像李世民這樣的人才不是靠培養就能出現的,因為有些天才是天生的。

如果在一顆小樹苗的枝杆上掛上太多的重物,那它也會被壓彎。人也如此,李承乾身上承載著太多的東西,他無法承受,只能產生叛逆,最後滑向了深淵。

早期的李承乾其實是一位優秀的皇太子。八歲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按史書的記載,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按理說,早期的李承乾應該是一個好苗子。

李承乾12歲的時候,李世民就讓他「聽訟」,而太子頗能斷決,13歲李世民就讓他監國,14歲就能寫出三頁紙的治國策略,內容很有價值,太宗看了後高度評價:「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

如果按照這樣趨勢發展下去,李承乾一定能夠順利接班,成為繼李世民之後大唐又一位明君。可是事物的發展往往會偏離軌道,隨著李承乾年齡的增長,他開始變壞了。

他沉溺於聲色犬馬,變得越來越不像話,毛病也越來越多。每當他幹了壞事,因為怕父皇指責,會當裝出兩面人。上朝理政時,講得頭頭是道,退朝後,又和那些亂七八糟的人混在一起胡作非為。

東宮的師傅看不慣他的放縱,勸他要好自為之。結果李承乾故作姿態,裝出一副很虛心的樣子。只要有人指出他的不對,他也不發火,在師傅面前痛痛快快承認自己的錯誤。

他這種陽奉陰違,善於偽裝的樣子確實蒙蔽了不少人,朝中還有不少大臣為他說好話呢。

雖然李承乾善於偽裝,他真實的劣跡卻是藏不住的。當時,太子李承乾迷上了一個十多歲的女樂手,暱稱她為「稱心」,李承乾開始沉溺於女色,「與同臥起」,不習正事。

李世民知道後,十分生氣,就將無辜少女「稱心」殺了,哪知李承乾仍然對「稱心」戀戀不忘,在東宮為她修建靈堂,樹了一塊石碑,每天早晚都去祭奠,每次痛哭流涕,十分傷心。

自從「稱心」埋在東宮後,李承乾假稱有病,連著幾個月不上朝,也不拜見父皇。為了打發時間,他又在東宮搞出新花樣。

他讓東宮一百多名奴僕組織在一起,讓他們一個個打扮成北方胡人的模樣,把頭髮盤得很高,然後穿上奇裝異服,敲鑼打鼓,每天從早到晚,瘋狂地歌舞不停。

有一天,李承乾玩高興了,他又裝扮成突厥可汗死了的樣子,讓大家弔唁。裝死一陣子,李承乾又突然活過來,對大家說,一旦我有了天下,就帶上人馬到突厥那裡去,和他們一起玩。

成天這樣瘋玩,李承乾仍然覺得不過癮,又和叔叔漢王李元昌一道,披上用氈做成的鎧甲,手中拿著竹子做成的矟,將人馬分成兩撥,相互攻打,竟然在遊戲中打死了人。

他還對人說,如果我當了帝王,明天就到後苑置萬人營,與漢王分別為將,以觀他們戰鬥。我要是當上天子,誰要敢上諫,我一定要將他殺了,殺他五百人。

李承乾又特意讓人專門製造了一隻「八尺銅爐,六大鼎」,然後讓那些流浪的無賴去偷老百姓的牛馬送到東宮。李承乾玩累了,就親自在大鍋裡煮牛馬肉,煮熟後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承乾天天這麼胡鬧,難道頭腦清醒的李世民就一點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李世民為了挽救李承乾,可以說操碎了心,先後為他聘請了李百藥、杜正倫、張玄素、于志寧等幾位師傅來輔導他,希望他重新做人。

哪知,這幾位師傅都無法教好他,李百藥辭職不幹了,杜正倫被李承乾「抗表聞奏」給轟走了,張玄素差點被李承乾派人給打死了,于志寧差點被李承乾被刺客給暗殺了。

最後毫無辦法的李世民只得請魏徵當他的老師,魏徵見前幾位老師都教不好,推託「有疾」不願去。李世民說,沒關係,你就躺在他身邊看著教也行,最後魏徵也沒教好。

李世民對李承乾的教育傾注了太多的心血,請來那麼多有名的師傅教授他各種知識,卻從未有一個師傅培養他如何做人,這是他最終一步步滑向深淵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可能會產生疑問,為何太子李承乾小時候很聰明,看上去是一位合格的接班人,長大了卻如此冥頑不化呢?很顯然,李世民對太子的教育出了問題。

有一個詞叫「因材施教「,或許李承乾壓根就不適合做太子,也不適合做皇帝,這一切都是李世民強行把他推到這個位置造成的。

每個人的天賦是不一樣的,有的人適合做將軍,有的人適合做謀士,有的人適合做一個士兵,而有的人天生就適合做皇帝,正因為每個人的天賦不一樣,才有了社會分工,才有了這個世界的多樣化。一個人若沒找準自己的定位,坐到了錯誤的位置上,那將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李承乾就是這樣一位被放錯了位置的人,當父皇的壓力、大臣的指責、師傅的批評一起向他襲來,他無法承受這麼大的壓力。大樹遭受狂風暴雨尚且會被摧斷,何況一個人。因此,他只能躲藏於東宮和他的那幫孤朋狗友幹盡荒唐事,以此逃避現實的壓力。

可是李世民沒有看出其中的門道,仍然試圖「挽救」太子,還請了無數師傅來「糾正」太子的種頑劣行徑,最終都沒有把對脈,所有的師傅落荒而逃。

那太子還有救嗎?當然有,李世民當初就應該打破太子「立長不立幼」的陋習,他早就應該在眾多兒子當中選擇一個賢能的人代替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讓合適的人來繼承天下,這是他避免東宮之爭的最好辦法。

李世民最後終於醒悟了,在太子謀反之案東窗事發之後,幾經猶豫,改立自己的第九子李治為太子,避免了大唐再次發生「玄武門之變」2.0版。

然而太子謀反事件的代價是巨大的,太子李承乾被貶為庶人,流放黔州,魏王李泰因參與太子之爭被幽閉,漢王李元昌被賜自盡,兵部尚書侯君集伏誅,還有無數人頭落地,這個代價是血淋淋的。

作為一個王朝的最高的統治者,李世民家天下的意識根深蒂固,正是這種意識,使得李世民在選擇接班人人時,跳不出立嫡不立賢的框架。李世民的不幸,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不幸,也是一個時代的不幸。

相關焦點

  •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曾想立一位庶子為太子,被長孫無忌阻止
    歐陽修指出了唐高宗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溺愛衽席」,說白了,就是唐高宗過於軟弱,寵出來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最終導致「貽禍邦家」,唐朝江山差點斷送在武氏手裡。歷史上的唐高宗,真的很軟弱嗎?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連他的父親李世民也認為李治太過軟弱,曾一度想更換一位庶子擔任太子。
  • 重識薛家(增五)太子李承乾被廢,李世民為何不立李泰為新太子?
    作為謀反失敗的廢太子,李承乾沒有被殺,只是被廢為庶人後發配黔州,這已經是李世民顧念父子之情了。而作為政治鬥爭的勝利者,李泰卻並沒有如願的成為新太子,反而獲罪被降封為東萊郡王,這讓很多人無法理解李世民如此操作的想法。而作為他們兩位的同母弟弟,晉王李治在政治鬥爭中默默無聞,卻撿漏成為新太子,最終繼承唐帝國,成為開創永徽之治的唐高宗。那麼問題來了,李世民為什麼不選李泰,而選默默無聞的李治為太子呢?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璀璨的一頁,提起唐朝的皇帝,相信大多數人想到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其次就是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從唐高宗李治手中接過大唐的統治權,唐帝國就這樣大權旁落入外姓人之手。對於父親李世民,他更願意相信輔臣們的匯報說法,對太子的表現也開始有些失望。後來李承乾寵幸一位太常樂人,並且親暱地將其稱為「稱心」,有點今天「甜心」的味道。唐太宗李世民聽說此事後,大怒,下令將太子的甜心處死。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還為「甜心」設置祭奠場所,並且建冢立碑,經常祭奠。
  • 歷史迷蹤:李承乾為何要謀反?因為太宗皇帝觸碰到了他的底線!
    但是,他手下一位謀士及時勸阻了他,暗示他不該由他去辦這件事。李泰心領意會,於是,就將這個消息傳給了太子妃太子妃是秘書丞蘇亶的女兒,也算是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婚後她與太子也親密過一段,但是,李承乾腿疾復發之後性情大變,動不動就發火,太子妃不知如何寬慰,久而久之,兩人就有些生分了。
  • 李承乾已經穩坐太子位,為什麼還要謀反?老爸李世民逼的
    公元644年,大唐第二個廢太子李承乾病逝於黔州,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個打擊對李世民來說太大了,廢朝一日以示哀悼。此時的李世民想起了高祖李淵,當年自己親手斬殺了大哥建成和四弟元吉,順帶處死了十個侄子,那時的李世民並沒有什麼感覺。
  • 李承乾失敗以後,李世民改立李治為太子,長孫無忌是什麼態度
    老爹都開始對你不滿意了,你如果還坐以待斃,豈不是要跟大伯李建成一樣了嗎?李承乾可不想就這麼被廢了,他要主動把機會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因此李承乾得到了一票擁護者的幫助後,果斷髮起了兵變。他想要通過武力奪取皇位,把李世民變成太上皇,和當年的李淵一模一樣。
  • 太子李承乾為何要謀反?李世民公平的愛是最大的傷害
    李世民當然不會同意。弒兄上位的李世民在成為皇帝之後,其實自己本身也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的,同樣,他在償受到這種內心的煎熬之後,越發重視親情,更加注重對幾個嫡子的教育和關愛。 對於李泰的賞賜,同樣也說明,李世民對對待子女的時候,也有自己的偏愛的,也正是在他看來「雨露均沾」的公平父愛,卻是造成對李承乾的不公平。
  • 母親去世、父親不愛、兄弟相殘,李承乾太難了
    幸運的是李承乾小時候確實沒長歪,表現還很突出。《舊唐書》就記載,李承乾八歲就被立為太子,人非常的聰慧,李世民非常的喜歡他。一直到貞觀十三年李世民都是非常滿意他這個太子的,對他的愛也是無微不至的。從歷史資料來看。李世民對李承乾不管是生活還是政治上,都有充分的關心。生病了,請高僧來做法祈福,還修建寺廟,開赦囚徒。學問上囑咐多說些民間疾苦,社會現實,增長見聞。成人了,選擇滿意的太子妃。
  • 帝王心理之李承乾:一個被性格葬送的皇儲,為何說外界造就性格?
    當李承乾的老師張玄素對其勸導不成,向李世民匯報後,李世民對李承乾責罵,李承乾甚至想殺死張玄素,可見他的心理已經徹底扭曲了。 此後李承乾一些惡劣的事不斷被李世民得知,李世民對李承乾越來越反感,但為了江山穩固,李世民還沒有換儲想法。但李承乾心理扭曲到一定程度,終於爆發了,這就是他起兵謀反想逼李世民退位,最終被廢。
  • 儲君爭奪戰:李世民選太子,為何挑了最平庸的一個?
    有一次,李承乾又假裝成死掉的突厥可汗,然後自己躺在地上裝死屍,讓手下用刀割臉、圍著他哭,過了好一會,他又坐起來說:「我要是當上了天子,一定要率領幾萬軍隊去騎獵,然後全部散發去做突厥人,投身到阿史那思摩部下,做一位騎兵將領。」李承乾還喜歡搞同性戀,他喜歡一個叫「稱心」的美貌少年,經常寵幸他。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史載,唐太宗李世民共育有14個兒子。其中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按「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封建皇位繼承制慣例,這三個嫡出的皇子最有資格接李世民的班。其中長子李承乾是當仁不讓的太子位第一人選。
  • 自古帝王多無情 魏徵生前得到皇帝重用 死後墓碑直接被李世民砸掉
    說起李世民,那就必須提起魏徵。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胸懷較為寬廣的皇帝,他欣賞那些敢於犯言進諫的大臣。而魏徵就是這樣的大臣,他提出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君臣相得,共創了一段盛唐佳話。
  • 李恪的最後一天:痛罵長孫無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訓誡他不要狂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楊廣被宇文化及弒殺,五月,李淵即皇帝位,國號唐,建元武德。六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七月,楊妃嫁入秦王府,成為李世民一位妾室。楊妃祖母隋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是獨孤信第七女,李世民祖母唐元貞皇后(追封)獨孤氏為獨孤信第四女,因此楊妃和李世民是標準的表兄妹關係。表兄表妹組合是古代最流行也是最穩固的上層貴族聯姻方式。
  • 李承乾為什麼舉兵造反?再不放手一搏就被廢了
    作為太子,意味著你將會是下一屆皇帝,所以會有些人勾引你,在你身上進行政治投資,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更有甚者,就是有些覺得自己在政治上不太安全的人,會主動挑唆、攛掇太子去反對現任的皇帝。而對太子來說,最大的危險也在於,自己在順利登基之前,實際上始終是不安全的,現任的皇帝隨時都有可能換人。而那些一旦被撤換的太子,從太子位上掉下來的人,也很難有好結果。
  • 魏王李泰能夠扳倒太子李承乾,為何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
    就是皇帝與皇后的兒子。只要有嫡子存在,其他皇子哪怕年長,也沒有機會問鼎皇位;除非沒有嫡子,那麼,才可以按照「立長」的原則來冊立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是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先後為太宗生了三個兒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李承乾從太宗繼位開始就被封為太子,被太宗寄予厚望。可李承乾有腿疾的毛病,後來復發時連走路都得依靠拐杖。
  • 唐太宗(下)丨最好的皇帝,不孝的兒子,失職的父親
    但是李世民怎麼也想不到,一年之後,「玄武門之變」又差點發生在他眼前,這次的主角換成了他的兩個兒子。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據說他出生在太極宮承乾殿,因此得名。在他8歲的時候,父親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當了皇帝,他也馬上被冊為太子。
  • 誰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雙標皇帝?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屬!
    作為古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毫無疑問是位賢明的君主。
  • 唐朝皇帝李世民名字的由來,竟然是早年一個書生給他算命得來的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稱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位英明帝君,也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在唐朝統一天下時立下顯赫的戰功,深得其父李淵的喜愛。後來經過李世民君臣們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終於使天下長治久安,開創了後人們所稱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李世民非常重視對於他的繼任者的培養,由於他立的第一個太子李承乾謀反,所以他對李治的培養格外用心。甚至在李世民晚年的時候,他親自寫了一部書總結自己的功過是非,並把它傳給李治,希望李治以後能效仿古代聖賢治理國家。
  • 李世民嘔心瀝血輔導兒子學業,兒子非但不學,還幹出很噁心的事情
    經天緯地的大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娶了令淑有聞的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這對夫妻在輔導兒子作業的問題上,也跟現在的父母一樣,有雞飛狗跳的感覺。李世民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嫡長子李建成、嫡次子李世民、嫡幼子李治。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為了兒子的教育的問題,可謂是傷透了腦筋。
  • 李世民弒兄弟、逼親父、廢太子,卻被萬民千古傳頌,原因何在?
    人都是複雜的,皇帝更是如此,很難用單純的好或壞去形容。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逼父退位、殺兄弟、廢太子,不顧骨肉之情。在李淵看來,這個兒子太狠太絕;在李建成、李元吉眼裡,李世民更是個心狠手辣之徒,不共戴天之敵;李承乾也不會覺得李世民是個好父親,只會怪他過於嚴厲和絕情。但天下萬民卻愛戴敬仰李世民,使其青史留名、千古傳頌。原因何在?